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颅脑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颅脑引流管是用于治疗颅内压增高或脑积水等疾病的重要医疗
设备,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颅脑引流管护理的要点:
1. 术后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引
流管的引流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定期清洁,保持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引流管周围皮肤感染。
3. 引流管位置,确保引流管的位置正确,避免扭曲和堵塞,避
免引流管被压迫或牵拉,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4. 引流液监测,定期监测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及时记录
引流量,观察是否存在感染迹象或出血情况。
5. 颅内压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根据引流液量和
颅内压情况调整引流管的引流量,维持适当的颅内压。
6. 防止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引流管被污染,定期更
换引流系统,预防感染的发生。
7. 患者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引流管护理知识的宣教,让他们了解引流管的重要性,以及在家庭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总之,颅脑引流管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嘱,严格执行医嘱,保持引流管通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方法对28例脑出血及硬膜下血肿患者施行微创清除术,通过正确放置引流管,严密观察引流管的量、颜色,及早发现再出血;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无污染,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或脱落等措施护理患者。
结果28例患者除2例死亡外,其余26例均恢复良好,无1例颅内感染发生。
结论术后引流管的成功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顺利出院的重要条件.是降低脑出血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引流管护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主要利用国家唯一专利器械YL-I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作为小创伤一次性快速进入血肿,迅速建立起清除颅内血肿的工作通道。
由于该针具的特殊设计,能将针尖牢固地固定在血肿靶点,安全、不移动、不切割神经组织,不但避免了脑组织再损伤和再出血的发生,而且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
通过快速建立起的通道,能马上排除颅内液态、半固态血肿,并利用生化酶技术,使血块快速同时降解,液化成流体排出,迅速缓解颅内压,为降低死亡率、残废率、提高生存质量打下了基础[1]。
本院自2003年以来,应用CT定位对28例脑出血及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取得良好效果。
其中引流管的放置与护理在病情转归及病人康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有关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引流管放置微创术后,为了使残留血液及血性脑脊液引流出,减少血红蛋白对脑组织的刺激,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常需放置引流管。
根据CT复查情况,进入重复冲洗、液化周期。
此期应重复进行抽吸血肿、冲洗清除血肿一注入液化剂一闭管、开放引流。
一般第一个24小时内,运用上述方法作3-4个周期处理。
第二个24小时酌情使用2-3个周期,这样血肿将会在3天内基本被清除掉。
3-5天内根据病情拔针,原则上留针时间不超过7天。
2引流管护理2.1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并作好记录如果抽吸、引流血肿量大大超过经CT计算出的血肿量(指新鲜出血);引流管持续流出新鲜的不凝固血液,流出速度不随时间减缓;经过一段时间手术后,抽吸仍很顺利,缺少阻力;病人剧烈呕吐、躁动、血压突然上升;病人诉头痛或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术侧瞳孔散大等都是再出血的征兆,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血肿术后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血肿术后头部引流管的护理目的:探讨脑出血微创清除血肿术后头部引流管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方法:回顾性对我科68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清除血肿术后头部引流管的护理进行总结。
结果:68例患者无一例因护理不当而并发颅内感染或低颅压综合征。
结论:保持最佳的引流位置和引流管的通畅,保持穿刺部位无菌,密切病情观察为提高头部术后引流成功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标签:脑出血微创头部引流管护理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对68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均放置引流管,经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员68例,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45~72岁。
基底节区出血23例,脑叶出血45例;按照员怨怨远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1】,其中中型42例,重型24例。
68例均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肿术,术后放置引流管接引流袋,平均置管时间3~5天。
