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及其亲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合集下载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引言鱼类杂交育种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控制鱼类繁殖达到改良和优化种质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鱼类杂交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一、鱼类杂交的基本原理鱼类杂交是指通过人工选择不同品系或种类的鱼进行交配,产生具有亲本双方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其基本原理如下:1.杂交优势:杂交后代往往具有比亲本更高的适应性、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这是因为杂交带来的基因重组和基因交换产生了新的基因组合。

2.亲本选择:选择合适的亲本是鱼类杂交育种成功的关键。

亲本的选择应考虑种质的多样性、品系的优良性状以及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

3.控制交配:人工控制鱼类的交配过程是鱼类杂交育种的核心步骤。

通过控制交配时间、温度和激素处理等方式,调节亲本间的生殖行为以实现杂交目的。

二、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石斑鱼类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餐桌上备受青睐。

通过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改善石斑鱼类的生长速度、耐寒性以及肉质口感等关键性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1 石斑鱼种质资源的选择在石斑鱼类杂交育种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

根据亲本的遗传背景和性状表现,选择具有生长快、体型大、耐高温等优良性状的种质。

2.2 人工控制交配为了实现石斑鱼的杂交育种目标,需要对亲本进行人工控制交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配时间:选择合适的交配时间可以提高杂交的成功率。

石斑鱼一般在春季进行繁殖,因此在春季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交配。

2.交配地点:为了保证交配的成功,可以提前准备好适当的交配场所,提供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3.激素处理:通过给予亲本适当的激素处理,可以促进繁殖行为和增加交配的成功率。

2.3 杂交后代的筛选与培育杂交后代的筛选与培育是石斑鱼类杂交育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筛选优良个体:通过对杂交后代进行生长性状、体型、肉质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选育对象。

两种杂交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

两种杂交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

两种杂交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王燕;张勇;张海发;黄文;肖玲;李水生;杨宇晴;林浩然【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4(038)006【摘要】为研究两种杂交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实验采用传统形态学测定与现代框架测定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和虎龙斑(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外观方面,青龙斑与亲本相比,其斜带边缘清晰连贯,而虎龙斑体侧分布有不同于亲本的大型环状斑;在外部形态框架方面,青龙斑背鳍前端及躯干形态都偏向于母本,呈现出背腹部压缩的细长型,而虎龙斑背鳍前端的框架形态偏向于母本、躯干的框架形态却偏向于父本,呈现出两种框架形态组合的特点.综合传统可量数据和框架数据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种杂交石斑鱼在外部形态方面更偏向于母本.【总页数】8页(P778-785)【作者】王燕;张勇;张海发;黄文;肖玲;李水生;杨宇晴;林浩然【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广东惠州516081;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广东惠州516081;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广东惠州516081;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48;S965【相关文献】1.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其亲本形态性状比较研究 [J], 吴水清;郑乐云;罗辉玉;黄种持;林克冰;邱峰岩;吴精灵;林金波2.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其亲本形态性状比较研究 [J], 吴水清;郑乐云;罗辉玉;黄种持;林克冰;邱峰岩;吴精灵;林金波;3.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与亲本的形态学比较 [J], 李炎璐;陈超;陈建国;赵亭亭;张清雯;翟介明4.杂交种“云龙石斑鱼”与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 [J], 李振通;成美玲;田永胜;唐江;马文辉;侯云霞;王晓梅;翟介明5.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与亲本的形态差异 [J], 吴玉萍; 翟介明; 田永胜; 李振通; 张晶晶; 李子奇; 成美玲; 王林娜; 马文辉; 庞尊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石斑鱼及其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两种石斑鱼及其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两种石斑鱼及其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杜佳莹;丁少雄;王军;王世锋;庄轩;尤颖哲【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06(028)006【摘要】针对在分类上存在混淆的点带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在形态学基础上,运用mtDNA Cyt b基因扩增序列分析、RAPD、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两种石斑鱼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分化已达到种间水平,mtDNA Cyt b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4.4%,AFLP扩增片段的遗传相似率为0.753 9;(2)两种石斑鱼存在杂交现象,RAPD、AFLP的扩增谱图中均获得亲本与子代的特异性条带,父本对杂交子代的遗传影响略大于母本;(3)AFLP标记在点带和斜带石斑鱼及其杂交子代中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可用于构建两种石斑鱼的遗传连锁图谱.研究结果将对两种石斑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及人工繁育的可续性提供重要参考.【总页数】6页(P94-99)【作者】杜佳莹;丁少雄;王军;王世锋;庄轩;尤颖哲【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334【相关文献】1.美洲黑杨与胡杨杂交及其杂种子代亲子鉴定 [J], 彭儒胜;赵鑫闻;王胜东;杨志岩;纪纯阳2.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杂种优势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J], 周翰林;张勇;齐鑫;张海发;张磊;王乐;蒙子宁;刘晓春;林浩然3.斜带石斑鱼3种致病性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J], 李宁求;白俊杰;吴淑勤;劳海华;石存斌;潘厚军;叶星;简清4.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二):甘蔗斑茅远缘真实杂种的分子鉴定 [J], 郑雪芳;张木清;李奇伟;劳方业;邓祖湖;陈如凯;杨业后5.白、青杨派间杂交幼胚培养及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J], 卫尊征;张金凤;张德强;李旦;王璐;郭丽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马鲅科鱼类dna条形码研究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马鲅科鱼类dna条形码研究
关键词:马科;DNA条形码;COI基因 中图分类号:Q349 文献标志码:A
马 科 (Polynemidae)隶 属 于 硬 骨 鱼 纲 (Osteichthyes)辐 鳍 亚 纲 (SubclassNeopterygii) 鲈形目(Perciformes),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 热带近岸海域以及淡水河流的入海口。马科 鱼类如六丝多指马(Polydactylussexfilis),肉质 鲜美、营 养 价 值 高;还 有 一 些 种 类 如 长 指 马 (Polynemusparadiseus),形态优美、有较强的观赏 性,是珍稀 名 贵 的 经 济 鱼 类 [1-2]。 全 世 界 已 知 马 科 鱼 类 共 有 8属 43种,其 中 中 国 有 3属 7 种[3-5],分 别 为 四 指 马 属 (Eleutheronema)的 四 指马 (E.tetradactylus)和 多 鳞 四 指 马 (E. rhadinum),多指 马 属 (Polydactylus)的 五 指 多 指马(P.plebejus)、黑斑多指马(P.sextarius)、
目前,中国马科鱼类 DNA条形码的研究 仅见有严安琪 等 [17]对 浙 江 海 域 四 指 马 和 黑 斑 多指马以及 邓 春 兴 [18]对 中 国 近 海 四 指 马 属 等少数物种局部地区的研究。本研究测定了在 中国黄海、东海和南海 7省 10个地点采集的 3属 5种 33条标本的线粒体 COI序列,结合 GenBank 中下载的 5属 16种的 COI序列,进行中国马科 鱼类 DNA条形码研究,旨在明确该科鱼类的分 类地位,为中国马科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 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编号:1004-2490(2020)01-0001-09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及其亲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及其亲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及其亲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变异分析周翰林;杨森;高川;张磊;张海发;李水生;张勇;蒙子宁;刘晓春;林浩然【摘要】对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

