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二章 阶段复习课
高一生物会考复习课件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和3、 1和4、2和3、 2和4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每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个染色单体,叫做 一个四分体。
⑶_1_个四分体含有 1 对同源染色体,含 有 条2染4色体, 条染4色单体,
个DNA分子。
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交换相应的片段。
123 4
部分交换
属于姐妹染色单体的是: 1和2 3和4
属于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是: 1和3 1和4 2和3 2和4
一、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过程: ①减数分裂Ⅰ
交换
四分体
赤道板
第 11 页
分离 自由组合
一、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过程: ①减数分裂Ⅱ
2、过程: ①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②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 阻止其他精子进入 ③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父本
精子
2N 减数 N
分裂
母本
卵细胞
2N
N
受精作用 受精卵有丝分裂 个体
2N 细胞分化 2N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①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 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② 通过有性生殖,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而通过无性生殖只 能继承单亲的遗传物质 ③ 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 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有利于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 ④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课件 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同步教学第1章至第3章阶段复习课

【解析】(1)F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3d64s2,Fe成为阳离子时首先失去最外层 两个电子,即4s轨道上的电子。Sm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4f66s2,Sm成为阳离子 Sm3+时首先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即6s轨道上的电子,再失去4f轨道上的一个 电子,所以Sm3+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4f5。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离子半径: F-<O2-。 答案:(1)4s 4f5 (2)小于
提示:Ni价电子排布式3d84s2,价电子数为10,每个配体提供一个电子对,则 10+2n=18,即n=4;让N元素代替O,则该离子为CN-,若让C代替O,则该离子为 C22- , 若让O代替C,该离子为 O22 等。
(2)甲醛(H2C=O)在Ni催化作用下加氢可得甲醇(CH3OH)。甲醇分子内O原子的 杂化方式是什么?甲醇分子内的O—C—H键角与甲醛分子内的O—C—H键角相比 哪个大? 提示:甲醇分子中—OH,其中O有2个σ键,2个孤电子对,即O的杂化类型为sp3;甲 醇分子内碳原子形成4个σ键,杂化方式为sp3,键角小于120°,甲醛分子中C原子 形成3个σ键,无孤电子对,杂化类型为sp2,甲醇分子内O—C—H键角小于甲醛分 子内的O—C—H键角。
(5)比较二者的第一电离能:As________Ga(填“<”“>”或“=”)。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砷化镓晶胞结构与NaCl相同 B.GaP与GaAs互为等电子体 C.电负性:As>Ga D.砷化镓晶体中含有配位键
【解析】(1)镓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第ⅢA族,故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阶段复习课 第三章
核心整合·思维导图
情境探究·素养提升
(导学讲练通)2013高中生物 第2章 阶段复习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解析】选D。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及染色体 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a图中外有细胞壁,染色体移向两极,
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故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b图为蛙
红细胞的无丝分裂,而人成熟的红细胞不分裂;c图中细胞质 不均等分裂,故为卵细胞形成的某时期图像,图中无同源染色
2.摩尔根的实验证据 (1)图解:P 红眼(雌) × 白眼(雄)
F1 F2
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 红眼(雌、雄)
3 4
白眼(雄)
1 4
(2)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 的等位基因。
(3)解释:
(4)用测交方法验证。 (5)结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五、伴性遗传 1.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染色体的分类
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
二、几组概念
同源染 色体 染色体 (数目和 着丝点相 同)
非同源 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 中进行配对的两 条染色体,形态、 大小一般相同
1和2、3和4分别属于一 在减数分裂过程 对同源染色体; 中不进行配对的 1和3、2和4、1和4、2 染色体,形态、 和3分别属于非同源染 大小一般不同 色体
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时,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
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 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训练2】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但其形态、大小却不完全相同。如图为果蝇X、Y染色 体同源和非同源区段的比较图解,其中A与C为同源区 段。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X、Y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 在减数第___次分裂。如果形成了染色体组成为XX的精 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解析几何初步 章末复习方案 课件(北师大必修2)

3.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其中,圆 心是C(a,b),半径长是r.特别地,圆心在原点的圆的标 准方程为x2+y2=r2.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4F>0).