其中基本痊愈26例(38%),显著进步31例(45%),进步11例(17%),无1例死亡。
2.置管期间的观察护理2.1观察引流物性状脑出血微创血肿内引流,主要目的是引流出被溶解酶溶解的血肿,以引流出含有细碎血凝块暗红液体为主,如果无引流物,或引流物太少,可能存在引流不畅。
2.2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引流管通畅是术后引流重中之重,患者体位、引流管放置位置、高度都是影响引流管的因素。
患者采取仰卧位、侧卧位交替更换,引流管的位置视体位改变而定,避免受压。
对烦躁患者,四肢予以保护性约束,防止牵拉误拔引流管。
适当限制头部活动,禁止因体位改变而使头部高度改变,术后翻身、搬动或更换敷料时,防止引流管移位、扭曲、粘连及被血块阻塞等情况发生。
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如引流管内液面有波动说明引流通畅,若发现引流不畅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3引流的压力及引流量调节术后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确定引流袋位置。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是一种医疗器械,常用于各类手术后或伤口引流,铺设在伤口周围,用于排除体内积液、血液或感染物。
其中,头部引流管主要用于颅脑手术或颅内感染的引流,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扩散。
1.检查引流管:每天至少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引流液的性质和引流量。
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有堵塞或扭曲,是否有渗漏或滴漏。
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护理者或医生。
2.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根据医嘱,按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引流管的引流。
将排出的引流液量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3.保持引流管的稳固:在合并敷料可能会干扰引流的情况下,建议不要更换敷料。
确保引流管不被拔出,避免发生意外。
4.防止感染:护理师在进行护理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在穿戴护手、戴口罩和戴帽子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在更换敷料前,应先洗手,穿戴好无菌手套。
5.记录引流量和引流液性质:每天对引流管的引流液量和性质进行记录,包括颜色、气味、质地和清晰度等。
记录的准确性对于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非常重要。
6.及时交流与沟通: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及时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不适或其他症状。
患者对于伤口和引流的自我观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应鼓励与支持患者参与护理过程。
在头部引流管的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始终关注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1.不要将手伸入引流管或伤口,以防止感染的交叉传播。
2.当更换敷料时,应使用无菌手套,避免污染引流管和伤口。
3.当有大量引流液排出时,应及时更换引流袋,并确保引流袋不会被拉扯或摩擦。
4.患者在洗澡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应注意避免引流管受到牵拉或扭曲,从而影响引流功能。
总结起来,头部引流管的护理包括检查引流管通畅性、保持引流管稳固、防止感染、记录引流量和引流液性质、交流与沟通。
通过正确的护理操作和密切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引流管的正常工作和伤口的愈合。
同时,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鼓励患者参与护理过程,也是头部引流管护理的重要环节。
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紧张心理 , 从而增强信 心 , 积极配合治
疗。
3 . 2 一般 护 理
患者平 卧位头 偏向一侧 , 头部抬高 1 5 。 ~ 3 0 。 , 具体情况 根 据患者的舒适程度和体型调整 , 口腔分泌物时及时清除 , 防止 舌根后 坠阻塞 呼吸道 。昏迷者鼻饲流质饮食 , 保证 营养 。 加强 口腔 、 皮肤及 大小 便的护理 。定时 为患者翻身 、 叩背 , 观察受 压部位皮肤 , 预防压疮的发生 。定 时观察意识 、 瞳孔 、 生命 体 征变化 , 脑出血患者多为 中枢性高 热 , 头部 置于冰块或冰枕 , 以降低脑代谢 , 减轻耗氧量。患侧肢体置于功能位置 , 指导并 协助患者进行 肢体被动运动 , 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
3 . 3 术 后 引 流 管 的 护理
1 . 1 一般 资料 : 6 2 例脑 出血患者均经头颅 C T确诊 ,有指征 行 颅 内血肿微创 清 除术 , 其 中男性 4 5例 , 女性 1 7例 , 年龄 2 8 8 0 岁, 平 均( 6 1 + 7 ) 岁, 有明显高 血压病史 2 9例 , 糖尿病史 5 例 。出血量 2 5 ~ 8 0 mL , 平均 ( 4 0 + 3 ) mL 。C T扫描示基底 节 区出血 4 9例 , 破人 脑室出血 9例 , 小脑 出血 4例 。根据格 拉 斯哥 昏迷表 【 l J ( G C S ) 评分 1 3 ~ 1 5分 1 0例 , 9 1 2分 3 8例 , 3  ̄ 8 分 1 4例。对上述患者均作术后 引流管 的精心护理。 1 . 2 治疗方法 : 依据 C T结果确定出血部位 , 以血肿 中心为靶 点确定穿刺点 , 常规消毒 、 铺 巾。在无菌操作下严格配合医生 采用长度适宜 的 Y L 一 1 型一次性颅 内血肿粉碎 穿刺针 ( 北京 万特福公 司生产 ) , 在局部麻 醉下 电钻 驱动直接钻进颅骨 , 刺
简述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简述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要点:
