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了,不列颠尼亚》看新闻教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两篇其一(课堂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学习任务】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写法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本文的语言特色;3、了解有关香港回归的知识,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知识储备】1. 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2007年获第八届韬奋新闻奖。
杨国强,新华社高级记者。
2.. 背景资料英国在1841年1月26日占领香港岛。
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
1898年7月1日生效。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真实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3、文题解读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
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4 、“不列颠尼亚”简介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
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
“不列颠尼亚”,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在本文中指“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5、本文是一篇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它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6、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 短新闻两篇之一(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学会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重温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途径,弄清新闻的脉络和思路。
2、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
教学重点:新闻的特征和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学习和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五步阅读法教学设想:安排一课时。
尝试“中学语文‘六环’‘五步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的本位,让激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情境触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学生激动、感慨……二:“研究课题”,让激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它选自《通讯名作100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智慧的结晶。
这则新闻是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题目为主谓倒装句,意在突出强调,借鉴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并翻出了新意。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课堂于学生,让语文教学回归阅读的本位第一步阅读:(通读文本)紧扣文题,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如:学生读完这则新闻会发觉: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记录了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
第二步阅读: (速读文段)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学生概括段意,分析结构,讨论文章思路)1、学生概括各自然段段意,然后展示,集体评价,老师小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后练习三
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 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 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 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 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 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 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 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 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 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 内涵。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面色凝重的 彭定康注视着 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
日 落 余 音
”
“
又 从大 海英 上帝 去国 ︒从 海 上 来 ︐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进!!
how
Why
四、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主体
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
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4时30分,末代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英国添马舰 营区的告别 仪式。
7时45分, 英方的第二 次降旗仪式。
0时,中英交接仪式,香港易帜。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 有社会意义的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 实的简短报道。
二、新闻的特点
新近发生的——时效性 有社会意义——思想性、指导性 引起公众兴趣——趣味性
事实——真实性
简短报道——篇幅短小、高度概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2.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体会“新闻特写”的方法,即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1.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大意义;(三)审美鉴赏与创造: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的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特写、新闻通讯的基本知识;2.理解并分析新闻中的描写和背景材料的作用;3.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4.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曾经学习过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撰写的两篇新闻,大家还有印象吗?(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ppt展示)新闻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在新闻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信息,无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后作业和阅读材料的安排,有 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
的理解。
21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加强课后 辅导和个性化教学。
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背景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前 预习和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 度,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课 后辅导和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提高 教学效果22。
强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0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
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
0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
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9
知识结构完善与优化
深入研读教材
