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精选文档

《血肿量的计算》
颅内血肿体积
=(长经×宽径×层面数) ×π/6。 公式中长与宽系指CT扫描片中血肿最大层 面长与宽,均以为cm单位,层面数为片中 含血肿的层面,π为园周率(3.14)。
2019/2/22
3
《血肿穿刺平面(N)的选择》
原则上选择既是血肿的最大CT
层面,又是血肿中心的层面作 为穿刺平面N。
2019/2/22 19
(二) CT片定位法
2019/2/22
20
(1).确定CT扫描基线
(2).确定血肿穿刺平面
(3)确定头表穿刺层面线 (4)在CT中血肿穿刺平面切层
图上确定头表穿刺点(G)
2019/2/22
21
2019/2/22
22
2019/2/22
23
(5)在患者头表确定头表穿刺点 按以下三步进行: a.在头表划出正中矢状线,在前额部正 中 矢状线与血肿穿刺层面线必有一交汇点P (此点与CT片中P点同位); b.用一直角尺摆放在患者头表血肿穿刺层 面线上标记,要求其中直角尺一条直尺摆放 在患者前冠状线方位上,另一条直尺摆放在 最外侧线方位上,两直尺都要摆放在血肿穿 刺层面头表标记线上,两直尺内侧沿的交点 相当于CT片上O点;
2019/2/22
10
(一) CT引导、标志物定位法
2019/2/22
11
该方法是在CT扫描的同时,按照三维立 体定向的原理,对所穿刺的血肿进行准 确的定位。其原理是通过CT扫描的层面 图选择血肿最大切层作穿刺层面,即确 立穿刺针在水平(三维中的水平面)面 上的方位;穿刺平面和穿刺靶点确定后, 通过移动头表标志物摆放的前后方位, 来确定头表穿刺点的位置,头表穿刺点 和穿刺靶点的连线即是将来穿刺针在最 大血肿穿刺平面(三维中的冠状面)前 后方位上位置;
神经外科操作规范之脑内血肿清除术

脑内血肿清除术
【适应症】
1.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占位效应明显,血肿量幕上>30ml,幕下>10ml。
2.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者。
3.重要功能区深部血肿,难以穿刺吸引者。
【禁忌症】
1.血肿量较小,未引起临床症状者。
2.已并发脑疝,濒临状态者。
【术前准备】
1.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和范围。
2.判断患者状态是否可以手术。
【操作方式及程序】
1.开颅根据血肿部位,决定骨窗位置和大小,注意避开脑重要功能区。
2.清除血肿大脑皮质暴露于术野之后,应仔细观察脑回是否变宽,脑沟是否变浅,若脑组织表面有含铁血黄素染色,扪之有囊性感,即可用脑针试探穿刺,证实之后,应选择非功能区,沿脑回长轴切开皮质1-2cm,以窄脑板分开脑组织,直达血肿腔,直观下吸除陈旧血肿液及失活的脑组织。
3.止血脑血血肿清除后,可见的活动性出血以电凝止血后,较小的渗血可用明胶海绵贴附,再盖以棉片,常可满意止血。
4.引流冲洗血肿腔,置引流管,如常缝合硬脑膜,还纳骨瓣,逐层缝合头皮。
【注意事项】
1.清除血肿时,尽量避免损伤血肿腔的四壁,以免引起新的出血。
2.如颅压极高时,在切开硬脑膜前最好先行血肿穿刺,排除部分血肿液。
待脑压有所缓解后,再切开硬脑膜,以免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
【手术后并发症】
1.癫痫。
2.脑梗死。
3.伤口感染。
4.脑脊液漏。
02微创清除术的规范化操作与治疗

1、国内外传统的治疗脑出血方法:
(1)内科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小血肿的高血
压脑出血的治疗,对于大于40ml的颅内血肿患 者死亡率接近100%。
(2)开颅手术(包括小骨窗清除术):适用
于外伤性脑出血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但
需全麻,创伤大,费用高,对患者的年龄、身 体状况有严格要求,并对相关医院人员条件及 设备也有严格要求。受我国医疗状况的限制, 此种治疗方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率
定位方法: 1.标出枕顶部中线(矢状线),横窦、乙状窦的 颅表位置,延长CT扫描基线至矢状中线处,在颅表标 出血肿最大层层面线,经血肿中心作一平行于矢状面
的线与血肿最大层层面线的交点即为穿刺点。
2. 穿刺点要求在横窦下2厘米,乙状窦旁边2厘米
区域,穿刺时要掌握力度防止穿刺针滑向枕大孔。
3.小脑穿刺注意事项.半球进针需与两平面的交 面进针或需一定的角度(小脑蚓部))。
四、微创清除术临床应用
1、适应症的选择:
(1)高血压性脑出血:
①脑叶出血量≥30ml;②基底节区出血量 ≥30ml ;③丘脑出血>10ml;④小脑出血量> 10ml ;⑤脑室内出血形成梗阻性脑积水者。 注:如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以及有 进行性意识障碍者,出血量虽不满足上述条件 也可考虑手术。
(3)如病情进行加重,复查CT血肿增大者,应 尽快手术。
4、手术步骤
(1)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 依据CT摄片(基线、层距等)确定血肿中心的颅 表定位,或CT下颅表标记物协助定位。剃头,常 规2.5%碘酒、75%酒精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 (为穿刺方向的准确,亦可置入穿刺针后再铺无 菌洞巾)。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PPT精品文档36页

