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抓住好风险》一书作者宫内义彦:日本经济曾经历过三大错误

合集下载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是指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泡沫经济破灭、经
济结构问题、金融体系失控、政府政策失误等原因,日本经济遭遇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停滞不前、通缩压力增大、失业率飙升等严重后果的一段时间。

日本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
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大规模发放贷款和减税等措施,导致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1985年,日本政府签署了广场会议
协议,人民币升值,日元贬值,这使得日本以更低的成本向全球倾销产品。

货币盈余不断增加,形成了大量没有价值的股票和房地产泡沫。

为了应对泡沫破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和货币放松的力度,但这样的做法反而加剧了经济问题,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但在日本的政府观念里,“最重要的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采取的是“救援”而非“整顿”政策。

想要通过也就是将不良
贷款变成股权或对赌协议将它们变成有价值的「产业」来摆脱问题,而没有靠着市场的力量去压倒那些不适宜生存的公司。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失业率攀升到了历史高位,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企业经营困难。

此时政府采取的政策失误致使日本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实施的时机过晚、力度过小,加上管控不力、恶性数量庞大、解决方式简单粗暴、社会成本过高,这些都使得日本长期处于失速状态,债务增加,经济成长慢。

日本央行重复进出通缩的局面,造成了日本经济长期的困境。

日本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是,政府应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监管与改善,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全球化进程,注重创新和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能否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专访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会长古贺信行

中国能否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专访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会长古贺信行
中国经济报告 2018年第6期
岗位。 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所取得的
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但在这个过程 中,一些问题正在不断积累,这也 是事实。从历史来看,各国在发展 过程中都出现过很多问题,面临诸 多考验,这些都需要通过在实践中 摸索来克服。我的建议是,出现问 题的时候不要过多在意,而是要想 办法解决问题。
中 国 经 济 报 告 :1978 年 至 今, 中国已经走过了 40 年改革开放的 历史行程。你如何评价过去 40 年 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功?中国在过去 的改革中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 的方式,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下 一步是否需要创新改革开放模式?
古 贺 信 行 :过 去 40 年 来, 中 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GDP 总量 已位居全球第二位,预计 10 年内 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脱贫工 作取得巨大进展,贫困人口大幅减 少。在就业方面,创造了大量就业
中国经济报告 :中国经济当前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能过剩、僵尸 企业和债务积压等问题。在 20 世 纪 90 年代,日本在处置类似问题 时有哪些经验?
古贺信行 :经历过、体验过那 段历史的人,可能不想再回忆。那 段历史已经写进了教科书,如果从 教科书上学习泡沫经济经验的话, 只能知道不能让泡沫经济再次发 生,但可能还会重复这样的失败。 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怎 么应对泡沫经济。日本的教训就是, 泡沫经济出现的时候不要去等,而 是应该快速采取应对措施。泡沫经 济出现的时候人们大多认为现在不 应该出现泡沫经济,一旦形成预期, 将很难控制,等到泡沫破裂就为时已 晚了。
古贺信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主要是不平等的问题。每个人对 不平等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 同。最大的要素就是减少贫困人口, 让大家都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提 高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解决 方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其中一 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提高社会保障标 准,其次就是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 的受益群体范围。

日经暴跌的三个基本原理

日经暴跌的三个基本原理

日经暴跌的三个基本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日经暴跌这事儿。

这就像一场风暴突然席卷了平静的海面,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

先来说说第一个原理吧。

就好比一个人盖房子,基础要是没打好,房子肯定不稳。

日本经济的结构就像是这个房子的基础。

日本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比如说人口老龄化严重。

我有个朋友在日本工作,他就跟我说,在他工作的地方,好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员工。

这老龄化一严重啊,劳动力就少了。

企业找不到足够的年轻人干活儿,就像一辆车没有足够的燃料,怎么能跑得快呢?企业发展受限,整个经济的活力就被削弱了。

再加上日本的一些传统产业,像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发展,成本更低,技术也不差,这就挤压了日本制造业的市场份额。

