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高粱酒》的文学语言特色
浅析莫言《红高粱》中的角色与语言艺术

2512018年52期总第440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莫言《红高粱》中的角色与语言艺术文/宋梅珠中国作家莫言在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的小说脍炙人口,对现今的中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1986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如春雷惊动文坛。
可以说《红高粱》就是最能体现莫言语言写作风格和人物特色的小说之一。
莫言的语言特色有哪些呢?又是什么成就了这种独特的语言呢?一、语言艺术分析1.乡土出身与“粗鄙”的语言。
莫言是个从小长在农村的孩子,因此它的作品中也体现了接地气的特点,方言对话,通俗易懂。
莫言所使用的语言多粗鄙庸俗,但却在生活的污泥中绽放真理的鲜花。
除此之外,谚语也是他的特色之一,莫言运用言语形象的表达了深刻的事理,产生很强的说服力。
2.修辞手法。
《红高粱》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讽、通感、夸张和排比等。
比如,莫言在《红高粱》中的比喻手法出神入化,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
当罗汉被日本人抓入监狱的时听见其他人发出一些声响,“ 有人往栅栏边角上那个铁皮水桶里撒尿,尿打桶壁如珠落玉盘。
”莫言把粗鄙的解手声比喻得如此动人,真是令人忍俊不止,眼前一亮。
莫言还在小说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过瘾。
他的排比手法展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强了作品和内容的气势。
莫言的夸张的手法也利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把小的东西放大,把虚的东西做实,令读者回味无穷。
《红高粱》里面令人最难忘的还是莫言的象征手法,红高粱象征着英雄的中华民族和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与精神。
带给读者无限的感动与力量。
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丰富了读者脑中的画面,大大吸引了读者兴趣,让读者感觉自己正在经历书中的故事,成为书中的人物。
与此同时,莫言深刻的讽刺也能让读者反观现实和现实社会。
3.语言中的色彩。
莫言语言中的色彩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小说《红高粱》中描写色彩词语共出现了400 多次,且颜色词语多为亮色,如:绿色、红色以及蓝色等,暗色系词语的使用相对较少。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红高粱》的风格

2、 “九” 因为读音相近,“ 因为读音相近,“九”被象征性地与“久” 被象征性地与“ 联系在一起。女主角的名字是“九儿” 联系在一起。女主角的名字是“九儿”, 她出嫁那年十“ 她出嫁那年十“九”岁,到青纱口有“99” 岁,到青纱口有“99” 里路,还有就是高粱酒在“九月初九” 里路,还有就是高粱酒在“九月初九”出 窖,这一天也是九儿的生日,九儿给新出 的酒起的名字是“十八里红” 的酒起的名字是“十八里红”(九加九或 一加八得九),而酒本身也和“九”读音 一加八得九),而酒本身也和“ 相同。最主要的是电影的这个故事开始到 日本入侵正好“ 日本入侵正好“九”年。
二、红色礼赞
《红高粱》以一种大篇幅红色系作为视觉 红高粱》 基调,极力烘托出人的血性以及红色高粱 地的鲜明统一。 红色本身就能给人以力量, 让人蠢蠢欲动,让人热血沸腾。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1、红色 从巩俐身上穿的喜服到天上的太阳,从被 打破的酒缸里流出的红高粱酒到血管里流 出的鲜红血液,各种形式的红色充溢着银 幕的每一寸。
பைடு நூலகம்
3、两个人物 在日本鬼子对剧中两个人物三炮和罗汉执 行死刑的场景中,三炮被用来象征国民党: 临死前他不是咒骂日本鬼子而是咒骂奉命 剥他皮的中国屠夫。 罗汉则象征着共产党,他表现的非常勇敢, 电影的旁白说他在临刑时不停咒骂日本鬼 子直至气绝。
谢谢!
