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望岳》1.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巫山旅居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自己身临其境地欣赏巫山壮丽美景的情景。

2.描写自然景观:诗中描绘了巫山的壮美景观,如诗中“长江横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出诗人在巫山脚下眺望长江时的壮丽景色。

3.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他为巫山的壮丽景观所折服,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希望超越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反映人生境界:诗中的“自怜短小少年时,目送鸿来翻白愁”揭示出诗人对自己短暂有限的人生时光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希望能够超越时光限制,追求更高的境界。

5.抒发抱负和豪情壮志:诗中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追求,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并留下一段崇高的人生赞歌。

《春望》1.诗歌的背景:诗人身处长安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象。

2.春天的景象:诗中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色,如“绿池芳草满春晖”、“官家老尽皆裁缝”的描写展示出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3.揭示社会现实: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洞察,他通过描写官家儿女的富贵生活和民间百姓的穷困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4.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怒之情。

5.反思人生:诗中揭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春天的景色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表达出对人生的迷惘和追求。

6.感叹时光流转:诗中的“百年多是几多时,望尽青丝白也稀”表达出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宝贵的认识。

7.关注民生: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通过描写百姓的困苦生活和不公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呼吁。

通过对《望岳》和《春望》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两首诗的背景和描写手法,还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望岳》《春望》

《望岳》《春望》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1课时一、导入PPT展示: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刘咸荥(xíng)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尤是杜陵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对联中写的是谁吗?二、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三、朗读1.齐读《望岳》《春望》2.播放音频3.学生个人朗读4.再次齐读《望岳》《春望》两首诗都包含了一个“望”字,那么在两首诗中所望之景有什么不同?1.泰山:这是一座怎样的泰山。

齐鲁青未了:未了,绵绵不尽。

苍翠的山色连绵不绝,掩映着辽阔的齐鲁大平原。

泰山的雄浑高大造化钟神秀:钟,钟意,情有独钟(拟人化)。

大自然钟情于泰山,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泰山就是大地之母最钟爱的儿子,把最好的、最美丽的东西都送给了泰山。

阴阳割昏晓:有一个词语叫“分割”,那为什么这里不用“分”,而用“割”字呢?“割”字写出了山的陡峻,奇险。

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形象而有气势。

小结泰山形象:雄浑高大等等2.破碎的国都、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花、鸟、烽火小结:凄凉、哀愁一切景语皆情语,《望岳》与《春望》中所望的景色带着不同的色彩,皆因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同。

第3讲必背诗词精讲:《望岳》、《春望》、《石壕吏》

第3讲必背诗词精讲:《望岳》、《春望》、《石壕吏》

必背诗词精讲:《望岳》、《春望》、《石壕吏》(一)《望岳》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夫(fú) 了(liǎo) 眦(zì) 凌(líng)岱:即泰山未:不尽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北和山南荡胸:心胸激荡曾:通“层”决:裂开眦:眼角会当:终当,终要1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Yǎn)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赏析和积累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2.请找出诗歌中包含哲理的句子,并赏析。

中心思想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二)《春望》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抵:[dǐ] 搔:[sāo] 簪:[zān]3城:长安城烽火:战争抵:值浑:简直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赏析和积累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1.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掌握《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岳》和《春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交流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对《望岳》和《春望》进行详细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6. 课后作业7. 拓展延伸推荐杜甫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杜甫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利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中的意境美。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针对《望岳》和《春望》两首诗,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杜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望岳》和《春望》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选取代表性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共同探讨杜甫诗歌的魅力所在。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望岳》《春望》位于八上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是“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

八年级的诗文学习既要完成诵读、疏通文意的初步任务,更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做到披诗文入情,注重赏析,读出志趣,品出味道。

(二)文本分析解读诗歌:1、外在形式上:1)文体风格《望岳》为古体诗,问句开头,主体描景,结尾直抒胸臆,喷薄而出,颇具雄豪诗风,为盛唐之音;《春望》为五律,讲求对仗平仄,景情交融,字字珠玑,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情感含蓄深沉,颇具沉郁诗风,见中唐之貌。

2)所选景物典型。

《望岳》中泰山参天耸立、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与杜甫青年志向心境相契合;《春望》中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与中年杜甫内心的深沉悲痛相契合。

3)锤炼词语“语不惊人死不休”。

《望岳》:“钟”:为“集中”“钟情”之意,把大自然写得有情,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偏爱。