2020/5/8
9
(一) CT引导、标志物定位法
2020/5/8
10
该方法是在CT扫描的同时,按照三维立 体定向的原理,对所穿刺的血肿进行准 确的定位。其原理是通过CT扫描的层面 图选择血肿最大切层作穿刺层面,即确 立穿刺针在水平(三维中的水平面)面 上的方位;穿刺平面和穿刺靶点确定后, 通过移动头表标志物摆放的前后方位, 来确定头表穿刺点的位置,头表穿刺点
2020/5/8
23
2020/5/8
24
2020/5/8
25
c.调整摆放在前冠状位直尺摆放位置,如 上述举例中某患者,应使摆放在前冠状位 直尺6cm处正好落在正中矢状线上(相当于 CT片上P点),在摆放在最外侧矢状线方位 上直尺7cm处(相当于CT片上R点),用一 棉签从此点R出发,平行于前冠状位直尺, 并向中线延伸,直达患者头表,用龙胆紫 在头表点表记,此点即为头表穿刺点G的确 切位置。
2020/5/8
7
(5)脑叶、硬膜下、硬膜外 血肿穿刺靶点应选择在靠近 颅骨内板最近、血肿最厚、 最大层面上。
2020/5/8
8
《颅内血肿穿刺定位法》
颅内血肿穿刺定位是微创术治疗的关键 步骤,准确的定位对提高血肿穿刺成功 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节重点介绍三 种临床上常用的、简易三维立体定位法。
2020/5/8
2
《血肿穿刺平面(N)的选择》
原则上选择既是血肿的最大CT 层面,又是血肿中心的层面作 为穿刺平面N。
2020/5/8
3
《血肿头表穿刺点(G)的选择原则》
(1) 避开头皮颞浅动脉主干、静脉窦 ( 矢 状 窦 左 、 右 旁 开 2cm 和 横 窦 上 、 下 2cm内不能选作穿刺点)、侧裂血管和脑 重要功能区(如运动区等)等。
脑出血临床治疗新技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脑出血临床治疗新技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什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一种通过微创手术技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颅内血肿手术治疗方法需要进行颅骨开颅,切开大块颅骨,再将颅内血肿清除。
这种手术方式有很大的创伤,术后恢复周期长,容易并发感染等并发症。
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出现,通过微创技术将颅内血肿清除,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的恢复周期也会明显缩短。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适用于急性颅内血肿、慢性颅内血肿和脑出血等颅内血肿的治疗。
特别适用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或者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
患者颅内血肿的位置和大小也是选择微创手术的重要考虑因素。
1. 减少创伤: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通过微创手术技术进行,避免了传统手术需要切开大块颅骨的创伤,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2. 缩短恢复周期: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血肿术后,患者的恢复周期较传统颅内血肿手术明显缩短,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 减少并发症:传统手术治疗颅内血肿术后易并发感染等并发症,而微创手术治疗减少了手术创伤,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 创伤美观: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血肿,手术切口较小,术后创面愈合迅速,创伤美观。
虽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在进行手术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患者的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颅内血肿的位置和大小等,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2. 术前准备工作:术前应做好患者的各项检查,确保患者身体条件适宜手术。
3. 术中操作:术中应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严格控制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成功手术的关键,确保患者术后的休息和恢复。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操作规范