小组成员:刘敏、李黎、梁丽欢、 郭嫣琳、李秋媛、丁木粉、文跃龙
《红高粱》的风格 红高粱》
一、仪式感
人是喜欢用仪式来 陷入某种情绪的动 物,张艺谋成长的 那个年代,刚刚好 正是最喜欢仪式来 实现自我价值的年 代。在电影里,婚 礼、野合、消毒、 祭酒、杀人都是很 富有仪式感的。
电影的构图,用光, 电影的构图,用光, 乐器,也全无例外, 乐器,也全无例外, 都为仪式感服务。 都为仪式感服务。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摘要:莫言的小说创作既超前又传统,他的小说大部分采用的是叙述的方式,莫言的作品给人一种海阔天空的思维。
莫言是独特的,他的作品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真真实实的来源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
从《天马行空》、《红高粱》、《十年一觉高梁梦》到1991年的《难以捕捉的幽灵》,从《师傅越来越幽默·后记》、《檀香刑.后记》到《丰乳肥臀》,莫言用繁复的叙述结构来表现他的作品,给人无限的空间去回想。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深深的体现了民间风格特点,他的小说既又现代人的叙事技巧,同时也具备现代人的观念。
他的小说里时时体现着怪诞现象,体现了对民间大众的深情。
本文阐释了莫言小说里的高密文化,包括高密文化的习俗和文化态度,又分析了他小说里的怪诞现象,最后着重分析了在小说里体现的民间性。
关键词:《红高粱》;民间性;叙事Abstract:Mo Yan's novels are both ahead and tradition, most of his novels are used in a manner of narrative, Mo Yan's works give people a bright thinking. Mo Yan is unique, his work brings great impact,it’s from true life and is larger than life. From the fanciful,Red Sorghum to elusive ghost,from the master’s increasingly humor•Postscript,to Fat breast and hip, Mo Yan’s work has complex narra tive structure ,it gives readers unlimited space to recall. Mo Yan's Red Sorghum series reflect folk features deeply.His fictions has modern narrative techniques, but also has a modern concept. His novel always embodies the eerie phenomenon,and reflects the public's affection for folk.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novels in the high-density culture, including high-density culture, custom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and the analysis of his grotesque novel phenomenon,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novel embodied in folk.Key Words:Red Sorghum; folk; narrative目录引言 (3)一、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 (3)(一)什么是高密文化 (3)(二)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 (4)1. 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习俗 (4)2. 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态度 (5)二、莫言小说的怪诞现象 (5)(一)什么是怪诞现象 (5)(二)莫言小说里的怪诞现象 (6)三、莫言《红高粱》系列小说的民间性 (7)(一)民间性的表现 (7)(二)莫言《红高粱》系列小说的民间性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引言2012 年10 月11 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人心大振,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学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转捩点。
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语言特色

8.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是一种“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的主要特点为:1.具有乡土气息,偏爱方言,村言野语。
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莫言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莫言的《红高粱》正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大量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语言”,使作品更有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更为逼真,更能感染人。
其次,偏爱村言野语,《红高粱》中的人物包括戴凤莲、余占鳌的语言都极有特点,那便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及粗俗污秽的意象,透着一股浊气,违背了新时期文学传统能够容忍的审美原则。
2.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们相反相成,言简意赅,巧妙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
例如《红高粱》中一共用了五组矛盾的组合“极端热爱极端仇恨”“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来写高密东北乡。
这些意义相悖的词语组合,集中表现了“我”对高密东北乡的“爱之深责之切”,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3.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词语色彩凝重。
莫言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尤其是对“红”和“血”很是痴迷。
《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是血一般的红、土地是红的、河水是红的、祖先们的鲜血是红的。
莫言试图在红色的大背景下,展览历史,还原历史的苍茫与深邃,廓大与辽远,意在把人们的想象带回远古蛮荒时代,从而张扬强悍的“酒神精神”。
4.大量使用民间歌谣、韵文。
