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课后反思《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陡然: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25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陡然: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
部编版六年级上版第25课《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搁、综”等生字,掌握“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本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4.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5.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6.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产生过梦境,梦境比喻虚构的美妙境界。
那么,在作家鲁迅笔下产生了怎样的梦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思想深处,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那“好的故事”……出示课题:好的故事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gē zōng chéng píng zǎo yàng yàn xuē搁综澄萍藻漾焰削shùn níng zhòu zhì dǒu瞬凝骤掷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识字方法比较识字:焰——掐雅——鸦4.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石油:旧时指煤油。
《初学记》:共30卷,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撰。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膝髁(kē):膝盖骨,大腿骨。
云锦:像锦一样美丽的云彩。
统编 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
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
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是第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
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
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从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其实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其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倍感压抑。
因此,文中“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而文中梦境里的美好幻想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愿景。
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很好地阐释了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但作者写作的时代距今较远,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

第25课好的故事教材解析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
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
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是第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
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
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十分精彩,先概述了“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接着,第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山阴道两岸风景倒映水中的景象,第7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景物倒影交织的景象,无论是“蒙胧”中的回忆,还是梦中所见,作者都没有描绘水乡的真实情景,而是具体写了水中幻影,从而突出了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
第4自然段“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营造出强烈的动感;第5自然段“两岸边的乌……”和第7自然段“茅屋,狗……”等,全是名词连排,不仅语句简洁,而且很有画面感;第5自然段“边缘都……”一句,借用比喻,写出了水中倒影的形、色变幻;第7自然段“带织入狗中……”一句,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相同的字词,写出了富有水乡特征的事物倒影在水中交织融合、起伏变幻的景象,真是美丽而有趣。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25. 《好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二、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的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好的故事》。
(一)导入课题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政治混乱,民生凋敝。
生活在这里的鲁迅先生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压抑。
他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继而将这梦境中稍纵即逝的“好的故事”描绘了下来。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用到我们以前学到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2.这些词语比较难读,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都读准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出示词语】膝髁乌桕伽蓝蓑笠参差瘦削萍藻陡然骤然一瞬间3.【出示生字书写】“萍藻”这个词语中的两个字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会书写的。
书写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时,草字头要舒展,遮盖下半部分,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书写时注意要窄而长,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美观。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骤”和“瞬”这两个字。
“骤”字书写时右半部分的“聚”要写紧凑。
“瞬”,本义是眨眼,后来引申为时间极短的意思,因此,“瞬”是目字旁。
书写时右下部分的“舛”左边是一个“夕”字。
4.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遣词造句还留有那个时代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语言表达方式和用词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尝试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它们。
【出示学习任务】(1)首先,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以下词语。
【出示句子】如“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这里的“石油”是指旧时的煤油。
此外,还要注意,由于当时的语言表达与今天的用法有差异,所以“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中的“的”在这里无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
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野草》鲁迅著。
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名人评价鲁迅先生: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2.飘荡;起伏不定。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
形容憔悴。
()4.一眨眼一刹那。
()5.突然。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学习运用本文“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参考答案一、1.综错 2.荡漾 3.瘦削 4.一瞬间 5.陡然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
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示例: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顺着人行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来,像要勾住我回家的脚步。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教学难点是: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
“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先总写。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其次是回忆。
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
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
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二写梦中"好的故事"。
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
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写“好的故事”的破灭。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
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亲近鲁迅,走近鲁迅。
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学生渴望了解、希望探究的同时,我便有选择地推荐一些网,让学生上网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情况;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领会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
三、不足之处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从鲁迅印象中读出“美术家”鲁迅:“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师生共读文段。
猜猜这段话是谁说的?读了它,你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印象?接着体会鲁迅作品“文中有画,景中有情”的表达效果。
号称“白描圣手”的鲁迅在色彩运用上颇为讲究,有唐代诗人李贺之风格。
此刻的“有色”是为下个环节从“无色”中体会鲁迅白描写法来作铺垫的。
然后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诵读,由浅入深慢慢体会作家这样描写的妙处,悟出作家写作的动机,寻得作家“白描”的写作秘诀。
最后删除色彩词,从有到无,体会白描之简洁;添置更多物象,让画面内容变得丰富;有了人的加入,画面更添生机;设置倒影,移步换景,绘出多幅画面;现实取材,发散思维……逐层递进,学生在不断修改、创作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