这就好像在一场跑步比赛中,原本领先的选手突然被后面的人追上来了,而且还被超越了,那他的地位肯定就下降了。

这是日经暴跌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结构的问题就像一个慢性疾病,一直在侵蚀着日本经济的健康。

再讲讲第二个原理。

货币政策就像是经济大海里的舵手。

日本的货币政策有时候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舵手。

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甚至出现了负利率的情况。

这是为啥呢?就好像一个人想要刺激消费,就不断地给大家送钱,让大家觉得钱放在手里也没什么利息可赚,不如花出去或者投资。

可是啊,这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低利率使得日元贬值,这听起来好像对出口有好处,但是呢,它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进口成本增加了,对于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来说,这简直就是个灾难。

我邻居是做进出口生意的,他说如果汇率波动太大,就像在大海里航行没有了指南针,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

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就减少,投资者一看,哎呀,这企业不行了,就开始抛售股票。

大量的股票被抛售,日经指数可不就暴跌了吗?这货币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试图刺激经济的时候,不小心也割伤了自己。

最后一个原理啊,全球经济环境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国家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

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

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Ⅰ. 问题状况的整理在日本,19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其语气好像中国人谈"文革十年",悔恨与无奈兼而有之。

由于泡沫现象从1991年起开始破灭,各大银行均陷入不良资产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国内实体经济也从此一蹶不振,至今日本似乎已经失去了称雄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梦想,也失去了"日本经营模式"优越性的神话,甚至还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恢复元气的自信。

尽管日本国民总生产(GNP)或国民总收入(GNI)在这段时期内仍然维持在大约3兆7000亿至5兆美圆的规模(比较:中国为1兆多美圆,XX为10兆美圆),占世界经济份额的13-18%(比较:中国占6%,XX占30%),并且每年产生600-1000亿美圆的贸易顺差,在2000年对外纯资产达到1兆美圆以上 1,但是,根据《读卖新闻》最近进行的舆论调查,62%的成年人和75%的青少年还是对日本的前景持悲观态度 2。

泡沫的破灭导致了长期萧条。

但是,在此之前,日本的经济曾经出现过持续四十年高速成长的奇迹。

许多学者曾经认为,这样伟大的成就不能仅仅归功于技术水平、企业的效率以及国际经济的环境,与国家权力结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傅高义和约翰逊都强调"准政治性制度"、"独特的组织力、政策以及计划"乃至社会制度对于日本辉煌时代的重要性 3。

青木昌彦更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日美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方面 4。

然而,如果说经济的成功与某种制度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在遭受惨败之后就很容易会出现对有关制度条件的重新认识、反思甚至否定。

实际上,把泡沫现象导致的经济失败理解为日本制度模式失败的大有人在,与此相应,彻底改造产业结构和国家权力结构也的确成为1993年以来日本社会的基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日本的制度模式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评价,这种矛盾甚至反映在同一研究者身上,表现为结论的前后不相吻合 5。

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
叶雷
【期刊名称】《政工师指南》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中国的经济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一面是“风景这边独好”.特别是欧债危机之下,“中国救世界”的论调不断被媒体抛出:另一面,房地产巨大泡沫正在受到打压,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叶雷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 [J], 叶雷
2.人民币升值是否会重蹈日元覆辙及日本经验启示 [J], 薛燕
3.人民币升值是否会重蹈日元覆辙及日本经验启示 [J], 薛燕
4.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覆辙吗? [J], 管清友
5.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经济泡沫有多大? [J], 李冬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一)银行业受地产泡沫破灭和巴塞尔资本要求影响,出现破产和信贷紧缩。

1.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降,以抵押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开始上升。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没有银行倒闭,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几乎为零。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虽然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提高财政援助以帮助该破产银行,但银行倒闭的数量仍然开始增加,并在这十年间达到了顶峰。

2.巴塞尔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日本银行业开始减少贷款,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刚创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二)财政政策效力减弱。

当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时,日本政府1990年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帮助提振日本经济,但当时日本主要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完成,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下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帮助提振经济。

