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考化学冲刺押题(高考解题方法荟萃)系列 专题11 化学选择题的特点及其解法
2012年高考化学考前冲刺第三部分 2012高考押题(5).doc

2012年高考化学考前冲刺第三部分 2012高考押题 (5)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共78分)8.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银氨溶液的制备:在一支洁净试管中,加入2%的AgNO3溶液2mL,然后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B.乙酸乙酯的制备: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浓硫酸,然后慢慢加入2mL无水乙醇和2mL无水乙酸,加入几粒沸石用酒精灯小火加热。
C.在纯锌与稀H2SO4反应中滴入少量的Cu(NO3)2溶液后生成H2的反应速率加快D.从含I-的溶液中提取碘可以先加入稀硫酸与3%的H2O2溶液,再用酒精萃取【解析】选A。
B中混合溶液时错误,应将浓硫酸倒入其他物质中,以防液体溅出,故B错;C中H2SO4反应中滴入少量的Cu(NO3)2溶液会有“H++NO3-”,不再产生H2,故C错;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剂,故D错。
10.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mol/L的2种溶液混合而成:①CH3COONa与HCl;②CH3COONa与NaOH ③CH3COONa与NaCl ④CH3COONa与NaHCO3,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A.pH:②>③>④>① B.c(CH3COOH):①>④>③>②C.c(CH3COO-):②>④>③>① D.溶液中c(H+):①>③>②>④【解析】选C。
①中CH3COONa与HCl反应生成CH3COOH与NaCl,显酸性;其他组合不反应,pH c(CH3COOH) c(CH3COO-) 溶液中c(H+)① 4 1 4 1② 1 4 1 4③ 3 2 3 2④ 2 3 2 3由此可知C正确。
12.X、Y、Z、W、M均为短周期元素,X、Y同主族,X的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反应生成一种离子化合物,其水溶液显酸性;Z、W、M是第3周期连续的三种元素,其中只有一种是非金属,且原子半径Z>W>M。
山东省2012届高三5月高考冲刺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2012届高三5月高考冲刺题理科化学综合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24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必做,共88分)注意事项:第I卷共22小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8分。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Ca-40;Fe-56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二、选择题(本题为7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6分,共42分)7.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8B.标准状况下, 1.0 N A(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C.Cl-D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反应限度B.第二周期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序是:HF>H2O>NH3,则第三周期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也是:HCl>H2S>PH3C.生成物的能量与反应物的能量一定不相等D.纳米级粒子与胶体粒子的直径大致相当9.下列有关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酸性:HCl>H2CO3,所以,非金属性:Cl>C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电子C.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简单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D.同周期第ⅡA族与第IIIA族的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不一定为1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醇可以转化成乙酸,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B.所有烷烃和蛋白质分子中都存在碳碳单键C.人们通常用聚乙烯、聚氯乙烯塑料来制食品包装袋,它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D.苯和乙烯都能使溴水退色,其褪色原理是相同的11.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将甲和乙两种混合气体同时通入过量的丙溶液中,一定能产生沉淀的组合是D.①②③④12.下列除杂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A.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可用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B.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能证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能证明该溶液中含有Fe2+D.NH3可以用NH4Cl固体和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制取,用碱石灰干燥13.硫化汞(HgS)难溶于水,在自然界中呈红褐色,常用于油画颜料、印泥及朱红雕刻漆器等。
2012高考预测化学

(1)若 E 是有色 气 体,F 是 一 元 强 酸,反 应 栙
(2)F 的水溶 液 呈 碱 性 的 原 因 暋 暋 暋 暋 暋 暋
是工业制备 F的第一步反应。
栙写出 A 与 X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暋 暋
德 暋暋暋暋暋暋暋(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写出I与J反 应 的 化 学 反 应 方 程 式 暋 暋 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 (3)实验室制备 C 的离子 反 应 方 程 式 为 暋 暋 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 (4)D 在 C 中燃烧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是 暋 暋 暋 暋
