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言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摘要:一、前言二、《论语》概述三、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9.君子敬而无失礼,与人恭而有节10.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四、结语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有二十篇,五千余字。
自汉代以来,《论语》被列为儒家经典之首,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简要介绍《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以飨读者。
二、《论语》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有二十篇,五千余字。
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自汉代以来,《论语》被列为儒家经典之首,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温故而知新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但不思考是无益的,思考但不学习是有害的。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看到有才德的人就想要和他们一样,看到没有才德的人就要反思自己。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改正他们的缺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给别人。
8.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原文: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小篆书写

论语十二章原文小篆书写摘要:一、前言- 论语的重要性- 论语的内容及结构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小篆书写-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 第二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章:人不知而不愠- 第四章: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 第六章:思而不学则殆- 第七章:贤哉回也- 第八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第九章:饭疏食饮水- 第十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十一章:子在川上曰- 第十二章:三军可夺帅也三、小篆书写的背景及意义- 小篆的起源和发展- 小篆书写的规范和特点- 小篆书写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四、结论- 论语十二章原文小篆书写的价值-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教材。
全文共分为十二章,分别阐述了学习、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论语十二章原文,探讨小篆书写的背景及意义。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小篆书写1.第一章: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第二章:有朋自远方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第三章: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第四章: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第六章:思而不学则殆思而不学则殆。
7.第七章: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第八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第九章:饭疏食饮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第十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第十一章: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第十二章: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小篆书写的背景及意义小篆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汉代。
280字的古文和诗词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与霜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静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不断求进的人生态度。
【结语】
通过对《论语》、《道德经》选段以及《静夜思》、《登鹳雀楼》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古文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80字的古文和诗词
摘要:
一、前言
二、古文部分
1.《论语》选段
2.《道德经》选段
三、诗词部分
1.《静夜思》
2.《登鹳雀楼》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美感穿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本文将选取两段古文和两首诗词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展示古文学的魅力。
【古文部分】
2.《道德经》选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三生出万物。这里的“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宇宙的规律和秩序。
【诗词部分】
诗歌是古代文人抒发情感、表达理想的重要载体。以下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论语》和《道德经》是古代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两段《论语》和《道德经》中的选段。
1.《论语》选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同时,它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要有宽容和友好的精神。
论语第一章全文

论语第一章全文论语是孔子的语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第一章是论语的开篇,内容丰富,主要介绍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语第一章进行阐述。
第一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的开篇之语,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与他人交流的乐趣。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
同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所学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这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
第二节:“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孔子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表现。
他认为每天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检查自己是否忠诚于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否信守与朋友之间的约定,是否传承和学习前人的智慧。
这一节强调了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第三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孔子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原则的阐述。
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尊重礼仪,恪守信义,节约开支,关心民生。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民众安居乐业。
这一节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四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是孔子对于家庭伦理和为人处世的要求。
他认为,作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做事要谨慎可靠,对待他人要充满爱心,并且要亲近和追求仁爱的人。
这一节强调了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是孔子对于爱和忠诚的思考。
他认为,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不计得失的情感;忠诚是对于事业和人的坚定信仰和忠实奉献。
爱和忠诚是人类高尚情感的表现,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的力量和动力。
通过对论语第一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乐趣;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他提出了一种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的原则;他对于家庭伦理和为人处世的要求;他思考了爱和忠诚的意义。
七年级论语12章翻译全篇

七年级论语12章翻译全篇摘要:一、前言二、论语简介三、七年级论语12 章概述四、第1 章:学而时习之五、第2 章:温故而知新六、第3 章:学而不思则罔七、第4 章:思而不学则殆八、第5 章:知之为知之九、第6 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十、第7 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一、第8 章:君子和而不同十二、第9 章:君子泰而不骄十三、第10 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十四、第11 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十五、第12 章:逝者如斯夫十六、结语正文:【前言】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珍贵资料。