开县人民医院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穿刺针具的规范化:①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万特福公司生产,唯一国家认定。
②针钻合一,硬通道,固定性、密闭性好,喷射粉碎功能,保持引流通畅,创伤小,有不同规格可供选择。
③目前基本上都是使用该产品,锥颅碎吸穿刺术已甚少使用。
操作规范化开展这项技术的前提必须有CT;必须经过正规培训,应有脑外科手术条件。
应注意的问题:术前准备特别询问:高血压史、出血疾病史、长期饮酒史(酒精肝)、应用抗凝剂史(包括足量服用阿斯匹林)等。
特别观察:①呼吸状态及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严重打鼾,如有呼吸道阻塞应先行处理。
②血压管理应保持血压在安全范围内即<200/110mmHg,最好在180/105mmHg左右。
特别检查:①凝血象(快速);②血气分析;③头颅CT,了解血肿大小与部位④心电图,有无心肌缺血与心律紊乱。
穿刺点定位穿刺点准确定位是治疗成功关键之一,应选用可靠而自己熟悉的定位方法。
①CT片定位法(不积极推荐)②CT下定位法,可用颅表标记物,三维立体定向原则③两点定位法,适用于丘脑出血④立体定位仪,更准确,其价格较贵,其原则是:避免重要脑区、血管受损,距血肿中心位置最近,对丘脑、小脑的血肿定位一定要准确,其周围有很多重要结构。
适应证(1)基底节出血:≥30ml;或出血破入脑室,致CSF通路受阻,阻塞性脑积水;或<30ml,但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可慎重考虑。
该部位血肿在超早期易进行性扩大,即出血在继续,临床表现意识进行性下降,应立即复查CT,在家属充分理解其危险性并同意下可立即行微创穿刺术,否则建议开颅手术。
合并阻塞性脑积水应首先或同时行脑室穿刺引流减压。
适应证(2)丘脑出血:≥15ml,凡进展型及全丘脑型出血,或破入脑室引起脑积水,颅内压增高,或有视丘下损害者。
血肿偏小,症状较轻者不宜。
丘脑出血位置较深,出血常破入脑室,毗邻脑干,常于早期发生脑疝,开颅手术都很棘手,微创穿刺术有其优势,宜早不宜迟。
颅内血肿的微创手术治疗

穿刺当天
拔管前1天
拔管后第1天
侧脑室微创穿刺引流术
脑出血的有效辅助手术方案,适用于脑室出血和脑出血破 入脑室。优点是手术简单易行,局麻手术,快速,脑损伤 小,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结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成了脑室积 血的主要治疗手段。
典型病例1 :右侧丘脑脑出血破入脑室 手术方式:双侧侧脑室微创穿刺引流术
高血压得到较好控制。
颅内血肿微创手术禁忌症
出血量较大,病情危重,合并有脑疝或急性颅高压危象; 脑出血尚未稳定或合并有全身出血性疾病者; 具有明确的脑血管器质性病因,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 烟雾病、肿瘤引起的自发性脑出血等
典型病例1:左侧基底节脑出血 手术方式:左侧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
术前CT
典型病例4:右侧额颞顶慢性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方式:右侧顶部微创穿刺引流术
• 血肿量:大于30毫升 • 1 脑叶出血>30毫升
• 意识:嗜睡,昏睡, • 2 壳核出血>20毫升
浅昏迷
• 3 丘脑出血>10毫升
• GCS评分:>8分 • 4 小脑出血>10毫升
• 中线偏移:<1.0厘米 • 5 排除了凝血功能障碍
血肿腔钻孔置管引流术(硬通道)禁忌症
• 1 超早期( <6H)不主张手术; • 2 凝血功能稳定患者在血肿稳定的基础上发病8-24
术后第一天
典型病例1:左侧基底节脑出血 手术方式: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
术后第五天
术后十八天
典型病例2:右侧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 手术方式: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
术前CT
术后第一天
典型病例2:右侧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 手术方式: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
术后第八天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讲课课件

01
02
03
04
微创
该技术创口小,对脑组织损伤 小,术后恢复快。
定位精确
利用影像设备进行精确的定位 ,提高手术成功率。
安全性高
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颅内 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安全性更高
,并发症更少。
适应症广
该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颅内 血肿,特别是高血压性脑出血
和外伤性颅内血肿。
技术应用范围与限制