0.1(b-a)
C.c(Na+ )>c(CH3 COO- )>c(OH- )>
c(H+ ),则a曑b
D.1 mol甲 烷 燃 烧 生 成 气 态 水 和 二 氧 化 碳 所
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燃烧热
11.NA代表 阿 伏 加 德 罗 常 数,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C)
A.0.1 mol/L Na2S 溶 液 中 ,S2- 的 数 目 一 定
Na+ 、HCO3- 、
滴加氨水立即
增加
德 D Ca2+ 、NO3-
有沉淀产生
15.下 列 各 组 离 子 能 大 量 共 存 的 是
(D)
栙“84暠消 毒 液 的 水 溶 液 中 :Fe2+ 、Cl- 、Ca2+ 、
Na+ 暋 栚 加 入 KSCN 显 红 色 的 溶 液 :K+ 、
NH4+ 、Cl- 、S2- 暋 栛 能 够 与 金 属 Cu 常 温 下
文 数依次递增,X 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 的 核 外
2024高中化学高考高频考点练习卷(押题版) (2011)

一、单选题1.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你认为“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工业生产中A.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严格处理B.少用或不用有害物质以及少排或不排放有害物质C.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D.在化工厂种草、种树,使其成为花园式工厂2. 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N2(g)+3H2(g)2NH3(g),673K,30MPa下n(NH3)和n(H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点a的正反应速率比点b的大B.点 c处反应达到平衡C.点d (t1时刻)和点 e (t2时刻)处n(N2)不一样D.其他条件不变,573K下反应至t1时刻,n(H2)比上图中d点的值大3. 脱氢醋酸钠是FAO和WHO认可的一种安全型食品防霉、防腐保鲜剂,它是脱氢醋酸的钠盐。
脱氢醋酸的一种制备方法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B.a.b均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C.a.b均能与 NaOH溶液发生反应D.b与互为同分异构体4. 用下列仪器或装置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实验①配制100mL 0.1mol/L NaCl溶液B.实验②制备并收集乙酸乙酯C.实验③准确量取15.00mL NaOH溶液D.实验④制取SO2气体并检验其还原性5. 下列物质性质陈述及其应用的描述中,均合理且有对应关系的是选项性质应用A二氧化硫有较强的还原用于漂白纸浆、毛、丝等性B 聚乙烯燃烧生成CO2和H2O用聚乙烯塑料制作食品保鲜膜C二氧化硅常温下能和强碱溶液反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雕刻玻璃D氯化铁具有一定的氧化性铁制广告牌上的图形可用氯化铁溶液蚀刻而成A.A B.B C.C D.D6. 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与的反应B.在空气中燃烧C.与溶液的反应D.高温分解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检测气溶胶中的冠状病毒B.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分散质均为液态C.同一支钢笔先后吸入不同牌子的墨水易造成钢笔堵塞D.葡萄糖溶液和淀粉溶液都具有丁达尔效应8. 硝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采用下图方法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合成方法中的能量转换形式是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B.惰性电极1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C.理论上合成1mol硝酮,在惰性电极1消耗D.反应前后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NO(g)+2CO(g)===N2(g)+2CO2(g)在常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B.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时,3v正(H2)=2v逆(NH3)C.向0.1 mol·L-1 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比值增大D.Na2O2与足量的水反应生成0.2 mol O2,转移电子数目为0.8×6.02×102310. 0.1 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入20 mL 0.1 mol·L HX溶液与20 mL 0.1 mol·L HCl溶液中,其pH随滴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化学高考预测试题

2012年高考预测试题化学选择题第一组1.化学与科学、技术、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石墨剥离而成的石墨烯属于烯烃 B.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试手机屏幕C.“赤潮”和“水华”均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D.大力开发丰富的煤炭资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2.氧可与许多元素形成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H+A.H3O+的结构式为O HHB.氧与氟形成的化合物OF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2-C.Na2O2的电子式为Na+O Na+ArrayD.在Mg18O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至Fe2+恰好完全被氧化:2Fe2++Cl2==2Fe3++2Cl-B.NaOH溶液与足量的Ca(HCO3)2反应:HCO3-+OH-+Ca2+ = CaCO3↓+H2OC.NaHSO4溶液和Ba(OH)2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呈中性:Ba2++ OH-+ H++ SO42-=BaSO4↓ + H2OD.Na2CO3溶液吸收Br2蒸气:3CO32-+Br2=Br-+BrO3-+3CO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铵在一定条件下受热分解的产物可能是NH3、NO、H2B.常温下,pH之和为14的醋酸和苛性钠溶液混合后溶液显碱性C.