1. 观察引流液: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
如果发现引流液量明显增加或呈现异常颜色(如鲜红色或浑浊),应及时通知医生。
2. 确保引流管通畅: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如果发现堵塞,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疏通。
注意不要强行拔出或插入引流管,应遵循医生或护理人员的指示进行操作。
3. 防止感染:保持引流口周围的皮肤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引流袋、固定带等设备。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 定期记录: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及时向医生或护理人员汇报。
同时,记录患者自身的症状和感觉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5. 保持体位:根据医生的建议,保持患者适当的体位,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压迫或牵拉。
6. 引流管周围皮肤护理:定期清洁引流管周围皮肤,使用温和的无刺激性皮肤清洁剂,同时避免过度揉搓或刺激引流管周围的皮肤。
7. 防止误拉:在患者移动或翻身时,要特别注意引流管的位置,避免误拉引流管或造成不必要的牵引。
8. 注意触碰和拉扯:避免过度触碰或拉扯引流管,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或不适。
护理术后引流管的关键是保持引流畅通、防止感染和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确定的地方,应立即向医生或护理人员咨询。
他们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脑室引流的护理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脑室引流的护理颅内血肿微创术后脑室引流为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它不仅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排出脑内积血,还可减少伤口脑脊液漏,避免枕下肌间积液,并可在手术中有利于改善手术区的暴露等。
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治疗及挽救病人的生命起到关键作用。
标签:颅内血肿;微创术后脑室引流;护理颅内血肿微创术后脑室引流是采用YL-1型微创穿刺引流针穿过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的医疗措施之一。
它不仅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排出脑内积血,还可以显示引流的速度,根据病情和病人特点,调节引流速度,防止低颅压引起脑部继发性损害。
脑室引流的护理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治疗及挽救病人的生命起到关键作用。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我们着重观察脑室引流液的色、质、量,观察病人情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预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2年5月~2003年3月我科颅脑手术后行脑室引流的病人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20~83岁,平均54岁。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28例,颅脑外伤术后5例。
基本治愈30例,死亡3例。
2护理体会2.1体位的护理病人术后取平卧位,病房保持安靜。
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有精神症状者应予约束,防止病人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
2.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的护理脑室引流是造成颅内感染的途径之一,所以尽量将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减少污染机会。
病人术后回病房立即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接上引流袋,接头处严密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裹以保持无菌。
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准确记录引流量,更换引流袋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回脑室,禁止任意拆卸及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脑脊液漏和污染。
2.3调节引流袋高度的护理引流袋的位置很重要,过高可引起排流不畅,起不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过低可排流过畅,造成颅内压降低,易引起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
颅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 神 经 外 科 自 19 年 收 治 并 手 术 的 颅
脑 疾 病 患者 3 2 , 中 男 2 8 、 3 例 , 龄 l 个 月 - 2 。 l例 其 7例 女 4 年 8 7岁
因外 伤 致 病 者 2 5 ,其 他 2 例 ,术 后 有 不 同 引 流 者 2 9 。 8例 7 8例 2 护 理 2 1引 流 部 位 . 而 定 :最 多 留置 7 , 少 l , 在 3 4 即 可 拔 出 。 病 情 许 天 最 天 多 - 天 如 引 保 2 1 1 脑 室 引 流 引 流 管置 入 脑 室 , 用 脑 室 外 号 流 持 续 引 可 应 尽 早 拔 出 。 流 创 口及 周 围 皮 肤 要 及 时 换 药 , 持 清 洁 干 燥 , .. 利 I 减少感染机会。 出脑 脊 液 和 积 血 ,降 低 颅 内压 力 ,防止 脑疝 。 2 3 3保 持引流管通畅 均使 引流管受压 ,扭 曲或折 叠 ,使 .. 2 12 手 术 创 腔 引 流 将 引 流 管 置 入 手 术 腔 内 ,引 出 创 腔 内 ..