应用范围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讲课 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引言 • 颅内血肿概述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介绍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操作流程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临床效果与 评价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典型病例分 享
01
引言
课程背效的治疗以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 。
病理
颅内血肿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压迫脑 组织,导致脑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颅内血肿的症状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偏瘫等。
诊断
通过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颅内血肿,同时需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 进行综合诊断。
03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介绍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优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已成为治疗颅内血肿的重要手段 。
课程目标
01
掌握颅内血肿微创清除 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02
了解颅内血肿微创清除 技术的手术操作流程和 技术要点。
03
掌握颅内血肿微创清除 技术的术后护理和康复 指导。
技术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史的采集病史的采集十分重要,它能为体格检查和辅助诊断提供线索,又能从中获得患者疾病性质、病变部位与可能的致病因素的初步证据。
由此可见完整的病史对分析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病史应该全面、系统、真实而准确,重点突出。
要详询患者发病或受伤的原因、经过、受伤的部位以及发病或伤后变化等。
由于颅内血肿的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逆行性遗忘等表现,患者本人可能不能自行表达其发病或受伤过程,需从家属或现场目击者处采集。
应重点了解以下内容:现病史主要初步明确以下两个问题:小时内病情即①根据患者发病时表现的症状、体征,确定病变损害的部位,即定位诊断;②根据病史资料提供的症状、体征演变过程来确定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即定性诊断。
自发性颅内血肿①起病的情况和发病的时间,本次发病的原因或诱发因素。
如起病时患者是在安静的状态还是在活动或紧张状态;是急性起病还是逐渐起病,是完全性卒中还是进展性卒中;②主要症状的特点:包括症状提示的病变部位及范围、性质和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加重或减轻的因素。
大部分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首发症状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征,多为完全性卒中,在小时以上;③注意各症状发生时达高峰。
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使出血仍在继续,导致血肿不断地扩大,其症状可呈进行性恶化,甚至持续达间上的先后关系,有系统地按发展过程记录。
往往首发的局灶神经功能缺失征具有定位的意义;④详细记录其他伴随的症状,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⑤入院前诊治的经过及有关的治疗效果。
外伤性颅内血肿①受伤时间;②着力部位:根据着力部位可初步判定脑伤的部位;③致伤原因:应询问是跌落伤、打击伤、挤压伤、交通事故或火器伤等;分析其受伤机制,属于加速伤、减速伤或有无旋转暴力;④外伤程度及二便失禁;瞳孔有围大小:根据暴力大小,可估计颅脑损伤轻重。
入院当时应根据昏迷持续时间及格拉斯哥评分对伤情进行估计,并在病情未稳定前,反复进行伤情评估,以观察疗效、评定预后;⑤受伤当时和伤后表现:重点询问意识障碍情况,受伤当时有无昏迷,昏迷持续时间,有无中间清醒期,或中间意识好转期,有无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伤后有无抽搐、呕吐、口鼻出血、何变化,肢体能否活动;⑥伤后处理经过:注意有无合并伤、多发性损伤,伤后用过何种药物、时间和剂量。
伤后进行何种检查及结果。
如伤口已缝合,应询问手术时的发现,如骨折、异物、有无脑组织溢出等。