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导致测定结构偏低(其余操作均正确)D.根据AgCl的溶度积可知当AgNO3溶液和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一定有c(Ag+)=c(Cl-) 5. TBC是优良的增塑剂,具有很好的相容性,且挥发性小、耐寒、耐光及耐水等,广泛用于医学卫生用品,它的结构式如下图一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一图二A.TBC分子中不存在手性碳原子 B.TBC分子既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C.TBC分子在碱性条件发生水解只得到2种有机产物D.上图二表示的是TBC分子的1H-NMR图谱6.下表中的因果关系完全正确的是X ……Y ……ZW第二组1.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25°C 时,pH =13的Ca(OH)2溶液中含有的OH -数目为0.2N AB .0.1molPCl 3中形成共价键的电子数是0.3N AC .3.0 g 淀粉和葡萄糖混合物中共含碳原子数0.1N AD .标准状况下,1mol SO 3含有的分子数为N A2.下图是一种以烟道气为原料合成乙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012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专题1 化学实验专家预测1.pdf

专家预测 1.(2012·中学模拟)下列物质分离过程中涉及共价键断裂的是( ) A.用渗析法除去淀粉胶体中的少量NaCl B.用饱和食盐水洗去Cl2中的少量HCl C.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D.用升华法除去NaCl中混有的少量碘 【解析】选B。
A选项中破坏的是离子键;B选项中破坏的是共价键;C、D选项中无化学键破坏。
2.(2012·南开中学模拟)某校化学小组学生测定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的含量。
若实验测得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偏低,造成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有( ) ①加热前所用的坩埚未完全干燥②加热时有少量固体溅出 ③样品中含有加热易挥发的杂质④在空气中冷却后称量 ⑤加热至样品含有淡淡的蓝色时就冷却称量 A.②④ B.③⑤ C.①④ D.④⑤ 【解析】选D。
w(结晶水的质量)=w1(加热前的质量)—w2(加热后的质量),根据公式可以轻松判断出①没有干燥会导致w1偏大,测得结晶水含量偏高;②少量固体溅出,导致w2偏小,测得结晶水含量偏高;③样品中含有加热易挥发的杂质,致w2偏小,测得结晶水含量偏高;④在空气中冷却后称量,导致加热后的坩埚吸水,w2偏大,测得结晶水含量偏低;⑤加热至样品含有淡淡的蓝色时,没有将水完全蒸发掉,导致w2偏大测得结晶水含量偏低,因此D选项正确。
3.(2012·昆明模拟)除杂质时,为了保证杂质尽量被除去,加入的试剂必须稍过量,最后的过量物可以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
现要除去NaCl中少量的CaCl2、ZnCl2、Na2SO4杂质,下列选用试剂及其使用顺序正确的是( ) A.Na2CO3、BaCl2、HCl B.BaCl2、Na2CO3、H2SO4 C.BaCl2、Na2CO3、HCl D.Ba(NO3)2、Na2CO3、HCl 【解析】选C。
根据除杂质的原则,本题加入试剂的顺序应是:Ba2+→CO32-→HCl,加稍过量BaCl2可除去Na2SO4,稍后加入的Na2CO3在除去CaCl2同时也除去了过量的BaCl2,最后再用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过量的盐酸可依靠加热挥发而除去。
备战2012高考化学冲刺押题(高考热点)系列 专题12 图表、图像题.pdf

专题12 图表、图像题 图示题是指以图像、图形和表格为试题的信息来源,以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等知识为载体,精心设计问题的一种信息处理和分析题。
主要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数据读取、分析与处理能力,图像的识别与分析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能力,以及灵活运用一些重要化学概念、规律与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图示形式主要有坐标图、表格图、流程图、模型图等。
下面就常见图示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谈几点看法。
坐标图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坐标图是用来显示某一变量(应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变量(自变量)而变化的。
其优点是不但显示了所测量的点,还可以用来预测一些实验中没有测量的数值。
解答时要求学生首先弄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各代表什么样的化学量,然后根据化学知识分析概念———图象———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步骤可以概括为“一明标”,“二析点”,“三识线”。
表格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表格题是把经过整理的概念,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规律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以及伴随这些过程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条理、有系统地编排在一定的表格里,以便确切而清晰地揭示和反映客观事物或过程的某种内在规律性或关联性。
表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记录表的形式,命题的内容主要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渗透。
特点为:围绕所探究的主题,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分析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或是对研究性课题的实验目的,仪器,现象、假设、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填写实验报告;或对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定量计算等。
另一种是比较或归纳概括表,它是提供一个有序的框架,根据你所需要了解的特性对事物进行比较,或对同一问题进行归纳小结。
特点是在表格中设置横标目和纵标目。
横标目的内容是要比较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几个化学量,纵标目的内容是作比较所依据的特性。
相应的格子里则填每一件事物关于各个特性的信息。