这部书包括了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为您概述七年级论语12 章的内容。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共有二十篇,四百余章。
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教育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的篇章简短精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七年级论语12 章概述】七年级论语12 章包括了第1 章到第12 章的内容,涉及到学习方法、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智慧。
以下是各章的概述:【第1 章:学而时习之】这一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温习。
【第2 章:温故而知新】这一章说明了温习旧知识对于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第3 章:学而不思则罔】这一章提醒我们,学习要结合思考,否则将一无所获。
【第4 章: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告诫我们,只有思考而不学习,会导致误入歧途。
【第5 章:知之为知之】这一章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第6 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章提醒我们要有远见,对未来做好规划,以免陷入困境。
【第7 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即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
【第8 章:君子和而不同】这一章阐述了君子的品质,指出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但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第9 章:君子泰而不骄】这一章描述了君子的风度,即内心充实,外表谦逊。
最新小学六年级论语背诵带译文

六年级要求背诵的《论语》内容班级姓名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5.子曰:“敏而好(hào)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6.子曰:“默而知(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shě)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这里“方”指一定的去处,不让父母担心的去处。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摘要:一、前言- 论语学而篇的重要性- 学而篇的16 则内容概述二、学而篇16 则原文-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四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第五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第六则:子曰:“君子不器。
”- 第七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第八则: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九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十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第十一则: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 第十二则: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第十三则: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 第十四则: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 第十五则: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第十六则: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三、总结- 学而篇16 则的核心思想-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包含了诸多关于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的智慧。
本篇文章将详细解读学而篇的16 则原文,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
二、学而篇16 则原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做是非常愉悦的。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令人愉快吗?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表现吗?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就可以成为一名老师了。
”6.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只专注于某一技能。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循的准则?”8.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摘要:一、前言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9.第九课:《论语》子罕篇10.第十课:《论语》乡党篇11.第十一课:《论语》先进篇12.第十二课:《论语》颜渊篇13.第十三课:《论语》子路篇14.第十四课:《论语》宪问篇15.第十五课:《论语》卫灵公篇16.第十六课:《论语》季氏篇三、总结正文:一、前言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国学第九册1-16课涵盖了《论语》中的诸多篇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儒家思想的智慧。
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方法。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言。
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为政篇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强调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八佾舞篇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论述,阐述了礼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里仁篇主要讲述了仁爱的内涵和如何做到仁爱。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道德观念。
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雍也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名言。
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述而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人生哲学,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
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泰伯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家族史和先祖泰伯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于道德和家族观念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上课之前,先介绍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在加拿大《文化中国》2000年9月号有篇文章:寻求“全球伦理”的构想——关于经济一体化引发的文化分歧。
文章首先指出:“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提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
”汤教授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深刻的,对自然界的过分开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的变薄、海洋的毒化、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而且严重地破坏了‘人和自然和谐’,这些已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
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
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使人们失落感日甚。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不平衡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全,其原因正在于忽视了‘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所有这些问题无疑都和本世纪以来无限制地追求物质利益,而精神文明却日渐陷入危机有关。
因此,近年来各国的哲学家、宗教学家、文化类学家在世界各地召开过多次‘全球伦理’的讨论,提出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问题,并希望以此为解救人类社会走出精神危机的途径。
”汤教授认为,“找寻不同民族文化在伦理观念上的某些‘最低限度的共识’,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汤教授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可以承认的一条伦理观念准则。
