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依赖因素
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研究调查报告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三、报告正文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同学上网最多的是看视频,近几年,韩剧美剧流行,港台大陆出新剧也十分频繁,这给了同学们,提供了很大的娱乐空间。
通过上表,我们容易看出绝大部分女同学,会选择上网看视频,而男同学则是大部分上网打游戏;我们的调查还发现了一个男女差异十分明显的地方,男同学多半不会上网看小说,而女同学大部分也则不会玩游戏;双方各有侧重点,而属于网络正能量的查找资料等方面男女生都并不十分关注,看来对于电脑网络的正确使用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观念,只是以此来作为娱乐、消遣的对象。
不能正确对待网络的使用。
(5)上网地点的选择
从上图可以得出,不同程度网络依赖的大学生在上网地点选择上有明显不同,网络依赖程度得分高的这部分大学生上网地点比较固定、单一,主要集中在网吧。
中低分组网络依赖的大学生上网地点比较分散。
通过我们对上网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功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网络的关系功能、网络的娱乐功能和信息的搜集功能,
四、主要参考文献(书籍、论文和网站)
五、学生自我评价。
大学生中的网络依赖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 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 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 甚至不愿离线。
也就是说, 有人非常依赖网络, 就象赌博上瘾一样。
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一种行为依赖或者称为科技依赖, 并且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根据2004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中国现有互联网网民8700万人,其中1505万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3%。
在个人电脑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问题也出现了。
近来,网络对网民心理的影响受到关注。
其中,年轻网民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网络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依赖与赌瘾和酒瘾是相似的。
国外有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 网络使用的增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抑郁、孤独)有影响, 此影响会延伸至社会交往与交流。
据谢勒的研究结果, 13 % 的大学生对网络有过度使用的现象, 而且有负面效应。
在澳大利亚, 网上聊天被证明会使青年过度使用网络。
从已有的调查来看, 网络依赖在生理、心理(抑郁)和社会方面都和赌瘾有相似之处。
25 % 一59 % 的人认为过度使用网络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有相似比例的人报告说别人抱怨他们过度使用网络。
有研究表明增加上网时间和孤独与抑郁有显著相关, 与白天的心理压力指数的关系也是如此。
聊天,交网友,泡网吧,打游戏,看新闻,查资料,随着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把网络当成排遣的对象。
但医学家却对此表示担心,因为这种虚拟的排遣方式会带来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副症状,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
西北师范大学BBS论坛校方管理员吕欣认为,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推崇的一种沟通和排遣方式。
大学生网络依赖

04
CHAPTER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解决策略
家庭教育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过度强调学业成绩,而是注 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在 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网络来寻求心理安慰。
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教育孩子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充分利用 网络资源,又要避免沉迷其中,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02
CHAPTER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原因
社交需求
社交网络
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家 人和其他联系人保持联系,分享 生活点滴和情感状态。
虚拟社区
网络游戏、论坛等虚拟社区为大 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志同道合的人 交流的平台,满足他们的社交需 求。
信息获取
新闻资讯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国内外新闻、时事热点和科技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社会支持
社会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制定相 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限制不良信息
的传播和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
社会应提供多元化的娱乐和休闲方式, 鼓励人们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减少对
网络的过度依赖和沉迷。
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爱和支持,提 供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大学生解 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减少其通过网
成瘾行为
对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产生依赖, 难以自拔。
对学业的影响
影响学习效率
影响学术诚信
过度使用网络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 学习效率低下。
网络抄袭和剽窃现象严重,影响学术诚信 和学术风气。
影响职业规划和发展
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过度沉迷网络可能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规 划和发展缺乏了解和准备。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调查报告
根据最近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调查报告显示,网络依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现象。
以下是该调查的主要结果:
1. 高比例网络依赖:调查发现超过8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对网络有一定程度的依赖。
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在线游戏和视频网站上。
2.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平台之一。
他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日常生活、与朋友互动,甚至许多人表示无法停止浏览社交媒体,即使在课堂和学习时间。
3. 影响学业表现:许多大学生承认他们的网络使用习惯对他们的学业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们经常因花费过多时间在网络上而忽视了作业、学习和准备考试。
4. 社交焦虑和孤立感:网络依赖经常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立和缺乏社交互动。
许多人发展了社交焦虑症状,害怕与人面对面交流,更喜欢通过网络与人交流。
5. 健康问题:过度使用网络也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保持了不良的体态,长时间的坐姿和缺乏体力活动已经导致了许多体重问题和健康问题。
6. 睡眠问题:大学生经常在晚上使用网络并沉迷于游戏或社交媒体,导致了睡眠问题。
他们经常熬夜并且早上难以醒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日常生活质量。
这项调查报告表明,大学生网络依赖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他们学习、社交和健康的严重问题。
教育机构、学生和家长们应该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使用的意识,鼓励他们更加合理和健康地使用网络。
手机依赖的原因

手机依赖的原因1、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在资讯爆炸时代中,信息更新较快,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信息压力,它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求信息,大学生更是不例外.由于手机信息量较大,传递方便快捷。
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降低大学生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消除自我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2、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时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所以当高校中有部分同学沉溺于手机中九特别容易影响其他周围的同学。
3、大学生追求时尚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手机已成为一种时尚,对于具有敏锐时尚触角的青年学生来说,树异于人、求同于人是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而精明的商家就抓住青年人的这个特点,对开发手机的功能绞尽脑汁。