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共投资集中在农村地区,相比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公共投资效率较低,不仅增加了预算赤字,使得公共投资的效力被分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刺激作用很低。

表1:日本公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期间(财政年度)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直接影响0.696 0.737 0.638 0.508 0.359 0.275 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453 0.553 0.488 0.418 0.304 0.226 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 1.071 0.907 0.74 0.58 0.407 0.317 私人资本0.444 0.485 0.452 0.363 0.294 0.262期间(财政年度)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直接影响0.215 0.181 0.135 0.114 0.108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195 0.162 0.122 0.1 0.1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0.192 0.155 0.105 0.09 0.085私人资本0.272 0.242 0.219 0.202 0.194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可以 通过乘数 效果扩 大总需求 , 增 加 GD P 及其 增 长 率 。 再有 , 财政扩 张的规模越 大 , GD P 及其增长率 增
加 的幅度 通常也就 越大 。 但 不能 由此 得出财政扩 张 规模大 的话 , 日本 经济 就 会从 不 景气 中解 脱 出来 的 结论 。 这 是因 为虽 然可 以得 到 很 大 的 财政 政 策效 果 , 但并 不 保证 其效果具 有持续性 , 也就是说 凯恩斯 的财政 政策 的效 果是短 期的 。 凯 恩斯经济 学 以短期 的经 济波动 为研 究 内容 , 并 不 研究 总 需求 低迷 的 原 因 。 所 以 , 如果是结 构 性 的原 因造 成 总需 求低 迷 的 话 , 凯恩斯 的经济政 策 仅 具有 填补 供 需缺 口 的暂 时 效果 , 一 旦财政 支 出中 断后 总需 求就 会 再次 变 得低
财政 政策 力度 不够 的观 点 认 为 , 20 世 纪 卯 年 代 日本采 取的经 济政 策 在方 向上 是 正 确 的 , 但 是在 强度 上 不够 , 如果实施 了 力度更 大的财政政 策 的话 , 日本 经济就会从 不 景气 中站立 起来 。 根据凯 恩斯 经 济学 , 财政 支出不 仅会提 高政府 的购买 , 而 且也会通 过乘数效果提 高民 间 消费 , 所 以 扩 张性 的财政 政 策
二 、 20 世纪 卯 年代的经济政策
泡 沫经济 破灭 时 日本政府 对 于资产 价格 的下 跌 可能带来 哪些影 响 找 不到 什 么新 的判 断基 准 , 迫 于 经济和政 治上 的压 力 又必 须 尽快 拿 出对 策 , 结 果 只 能照搬 过 去 经济不 景 气时 所 常 用 的 凯 恩 斯 经 济政 策。
“ 放松 管制论 ” 和 “ 企业 结构调 整 论 ” 等许 多供给 改革论并 没有 明确说 明为 什么 供 给改革 可 以 扩大需 求 。 但是 , 在需求 持 续收 缩 的时 候 企业 提 高效 率 的 话 , 很 可能 出现 宏 观 上 的失 业 率增 加 , 设 备投 资减 少 , 总需求进 一步 收缩的情况 ( 凯恩斯 的合成谬误 ) 。 对此供给改 革论 虽 有 反论 , 但 在 理论 上 或实 践 上 也

日本经济背后阴影重重 安倍政府能通过大考吗

日本经济背后阴影重重 安倍政府能通过大考吗

日本经济背后阴影重重安倍政府能通过大考吗日本政府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指标普遍向好,日本央行称,日本经济开始“适度复苏”。

但是,仔细分析各种数据之后,有分析指出,现实并没有数字显示的那么美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在其年度全球风险评估报告中称,日本大胆经济改革失败的可能性,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数字背后近日,日本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估值从8月公布的0.6%的初值上调至0.9%,按年率计算为3.8%。

日本经济复苏似乎已经走上正轨。

然而,专家指出,日本贸易逆差未得到显著改善、资本市场动荡、制造业表现欠佳及债务隐患悬而未决等现象说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日本的债务危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目前,日本的债务已经突破1000万亿日元,而且,日本债务的外国持有者占比正在上升。