在《红高粱》中,莫言大量运用民谣、民歌、民谚,为作品增添了许多亮色。
作品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古典美。
5.对修辞的使用也别具一格.如比喻和拟人、反讽和戏仿、示现等等。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家乡高密为背景,以土匪余占鳌与大胆追求自由的戴凤莲的爱情为线索,书写了高密百姓的不幸遭遇与奋起反抗的精神。
莫言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摆脱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却又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红高粱》也体现了莫言对于写作叙事艺术的探索,小说以“我”的口吻带着崇拜的心情来追忆爷爷奶奶的英雄伟绩,在人称上他一反往常“你”“我”的称呼,而是以“我爷爷”、“我奶奶”贯穿全文,这使得叙述的强烈主观性得以凸显。
同时小说大量口语的运用使作品颇具地方特色,文章内容朴素自然,贴近现实。
小说除了有我的视角,其中也穿插了“我父亲”的视角,因此《红高粱》也可以称作复调小说。
其次,《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它是以由感觉引导,由情绪推动而完成的“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小说逻辑效果不强,多用倒叙、联想的手法自由展开叙述。
同时小说中的红高粱也并不只是一片普通的高粱地,作者赋予其丰厚象征意蕴,高粱本是北方民众的主食,但是莫言用它象征了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文中作者以高粱地为背景,描写了“我爷爷”在高粱地里伏击,“我奶奶”在弥留之际的默祷等事件,红高粱又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电影版的《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看过不少,也听过不少,但唯独对《红高粱》情有独钟。
他的这部影片是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张艺谋导演对《红高粱》的阐释并没有受到小说的限制,他把小说的“魂”转化为电影的“魂”,把小说当做是等待被加工的素材,传达出一种从影像出发、以影像为中心的阐释观念。
影版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不同于小说通过文字来描写故事,电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将情节展现到观众眼前。
论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论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论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
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叙事艺术人物形象民族精神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红高粱》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高粱》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在小说中“我奶奶”“我爷爷”完全不似以往的革命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民族去战斗去献身,而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去生活、恋爱、繁殖、杀人、越货、抗日、牺牲。
他们为解放生命而活,又为解放生命而死,无“是”无“非”(在抗日这一民族大义上不含糊),敢作敢为,他们可以说是生命意识层面上的“英雄”。
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一、新颖的叙事艺术(一)民间化的历史叙事风格纵观49年到《红高粱》以前的写实文学,从主流的矛盾式现实主义到“红色经典”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们大多以文人的革命式热情创作,把眼光集中在主流社会问题上。
而以莫言为代表的新时期作家则开创了一种新的写实方式,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高粱酒》的文学语言特色摘要:莫言的小说语言极具灵性,从叙述人语言、文学语言的情感性、含蓄性,莫言小说的继承性、创新性四个角度来谈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文学语言;语言特色;生命
与大多数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先锋作家用语习惯不同,作者莫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的“寻根文学”在现代艺术实验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其独特的叙述语言表达,把“寻根文学”原始野性的张扬发挥到了极致,并且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还结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大大超出了读者传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使之在文学语言创新的道路上影响深远。
一、叙述的极致
在叙事作品中,文学语言可以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
人物语言即指作品中人物的外部语言和内心语言。
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
《红高粱》继承了中文小说惯有的一种转述或描绘性很强的语言来进行叙述的传统,在绘色肖形上,它非常有效,往往能够带领读者投入情景,给以身临其境的经验,基本上是一种说书人的语言,属于模拟性写实主义。
即有传统故事的媒介性目的,但无随意性与
独创性。
作品中的“我”,不同于一般第一人称的“我”。
“我”不是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不过类似“说书人”所扮演的角色,但又不像说书人那样冷静和客观,而是渗透了强烈的主观感觉,所以这个“我”属于作者莫言独创。
有了这个“我”的存在,一下子消除了读者和人物之间的隔膜感和距离感。
《红高粱》是有关家族记忆的作品。
开头清楚地表明了作者莫言或叙述者所具有的特殊身份,他所要展开叙述的三个人:爷爷(余司令)、奶奶、父亲与“我”是有着血缘关系的民间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在民间乡土社会中没有比“血缘”关系的家庭更密切的了。
“血缘”维系着生命、责任、义务,同时也维系着情感、道德与良知。
在乡土的民间社会中可以背叛一切但决不可以背叛自己的祖先,否则就是一个被民间乡土社会所唾弃的罪人。
《红高粱》中的叙述者以这种身份展开叙述就决定了莫言小说的叙述是属于民间最本色的一种方式,这种最本质的“民间叙述”可以使他充分地表达自己源于民间的体验与感受,因为在血缘的链条上,他的任何叙述和言语只要他觉得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别人的闲言碎语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正是叙述人这种通过“血缘”关系把自己纳入民间乡土社会中的彻底“民间立场”,决定了《红高粱》的叙述者对民间价值的认同和坦荡无比、恣意豪迈、天马行空的叙述气魄。
