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

合集下载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注音版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注音版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注音版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以下是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并附上拼音版:1《春望》(Chūn Wàng)guópòshān hézài,chéng chūn cǎo mùshēng。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fēng huàn cōng cōng bǎi dùmíng,biān fāng bōlàng pāi tiān yíng。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ái tóu shēng shèng yìmíng duō,cháng dībùgān huòzuòg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兵车行》(Bīng ChēXíng)chērén tiān zǐyèjiāo zhēng,qùzìdìyīng yān duìzhēng。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cóng dào yún tóu sòng kǔxíng,wǔchéng sījiàn guīhéxiàn。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dào héng gōng lǐng jiàn xiāo tiáo,rén kǔjīngng lún lǎo yìcháo。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biān tíng blood flow gōng chéng xià,yìqīng yúguībùdéhuán。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 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向四川逃去,叛军焚烧宫室, 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 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途中,被安史 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 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生死未卜。
会聚到了泰山。
遮天蔽日。
山南山北如同
被阳光劈成两
半,一面明亮
如晨晓,一面
晦暗如黄昏。
裂开眼眶
细望:诗人感受
层层云雾升腾,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使人心胸激荡。 细视飞鸟归巢, 使人眼眶欲裂。
登临,登上 一定要登上
泰山顶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俯视群山, 都那么渺小。 一定要
望岳愿望:
蕴含哲理, 表达诗人不 怕困难,攀 登人生顶峰 的决心和远 大抱负。
“阴阳割昏晓”用南北两面明暗不同,被阳光从中割开 来表现泰山的遮天蔽日,高大雄伟。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
泰山北斗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春 望
代表作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五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望岳》1.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巫山旅居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自己身临其境地欣赏巫山壮丽美景的情景。

2.描写自然景观:诗中描绘了巫山的壮美景观,如诗中“长江横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出诗人在巫山脚下眺望长江时的壮丽景色。

3.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他为巫山的壮丽景观所折服,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希望超越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反映人生境界:诗中的“自怜短小少年时,目送鸿来翻白愁”揭示出诗人对自己短暂有限的人生时光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希望能够超越时光限制,追求更高的境界。

5.抒发抱负和豪情壮志:诗中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追求,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并留下一段崇高的人生赞歌。

《春望》1.诗歌的背景:诗人身处长安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象。

2.春天的景象:诗中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色,如“绿池芳草满春晖”、“官家老尽皆裁缝”的描写展示出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3.揭示社会现实: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洞察,他通过描写官家儿女的富贵生活和民间百姓的穷困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4.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怒之情。

5.反思人生:诗中揭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春天的景色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表达出对人生的迷惘和追求。

6.感叹时光流转:诗中的“百年多是几多时,望尽青丝白也稀”表达出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宝贵的认识。

7.关注民生: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通过描写百姓的困苦生活和不公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呼吁。

通过对《望岳》和《春望》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两首诗的背景和描写手法,还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望岳》与《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与《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与《春望》对比赏析《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掌握《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岳》和《春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交流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对《望岳》和《春望》进行详细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6. 课后作业7. 拓展延伸推荐杜甫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杜甫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利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中的意境美。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针对《望岳》和《春望》两首诗,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杜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望岳》和《春望》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选取代表性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共同探讨杜甫诗歌的魅力所在。

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

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

八年级上册中的古代诗歌1. 《望岳》- 作者:杜甫- 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春望》- 作者:杜甫- 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石壕吏》- 作者:杜甫- 原诗:(节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4.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原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原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原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诗(虽为铭文,但具诗歌韵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8.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原诗(虽为说,但部分句子有诗歌的韵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诗(节选,虽为散文,但部分句子有诗歌的意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原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望岳》的“望”:;《春望》的“望”:。

(2)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

(任选一句)(A)阴阳割昏晓。

(B)城春草木深。

选()赏析:。

【参考答案】:(1)《望岳》的“望”: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春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

(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选(A)赏析:“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选(B)赏析:“深”字写出了国都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让人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人民遭乱流离失所、国家濒于倾覆的深重灾难。

【问题】1、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望岳与春望的对比赏析

望岳与春望的对比赏析

望岳与春望的对比赏析《望岳》和《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它们在表现手法、主题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望岳》这首诗。

这首诗是杜甫在登高望远时所作,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巍峨的岳山的敬仰之情。

诗中的“岱宗夫如何”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震撼和敬畏之情。

在诗人眼中,岳山是巍峨壮丽的,是神圣的存在,他在诗中不断地用“岱宗”、“岳阳”、“泰山”等词语来形容岳山的伟大和壮美,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而《春望》则是杜甫在春天的一个清晨所作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在诗人眼中,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社会风气败坏,这些都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望岳》和《春望》都采用了写景的手法,但在情感表达上却有着不同的倾向。

《望岳》以赞美和敬仰为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而《春望》则以忧虑和感慨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忧虑和感慨之情。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使它们在意境和情感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首诗的主题内容。

《望岳》的主题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诗人通过对岳山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

而《春望》的主题内容则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忧虑,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不满和感慨之情。

