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装。

10.C/这里泛指绳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长桥卧波,未云何龙C.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1.D/为:均作介词,表被动,被。

A乃:上句,代词,你的;下句,连词,才。

B何:均为语素。

上句,何其,语气副词,多么;下句,疑问代词,怎么。

C其:均作代词,上句,代庄宗,作主语;下句,代百姓,作定语。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伶官传序》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伶官传序》人教版含答案

伶官传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ì)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g)盛.以锦囊(chéng)誓天断发.(fā)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仇雠.已灭(chóu)乱者四应.(yīng)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ì)泣下沾襟.(jīn)解析:A项,“矢”应读“shǐ”;B项,“发”应读“fà”;C项,“应”应读“yìng”。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负.而前驱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B.吾遗恨.也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举.天下之豪杰举:举行。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

解析:B项,恨:憾恨。

原:推其根本。

C项,举:所有的。

D项,人事:人力所及所为,此处主要指政治上的所作所为。

答案:A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

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

答案:D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

答案:B二、阅读鉴赏5.阅读文本,完成第5~8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习题)(解析版)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十一课五代史伶官传序精选练习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B.此三者,吾遗恨也.世言晋王之将终也.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九死其犹未悔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数十伶人困之.【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被/于:介词,在;B.也:表判断/也:用于句中,表语气停顿;C.虽:虽然/虽:即使;D.两个“之”都为代词,代庄宗。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于”,介词,被。

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B项,“于”,介词,被。

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C项,“于”,介词,在。

以“于”为标志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夫祸患常于忽微积。

D项,“隳”,此处为被毁灭的意思。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故选C。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

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杭州”错,应为“扬州”。

B项,“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

D项,春申君是楚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

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

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

今义:。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今义:。

4】岂非人事..哉古义:。

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6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完整版)《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及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号称“六一居士”的是 A.白居易 B.苏轼 C.欧阳修 D,蒲松龄 答案:C 2、下列属于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的是 A.“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B.言之有物,辞必己出。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朴素,简洁 答案:A 3、《书》日:“满招损,谦得益。

”这个“书”指的是 A.四书 B.尚书 C.六书 D.孔子家书 答案:B 4、作者枉第三段中引用了“满招损,谦得益”的话,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答案:B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断语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满招损,谦得益 C.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D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盛衰之理”所用的史实论据是 A.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 B.李煜亡国的史实 C.后唐庄宗先盛后衰的史实 D.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下习作品中,主要通过对比方法表达主题思想的有 A.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B.朱自清的《背影》 C.茅盾的《香市》 D.高尔基的《海燕之歌》 E.郭沫若的《炉中煤》 答案:ACD 2、与“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满招损,谦得益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E.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ACDE 3、下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句子,含有对比论证方法的有 A.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辟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D.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BCD 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所采用的主要论据有 A.后唐庄宗“所以得天下”的历史事实 B.后唐座庄宗“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 C.晋王李克用临终遗言的历史事实 D.后唐庄宗藏三矢于宗庙的历多史事实 E.《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 答案:ABE 三、名词解释题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检查我的基础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C.D.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

原:推究,考查。

C项,抑:或者。

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伶官传序》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一、积累·整合(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 。

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

今义: 。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五)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六)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八)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

原:推究,考查。

C项,抑:或者。

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提示:D项,身:自身、自己。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提示: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中“组”在此处为名词。

答案:C
9.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示:D项为被动句。

答案:D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提示:B项“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

答案:B
11.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提示:从句中“岂……欤?”的句式,可理解为是一种反诘。

从“皆……欤?”可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

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论述的也是人事。

答案:B
12.翻译下面的语句。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参考答案: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

”因格其命。

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皆许以为刺史许:答应。

B.周匝谒于马前谒:拜见。

C.然当为我屈意行之行:走路。

D.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愿:希望。

提示:C项,行:实行。

答案:C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提示:A项,作/被。

B项,均为代词。

C项,皆为副词。

D项,皆为助词。

答案:A
1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他在胡柳作战,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人俘虏。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庄宗不仅喜欢伶人,而且又有伶人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够自己谱曲。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能和陛下共同取得天下的都是些英雄豪杰忠诚勇敢的志士。

D.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你说的话虽然是正确的,然而应当迁就我去做这件事。

提示:B项“知音”为通晓音乐之意,与今天的“知音”含义不同。

答案:B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不听郭崇韬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

B.庄宗为自己所溺爱的东西所灭。

C.庄宗被伶人所灭。

D.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

提示:D项,庄宗理解,但并未接受。

答案:D
17.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伶官传序》揭示的深度比本文更深,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都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伶官传序》文学味更浓。

提示:A项,这两篇文章的立脚点是一致的,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

答案:A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参考答案:从他称王开始,直到他当上皇帝,都常常亲自和那些以歌舞谐戏为业的人在朝堂上上演各种杂戏,那些戏子因此得到重用,终于走向了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