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图》序阅读答案
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文房用具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
而砚则因其具有“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文人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
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
在制砚上,他们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体现了文人的本性喜好,直抒内心情怀。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
历代文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
”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不少逸闻趣事。
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
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他写道:“此石不复见,我诗空叹息。
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
在清代文人余怀所著的《砚林》载:“宋徽宗命米元章书大屏风,顾左右取笔砚,徽宗指御案端砚,使就用之。
书毕,即捧砚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上御。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
此即《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
《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
《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
这些是对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独特表达。
由于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是宇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
而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
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
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也是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悲观绝望。
当然,我们反对对人类前途的一切悲观论调,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恰恰相反,人类应该迅速警醒,从容应战,精诚合作,以顺利渡过难关。
《易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其中的“天地”不应只狭隘地理解为蓝天、大地,而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
这就是说,如果阴阳两方面处于相互交感融洽的状态,则彼此都能亨通兴盛;反之,如果阴阳双方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则彼此都将走向衰败。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20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20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进入朱以撒①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已显出苍老之相。
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
早先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
②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
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记着去把它拔出来,谁知时日过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③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
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使工作进度迅疾起来。
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
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
他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来歇会,卷一支烟,吸着。
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数一般地生产,天数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
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也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
那么,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④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木墙、土墙,仅仅露出一个头观望世界,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
我当年的房东,有一面土墙几乎都打入大小不一的钉子,挂上农家大大小小的物件。
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靠一枚枚钉子来承担,除了不占地面的位置,又高高挂起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巧妙不过。
那时每一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击打钉子,反面可拔出钉子。
一枚钉子可以反复利用,有的钉子在反复进出时失去了笔直的造型,惜物的人舍不得丢弃,会翻来覆去地敲打它,使它再次笔直。
2021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文档: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

[考点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21·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谈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盼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月的争辩,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月确不行移的,生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供应了很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月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月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转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生疏。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创造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明显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很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月,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2019届高三语文第十一次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 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成熟于十七世纪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明清的皇家园林。
前者清隽婉约,后者精巧富丽,虽气象大不一样,却都是想让园子的主人置身于道家“清静无为”自然境界中,因而格局上大都错落有致,没有规整对称的布局。
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代表则是文艺复兴发展起来的意大利造园和17世纪在法国发展起来的勒·诺特尔式造园。
尽管这两种相继产生的园林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布局相似,都采取了非常严谨的、对称的规则形状。
事实上,西方人也有模仿自然、崇尚画意的园林,最著名的就是十八世纪产生于英国的风景式园林。
而且这种园林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接触到了东方的自然观。
但是,同样是要模仿“自然”和“画意”,西方人却有自己的理解。
黑格尔曾经说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虽然夸张了一点,却是真知灼见。
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
崇祯四年吴江人计成在《园冶·自序》中说:“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书中,计成也多次提到造园要遵循绘画的意境。
在他看来,五代的荆、关和元代的黄、倪等山水大家所创造的画意都是造园应该模仿的典范。
把造园的艺术作为一个门类抬得最高的是李渔,他认为“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
”在他看来,“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
”在这里,李渔强调了造园是一种独特的技艺,画家不一定能用手摆出他自己的画意。
但他断然没有怀疑过画家的眼睛,也没有再就造园艺术的特殊性讨论下去。
不过,当这个问题传到欧洲人那里,意见就不是那么统一了。
有关中国园林的知识在十八世纪中叶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了欧洲。
2020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提素能8 Word版含解析

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②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
③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
④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在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
⑤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
A.③⑤④②①B.②⑤③④①C.③⑤②①④D.②③⑤①④解析:②句引出陈述对象“曲园”;⑤句写曲园的重建情况;③句介绍曲园的位置、价值;④句中的“苏州”“门庭”紧承③句,①句的“这些灵魂”又承接④句。
答案:B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虽然不是每到一处人生驿站,都有丰硕的收获,不是每一个希冀都有理想的答案,旅途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逆境中定会有峰回路转②心中就会有永远也欣赏不完的风景③但只要我们奋勇执著④幸福和快乐也会伴你度过每一个驿站⑤只要活得充实,哪怕清贫A.①②⑤③④B.③①⑤④②C.⑤④③①②D.⑤④②③①解析:根据这段文字的开头“虽然”一词的提示,可以推知③跟在其后,放在最前面;而从语意的承接上,可知②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故应放在最后;③⑤是表条件的领起句;①④应该对应地放在③和⑤后;根据语意可知④⑤关系紧密,①③关系紧密。
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歼-15是我国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①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②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携带多型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精确打击武器③实现全海域全空域打击作战能力④各项性能可与俄罗斯苏-33等世界现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媲美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分析各个句子的关系。
高考语文专题精讲与新题赏析 专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题赏析课后练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4年新题赏析课后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面壁敦煌卢贤生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
叶恭绰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
”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
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
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
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
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
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
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
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
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
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
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
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
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
江苏省海门中学2016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

江苏省海门中学2016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艺术的作用不在于 _____ 而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白,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
拿绘画作比,用工笔画法细描_________ ,把一切形色都尽量 ______ ,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的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
A .陈述渲染穷形尽相B .陈述点染和盘托出C.复述渲染和盘托出D .复述点染穷形尽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題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陈述,有条有理地表达,用言词表示或表达。
复述,把自己说过的或别人说过的话重说一遍&第一处王要是说用言辞表达,并没有重复之意,故应使用「「陈述” 0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看色,也比喻修饰文字&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第二处,说"用工笔画法细描一",这自然罡说点缀景物,应使用^点染” *和盘托出,连盘子也制来「比喻全都讲出来J毫不保留。
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召态毕露"第三处是说“把一切形色”都讲出来,应使用"『和盘托出"O【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陈述”只是说用言语表达;“复述”侧重内容上的重复性。
“渲染”侧重整体的效果;“点染”强调细致的描绘。
“和盘托出”强调全都讲出来;“穷形尽相”强调刻画的生动。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时下正处在风口浪尖的民营医院应该围绕魏则西事件为契机,给自己认真地号号脉,切实反思有没有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万木图》序(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
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
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
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
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
”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
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
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
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
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
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
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
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
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
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籍识其姓名/籍:登记、记录 B.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中:中意、满意 C.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没:通“殁”,死去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虞:忧患、祸患 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④所活不可胜计矣⑤戒其子孙曰:“其毋苟自为利!”
⑥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
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
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2.C3.D4.(1)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粮食,将打开粮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喊话说……(2)当时的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先生的行为很高尚,命令画工绘制了《万木图》并上表(奏报给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