(2)由于圆的方程均含有三个参变量(a,b,r或D,E,
F),而确定这三个参数必须有三个独立的条件.因此,
∴直线l的方程为y=x-2,
即x-y-2=0; 当k=-1时,直线l的方程为y=-x+b, 把P(8,6)代入得6=-8+b,解得b=14, ∴直线l的方程为y=-x+14,即x+y-14=0.
综上所述,直线l的方程为x+y-14=0或x-y-2=0.
[借题发挥]
本题法一和法二分别应用了直线方
程的截距式和斜截式来解题,可以看出法一要优于法
1.直线的五种方程 解题时要根据题目条件灵活选择,注意其适用条件:
点斜式和斜截式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两点式不
能表示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截距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 垂直和过原点的直线,一般式虽然可以表示任何直线, 但要注意A2+B2≠0,必要时要对特殊情况进行讨论.
2.距离问题 距离包括平面两点间的距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学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下的距离公式,并注意利 用它的几何意义,解题时往往将代数运算与几何图形 直观分析相结合.
二,涉及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或周 长的与截距有关的问题时,设截距式较简单,但要注 意截距式应用的前提是截距存在且不为0.
2.一条直线被两条直线l1:4x+y+6=0和l2:3x-5y-6
=0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恰好是坐标原点,求直线l的方
程.
解:法一: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 l 的方程为 y=kx, 且 l 与已知两直线的交点分别为 P1(x1,y1),P(x2,y2), y1=kx1, y2=kx2, 则 4x1+y1+6=0, 3x2-5y2-6=0, x = -6 , 1 4+k 由此解得 6 x2=3-5k.
【步步高】高中化学 第二章 复习课课后作业 鲁科版必修2

本章复习课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1.下表物质与其所含化学键类型、所属化合物类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22A.酸性氧化物P2O5或SO2B.碱性氧化物Na2O或MgOC.氧化性比MnO2更强的KMnO4D.还原性比MnO2更强的H2S或HI3.下列各组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液,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铜片、石墨棒、稀硫酸B.铜片、石墨棒、硝酸银溶液C.锌片、铜片、稀盐酸D.铜片、银片、FeCl3溶液4.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定温度下,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内进行反应N2(g)+3H2(g)2NH3(g),下列说法中,能够说明上述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N2,同时生成2n mol NH3;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N2,同时生成3n mol H2;③用N2、H2、NH3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3∶2;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⑤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A.①⑤⑥ B.①④⑥C.①③④⑤ D.全部5.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有如下操作:①连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缓缓加热;③加入MnO2粉末;④从装有浓盐酸的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⑤将多余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
则操作顺序正确的组合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6.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①加热②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③增大稀硫酸的用量④不用铁片,改用铁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
在反应过程中,断裂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断裂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 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Q1+Q2>Q3B.Q1+Q2>2Q3C.Q1+Q2<Q3D.Q1+Q2<2Q38.现用浓盐酸、MnO2共热制Cl2,并用Cl2和Ca(OH)2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甲、乙、丙三人分别设计了三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复习课件)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
“小老头树”。
降水量<400mm,效果差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黄土高原
北斗P75
树长势不良:"小老树","衰弱树","旺长树","烂脚树"
水资源紧张
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 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 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 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树木生长不良,形 成“小老头树”
植树造 林--树
加剧水资源紧张 干旱加剧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草)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降水量>400mm,效果好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 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 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 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 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第2章归纳与整理

v(Z)=
c t
=
0.5 mol 2 L 3 min
=0.083mol/(L·min)
讨论2:一定条件下,向容积不变的某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A 和B两种物质,发生反应
mA(气)+nB(气) pC(气)+qD(气)至达平衡。