在15个样本中,同源序列片段(1551bp)中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和24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

序列差异分析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显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8.1%-100%之间,无明显遗传分化。

虎龙斑的2个COⅠ基因单倍型与母本棕点石斑鱼单倍型的同源性为99%和100%,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均为88.1%。

青龙斑的2个单倍型与母本斜带石斑鱼的3个单倍型的同源性在99.7%-100%之间,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分别为89.3%和89.4%,结果表明两种杂交子一代在线粒体DNACOⅠ基因上严格遵循母性遗传规律。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wo grouper hybrids ( Qinglong grouper and Hulong grouper) and their parents ( Epinephelus coioides 9, Epinephelus coioides ♀ and E. lanceolatus ♂), their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 I )gene fragment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 1551 base-pair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CO I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15 sequences are grouped into 9 haplotypes and 249 nucleotide polymorphic loci in CO I gene fragments. Sequence divergences and genetic distance analysis showed all the groupers shared 88.1% to 100% similarities in nucleotide sequence, indicating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ce among these groupers. The two CO I haplotypes of Hulong grouper showed 99% and100% similarities with the haplotype of the female parent E. fuscoguttatus, respectively, but only 88.1% similarity with the male parent E. lanceolatus. The two CO I haplotypes in Qinglong grouper had similarities of 99.7% to 100% with the three haplotypes of the female parent E. coioides, and only of 89.3% and 89.4% with the male parent E. lanceolatu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wo grouper hybrids were inherited from their maternal parent in mitochondrial CO I genes.【期刊名称】《热带生物学报》【年(卷),期】2012(003)001【总页数】10页(P1-10)【关键词】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杂交子代;COⅠ;遗传变异【作者】周翰林;杨森;高川;张磊;张海发;李水生;张勇;蒙子宁;刘晓春;林浩然【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广东惠州516081;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广东惠州51608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21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都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及南海海域[1-5]。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子代表型和遗传性状及亲缘关系分析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子代表型和遗传性状及亲缘关系分析