分析指出,如果日本政府债务率未来进一步上涨,很可能危及政府信用评级,导致国债利率飙升。

日本的实体经济也并未得到大的改善。

9月2日,日本财务省公布第二季度规模经济以上法人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全产业设备投资同比仅微增0.02%,而其中代表实体经济活力的制造业企业不增反减,同比下降9.1%。

此外,分析指出,从日本第一、第二季度经济表现看,主要增长率由个人消费与日元贬值拉动。

日本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府人士担心,消费税提高后,占日本GDP 近六成的个人消费将受抑制,负面影响将波及经济的各个领域。

奇迹难现近来,在经济低谷中徘徊了多年的日本似乎看到了奇迹出现的两个契机:申奥成功与安倍经济学。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

东京申奥成功,日本民众燃起希望,渴望着安倍能复制当年外祖父岸信介的成功。

但是,与当初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相比,日本如今早已是经济规模庞大的成熟经济体,不再享有当时那种追赶世界的“后发优势”。

而且,根据野村证券的数据,1964年,日本与奥运会有关的投资规模逾1万亿日元,相当于当年日本GDP 的3.6%。

而这一次,组织者预计总的“经济影响”与日本全年产值的比值将大大低于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访《抓住好风险》一书作者宫内义彦:日本经济曾经历过三大错误
作者:谢玮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8期
《抓住好风险》
推荐指数:
作者:宫内义彦
译者:蒋丰
出版:东方出版社
作者简介:
宫内义彦:
1964年作为创立初始员工之一,加入Orient Leasing Co.,Ltd.(欧力士集团前身),1970年就任公司董事,1980年就任代表董事社长兼集团CEO,2000年就任集团董事长、集团CEO,2003年就任董事兼代表执行董事长、集团CEO,2014年至今任集团资深董事长。

另兼任株式会社Dream Incubator和株式会社ACCESS等企业的董事,新日本爱乐交响乐团理事长等职。

1964年,欧力士集团由13个人创建。

它引入了美国的租赁金融理念和业务模式,逐渐成长为日本最大的综合金融服务商,也是日本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现年81岁的宫内义彦是欧力士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履历可以说和战后日本的国家重建和经济发展过程相重合,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既目睹并参与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也亲历了日本经济自1990年代起陷入低迷和困顿。

宫内义彦常年助推日本政府进行体制改革,曾历任数届日本政府综合体制改革会议议长等要职。

在宫内义彦执掌欧力士集团的30余年间,集团历经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数次经济危机的洗礼。

历经多次起落浮沉,这家由租赁业务起家的公司,将多元化的触角延伸至银行、保险、地产、环境等多个领域,并跻身世界500强之列。

在经济潮起潮落之间,欧力士集团如何面对机遇与风险?日本深受经济泡沫破灭之苦,产生泡沫经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其新书《抓住好风险》的发布会上,宫内义彦就这些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专访。

日本经济泡沫是政府错误决策所致
《中国经济周刊》:您是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人”。

在您看来,日本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究竟是内生性的还是外源性的?市场经济是否必然导致泡沫的出现?
宫内义彦:就日本来看,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并非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是由于政府错误的政策和措施,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

日本经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出口能力和商品制造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日本企业的产品可以说是席卷世界,其结果导致了与美国和欧洲产生贸易摩擦。

这样的摩擦在1985年到达了顶峰,当时日本受到了很强的来自欧美的压力,他们要求日本更多地拉动内需,不要放任出口进一步增强。

贸易摩擦倒逼很多政策出台,日本政府迫于压力放宽了金融政策,降低了利息,从而造成国内资产泡沫的产生,拉高了日元。

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从根本上是源于这种政策。

从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到1990年的5年之间,市场上供应的大量资金流向了两个领域:一个是房地产市场,一个是股票市场。

我到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1989年的最后一天,日经
指数闭市时为38915点,而昨天(6月24日)的日经指数为14000多点。