不少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频频更换手机,从绿屏再到彩屏,从简易手机追到智能手机,从2G又追求到3G.4,、我进行了以下原因的分析:一、手机功能的强大性ﻫ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对象中约94%的大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机.智能机较之普通机的功能更加齐全和强大,它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上微博、刷人人、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玩游戏等多种功能的需求。
而且现在的智能机可以直接连接到无线网络,大学生可以不必担心手机流量使用超额的问题,从而可以自由的畅游网络。
在深度访谈中我甚至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认为手机可以代替其他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活动。
ﻫ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ﻫ大学是一个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黄金阶段.他们渴望得到最新的新闻和娱乐资讯,渴望了解交往活动圈子里朋友们最新的动态并与之产生互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8%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手机获得最新的信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一些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往往能够抢先于传统媒介,这使得它切实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
我们也在调查中发现约82%的被调查者在利用手机上网时会最先使用它的社交网络和聊天的功能,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的工具。
关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社会调查一、引言1.1调查背景现今许多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使用较为普及,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影响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浮出水面,一些学生因“网瘾”而离家出走、辍学、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合理的使用网络,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2调查目的为预防大学生网络依赖提供相关资料,对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具有价值指导,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次调查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和网络依赖现状进行了探讨。
其中,网络使用状况包括网龄、每日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主要使用网络功能等方面;网络依赖状况包括耐受性、人际健康和学业问题、强迫性、戒断性和时间管理等问题。
1.3网络依赖度的基本含义对于网络的过度使用这一现象,最初由美国纽约市的一位精神医师Ivan Goldberg提出,并把它称之为“网络成瘾”。
但是“网络成瘾”的概念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有些反对者认为“成瘾” (addiction)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比如吸毒,网络对用户的吸引不同于化学物质的依赖。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被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络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然而,有些人在阅读、看电视和工作上也花许多时间,并因此忽视了家庭、友谊和社会活动,却没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成瘾。
在网络成瘾早期,成瘾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随着上网时间不断延长,出现对网络的依赖症状。
网络成瘾者开始是精神上渴望上网,逐渐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疲乏无力等,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根据文献中对网络过度使用这一现象的界定,分析认为上网用户在“网络成瘾”的早期,还未达到可以称之为“成瘾”的严重程度,但这时他们的身心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预防,可能发展成严重的网络成瘾。
浅谈“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而保证大学生不受或少受“网络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社会一、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特征和成因1、通过上网寻求自我价值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渴望友谊、理解和支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在互联网上,他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形成一种理性而又持久的亲密朋友关系。
通过这种交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实现,自我评价也会提高。
2、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宣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学业负担较重、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的窘困等等,使他们对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大为不满,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为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因此,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
3、在网络中追求娱乐的心理网上游戏、聊天、听音乐、看在线电影和读娱乐性文章是大学生网上娱乐的重要形式。
网络媒体把文字浏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多感官刺激,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同大学生追求新奇、浪漫、惊险、刺激的求知探索心理特征相匹配,所以上网冲浪成为他们业余休闲的重要方式。
4、通过网络表达情感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是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
浅议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的原因及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的原因及对策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以其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和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的工具和媒介。
但是网络在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无法回避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过度使用网络必然对使用者的身体、心理、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考场上的失利者,普遍存在不爱学习、缺乏自控、自信心不足、学习无目标等现象,而网络则是他们消磨时光、逃避现实的最佳选择。
因此,关注网络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施干预势在必行。
目前,网络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成瘾上。
即不是把网络当作工具和媒介来使用,对网络过度依赖,把网络当作生活的中心,上网操作时间失控;从网上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产生了依恋性,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索然、精力不足、容易激动、自我评价能力下降、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下降等不良身心反应;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减少;以上网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即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难以自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水平和人格的发展。
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即外部环境和学生本人的内在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网络的可获得性、网络自身特点与社会生活环境。
如高职院校学生远离家庭和父母,比较自由。
而且手里有一定的生活费可供自由支配,无需担心上网用费;校内校外网吧林立,很多学校宿舍都装有宽带,上网条件便利;校园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和恰当的休闲娱乐方式;网络游戏针对学生心理需求,设计出不断升级的、带有强烈的吸引力的、刺激性的、挑战性的游戏,也使其容易上瘾。
主观因素,主要指心理需求和人格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自卑症。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与一些学生的理想相去甚远,在内心中不想承认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