上 海 海 洋 大 学 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子代表型和遗传性状及亲缘关系分析英文题目: Phenotypic and genetic traits and geneticrelationship analysis in Epinephelusmoara (♀), E . lanceolatus (♂) and Yunlonggrouper专 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研究方向:石斑鱼杂交育种 姓 名:唐江 指导教师:田永胜 研究员二O 一八年 五月二十一日学校代码:研究生学号: M15010714910264上海海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

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上海海洋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海洋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子代表型和遗传性状及亲缘关系分析Phenotypic and genetic traits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analysis in Epinephelus moara(♀), E. lanceolatus (♂) and Yunlong grouper学位论文完成时间:指导老师签字: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子代表型和遗传性状及亲缘关系分析摘要石斑鱼是世界重要海水名贵鱼类,养殖范围从我国的南方沿海城市逐渐发展到北方山东、天津等地,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大,受到人们的广泛的关注,20世纪末,研究学者们相继开展了石斑鱼人工繁殖与杂交育种技术,突破了石斑鱼在人工繁育上的瓶颈,使得石斑鱼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2种带鱼科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2种带鱼科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2种带鱼科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斯舒谨;褚梦洁;袁帆;王忠明;杨天燕;朱文斌【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41)1【摘要】为探究2种带鱼科鱼类的遗传差异,对带鱼和沙带鱼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进行扩增。

通过测定得到长度为550 bp的基因片段,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A、T、G、C碱基中G含量最低,A+T平均含量(52.93%)高于G+C含量(47.07%)。

碱基转换明显大于颠换,转换与颠换比(R)平均为2.72,且密码子第1位点碱基突变数目明显高于其它位点。

28尾沙带鱼样品中检测到12种单倍型,24尾带鱼样品中检测到13种单倍型,前者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_(d))及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7169和0.0050,后者分别为0.8841和0.0046。

采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655,远大于种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

基于单倍型构建的邻接系统发育树显示2种鱼类得到很好的区分,从进化关系上来看,沙带鱼分化时间较带鱼更早。

【总页数】8页(P7-14)【关键词】带鱼;沙带鱼;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作者】斯舒谨;褚梦洁;袁帆;王忠明;杨天燕;朱文斌【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相关文献】1.6种帘蛤科贝类及4个地理种群文蛤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2.三种壳口颜色脉红螺(Rapanavenosa)形态学和线粒体16SrRNA与COI基因片段差异比较分析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马(鱼友)科鱼类DNA条形码研究4.3种鲻科鱼类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分析5.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张凤英;马凌波;施兆鸿;夏连军;马春艳【期刊名称】《上海水产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15)4【摘要】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

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 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