过去史过去病史的了解包括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等。
特别要注意与现病史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如有无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精神病、癫痫、糖尿病、心脏病、昏厥、血液病、肝病等病史。
如有高血压病,应详细询问平时血压或最高血压,是否服用降压药物及持续时间。
如有脑梗死病史,应了解是否长期服用影响凝血机制的药物。
还应了解患者的个人嗜好,如有无酗酒史。
家族史了解患者家族成员中有无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癫痫等病史,对诊断不明原因的颅内出血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体格检查三联征。
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心、肺、肾等脏器损害;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可能伴有身体其他部位损伤,如颌面、四肢伤,胸、腹腔脏器损伤,脊柱损伤等,伴有合并伤患者病死率会明显增高。
重视全身检查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利于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检查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语言对答、心脏功能、呼吸的节律、有无呼吸道阻塞、有无小便潴留与失禁等。
特别应重视生命体征的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或脑伤合并其他系统外伤可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脑出血患者常伴恶性高血压,甚至发生高血压脑病。
颅内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高颅压危象,表现血压升高、脉搏与呼吸节律缓慢即一般检查全身检查。
头颅局部的检查头颅有无畸形,有无异常的血管瘤。
头皮的挫伤、裂伤或血肿的部位,有无骨折。
张力不高的头皮血肿中间处较软,常易误诊为凹陷骨折。
头皮裂伤挫开说明帽状腱膜层断裂。
开放伤时应检查伤口污染情况、有无异物、骨折及脑脊液、脑组织外溢等。
火器伤应检查弹道的入口和出口,有无乳突淤斑、眼周青紫改变及脑脊液、耳鼻漏等。
为最常用。
该方法简神经系统检查一般讲,对颅内血肿患者应进行全面、详尽的神经系统检查。
但多数颅内血肿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有的患者亦需急诊手术进行抢救治疗,因此,应抓住重点,进行必要的神经系统检查,迅速作出病情判断,尽早进行处理。
意识状态检查意识障碍是颅内出血发病时重要早期表现之一。
一般按其程度分为嗜睡、昏睡、昏迷,昏迷又分为浅昏迷、中度昏迷及深昏迷。
意识检查的重点是判断有无意识障碍及其障碍的程度。
其判断的方法,以格拉斯哥)计分法(表便、能较准确地反映意伤情,国际创伤学会目前将它作为神经外科判断脑损伤程度最常用的一种标准。
格拉斯哥昏迷计分表分以上者分为轻分,最高为临床意义:三项相加,最低为分。
一般来说,分值在分以下者可认为是昏迷,分值越低,昏迷越深;分值在可认为无昏迷。
昏迷分为中度分钟分钟,小时,度脑伤;昏迷脑伤;昏迷小时以上,分者为重度脑伤。
格拉斯哥评分由天到小,表示病情加重,分值由小到大,表示病情好转。
瞳孔检查检查内容①大小;②形状: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③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的表现可描写为灵敏、迟钝或消失。
瞳孔异常的意义视网①一侧瞳孔散大:可能有三种情况:动眼神经麻痹:瞳膜或视神经损伤:表现为病侧瞳孔散大并失明。
直接对光反应和对侧瞳孔间接光反应均消失。
但病眼的间接对光反应存在;眼外伤,瞳孔虹孔散大,但视力存在或正常,而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均消失,此外还伴有上睑下垂、眼球不能作上、下视和内收运动。
这种情况多见于颅内血肿继发天幕裂孔前疝形成或动眼神经的直接损伤。
小脑幕切迹疝早期病侧瞳孔有短暂的瞳孔缩小,继之散大,但病变损伤中脑时则引起双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病人还伴有意识障碍及对侧肢体瘫痪;睫状体肌或虹膜撕裂,也可出现伤侧瞳孔散大。
②双侧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常见原因面部无汗。
系单侧综合征)。
此时瞳孔对有:脑桥出血及中央型脑疝,系病变累及双侧交感神经纤维(双侧光反应尚可保留。
③单侧瞳孔缩小病侧瞳孔缩小,但对光反应和调节反应存在,伴有上睑下垂、眼球下陷和征,常见于丘脑下部、脑桥、延髓或颈交感神经单侧病变。
④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双侧视神经损伤;脑疝晚期脑干某些药物功能衰竭患者;中毒(如巴比妥类)。