“割”: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泰山能左右日光,改变天地。

《望春》: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一个“在”字,意为山河不变,江山易主,好似《虞美人》中所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长安城早已“物是人非”。

表面字字无情,实则字字泣血。

一个“溅”字,不能替换为“流”“落”字。

“溅”意为“迸溅”,意味着悲痛到了极点。

一个“惊”字,让人触目惊心。

4)景情关系。

《望岳》为诗人即景抒怀之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望》为诗人触景伤怀之作,移情于物,物我一体。

2、内涵方面:题眼“望”字统摄全诗。

“望”字内涵丰富,有“眼望”“心望”“守望”之递进关系。

《望岳》《春望》“望”到的景不同,抒发的情不同,甚至创作风格都有很大变化,需要对比品析。

但变化之中始终不变的是杜甫对国家的守望之情。

此外,深入赏析《春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的原因。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青年时代的杜甫胸怀高远,壮志凌云,有一股年轻人的冲劲,颇具理想主义色彩。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望岳》唐朝杜甫(重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⒉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⒊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⒋望岳产生登岳的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⒌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9.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⒈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⒉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望岳》知识点总结

《望岳》知识点总结

《望岳》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望岳》: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三、课文翻译注释岱宗:即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

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四、问题归纳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泰山的绵延、高大。

2.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课文主题《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唐朝盛世之下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春望》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首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从主题、结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对《春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主题:1. 对时局的感慨:《春望》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作者通过对盛唐帝国的崩溃和沦陷,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作品中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结构:1. 诗歌结构简洁明快,共分为五段,每段四句。

2. 体裁为五言绝句,句式严谨,语言简练。

语言特点:1. 对偶工整,用字精炼,表达深刻。

2. 表现手法凝练,集中表现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状况。

3. 语言真实朴素,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与情感。

意境:1. 作品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后文对昔日繁华的描绘,展现了盛唐帝国的崩溃和沦陷,以及时局的凄凉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一种萧条的意境。

2. 通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及后文对现实艰难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展现出一种令人深思的意境。

艺术手法:1. 对比手法:作品中通过对昔日繁华和现实萧条的对比,突出社会的动荡和时局的凄凉。

2. 抒情手法:作品中通过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春望》的主题、结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著名古诗,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春望》知
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一、《望岳》《春望》都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杜甫,他是我国唐代的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圣”。

二、《望岳》: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呢?从齐到鲁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层云升腾,使心胸摇荡;飞鸟归山,映入眼帘;终要登上泰山顶峰,遍看群山的矮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虚实结合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展望诗人心底的愿望
三、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望岳》中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五、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岱宗夫如何”,以设问统领下文,“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地域广阔。

(修辞)
2、“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写出了远望所见。

(炼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虚实结合,“造化钟神秀”用的是虚笔,是说泰山神奇秀美,“阴阳割昏晓”是实写,突出泰山的高大。

(写作手法)
2、“钟”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

“割”字拟人,形象
贴切,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这两句集中表现了泰山的秀美与高大的特点。

(炼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这两句写的是实景,是细望所见。

抓住两个景物的细节表现诗人心情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描
写角度)
2、“生”字写出山腰云雾层层缭绕,腾云生起之势,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
神,生动地写出一只只小鸟好象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表现出了山谷的深远。

(炼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的顶峰,也要攀登人生的顶峰的愿望。

(炼字)
★六、理解性默写:
1、写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的顶峰,也要攀登人生的顶峰的诗句(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诗句(描写近望所见)(虚实结合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运用设问形式表现泰山地域广阔的诗句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写泰山整体形象的句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抓住两个景物的细节表现诗人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诗句是(写作者目不转睛地观望泰山所见的优美景象)(写细望所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七、《春望》: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
心中惊悸。

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八、《春望》中心:写春城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九、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春望所见,将“国家”残破不堪与富有生机的“城春”对照,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通过写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破”字写出了国都的残破不堪,使人怵目惊心;“深”写出城内杂草丛生,使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移情于物,睹物伤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借助苍老的形象表达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

★十、《春望》理解性默写:
1、表现人们迫切了解亲人信息,用本诗中的一个千古名句是(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诗人在春天望到的景色(通过写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写长安城被攻陷后国破家亡的句子)(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春望所见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表达诗人感时伤事、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写出由于国破家亡,诗人极度悲伤变得苍老的句子(借助艺术形象总写忧国思家感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