对此有以下叙述:①单位时间内消耗mmolA同时生成qmolD;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生成pmolC;③A的转化率不随 时间变化;④C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变化;⑤混合气体的总物 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 化;⑦容器内总压不随时间变化;⑧容器内气体密度不随时间 变化。⑨容器内A、B、C、D的浓度之比为m︰n︰p︰q 这些叙述中,能作为该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1)当m+n=p+q时,有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当m+n≠p+q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反应过 程中,破坏1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 破坏1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 1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O3kJ。下列关系 式中正确的是()C
A.2Q1+2Q2<Q3B.Q1+Q2<Q3 C.Q1+Q2<2Q3D.Q1+Q2>2Q3
Pt
Zn
Cu Fe
Fe Fe
C
H2
Pt O2
CuSO4溶液 稀硫酸
A
B
Mg
Al
Zn
NaCl溶液 C
Cu
KOH溶液 D
Fe
C
NaOH溶液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复习课件

母方
细胞 有丝
精原细胞 概念 卵原细胞 极体 减ⅠⅡ 精细胞 变形 精子
减数分裂 卵细胞
特征 受精卵
高考就这么简单
C
再试一次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精巢
1 16
基因突变
双缩尿试剂和二苯胺
让信念与行动齐步,
让快乐与成功共享,
让世界因生物而精彩!
有性生殖
父方
减数分裂
雄性生殖细胞 雌性生殖细胞
受精卵
发育 新个体
考纲目标引领
考纲内容
1、细胞的减数分裂 2、配子的形成过程
考点解读
1、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 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 联系与区别 3、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 行为变化
高考动态
地区 宁夏 江苏 广东 海南 近几年 07年 6分 14分 6分
08年 09年 13分 13分 16分 18分
练习就是高考
下列细胞分别属于何种分裂的什么时期,形成的子细 胞是什么?
次级精母细胞 后 减数第一次 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期,子细胞为___________
精细胞 后 减数第二次 乙: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期,子细胞为___________
体细胞 后 有 丝 丙: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期,子细胞为___________ 卵细胞和极体 后 减数第二次 丁: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期,子细胞为___________
减Ⅱ末期:
两个次级精母细 胞分裂成四个精 细胞。
(注意精子细胞和精原细胞相比,染色体数 目减少了一半,和次级精母细胞相比,没有 了姐妹染色单体。)
变形:四个精细胞的细胞质大量减少,只 保留细胞核、细胞膜和少量的细胞质,体 积大大减小。同时,形成一条细长的尾。 经过变形的精子具有在适宜的液体中游动 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阶段复习课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精要】
热点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
①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②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③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
④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NH4Cl(s)与Ba(OH)2·8H2O(s)反应等。
(2)放热反应。
①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
②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③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
④常见的放热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燃烧、中和反应、活泼金属和酸反应等。
(3)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理解的两个误区。
①吸热反应很难进行,放热反应较易进行。
(×)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只是从能量的变化角度分析的,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与反应的难易无关。
②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或点燃,放热反应一定不用加热或点燃。
(×)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必然的关系。
有些吸热反应常温下就能进行,如NH4Cl(s)与
Ba(OH)2·8H2O(s)的反应,有些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或点燃才能发生,如木炭的燃烧。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
(1)用E(反应物)表示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表示生成物的总能量,ΔQ表示能量变化,则:
ΔQ=E(生成物)-E(反应物)。
(2)用Q(吸)表示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Q(放)表示生成物分子成键时放出的总能量,ΔQ
表示能量变化,则:ΔQ=Q(吸)-Q(放)。
【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D.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解析】选D。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开始需要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A、C错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如转化为热能、转化为电能、转化为光能等,B错误;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D正确。
【训练2】(2012·广州高一检测)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 ( )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钠与水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