越是深入发掘和利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伦理思想的深层资源,对建立“全球化伦理”越有意义。
中国的儒家学说能给人类社会提供极为宝贵的伦理资源。
在西方,一些学者早就提出要解决世界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需要到中国古代智慧里去寻找方法。
两个预备知识介绍如下: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
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当初并没有互相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相互影响中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起火焰。
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轴心期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二、在雅斯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一书中,他认为: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超过了亚里士多德,但就哲学本身而言,我们很难再达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水准。
哲学历史的某些发展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后代的哲学家就一定超过前代。
(详见《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汤一介《发刊辞》)我们可以说,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得有一个深厚的思想基础,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因此,每个民族的成员,都非常重视本民族的经典,世世代代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序言中说:“乃知中国传统思想,不当专从书本文字语言辩论求,乃当于行为中求。
中国传统思想乃包藏孕蕴于行为中,包藏孕蕴于广大群众之行为中,包藏孕蕴于往古相沿之历史传统、社会习俗之陈陈相因中。
”我们学习《论语》、《孟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重视心灵的慰藉。
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二、以开放的态度学习。
儒家学说本身是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
三、贵在自觉,身体力行。
儒家的人生哲理,靠人的生命体验,不是靠逻辑证明。
四、允许多种解释,但要从积极方面去理解。
略举几例:1.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论语》17.25)2.劳心得治人,劳力治治于人。
(《孟子》5.4)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8.9)另外,还有两个伦理原则要介绍一下:一、德福一致(德慧一致);(钱穆先生:当知只有有德人,才始是有福人。
)二、德行事业一致(人格事业一致)。
实际上,这就是有关人的命运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复杂,读懂了孔子、孟子,这个问题就基本上弄懂了。
《论语》、《孟子》学得好不好,有几个标准:1.是否触动了心灵?2.是否培养了情感?细想对父母的感情,对周围人的感情加深了没有?感恩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心中有没有感恩的情感?3.是否增强了责任感?4.意志是否受到的锻炼?人格是否受到了熏陶?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是否有抵抗力?5.人的气质是否起了变化?6.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是否增长了智慧?7.是否愿意长期地学习、长期地阅读?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检验我们学习《论语》,《孟子》的效果。
前言上课之前,先介绍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在加拿大《文化中国》2000年9月号有篇文章:寻求“全球伦理”的构想——关于经济一体化引发的文化分歧。
文章首先指出:“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提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
”汤教授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深刻的,对自然界的过分开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的变薄、海洋的毒化、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而且严重地破坏了‘人和自然和谐’,这些已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
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
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使人们失落感日甚。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不平衡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全,其原因正在于忽视了‘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所有这些问题无疑都和本世纪以来无限制地追求物质利益,而精神文明却日渐陷入危机有关。
因此,近年来各国的哲学家、宗教学家、文化类学家在世界各地召开过多次‘全球伦理’的讨论,提出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问题,并希望以此为解救人类社会走出精神危机的途径。
”汤教授认为,“找寻不同民族文化在伦理观念上的某些‘最低限度的共识’,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汤教授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可以承认的一条伦理观念准则。
越是深入发掘和利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伦理思想的深层资源,对建立“全球化伦理”越有意义。
中国的儒家学说能给人类社会提供极为宝贵的伦理资源。
在西方,一些学者早就提出要解决世界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需要到中国古代智慧里去寻找方法。
两个预备知识介绍如下: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
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当初并没有互相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相互影响中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起火焰。
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轴心期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二、在雅斯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一书中,他认为: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超过了亚里士多德,但就哲学本身而言,我们很难再达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水准。
哲学历史的某些发展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后代的哲学家就一定超过前代。
(详见《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汤一介《发刊辞》)我们可以说,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得有一个深厚的思想基础,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因此,每个民族的成员,都非常重视本民族的经典,世世代代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序言中说:“乃知中国传统思想,不当专从书本文字语言辩论求,乃当于行为中求。
中国传统思想乃包藏孕蕴于行为中,包藏孕蕴于广大群众之行为中,包藏孕蕴于往古相沿之历史传统、社会习俗之陈陈相因中。
”我们学习《论语》、《孟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重视心灵的慰藉。
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二、以开放的态度学习。
儒家学说本身是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
三、贵在自觉,身体力行。
儒家的人生哲理,靠人的生命体验,不是靠逻辑证明。
四、允许多种解释,但要从积极方面去理解。
略举几例:1.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论语》17.25)2.劳心得治人,劳力治治于人。
(《孟子》5.4)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8.9)另外,还有两个伦理原则要介绍一下:一、德福一致(德慧一致);(钱穆先生:当知只有有德人,才始是有福人。
)二、德行事业一致(人格事业一致)。
实际上,这就是有关人的命运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复杂,读懂了孔子、孟子,这个问题就基本上弄懂了。
《论语》、《孟子》学得好不好,有几个标准:1.是否触动了心灵?2.是否培养了情感?细想对父母的感情,对周围人的感情加深了没有?感恩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心中有没有感恩的情感?3.是否增强了责任感?4.意志是否受到的锻炼?人格是否受到了熏陶?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是否有抵抗力?5.人的气质是否起了变化?6.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是否增长了智慧?7.是否愿意长期地学习、长期地阅读?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检验我们学习《论语》,《孟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