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

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

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

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总页数】6页(P403-408)【关键词】鲷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序列分析【作者】张凤英;马凌波;施兆鸿;夏连军;马春艳【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199【相关文献】1.6种笛鲷属鱼类Cyt b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J], 周发林;江世贵;苏天凤;吕俊霖2.笛鲷属(Lutjanus)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及系统学分析 [J], 刘楚吾;徐田军;刘丽;郭昱嵩;董秋芬3.6种笛鲷属鱼类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 [J], 周发林;江世贵;苏天凤;吕俊霖4.刺鳅属(Mastacembelus)鱼类和中华刺鳅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 [J], 吴斌;王海华;曾庆祥;徐先栋;马本贺5.鰶亚科两种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研究 [J], 宋林;韩志强;高天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是 真核 生物 的核外 遗传 物质 , A) 具有 基 因组 结果 简单 、 编码 效率 高 、 化速率 快 、 进 无组 织特异 性 和母 系遗
传等特性 。细胞色素氧化酶 I ct h m i s sb n 简称 C ) J (y cr e x a u i I, o o od eu t OI 是线粒体基 因组中的一段 , 进 化速率适中, 是系统进化研究的 良好标记 。本研究对 2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 斜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 C 基因全序列进行 了序列测定 比对 , OI 为青龙斑和虎龙斑 的 mD A遗传效应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 tN 对于石斑鱼杂交育种的遗传改 良, 选育新 的优 良品种都 具 有借 鉴意 义。
3 海南 大学 海洋学 院 , . 海南 海 口 5 0 2 ) 7 2 8 摘 要: 对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 青龙斑和虎龙斑 ) 及其亲本 ( 斜带 石斑鱼 、 点石斑鱼 和鞍带石斑鱼 ) 棕 的
线 粒体 D A细胞色 素氧 化酶 I( O I) 因序 列进 行 了测 序分 析。在 1 样本 中 , N C 基 5个 同源 序列 片段 ( 5 15 1 b) p 中共 检测 到 9个单倍型和 2 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序列差异分 析和遗传距 离 比较结果显示 , 苷酸序 4 核
第 1期
第3 第 1 卷 期
2 1 3月 0 2年
热 带 生 物 学 报
J OURNAL OF TROPI CAL ORGANI M S S
V0 . . 1 3 No 1 Ma . 01 t2 2
文章编号 :64- 0 4 2 1 ) 1— 0 1 O 17 7 5 ( 02 0 00 —1
两种 杂 交 石 斑 鱼 子 一代 及 其 亲本 的 线粒 体 C=I基 因遗传 变异 分 析 ( )
周 翰林 杨 森 高 川 张 磊 张海发 李水 生 , , , , , , 张 勇 , 蒙子 宁 , 刘晓春 林 浩然 , 。
(. 1中山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07 ;. 1252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 广东 惠州 568 ; 101
收 稿 日期 : 0 1—1 21 0—1 7 基金项 目: 公益性行业 ( 农业 ) 研专项 ( 09 3 4 ) 国家 自然 基金面上项 目( 0 7 94 ; 科 2 0 00 6 ; 3 8 1 1 ) 广东 省科技计划 项 目(0 8 00 00 0,09 0 0 00 12 1 B 9 40 5 ,0 1 0 0 00 9 , 20 B 2 80 1 2 0 B 23 80 ,0 0 00 0 5 12 1B 2 37 0 ) 广东省 海洋渔 业科技 推 广专项 ( 20 0 H 1 A 0 90 0 ) A 0 8 0 0 , 2 0 0 H 1 作者简介 : 周翰林 (9 6一) 男 , 18 ,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 2 0 0 8级硕 士研究生 . 通信作者 : 林浩然 , 中国工 程院院士.Ema : s r . i l l @ma .yu eu C l sh i ss.d .I l I
关键词 : 斜带石斑鱼 ;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 杂交子代 ;C 遗传变异 OI;
中圈分类号 :Q 3 1 2 文献标 志码 :A
斜 带 石斑鱼 ( pnp e scids 、 E i hl o i ) 鞍带石 斑鱼 (pnpe slnelts和棕 点石 斑鱼 (pnp e s 一 e u oe E i hl co u) e u a a E i hl . e u cg t t ) out u 都隶属 于鲈 形 目( e 懒 ) 箱科 (ea ia) 石斑鱼 属 ( pnp e s , as Pr c 、 Sr nde 、 r E i hl ) 在我 国主要 分布 于 台 e u
列同源性在 8 .% 一 0%之间 , 明显遗传分化 。虎龙斑 的 2 C 基因单倍 型与母 本棕点石斑 鱼单倍 81 10 无 个 OI
型的同源性 为 9 %和 10 , 9 0 % 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均 为 8 . %。青龙斑 的 2个单倍 型与母本 斜带 81
石斑鱼 的 3 单倍 型 的同源 性 在 9.% 一10 之 间, 个 97 0% 而与 父 本鞍 带 石斑 鱼 的同 源性 分 别 为 8.% 和 93 8.% , 94 结果表 明两种杂交子一代在线粒体 D AC 基 因上严格遵循母性遗传规律 。 N OI
湾海峡及南海海域¨ 。近年来 , ] 由于环境污染 、 过度捕捞而造成野生石斑鱼种群规模 日趋缩小 , 种群质
量逐 年退化 。此 外 , 斑鱼 的人工 繁殖 仍面 临 巨大挑 战 , 在 2 纪 8 代 , 国 已开始 进 行赤 点 石斑 石 早 0世 0年 我
与青石斑人工繁殖实验 , 但到 目 前为止其成活率依 旧在 1 %以下 , 0 苗种规模化生产未能实现 , 严重制约了 石斑鱼产业的发展。杂种优势普遍存在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 中, 杂交后代生活力强 , 适应性广 , 有较强的 抗逆力 和竞 争力 。笔者 利用 人工授 精 的杂交 方法 , 由斜 带石斑 鱼 (早) 和鞍带石 斑鱼 ( 杂交获 得子 一代 6) 青龙斑 , 由棕 点石 斑鱼 (早) 鞍带 石斑 鱼 (6) 和 杂交 获得子 一代 虎龙 斑 。本 实验 使用 的杂交 石斑 鱼子 一代 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均呈现出杂种优势。然而 , 目前对于杂交石斑鱼子代 的遗传背景鲜有报道。而对 于遗传 背景 的分 析研究 有 助 于进 行 品 种选 育 和 遗 传 改 良及 资 源 的可 持 续 开 发利 用 。线 粒 体 D A( t. N m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