这两首诗的主题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了表现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之处。

《望岳》以赞美和敬畏为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而《春望》则以忧虑和感慨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忧虑和感慨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学会鉴赏品味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讲授法,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授赏析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
的方法。 3.体验法,学生根据老师所给赏析诗句的方法,学会独立赏析诗句,获得对诗歌艺术
的独特体验。 教学媒体 :
《望岳》借歌咏泰山的巍峨秀丽,表达自己高远的人生理想; 《春望》写长安城在安 史之乱时的破败凄凉,表达与家人失去联系后的惦念忧愁,进而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数十首古诗,但对诗歌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而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此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认 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望岳》 《春望》两首诗歌,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水平,培养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结合注解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或描绘出诗句展现的画面,学会 赏析诗句的方法。 3.知人论世,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读赏《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赏《春望》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 的高尚情怀,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望岳》《春望》 的创作背景, 结合注解把握诗歌内容, 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 3.初步学会鉴赏品味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望》《石壕吏》,本课时主要是对《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一学年 的语文教材共选取了二十五首古诗,这些古诗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对 古诗有了认识,了解了诗歌的体裁特点,感受了诗歌语言的凝炼,受到了一些熏陶,但 总体来说还是浅易的。八年级上册所选三首杜甫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水平上都有所提 高,在初中古诗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杜甫的三首诗从体裁上看包括古风、 律 诗、叙事诗,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这些诗歌让学生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诗人 精湛的诗歌艺术。 学好杜诗为八年级下册诗词曲十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这时 的古诗词教学的学法指导一定要到位, 要给学生一个抓手, 帮学生铺设学习古诗的方法 之路。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第一步:解释重点词语。 岱宗,泰山;夫,语气词;未了,写泰山青峰连绵,一望无际。 第二步:解释诗句的含义。 泰山的威仪怎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无尽无了。 第三步:赏析诗句。 首联是遥望之笔,问句表达对泰山的惊叹,答句写出泰山的巍峨气势; “青未了” 写泰山青峰连绵,一望无际。这是惊叹之笔,从地域之广写泰山之高。 2. 学生仿照教师的描述和赏析,自己练习颔联到尾联的赏析后,进行班级展示。 教师预设: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第一步 : 解释重点词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昏晓:或明或暗。 第二步:解释诗句的意思。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神奇秀美, 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 好像被分割为黄昏与 清晓。 第三步:赏析诗句。 颔联是远望之笔,“钟”字将大自然描绘的如此有情; “割”字用得好,突出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第一步:解释重点词语。 曾通“层”;眦:眼角。 第二步:解释诗句的意思。 看山中云层叠起,不禁心胸摇荡,极目远眺,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 第三步:赏析诗句。 颈联是近望之笔,写泰山之险,泰山之幽深。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一步:解释重点词语。 会当:一定要。小:以……为小。 第二步:解释诗句的意思。 我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群山是那样的渺小。 第三步:赏析诗句。 尾联表现了诗人登临绝顶的决心,这是述志之笔,气势不凡,意境辽远。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入手把握诗句的含义, 然后从诗句写景 角度、修辞、炼字、句式等方面赏析诗句。 教师以首联为例给学生讲解赏析诗句的方法, 递给学生一个扶手, 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正确方法。 这一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读诗史名篇,悟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情怀
——《杜甫诗两首—— <望岳 ><春望 >》 教学设计
津南区北闸口中学 石文莉
教材分析 在七至九年级学段, 古代诗歌的教学以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目的, 这种熏陶不能只
停留在对诗的诵读、 感知诗的韵律美上, 而是要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这一单元中选取了三首杜甫诗—— 《望岳》《春
幻灯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一: 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尊称为“诗 圣”。他的诗歌在总体上记录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号称“诗史” ,今天我们与诗圣同 行,学习他的两首诗《望岳》和《春望》 ,(板书课题)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望”字,那么诗人在两首诗中分别“望”到了什么地方的 景色?现在我们先朗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对杜甫的评价导入新课,丰富学生对诗人的认识,由两首诗题的共同点 “望”提出问题,给学生的朗读提出任务,带着问题进入朗读环节。 二、朗读诗歌 1. 推荐同学范读,其他同学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关注易错字音,读后点评交流。 2. 全班齐读,熟悉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听教师范读,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 4. 看视频听范读,领悟诗歌的意境。 (播放视频) 5.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五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正确流利地朗读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看视频听范读, 通过多种手段领会诗歌的意境,实现朗读训练 的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色? 明确:《望岳》描绘了泰山春天的景色; 《春望》描绘了古长安春天的景色。 (板书:泰山 长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对两首诗歌的内容有所认识。 四、赏析诗歌
(一) 赏析诗句。 1. 我们先学习《望岳》 ,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赏析诗句的方法。 (屏幕展示二)
赏析诗句三步走: 第一步: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第二步:解释诗句的含义或描绘画面。 第三步:从写景角度、修辞、炼字、句式的角度等方面赏析诗句。
教师以《望岳》首联为例为学生赏析诗句做范例: (屏幕展示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