由此可见,当时资产泡沫吹高到了什么程度。

泡沫形成后,其造成了极大的财富分配不公:持有资产、借贷的人,其财富不断增长。

反之,则非常痛苦。

日本政府认为这种情况会造成社会不公,因此完全否定了此前的政策,而选择了突然把泡沫戳破。

正是这个过程造成了经济长时间的停滞。

首先,吹泡沫的过程是错误的;其次,突然戳破泡沫也是错误的。

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就日本的房地产价格而言,跌掉50%都是算少的,还有许多价格跌至原先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

当时,对于日本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泡沫经济中许多个人和企业负了很多债,进行了很多融资,因此有很多个人和企业破产。

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并没有很多实际的体验。

因为并非很多人都买了大量房产和股票,有许多人感觉经济好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实际的生活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这在日本也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

日本经济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转折点,也是三个最大的错误:一是广场协议;二是强行硬着陆、戳破泡沫的过程;三是在泡沫崩溃之后,日本政府通过不间断的、各种各样的基建、投资和国家主导的财政行为维持经济,导致日本政府的负债率是全世界发达国家里最高的,接近300%。

企业家不要将企业业绩
与宏观经济太多挂勾
《中国经济周刊》:企业在面临可能的危机临近时,应当如何应对?是攻还是守?
宫内义彦:企业应当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我想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论多大的企业,其经济规模与国家相比都是很小的。

不管宏观经济面好与坏,都有很多商业机会。

宏观经济的好坏与企业的业绩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企业家没有必要将企业业绩与宏观经济的好坏做太多挂钩。

第二,就欧力士自身经验而言,在遭遇雷曼危机时,无论是欧力士这样的企业,还是更大的集团或财团,业绩都会下行,不存在像雷曼危机这种危机产生时,还能做到一枝独秀的企业。

这时候,企业要活下去就一定要做到业界的中上游水平。

在系统性危机爆发时,下游水平的企业是会死掉的。

因此,要保持企业在整体行业里的中上水平,是一个企业经营者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日本经济改革
因触及既得利益者而放弃
《中国经济周刊》: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协助日本政府推动体制改革,您在《追逐明天》一书中也提及一些遗憾,能否具体谈一下您的遗憾所在?此外,您在书中提到,日本市场存在“僵尸企业”,日本政府对于这些企业是如何处理的?
宫内义彦:我自己曾经长时间参与日本的经济体制改革。

当时日本政府设立了一个委员会,由各个民间的代表性企业的负责人出任委员,向政府提建议。

但是,我感到比较无助或者说是无力,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地准备了很多课题,最后形成了很多报告提交给政府,但这只是建议权,最终是否进行相应的改革,还是要由政治决定。

最终,他们比较失望地发现,当改革涉及比较大的既得利益群体,或者是触及不同的政治团体背后不同的利益代表而产生摩擦的时候,往往事情不会因为建议的意义或对错来决断。

所以,最终让人觉得很多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成果,这是我本人至今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此外,有关僵尸企业的应对问题。

僵尸企业本身就是没有效率的,或是不被现在的社会所需要,或者是不能产生相应的效益,但往往因为稳定就业的考虑,或者是同情弱者等心理,虽然无法赢得竞争,但是最终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帮助令企业活下来。

应对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因为经济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性有时是正相关的,有时是有矛盾的。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或单纯追求社会稳定都未必可以,所以关键是在于平衡的把握,尽可能不要过度偏向于某一方。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评价日本的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
宫内义彦:日本很长时间以来,实质上是实行接近于零利率的政策。

今年1月开始,日本央行导入负利率,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应景的。

但有几点问题要注意:首先,实质上的零利率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负利率也只是零利率政策的延续。

此外,实施负利率有很多具体限制,并非是一个很全面的负利率政策。

总的来讲,真正实现经济改善还是要将金融政策与实际的战略改革相结合。

目前来讲,日本在金融政策方面步子迈得大了点。

至于战略性的经济改革是否有实时性的动作,安倍政府也在做这方面的策划。

就我本人而言,怀疑后续政策会不会有实质性的跟进。

单纯的金融政策,实际上效果是有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