【解析】选A。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A是吸热反应;乙醇燃烧、钠与水反应、氧化钙溶于水均是放热反应,B、C、D错误。
热点二:原电池
1.原电池工作原理
(1)负极和正极。
①负极
a.电极材料—较活泼的金属;
b.电子流向—流出电子的一极;
c.反应类型—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
d.离子流向—阴离子移向的一极。
②正极
a.电极材料—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
b.电子流向—流入电子的一极;
c.反应类型—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
d.离子流向—阳离子移向的一极。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负极:还原剂-ne- ====氧化产物;
正极:氧化剂+ne- ====还原产物。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3)防止金属的腐蚀(设计成原电池的正极)。
(4)设计化学电源。
【训练3】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的金属活泼性比氢强,b为碳棒,关于此装置的各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棒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变大
B.a是正极,b是负极
C.导线中有电子流动,电子从a极到b极
D.a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应
【解析】选B 。
电极a 、b 与电解质溶液稀硫酸组成原电池。
因
活泼性a 是排在氢之前的活泼金属,故a 为电池的负极,b 为正
极。
a 极发生氧化反应,b 极发生还原反应。
由于正极放电消耗
H+,溶液中c(H+)减小,pH 增大,在外电路中,电子由a 极流出
经电流表
流向b 极。
【训练4】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
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3Zn+2K 2FeO 4+8H 2O 3Zn(OH)2+2Fe(OH)3+4KOH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 - +2OH - ====Zn(OH)2
B.放电时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放电时每转移2 mol 电子,反应的锌是65 g
D.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解析】选B 。
该电池放电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Zn-2e - +2OH - ====Zn(OH)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路中每
1 mol 锌(65 g)反应,转移
2 mol 电子,A 、C 正确,B 错误;
放电时,作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正确。
热点三: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三种计算方法。
①定义式法
公式 c v t
∆=∆。
②关系式法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③三段式法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五种方法: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增大固体的表面积。
放电
充电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对化学平衡状态理解的“三种误区”。
①反应物完全转化成生成物。
( )
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100%的转化,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②化学反应停止了。
( )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并没有停止,实际上正反应与逆反应始终在进行,只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答案】× ×
③外界条件改变对平衡状态无影响。
( )
任何化学平衡状态均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化学平衡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两种误区”。
①各组分的浓度相等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
②各组分的分子数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
( )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也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答案】× × ×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
另外,对于多元曲线,一般应先分析一条,再对比分析多条,分析多条曲线时还可作辅助线;对于横坐标为时间的多元曲线,要充分利用“先拐先平衡的即为高温线或高压线”的规律。
【训练5】(2012·揭阳高一检测)反应3X(g)+Y(g)2Z(g)+2W(g)在2 L密闭容器中进行,5 min 后Y减少了0.5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为( )
A.v(X)=0.05 mol·L-1·min-1
B.v(Z)= 0.10 mol·L-1·min-1
C.v(Y)=0.10 mol·L-1·min-1
D.v(W)=0.10 mol·L-1·s-1
【解析】选B。
据题意知:
v(Y)=0.5 mol÷2 L÷5 min=0.05 mol·L-1·min-1,
v(X)=0.15 mol·L-1·min-1,
v(Z)=v(W)= 0.10 mol·L-1·m in-1,故B正确。
【训练6】(2012·成都高一检测)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158 mol·L-1·s-1
B.10 s后,该反应停止进行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g)+Y(g) 2Z(g)
D.反应开始到10 s时,平均反应速率:
v(X)=v(Y)=0.039 5 mol·L-1·s-1
【解析】选D。
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1.58 mol÷2 L÷10 s=0.079 mol·L-1·s-1,A错误;10 s后,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但没有停止进行,B错误;据图可知,
10 s时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是0.79 mol、
0.79 mol、1.58 mol,故反应为X(g)+Y(g) 2Z(g),C错
误;反应开始到10 s时,v(X)=v(Y)=0.79 mol÷2 L÷10 s= 0.039 5 mol·L-1·s-1,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