他与爷爷杀人放火,写爷爷与奶奶在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也写他们与日本鬼子的血腥搏斗以及爷爷抛弃奶奶和恋儿的婚外情,和奶奶为报复
爷爷投入铁板会头子黑眼的怀抱……
与这个本色的民间叙述者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叙述者,经常在文本中对人物事件加以评说。
这个叙述者所运用的语言是现代的。
与“民间叙述人”所用的语言似乎是间离的。
譬如写到缠脚,叙述人这样讲的:“奶奶不到六岁就开始缠脚,日日加紧,一根裹脚布长一丈余,曾外祖母用它勒断了奶奶的脚骨,把八个脚趾折断在脚底,真惨。
我每次看到她的脚,就心中难过,就恨不得高呼:打倒封建主义!人脚自由万岁!”这种叙述显然说明叙述者在沉入民间的时候,并没有被“民间”的丰富和驳杂所遮蔽,而是有着一种现代人的立场,由此去认同社会中蓬勃生气的民间精神,从而去发现过往历史中的民间精神与当代人相通的地方。
二、情感的隐含
小说写作是从叙述开始的,没有叙述也就没有小说。
小说的叙述可以有多种方式,有现实性叙述——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叙述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人物与事件;有想象性叙述——在激情下使人物形象恣意妄为,获得超越现实空间的艺术世界。
《红高粱》更偏向后者一些。
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过程,在这过程中,艺术家总要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对现实的生活形象进行提炼和加工,以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
正如老舍所说:文学语言“不是由字句堆砌而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是“从心眼里掏出来的。
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作家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总是蘸
满了感情的汁液。
”由于每个作家内心情感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这种感受常常是逻辑语言所不能规范的。
真正小说的语言是一种感觉化了的语言。
小说创作主体将语言用来建构他心目中的形象体系。
“从表层来看,它似乎是一个个方块字组成一连串长短不齐、错落有序地排列组合,通过它们来构建形象是相对静态的形式,能动地导引读者对隐义层面的追索和破译。
1.直觉意识的延伸
尽管无需排斥文本创造过程中小说家情绪贯注时的理性介入,但我们更愿意相信:直觉意识在作家方面,唤醒内在情绪流向外在符号;在读者方面,借助外在符号破译内在情绪。
这一切总体上化为情绪承载体的语言形式。
莫言的《红高粱》中感觉化语言的大量出现是小说从事理向情理转化的表现,情节构成逐渐被情绪构成所替代。
2.生命形式的延伸
在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小说是一种生命的共感现象。
在这种意义上,与其说小说家热爱艺术,不如说小说家热爱生命。
从东方岛国厨川白村“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到大洋西岸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两个不同民族的思维类型也决然不同,但都在本体上隐含了文学作为生命形式的潜在所指。
三、原始化
在“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跨越文化断裂带”的声浪中,作家们的目光纷纷投向久远的文化之根,这目光智睿而深邃。
一直远射到史前期,穿过夸父的手杖化为邓林,穿过屈子的苦恋和庄生的梦,穿过龙飞凤的远古图腾,穿过披羽毛饰假面的原始歌舞,然后返视自身、沸沸扬扬的文化寻根的一个显性结果导致了小说语言的原始化倾向,当古老厚重的文化沉积、一旦被现代意识照亮,便显出它所独具的魅力,这在“寻根派”作家莫言的小说中极为明晰投影,它首先从语言给人深刻的印象。
语象偏稚拙,排斥典雅工丽的遣词,是小说语言原始化在语象呈现方式上的特征。
热衷于描写野性自然、粗陋地貌,拙朴人情,荒蛮生态的小说家们,通过语象造型铸锻出狞厉的渍着斑斑铜绿的钟鼎。
四、陌生化
陌生化,就是非传统化,向传统挑战。
然而一般先锋文学的致命伤是存在性的缺失。
俄国的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根据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对日常生活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的过程,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对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从而更好地唤起人们的艺术感受,使人们的意识得到升华,呈现出一种被我们称之为类的与魔幻现实主义的现代色彩。
常常表现为词语超常搭配。
“它基于表达
艺术效果的需要有意打破常规搭配和固定搭配的词语组合限制,从词义上,词语色彩上,词性上超常搭配。
”注重人们经验世界之外的超经验感觉,布置新颖语象形成新鲜刺激,制造对于习惯性审美心理的阻隔,导致了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倾向。
《红高粱》中,不仅有独特角度的选择,各种各样感觉化了的语言不断交叉和不断贯通,还有多条线索的碰撞,有回忆爷爷和父亲打日本兵的过程,回忆爷爷和奶奶相识在一起的过程……正是这样使作品深情的语言形态走向了深刻与深邃。
读了《红高粱》《高粱酒》我们不断感受到一股温馨的和风以及信马由缰的叙述风度,从容不俗的笔墨情趣从一泓透明的生命泉流潺潺而出。
接近口头白话的大众语汇、组接为体现出典型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干脆利落,朗朗上口的短句,连缀成余味曲折的语段,构筑成贴近生活原貌的小说。
其间汩汩流动的语言情绪,作为生命活动的投影外化为符号呈现,我们在体验语言情绪的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了深层的生命情绪。
最后,援引爱德华·萨皮尔在其《语言论》中的一段话:“语言是人类精神所创作的最有意义、最伟大的事业、一个完成形式,能表达、还可以交流的经验……语言是我们天下的最庞大的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无名化的作品,像山岳一样伟大。
”
参考文献:
[1]生祥,峭峰,金富,等.故乡的红高粱[j].北方音乐,1989(6).
[2]汪正龙.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5(2).
[3]赵刚健.试论文学语言的跳跃与跨度[j].阅读与写作,1999(12).
[4]宗守云.耕耘在文学语言的广袤土地上:评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贾平凹.关于文学语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教科院08级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