运动功能检查对清醒而合作的患者,肢体的肌张力可用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来判断。
肌力则根据肢体的自主运动和对抗阻力的能力来测定。
对不能合作的患者,只能根据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来判断其运动功能,如对疼痛刺激能否定位、有无屈曲或伸直反应等。
观察两侧肢体是否对称以及“肢体坠落试验”判断有无瘫痪以及瘫痪的程度。
肌力肌力判断标准常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级:肌力正常;级:可对抗阻力活动,但比正常肌力弱;级:肢体能对抗重力,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活动;重力;级:肌肉可收缩,有肢体活动,不能对抗级:肌肉仅能抽动,无肢体活动;,则出现增强或减弱的改变。
级:不能活动。
根据瘫痪的形式不同分为:①单瘫:一个肢体瘫痪,损害部位可见于周围神经。
一侧脊髓前角或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部分损伤;②偏瘫:为一侧上肢的中枢性瘫痪:常伴有病侧中枢性面瘫和舌瘫,病变多在对侧内囊附近或大脑半球中央前回常见于脑出血、颅脑损伤等;③交叉性瘫:病侧颅神经运动核周围性麻痹与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这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体征,多见于脑干出)特殊状态①去皮层强直: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曲肘、前臂旋前、下肢屈曲或伸直,多表示脑干红核以上损害或大脑皮层广泛性病变;②去脑强直:四肢恐保馍熘薄⑸媳弁庑⑼蠛褪种赶蛘撇嗲轮熘保蛴薪枪凑拧⑼泛笱觥⒍辔心院旌怂降乃鸷Α#┓瓷涞募觳槿颂逭J保碳ぷ饔糜诩∪狻⒓‰臁⒐悄ぜ肮亟谀诘谋咎甯惺芷饕鸬姆瓷洌莆罘瓷浠蚣‰旆瓷洌淮碳ぷ饔糜谄し簟⒄衬じ惺芷饕鸬姆瓷洌莆撤瓷洹T诓±碜刺罘瓷浼觳樯窬低成罘瓷涞募觳榘哦芳‰旆瓷洹㈦湃芳‰旆瓷洹㈣愎悄し瓷洹⑾シ瓷洹⒏旆瓷洹Ⅶ普舐渭磅渍舐蔚取I罘瓷浼觳榈囊斐#短迨芩鸬谋硐种唬浼觳榻峁钥航⒃銮俊⒄!⒓跞趸蛳Ю唇悄し瓷洹⑼萄史瓷洹⒏贡诜瓷浼疤崾尽4竽云ぶ试硕妥短迨芩鹗保罘瓷湓蚧岢鱿衷銮炕蚩航ゲ嗾咔揖叨ㄎ患壑担缢嗌罘瓷淇航蛟銮慷尢被炯凹≌帕υ龈撸蛭蘖俅捕ㄎ灰庖澹浑旆瓷浼跞趸蛳В<谛∧运鸷跋略硕窬蕴被尽G撤瓷涞募觳榍撤瓷浒ń廾瓷洹⒎瓷涞龋俅采铣S玫那撤瓷浼觳椤G撤瓷涞募觳榻峁俅采弦哉!⒓跞趸蛳Ъ锹肌5ゲ喾瓷涞募跞趸蛳В陨显硕窬被菊锒系亩ㄎ挥薪洗笠庖濉2±矸瓷涞募觳椴±矸瓷涫侵冈谡G榭鱿虏怀鱿只蛎挥械姆瓷洌挥兄惺嗌窬低车淖短迨艿剿鹕耸保呕岢鱿盅粜圆±碚鳌T诹俅采希S玫牟±矸瓷浼觳橛校孩俚甘匝榉⑸鳎涸谡H说敝性疾嗟甘匝檠粜裕虼耍甘匝榈募觳椋缘ゲ嘌粜缘谋硐植啪哂辛俅惨庖濉"诨髡鳎虎刍阃庠凳匝棰芡齐质匝橛胝鳎T谡庑┎±矸瓷渲校哉鞲S谩#捞嗡锪嘉昂┦匝檎鳎虎蓦璩〖费故匝檎饕弧⒁馐墩习蘼凼亲苑⑿曰蛲馍诵月血肿,其病理生理变化基本相同,即出血引起的原发性损伤和由于出血造成的继发性损伤。
如血肿占位效应、脑水肿、脑血循环障碍、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引起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的受压及移位,和最终脑疝形成。
而不同部位及性质的颅内血肿,则各有其特点。
本部分仅就颅内血肿的共同症状加以讨论,各个部位颅内血肿的特点将在各论中介绍。
意识障碍是颅内血肿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
意识障碍的发生和加重均标志患者的颅内压继续增高,脑缺氧及脑水肿在发展。
颅脑损伤所致意识障碍,其病理生理机制为广泛皮质损伤(如弥漫性脑轴索损伤、大面积脑梗死),中脑网状结构中上行性激活系统的损害(如小脑幕切迹疝高血压性脑出血在发病时常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系血肿占位与脑水肿的发展致脑组织移位,挤压脑干上段网状中上行性激活系统,或因颅内压增高超过平均动脉压。
意识障碍的出现往往提示颅内继发性损害的发生与发展,包括血肿扩大,脑水肿,脑缺血、昏迷的病程,提示外伤性硬缺氧,脑积水等。
出血后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血肿体积、位置的关系最为密切,幕上血肿常因颅压增高或直接压迫脑干上部引起意识障碍,丘脑出血可直接挤压中脑或出血破人脑室损害脑干,因此常有严重的意识障碍。
脑桥出血可直接破坏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小脑出血则可通过压迫脑干引起呼吸心跳停止或阻断脑脊液循环引起脑积水。
典型的昏迷清醒好膜外血肿的存在。
而对于硬膜下血肿来说,由于通常伴有较重的脑损伤,故中间清醒期不明显,但有些病例通过仔细观察可以见到意识障碍再次昏迷的变化,此时应及时行转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往往提示病情的轻重程度,而意识障碍程度的变化又表明病情好转或恶化。
因此,了解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表现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