表格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分析表格中已存在的文字信息点,了解图表的内容及答题方式,然后根据所示信息点,利用问句中的关键词语,在头脑中搜索相应的信息,提取问题的答案。
2012年高考预测化学试题.pdf

2012届 1.分子式为C4H8Cl2,含二个甲基的不同结构的种数(不考虑立体异构)( ) A.2种B.3种C.4种D.5种 【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要求,C4H8Cl2实际为丁烷的二氯代物,因此可以以丁烷为思维模型,丁烷的结构有CH3CH2CH2CH3和(CH3)3CH;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中的两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但必须保证每个结构中含有两个甲基,这样由正丁烷和异丁烷各得两种满足题目条件的结构。
2.向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0.6mol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Ⅰ)所示。
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压强分别为P1和P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g)+B(g)2C(g) BP1>P2 C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1.0mol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A的转化率也增大图Ⅱ)是压强分别为P1和P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说明不同压强时,平衡不移动,所以推断该反应为等体积变化的反应,再结合图Ⅰ)可知,A的变化为0.2mol/L,C的变化量为0.3mol/L,由规律知,化学反应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前的计量系数比,可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A(g)+B(g)3C(g),故A项错误;根据先拐先平,可判断P2>P1,B项错误;B的平衡浓度是0.4mol/L,则起始时应为0.5mol/L,起始2molA所对应的浓度为1mol/L,则体积应是2L。
所以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0.5mol/L×2L=1mol,C项正确;D项因为不能确定正反应的热效应,A的转化率无法确定,错误。
下图是以石油为原料的部分转化流程: 下列说法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与反应③反应类型相同 B.反应①与反应④反应类型相同 C.反应③与反应④反应类型相同 D.反应②与反应反应类型相同CH2=CH2与H2SO4(H—O—SO3H)反应生成C2H5—O—SO3H,反应①是加成反应,C2H5—O—SO3H与H2O(H—OH)反应生成H2SO4与C2H5OH,反应②是取代反应;丙烯(C3H6)经反应③、④生成C3H5Br2Cl,增加了一个氯原子,两个溴原子,可推出反应③是取代反应,反应④是加成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1 化学选择题的特点及其解法
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于其具有信息量大、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角度和层次多,且评分较客观等优点,在各类中考试卷中已成为固定题型。
在化学中考试卷中,选择题一般占48%—50%。
因此,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
了解化学选择题的特点、类型、掌握解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保障。
本文拟从这些方面作简单介绍,旨在抛砖引玉。
一、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二、解答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
解答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是:
1. 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和“问句”的含义;
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
3. 转换思维方向,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去伪存真,准确求解。
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判断法
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例1. 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气体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解析:本题考查的实验现象,属于识记水平。
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石蜡燃烧没有白烟,硫粉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氢气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所以,可直接判断本题答案为D。
)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
臭氧层吸收了例2. 臭氧(O
3
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属于()
A. 非金属单质
B. 金属单质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混合物、化合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概念的理解。
混合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属单质是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非金属单质是由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所以正确答案为A 。
(2)筛选淘汰法
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例3. 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 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脏物
