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达州专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部编达州专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7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与能力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过程与方法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重点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诵读法、联想法。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1课时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等。

本文节选自《三作家》。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了“列夫·托尔斯泰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同年9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

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托尔斯泰传》。

1.听课文朗读磁带,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了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及知识点本文介绍了《列夫·托尔斯泰》这一教材内容的教学计划和知识点总结。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知识点总结教学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国文学巨匠的生平和成就;2.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思想,掌握作者的代表作品;3.培养学生从人生角度看待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了解他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贡献和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中总结出他对文学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带领学生挖掘出文章中的深意,并将其与我们的生命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对文学的认识升华,如:什么是文学、怎么研究文学、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文学等问题。

最后,学生了解到我们关注的文学大师是列夫·托尔斯泰。

2.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通过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方面了解他的创作成就。

同学们可以看看一些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例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3. 讲解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思想通过理解列夫·托尔斯泰对生命、个人、社会的看法,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从何而来,对我们的意义又是什么。

4. 思考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的主题、情感体验、深层含义,将其与我们的生命联系起来,加深对这些作品的认识。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将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和自己的生命联系起来,找到自己的文学共鸣,培养学生寻找生活美学,理解文学本质。

知识点总结1.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巨匠,代表作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部编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部编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7* 列夫·托尔斯泰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重点)2.学习细节描写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难点)3.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难点)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讨法。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即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走近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伟大的悲剧》、《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背景资料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托尔斯泰出身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在当时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后,他于1910年11月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

坟上没有立墓碑和十字架。

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3.字音字形胡髭.(ī) 鬈.发(quán) 长髯.(rán)脸颊.(jiá) 锃.亮(èng) 滞.留(hì)犀.利(ī) 酒肆.(sì) 侏儒(hū rú)..广袤无垠(mào) 正襟.危坐(jīn)4.词语解释禁锢:束缚,限制。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表格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表格教案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
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
归纳总结
检测达标
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4.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yǒu( )黑xuān( )昂xī( )利侏rú( )酒sì( ) chì( )热càn( )然长rán( ) hàn( )首低眉广mào( )无垠àn( )然失色
3、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三、进一步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的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列夫•托尔斯泰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题
列夫•托尔斯泰
课型
自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重点
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难点
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教学环节
说明
复习
提问上节课生字、词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就是俄国着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恰恰抓住了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矛盾这一特点,用他独到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托尔斯泰的独特形象。也许同学们对这个人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

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等。

其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同年9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

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托尔斯泰》。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1,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解析】1.作者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淡无奇”,是为了突出他的思想。

2.此处的几个画线句子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不避讳,展示出他的容貌毫无美感可言。

【段析】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部表情。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单元 7 列夫 托尔斯泰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单元 7 列夫 托尔斯泰

7*列夫·托尔斯泰【导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寻找这个答案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ī) 黝.黑(yǒu) 一绺.(liǔ) 藏污纳垢.(gòu)粗糙.(cāo) 禁锢.(gù)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尴尬(gān gà) 犀.利(ī) 锃.亮(èng) 满含粲.然(cà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滞留:停留不动。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用的是它的本义。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3.作者介绍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其主要作品有《成功的秘诀》《一个陌生女人的信》《狼子野心》,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4.背景介绍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7列夫·托尔斯泰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7列夫·托尔斯泰 教案

7 列夫·托尔斯泰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赏析精彩语句,品味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吗?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多部著作。

大家能否想象,这样一位杰出的大作家,会是怎样一个形象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脑中勾画想象传主形象,为进入正文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本文是一篇写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文,文中主要写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什么?前后对他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明确:文中主要描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

前文(1-5段)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整体肖像,后文(6-9段)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阅读第1-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表现了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哪些特征?明确:第1段突出托翁(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尤其突出他脸的多毛特征;第2段用各种修辞形象地描写托翁面部的各个部位,表达托翁面部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第3段重点写面容表情,突出托翁丑陋的一面;第4段作者从多个方面、各个角度写托翁的相貌普通和平常;第5段借托翁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表现托翁的外貌平凡甚至丑陋。