全面、深入地研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理解文章的背景、 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
文化内涵
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包括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和国家认 同等,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10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香 港回归的历史照片、视频 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 感和现场感。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享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 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和交流能力。
15
学生活动与探究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情感 、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能力。
VS
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通 过思考和讨论寻找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短新闻两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短新闻两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1、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9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2. 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以便在教学中展示。
2. 制作PPT课件,将文章内容进行分段讲解。
3. 准备教室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安置学生预习文章,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室上分享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次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出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
2. 背景介绍: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停留、重音等,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和语言。
4.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主旨,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主旨,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7. 作业安置:让学生根据教室所学内容,自行整理和总结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文章,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2.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用于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 课外资料:包括相关历史事件的书籍、报刊等,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说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

说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作者:董一菲徐露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09年第12期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得信息,如何在新闻中解读事件的真相,感悟生活的内涵成为语文教学的又一重大任务。
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彰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
基于以上特点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
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①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 , 教师 熟悉初 、 高 中语 文 知识 结构 , 都没 有在 “ 新 闻” 相 关 知识 上 花 费太 多 时 间 , 而是 结 合课 文 内容 , 引 导学 生对 旧有 知识 的回忆 , 进 一步 掌握 新 闻的特 点 , 并对 特 写与 一般
特点( 真实性 、 及时性、 简洁性) , 新 闻的写法 ( 叙述为主 , 兼
有议 论 、 描写) 等 知 识 学 生都 非 常熟 悉 。 那么, 高 中语文 就 “ 新 闻” 这种 文体 而 言 , 应 该教 学 生什 么 呢 ?本 文 从 网上 找 了 一些 案例 , 试 图以 《 别 了, 不 列 颠尼
二、 “ 常怀敬畏之心” , 因势利导巧 安排 , 落实各 学科知
识, 让 学生 体 验 紧张 而 充实 的 学习 生活 , 体 会 实 实在 在 的进
步 当情商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 如果没有新的要求新 的 标准提 出来 , 学生极易沦为不学无术 、 油腔滑调之 辈。“ 常 怀敬畏之心” 的学习实践活动在高一开学之时便应运而生 了。此项活动 旨在帮助学生克服 自狂 自大的毛病 , 学会尊 重每个学科 , 尊重各学科 的老师, 尊重各科老师的劳动 , 寻 找合适 的学 习方法, 落实各学科基础知识 。 针对艺术班学生学 习的实际情况 , 我与各科任 教师碰
5 1 4 4 0 0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6 6 1 ( 2 0 1 3 ) 2 4 . 0 0 8 8 . 0 2 响到素质教育 的质量 。所 以,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具有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 G 6 3 3 I 3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有一个单元 的新闻
教学, 它 与 初 中八 年 级 上册 《 新 闻两 则 》 遥 相 呼应 。 因此 , 有 关新 闻的 六要 素 ( 人物、 时 间、 地 点、 事件 发 生 的原 因 、 经过、 结果) , 新 闻 的结 构 ( 标题 、 导语 、 主体、 背景 、 结语 ) , 新 闻 的
2 0 1 3 f第2 4 期( 总第2 1 6 期)
从 《 别 了,不列颠 尼亚》看新 闻教学
李 腾 冲一 中 ,云 南
摘
社会 。
梅 腾冲 6 7 9 1 0 0
要
新 闻教学, 不仅要教给 学生新 闻的有 关知识 , 更应该把 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学会关注
( ( 别 了, 不列颠尼亚 新 闻教 学
头 研 究方 案 , 制 定 出平 时努 力学 好专 业 , 文化 课 知识 在课 堂 上听懂, 做 好 笔记 , 适 当记 忆 、 作业; 在 考试 前 一个 月 减轻 课
后专业学习任务, 文化课知识过关则成为学习的重 点。用 这种调整节奏, 让师生都保持学习激情 的协调作战策略替 代 以往各科孤军作战, 整个学期都平均施压的疲劳作战方 式。 这样可 以提高学习效率 , 坚持下去可 以培养学生“ 平时 积累 , 考前攻关” 的学习习惯 。 让每个学生都充分体会到成
消息进行 区别。因此, 教师都很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有关“ 时
间” 的 词语 或句 子 , 从而 使 学 生对 新 闻 的“ 准确 性 真 实性 ” 有 了具体 的感 知 。如 : “ 划 出关 于 时间 表述 的句子 , 思考 文 章 关 于 时 间表述 的句 子 有什 么 作用 。 ”“ 找 出每 一个 带 有 时
句“ 老师, 我错了, 我有罪 , 我悔过” 的嬉皮之言 , 还是有一些 愉悦 身心 的功效。另据家长们反馈 的意见 , 对于 自己孩子
有礼貌, 遇 到 事情 不 再 强词 夺理 的 变化 , 家长 们 感到 非 常欣
慰。
功, 看到希望, 从而以“ 敬畏之心” 对待各科任老师和各科学 习, 以此步入 良性循环的轨道 。
亚》 这篇短新闻在课堂教学中“ 实际上在教什么” 做一个简
单 的 比较 与 阐述 。
问的句子 , 体会描写 的细致 。 ” 等问题 的设置。
第二 ,把主 要 教 学 内容 放在 篇 章 结构 及 重要 句 子 的理
从很多案例传递的信息来看 , 教学 内容具有 目前高中
解上, 落脚点是对新 闻结构 的把握 。因此 , 很多案例都强调
才是最正确 的; 老师 的职责有很多 , 但只有用心教育 , 帮助
学生取得成功才是最荣耀 的。
( 责任 编辑 曾 卉) 8 7
论 坛
2 0 1 3 年 第2 4 期( 总第2 1 6 1 ,  ̄ 1 )
转化 后进生 点滴体会
徐 永娇
五 华县 端本 中学, 广 东 梅 州
中图分类号: G 6 2 5 文献标识码 : A
三、 坚持 每 学 期 开展 一次 专 业 汇报 展 览 ( 表演 )
美术生把平时好的作业集 中起来拍照制作视频 , 视频 上配上作者姓名 , 用投影仪播放的形式进行展示; 音乐生则 采取现场弹奏钢琴或演 唱的方式作汇报表演 。 同时还用投 影展示出学 生文化成绩的进步排名, 退步 了的就用 负数 的 形式展示属于他 自己的“ 进步排名” , 并且邀请年级领导、 科 任教师和学 生家长参加 。 通过这项活动促进学生的专业课 和文化课学习, 让那些想在艺术班混 日子的学生知难而退 , 同时也起到 了净化班级环境 的作用。 四、 崇尚荣誉 , 体验成功 把平时喝过 的饮料瓶收集起来, 开展勤工俭学 , 筹集经 费, 寻找理 由发奖 , 扩大奖励范围, 激发学生的集体 荣誉感 和 自我认 同感 , 壮大其精神支柱 , 从而让学生展现 出 自信、 阳光、 向善 的精神貌 。 成功的标准有很多, 但只有适合 自己的标准才是最好 的; 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有很 多, 只有最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