D. 用含()Al OH 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解析:本题是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题,涉及物质的溶解性、酸与盐反应、酸与碱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化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同学平时练习较多的是B 、D 两个选项,其中B 选项的化学原理是酸与碳酸盐的反应,而D 选项的化学原理是碱与酸的反应,显然都是正确的可以淘汰;A 选项是课本P 131上的一句话“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里,但能溶解在汽油里”的应用,也能确定是正确的;通过筛选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 。
例4.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1>Fe H Cu →→2;<2>CuO CuSO Cu →→4。
若需制备相同质量的铜,在实际过程中,两条途径所消耗的有关物质质量相等的是( )
A. Fe
B. CuO
C. H SO 24
D. Fe CuO H SO 、、24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铁、氧化物、稀硫酸、铜的相互关系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要领的掌握。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个重要的操作要领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
”这样,途径<1>实际消耗的氢气质量就大于理论计算的质量,同样消耗铁、稀硫酸的质量也是实际值大于理论值;途径<2>中它们的实际值等于理论值。
经筛选、淘汰,正确答案为B。
(3)信息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实验类和规律类选择题。
例5. 图1中,试管内收集了满满一试管不同的气体(①CO
2,②H
2
,③O
2
,④CH
4
),
将试管倒扣在盛有水的烧杯中。
试管内水位上升的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图1
A. ②③④①
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②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体的溶解性知识。
粗看似乎难以下手,仔细审题后发现“水位上升”是此题的题眼。
水位上升是由于试管内气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造成的,于是题干可转化为“气体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从而迅速选出正确答案C。
例6. 下列反应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①碳酸盐溶于酸,②酸性氧化物溶于水,
③酸性氧化物溶于碱,④碱性氧化物溶于酸,⑤碱性氧化物溶于水,⑥金属溶于酸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C. ①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分类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的掌握,综合性很强。
我们知道:金属与无氧酸、碱与无氧酸、盐与无氧酸、碱性氧化物与无氧酸若反应则一定能生成无氧酸盐,那么金属与酸、碱与酸、盐与酸、碱性氧化物与酸若反应则可能生成无氧酸盐。
因此,解此题的关键是将题中的“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转化为“可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就不难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A。
(4)分析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化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此方法常用于解答原理类、计算类、图表类选择题。
例7.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12
15
待测
已知X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 ,Q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Q 的质量为9g B. 反应后生成15gZ
C. 反应中Y 与Q 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D. 该反应方程式中X 与Q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原理的掌握。
从图表中可以分析出X 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X 质量为404-=g ;Y 、Z 为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分别为12102g g g -=和15114g g 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Q 为反庆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14412g g g g +-=。
然后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原理可设方程式,找到相关的量列式求解如下:
aY bZ cX dZ
cn
d n g
g
cn g d n
g
+=+⨯=⨯24124212
得c d ::=23
m Y m Q g g ()():::==21216 反应后剩余Q 的质量=-=21129g g g 所以正确答案为A 、D 。
例8. 将质量分数为5.2%的NaOH 溶液,放入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中,通电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符合表中关系的是(提示:电解NaOH 溶液实质是电解水,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
序号NaOH质量分数%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
管内气体质量/g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
A 6.2 78 9.5
B 6.2 76 9.5
C 4.2 0.60 4.7
D 4.2 4.7 0.60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及对电解水实验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掌握。
题目中的提示说明电解前后溶液中NaOH质量没有改变而水的质量减少了,所以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应该增大。
由此可以淘汰答案C、D。
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且他们的质量比为8:1,根据计算得出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