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古代思想宝库单元复习设计
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岳麓版]
![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岳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2edd30844769eae109ed3f.png)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仁者爱人”B.统治者不要过度压迫人民,要爱惜民力C目的要实现“天下大同”D.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3.下列各项能够正确体现孔子对鬼神态度的是A对鬼神应该敬而远之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鬼神C.统治者应该尊敬崇拜鬼神D.要坚决同鬼神斗争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5.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这说明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6.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8.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9.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10.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11、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B、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改良政治12.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13.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14.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应该是孔子思想中的A、子帅以正,孰敢不正?B、性相近,习相远也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5.(2007广东卷单科)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16.(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复习课件

(体2)现材新料见二主:张反用对什君么方主法专去制评价(黄君宗臣羲分的思治想)?;君臣平等。
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九分。
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九分。
单元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九分。
单元复习策略
1.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认识到中国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 派观点的过程。 2.要抓住儒家思想的发展这一主线索,明确各阶段发展的概况, 结合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归纳其演进过 程和历史阶段特征。 3.明确一些思想观念,如“仁” “礼” “道” “气” “天人感应”“格物致知”等的内涵、外延。 4.学习时需联系古代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九分。
评价:
▪ A组同学的观点是偏颇的。 只看到了儒家的消极方面和局限性,没有 看到其现代价值。 儒学的一些内容是有 现代价值的,可以运用到现代社会中。 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是出于政治方 面的需要,对其一概否定是不当的。
▪ B组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以吸收儒学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有 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我国目前倡导的新 的“荣辱观”和以德治国就是体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教案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教案岳麓版必修3第1课孔子和老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显呈现出多元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
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的学说1.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训练案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5.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6.《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8.“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9.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单元线索:两条线索一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地位的变化以及内容的完善。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相想的形成。
重难点分析:一.分析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在当时能否被统治者接受?我们应如何分析其出发点? 1.进步性: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有进步意义.2.消极性:仁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孔子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奴隶制度二.为什么教材上指出孔子的复礼是一种保守思想?“礼”的实质是什么?1.礼,即周礼。
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主张。
所谓“正名”,就是正奴隶制统治之名,使周以来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得以恢复和维护。
这反映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实质: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奴隶制三.孔子为什么会由凡入圣?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孔子身后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价?1.孔子由凡入圣的原因:一是由于他的思想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二是后代儒家学者在发扬儒学中提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需要的主张,不断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三是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2.影响:消极:保守、落后:积极:科学、进步孔子的仁政、重民思想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经验深刻地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四.如何看待老子的”道”?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2.它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五.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和我们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是否相同?积极:它体现了事物的矛盾性,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因此它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消极:它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1.它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要任何条件2.它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循环回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在转变中不断向前发展更没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一课一练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D .①②③④2.下列对下图中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 .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B .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C .他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D .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3.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和老子一、孔子(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1)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2)孔子讲的“克已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政治主张①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②在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不反对逐步改良政治。
3.对鬼神的态度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解决和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三)教育思想1.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
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
2.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
3.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
4.强调“温故而知新”,主张学习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5.主张“当仁不让于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6.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老子(一)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二)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之中。
《道德经》又称《老子》,总计约5000字,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复习纲要 岳麓版 必修3

第一章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复习纲要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学习方法: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孔子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方面的主张。
3.敬鬼神而远之: 原因敬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
4.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5.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代表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有生于无。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和伦理的自然主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一、孟子、荀子和儒家1、孟子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A、尊王贱霸B、重民(2)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3)“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影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高中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岳麓版必修3(2021年整理)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历史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学案岳麓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历史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学案岳麓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历史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学案岳麓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4课宋明理学【知识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自主学习】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1、程朱理学:(1)目的:从哲学的高度论证和君臣父子秩序的合理性。
(2)代表人物:开创:、;(北宋)集大成者:(南宋);(3)思想主张:①世界观:“ "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体现在人身上就是 ;②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 “”;③道德观:,;(4)历史地位:①适应统治阶级需要,以后发展成官方哲学;②将朱熹编著的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③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④还流传到、、,产生了很大影响.2、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明代:。
(2)思想主张:陆九渊: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 ";②方法论:通过“”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王阳明:①世界观:“ " ;②方法论:克服 ,回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古代思想宝库单元复习设计2008-10-25 19:40洋浦中学吴永青[博客]0 字, 阅读 596, 评论0本文收录在9009: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中国古代思想宝库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5.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单元线索:一是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二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知识点归纳:一、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时期: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4.三者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之处:(1〕相同点: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
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2)不同点: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
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
②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辉煌。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在融会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
③到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1)理学概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
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宋明理学的影响:①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1.背景: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2.著名思想家(1)李贽——明代后期人,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进步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程朱理学)的虚伪。
②提倡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
③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否定“天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意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①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六、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和影响造纸术:①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原料丰富、廉价,纸质好、实用,被称为“蔡侯纸”。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结束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的时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进而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历史悠久,现存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
③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④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火药:①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
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⑤火药经欧洲人改进,不仅使欧洲封建贵族走向衰落,而且成了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2.天文学成就(1)《甘石星经》(战国)——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其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2)张衡(东汉)的贡献:①发明水运浑象仪——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②发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
(3)僧一行(唐代)的贡献:①创制“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②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这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
(4)郭守敬(元代)的贡献:①设计“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编订《授时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3.数学成就(1)春秋时期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记数法。
(2)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5世纪后期)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数,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