2.分析至此,托翁的形象是否与你想象中的有区别呢?请你将课文所描述的托翁形象简笔描画出。

【教学提示】本文的外貌描写十分突出,特征把握十分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出托翁形象,更深入地把握托翁的外貌特征。

3.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花大笔墨描写托翁外貌特征的平庸呢?如此描写是否另有深意,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等。

其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同年9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

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托尔斯泰》。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1,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解析】1.作者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淡无奇”,是为了突出他的思想。

2.此处的几个画线句子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不避讳,展示出他的容貌毫无美感可言。

【段析】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部表情。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3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

对他说。

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4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

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

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解析】3.将“天才灵魂”与“土头土脑”作对比,越强调他“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就越能衬托出其平淡的外表下的“天才灵魂”。

4.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说明托尔斯泰的相貌平平。

选取托尔斯泰的日常生活画面,从多角度举例说明他的普通。

5.画线句从多角度展示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说明托尔斯泰虽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民众,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

【段析】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6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7门终于开了,进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

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客友好地微笑。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

8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

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9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10【解析】6.崇拜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到的托尔斯泰形成巨大的反差。

7.对拜访者的神态、心理进行刻画,意在突出托尔斯泰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8.亲眼见到的托尔斯泰,与上文心目中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

9.采用心理描写进一步突出访者的失望。

10.“疑惑”“惊讶”“尴尬”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访者失望的心理。

【段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访者失望。

同时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

第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比喻夸张,巧妙运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

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

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强烈的印象。

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作者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妙用。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他的形貌特征。

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2.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平庸丑陋的外貌,反衬犀利深刻的灵魂。

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是他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描写自己崇拜的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与普通人毫无二致。

可联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

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欲扬先抑,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

3.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表达效果: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托尔斯泰的一天(节选)茨威格快到村头时,他的脸色再次阴沉下。

他一直用内行的眼光察看着四野。

他到自家田地中间,这块地没有管好,围栏坏了,木条子可能被拿去烧火了,田地还没有犁过。

他气呼呼地赶往小木屋,想要质问这件事。

只见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赤着双脚的农妇诚惶诚恐地出现在门口,三个赤身露体的孩子,怯生生地拽着她的裙角,远处第四个孩子躺在一片狼藉的茅棚里啼哭不止。

他双眉紧蹙,盯着她问,这儿为什么搞得一塌糊涂的。

农妇断断续续说了一大堆话。

她的丈夫因为偷木料坐牢已经六个星期了。

他不在家,叫她有什么办法料理这些事呀?她家男人身强力壮,干活勤快,因为吃不饱才犯法的。

这些情况,老爷您是知道的,收成不好,税又重,交租又有困难。

孩子们看见自己的妈妈声泪俱下,也哇地一下,放开嗓子哭作一团。

托尔斯泰为了不让她没完没了地诉说下去,就递给她一些钱,赶忙逃离此地。

他闷闷不乐,原先那份心情早巳不见踪影。

“原这就是发生在我的田产上的事,噢,不是我的田产,而是被我擅自转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田产。

我为何总是像个懦夫一样仰仗于妻子、诿过于妻子呢?我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她,其实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场闹剧而已。

先是我本人靠剥削农民养活自己,后我的家人又继续从这些穷光蛋那里榨取财富。

我知道得很清楚,我住的这幢翻修的新屋,每块砖都凝聚着这些农奴的汗水,他们的血肉,他们的辛劳都化作了垒屋的石块.我有什么权利把本不属于我的东西,把农民耕种的本不属于我的东西,把农民耕种的土地分赠给我的老婆和孩子呀?你真丢人,列夫·托尔斯泰,你用上帝的名义,天天鼓吹正义,与此同时,邻人们的悲惨遭遇随处可见,就发生在你的窗前!”他骑着马穿行通往庄主宅邸的门廊石柱时满面悲愤。

两个身着号衣的马夫奔上前,一个牵住马缰,另一个扶他下马。

“我的奴隶呀。

”他对自己嘟哝了一句。

(选自《三作家》,有改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