望岳春望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 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向四川逃去,叛军焚烧宫室, 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 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途中,被安史 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 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生死未卜。
会聚到了泰山。
遮天蔽日。
山南山北如同
被阳光劈成两
半,一面明亮
如晨晓,一面
晦暗如黄昏。
裂开眼眶
细望:诗人感受
层层云雾升腾,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使人心胸激荡。 细视飞鸟归巢, 使人眼眶欲裂。
登临,登上 一定要登上
泰山顶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俯视群山, 都那么渺小。 一定要
望岳愿望:
蕴含哲理, 表达诗人不 怕困难,攀 登人生顶峰 的决心和远 大抱负。
“阴阳割昏晓”用南北两面明暗不同,被阳光从中割开 来表现泰山的遮天蔽日,高大雄伟。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
泰山北斗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春 望
代表作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五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尾联(愿望):化用了孔子的话:“登泰山而小天下”;
展示了诗人由望岳到登岳的愿望;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 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蕴含了这样的人生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表面写草木茂盛,
实则写战争频繁,国破家亡,人烟稀少。
颔联:移情于物,作者以花鸟拟人,花因感时而落泪,
鸟因恨别而惊心,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之情。
颈联:三,虚数,写战火连续不断,很难得到家书。表
现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尾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
愁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 已经短的稀疏的无法插簪。 这个细节含蓄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用的是第几人称?
2.本诗的线索?
3.本诗的写作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哪些?
4.本诗的体裁?
小结 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歌颂石 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表明他希望唐王朝军队取得最 后的胜利;但,诗人抨击石壕 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写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安史 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 切的同情。
首联(远望):一问一答,烘托泰山拔地而运用拟人,赋予人的情态,
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下联实写,运用比喻,“割”字练得好,从 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 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一面明, 一面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望岳》1.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巫山旅居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自己身临其境地欣赏巫山壮丽美景的情景。
2.描写自然景观:诗中描绘了巫山的壮美景观,如诗中“长江横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出诗人在巫山脚下眺望长江时的壮丽景色。
3.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他为巫山的壮丽景观所折服,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希望超越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反映人生境界:诗中的“自怜短小少年时,目送鸿来翻白愁”揭示出诗人对自己短暂有限的人生时光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希望能够超越时光限制,追求更高的境界。
5.抒发抱负和豪情壮志:诗中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追求,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并留下一段崇高的人生赞歌。
《春望》1.诗歌的背景:诗人身处长安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象。
2.春天的景象:诗中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色,如“绿池芳草满春晖”、“官家老尽皆裁缝”的描写展示出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3.揭示社会现实: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洞察,他通过描写官家儿女的富贵生活和民间百姓的穷困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4.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怒之情。
5.反思人生:诗中揭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春天的景色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表达出对人生的迷惘和追求。
6.感叹时光流转:诗中的“百年多是几多时,望尽青丝白也稀”表达出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宝贵的认识。
7.关注民生: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通过描写百姓的困苦生活和不公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呼吁。
通过对《望岳》和《春望》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两首诗的背景和描写手法,还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望岳》与《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与《春望》对比赏析《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掌握《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岳》和《春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交流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对《望岳》和《春望》进行详细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6. 课后作业7. 拓展延伸推荐杜甫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杜甫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利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中的意境美。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针对《望岳》和《春望》两首诗,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杜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望岳》和《春望》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选取代表性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共同探讨杜甫诗歌的魅力所在。
《望岳》《春望》

《望岳》《春望》
《望岳》——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 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 dài )了( liǎo )曾( céng )眦( zì )
《望岳》——读出诗意
杜甫望到了什么?
《望岳》——吟读,读出情感
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
甫?
《春望》---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sāo)簪(zān)
《春望》---读出诗意
诗人望到了什么?
