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望岳赏析3篇

望岳赏析3篇

《望岳赏析》望岳赏析(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望岳》是现存杜甫诗歌中最早的一篇作品。

全诗以望字统摄,形象鲜明,意境开阔,格调高昂,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诗人朝气蓬勃的灵气。

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人乍见泰山,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心中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只是设问自答,别出心裁地写出自我的真切体验: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到底是怎样的呢?那一脉苍莽雄浑的青黛,横亘高耸在齐鲁大地之上,一眼望不到尽头。

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泰山的雄奇和伟大,出语惊人。

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

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

一个割字,平凡之中见出奇险,显出山峻峭如刚锋,将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能够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眼前的雄伟景象,不得不令作者张目凝望:山中云气层生,弥漫漂浮,不禁心胸激荡;需要睁大眼睛,才能看到鸟儿是如何飞进山中的。

诗人这样地入神而望,这样的一种胸怀浩荡、眼界空阔的主观感受,更反衬出泰山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态。

神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山的意愿,诗句极富想象色彩。

诗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抒发出他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用心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给人以无限的启示和激励。

――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向被人们传诵、并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望岳赏析(二):《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资料讲解】: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样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运用比较法赏析《春望》和《望岳》

运用比较法赏析《春望》和《望岳》

出心裁地写出 自己的欣赏体 验—— 在古代齐 鲁两大 国 的国 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 亘在 那里 的泰 山 , 以距 离之远 烘托 泰
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 造化钟神 秀 , 阴阳割 昏晓” , 写出了泰山的神奇 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 。这是 近 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 荡胸生层云 , 决 眦入归鸟”, 写泰 山中
二、 比较 描 写景 象 的差 异

《 望岳》 中“ 会 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意蕴丰厚 , 有 一种 哲理美 。它不止是 诗人 要攀 登泰 山极 顶 的誓言 , 也 是诗 人 要攀登人生顶峰 的誓 言 , 它激励 着我 们在 人生 的道 路上 永 往直前 。《 春望》 “ 烽火 连 三月 , 家 书抵 万金 ” 写 出了消息 隔
新课 孑 l 导学 2 F l l 4 . 1
● 教 学 案例 与 评 析 ●
运 用比较 法赏 析《 春 望》 和《 望岳 》
江 西省广 丰 县 实验 中学 周 智 文
在引导 中学生赏析诗歌时 , 如果经 常采用 比较法 阅读 ,
可以调动学生赏析 的积极 性和 主动性 , 使 学 生 对 诗 歌 这 一 文 学 体 裁 的 认 识 和 理 解 更 加 深 刻 。 在 比较 、 质疑、 析疑 、 释
《 望岳》 首句 “ 岱宗夫如何? …‘ 齐鲁 青未 了” 这 两句是远
望泰山的景象 ; “ 造化钟神 秀 , 阴 阳割 昏 晓 ” 这 是 近 望 泰 山所
集、 整理资料并形成 自己 的观 点的能力 。《 春望》 和《 望岳》
的作者同是杜甫 , 都运用 了寓情 于景 的写法 , 都 运用 了对偶 的修 辞方法 , 但又有一些不同点 , 可作为 引导学 生运用 比较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望岳》的望:;《春望》的望:。 (2)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任选一句) (A)阴阳割昏晓。(B)城春草木深。 选()赏析:。 参考答案: (1)《望岳》的望: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春 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菩萨蛮 (其四)韦庄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注】韦庄,字端己,唐末诗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流传。 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后入蜀。本词作于晚年侍蜀期间,此时韦庄为蜀掌书 记,甚受蜀主王建器重,而中原正值晚唐与后梁政权交替之际,韦庄处于有 家归不得的困境。 1.这首词上阕以主人口吻,下阕以客人口吻来写,都用了须和莫,这样叠 用表达的感情是什幺?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2.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 中胜境,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请简要阐述。(5 分) 参考答案 1.上阕的须和莫是主人的劝客之语,是说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前不 要说明天的事情。(2 分)下阕的须和莫是客人的自劝之词,是说我忧愁的是 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非常短暂,不再推辞说你将我的酒尊斟得太满。(2 分)面对不可期望的明天,只有及时行乐珍惜今天,看似重复的叠用体现了 作者无可诉说的悲哀和痛苦。(2 分) (在情感上答亡国的悲痛也可以酌情给分) 2.这首词表面看是写珍重主人心,宽慰自己应在人生如梦的境遇中好好把 握眼前。(1 分)但深层看作者正要表达的是强作欢笑的辛酸。(1 分)亡国之 悲,词人隐而不宣,却故作达语遇酒且呵呵。呵呵是空洞的笑声,无奈之 余,词人只有故作旷达,暂时以酒麻醉自己。(2 分)作者巧妙地借主人劝 酒,抒写了心中难言的隐痛。(1 分)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望岳》的“望”:;《春望》的“望”:。

(2)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

(任选一句)(A)阴阳割昏晓。

(B)城春草木深。

选()赏析:。

【参考答案】:(1)《望岳》的“望”: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春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

(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选(A)赏析:“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选(B)赏析:“深”字写出了国都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让人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人民遭乱流离失所、国家濒于倾覆的深重灾难。

【问题】1、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杜甫《望岳》赏析(15篇)

杜甫《望岳》赏析(15篇)

杜甫《望岳》赏析杜甫《望岳》赏析(15篇)杜甫《望岳》赏析1作品原文望岳岱宗夫如何⑴?齐鲁青未了⑵。

造化钟神秀⑶,阴阳割昏晓⑷。

荡胸生曾云⑸,决眦入归鸟⑹。

会当凌绝顶⑺,一览众山小⑻注释译文语句注释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杜甫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朝、暮)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秀美、虚;高大、实)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 ,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 。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望岳》和《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和《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
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以距
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
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
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望岳与春望的对比赏析

望岳与春望的对比赏析

望岳与春望的对比赏析《望岳》和《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它们在表现手法、主题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望岳》这首诗。

这首诗是杜甫在登高望远时所作,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巍峨的岳山的敬仰之情。

诗中的“岱宗夫如何”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震撼和敬畏之情。

在诗人眼中,岳山是巍峨壮丽的,是神圣的存在,他在诗中不断地用“岱宗”、“岳阳”、“泰山”等词语来形容岳山的伟大和壮美,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而《春望》则是杜甫在春天的一个清晨所作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在诗人眼中,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社会风气败坏,这些都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望岳》和《春望》都采用了写景的手法,但在情感表达上却有着不同的倾向。

《望岳》以赞美和敬仰为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而《春望》则以忧虑和感慨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忧虑和感慨之情。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使它们在意境和情感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首诗的主题内容。

《望岳》的主题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诗人通过对岳山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

而《春望》的主题内容则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忧虑,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不满和感慨之情。

这两首诗的主题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了表现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之处。

《望岳》以赞美和敬畏为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而《春望》则以忧虑和感慨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忧虑和感慨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引导语:诗人的《》和《春望》中都有一个“望”字,但意境并不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比赏析一下这两首诗。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

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

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

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

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

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

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

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

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

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

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

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于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

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

咏衡山一首则因书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数语。

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淼之感。

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

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

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望岳》是中国古代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

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