《春望》----读出诗味诗情
《春望》中你又“望”到 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春望》 《望岳》 杜甫用他的一生在“望” 泰 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奉 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长安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成 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岳阳楼:“现, 但他用他那句句含情、字字泣血的 诗篇,用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 望”,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学 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杜甫也永远地 屹立在了文学史的巅峰之上,他实 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凌云壮志。
《春望》——写作背景
公元 756 年,安史叛军攻占 了长安。杜甫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 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只身去灵武 投奔肃宗。但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 军所虏,带到长安。次年,诗人睹 物神伤,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熔 铸在40个字的《春望》之中。
《春望》《望岳》 随着国运的兴衰发生变化,杜甫的 诗作无论是表达的情感还是风格也随之在 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在诗作中我 们望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也望 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时代。由此可见,杜 甫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国家的不离不弃, 对个人理想的不离不弃。正所谓“达则兼 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杜甫无论身处 何处,身在何时,内心都始终“守望”着 国家,心系天下。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朝、暮)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秀美、虚;高大、实)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 ,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 。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望岳》与《春望》的对比赏析

《》与《春望》的“望”不同表现在:1、《望岳》中的“望”指:游览,观看。
它体现了诗人登山泰山被所看到的美景折服而感叹,情调是快乐的。
2、《春望》中的“望”指:对未来的思考,感想。
它体现了诗人看到国家动荡而感到无限的悲伤,因此他心里难受,对国家未来的一种思考。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背景链接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 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 年五月,叛军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 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 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 途为贼乱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 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 翔县。这首《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 写的。
杜 甫 诗 三 首
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的相关知识。 2、朗读《望岳》、《春望》,理解 诗的内容,领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 感情。 3、背诵这两首诗歌。
知识链接 1.诗歌的分类及特点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 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从体裁上可以 分为旧体诗和新诗。 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③诗歌的语言精 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2.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 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 为尾联。
《石壕吏》 事件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子仪和李 光弼、王思礼等九位节度使乘胜进军追击,以二十万兵 力在邺郡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 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 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 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叛将 史思明率援军赶到,不久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 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 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 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 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 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 生动而流传得最广。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1《望岳》
主题思想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 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之远大, 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 向上的进取精神。 2 《春望》 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 落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 山河的无限热爱。 3《石壕吏》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 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 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大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溅 峰火连三月,家书底万金。 抵 烽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簮。 簪 搔
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杜 甫 诗 三 首
第二课时
《三吏》《三别》
•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3月,围攻被叛军占 领的邺城的唐官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河阳。杜 甫从洛阳到华州途中,经过新安、石壕、潼关 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六首诗,成为一组。后人称它为“三 吏”“三别”。同《兵车行》一样,它们都是 新的以现实为内容的乐府诗,也是在杜诗里表 现高度人道主义的名篇。
d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zā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呵,你是何等宏伟壮丽? 你苍翠挺拔,横跨齐鲁大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秀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激荡, 看飞鸟回归山林,使人极目远视。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 “诗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 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现实 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与李白齐名,世 称“李杜”。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现存诗1450余 首。著有《杜工部集》。
《望岳》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 元二十四年(736),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 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 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期间写的。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 (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 是望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 一首。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 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2、《春望》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 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 散,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 想感情。
反馈训练:背诵《望岳》完成填空。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 了泰山的高大。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 立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一览无遗!
《春望》
国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
感伤时局,见鲜花也落泪;叹恨离别,闻鸟鸣亦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满头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自学交流一
内容: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诗歌《望岳》《春望》。 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方法:先自学,后小组合作交流 时间:8分钟
朗读展示,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dài
fú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zì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回归目标谈谈收获
1 、了解作者、背景,诗歌的相关知 识。 2 、朗读《望岳》、《春望》,理解 诗的内容,领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 感情。 3 、背诵这两首诗歌。
改错别字(一)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未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曾 会当临绝顶,一揽众山小。
凌 览
改错别字(二)
去观赏泰山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岱宗夫如何?
远 望
乍一望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近 望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泰山的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细望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抒怀Hale Waihona Puke 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
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登攀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一览众山小。
反馈训练:背诵《春望》完成填空。
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 家书抵万金 古诗句: 烽火连三月 , 。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 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3、《春望》中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两 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 成的苍老之态。
•
知识链接
1.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③诗歌的语言精练 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④诗歌在形式上, 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 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体裁上可以分 为旧体诗和新诗。 2.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 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3.叙事诗 • 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形 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值 简 直
战火连天,已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自学交流二
内容:1、《望岳》每句诗作者是从 哪个角度去观赏泰山的?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怀? 2.《春望》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时间:6分钟
展示释疑《望岳》每句诗作者是从哪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