谈 上 几点 体 会 。 检 查 切 口。 23 护 理 体 会 . 2 3 1 掌 握 引 流 的 目的 预 防 性 引 流 是 防 止 液 体 的 积 聚 , . 治 疗性 引流 是促进 液体 的排 出。 无论应用何种 引流 , 都要常规应 用 抗 生 素 ;必 要 时 做 药 物 敏 感 试 验 ,选择 有 效 抗 生 素 2 3 2 引流 管 留置 的时 间 , 血 肿量 流 出 的 多少 和 病 情 需 要 .. 视
2 2 对 患 者 进 行 宣 教 护 士 在 取 得 患 者 的 信 任 的 同时 , . 要 他 们 多交谈 , 用亲 情建 立 患者对 生活 的勇 气和 重返 社会 的信 运 及时对 患者 进行 宣教 , 使患 者尽快 与 护士 配合 , 用 自己精 良 心 ;对 某 些 因 伤 情 过 重 而 致 残 的 患 者 , 视 病 情 逐 渐 引 导 患 者 如 应 获得 重返 社会的 能 力 。 耐心 诱导 患 者 , 循序 渐进 , 激 的技 术得到 患者 认可;详细 介绍病 区环境 消 除病 人 的陌 生感; 自我照顾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方法对28例脑出血及硬膜下血肿患者施行微创清除术,通过正确放置引流管,严密观察引流管的量、颜色,及早发现再出血;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无污染,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或脱落等措施护理患者。
结果28例患者除2例死亡外,其余26例均恢复良好,无1例颅内感染发生。
结论术后引流管的成功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顺利出院的重要条件.是降低脑出血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引流管护理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主要利用国家唯一专利器械YL-I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作为小创伤一次性快速进入血肿,迅速建立起清除颅内血肿的工作通道。
由于该针具的特殊设计,能将针尖牢固地固定在血肿靶点,安全、不移动、不切割神经组织,不但避免了脑组织再损伤和再出血的发生,而且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
通过快速建立起的通道,能马上排除颅内液态、半固态血肿,并利用生化酶技术,使血块快速同时降解,液化成流体排出,迅速缓解颅内压,为降低死亡率、残废率、提高生存质量打下了基础[1]。
本院自2003年以来,应用CT定位对28例脑出血及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取得良好效果。
其中引流管的放置与护理在病情转归及病人康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有关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引流管放置
微创术后,为了使残留血液及血性脑脊液引流出,减少血红蛋白对脑组织的刺激,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常需放置引流管。
根据CT复查情况,进入重复冲洗、液化周期。
此期应重复进行抽吸血肿、冲洗清除血肿一注入液化剂一闭管、开放引流。
一般第一个24小时内,运用上述方法作3-4个周期处理。
第二个24小时酌情使用2-3个周期,这样血肿将会在3天内基本被清除掉。
3-5天内根据病情拔针,原则上留针时间不超过7天。
2引流管护理
2.1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并作好记录如果抽吸、引流血肿量大大超过经CT计算出的血肿量(指新鲜出血);引流管持续流出新鲜的不凝固血液,流出速度不随时间减缓;经过一段时间手术后,抽吸仍很顺利,缺少阻力;病人剧烈呕吐、躁动、血压突然上升;病人诉头痛或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术侧瞳孔散大等都是再出血的征兆,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每日更换引流袋,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接管处用无菌纱布包扎,防止脱落。
2.3搬运病人时应先固定好穿刺针,暂时夹闭引流管再搬运病人,防止逆行感染和引流管脱落。
2.4保持穿刺针敷料干燥无污染,一般每日更换一次,可在穿刺部位皮肤口滴少许酒精,以预防污染。
2.5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折曲、受压或滑出,引流管插入过深或过浅、血液粘稠等引起管腔阻塞导致引流不畅时,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2.6术中有再出血的病例采取开放引流(不夹闭引流管),待出血停止后,根据复查CT情况,决定是否冲洗和液化血肿。
2.7血肿引流采取低位。
与脑室相通的血肿引流或单纯脑室引流,应注意抬高引流管高度,以引流袋顶端高于穿刺点15~20cm为宜,以调控颅内压,避免产生低颅压。
2.8一般引流时间3-7天,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
停止引流前先挂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1天,若无颅内压增高表现方可终止引流。
3拔针指征
3.1血肿基本清除,无颅压增高症状;
3.2复查CT,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及脑受压表现;
3.3引流管与脑室相通,可有大量脑脊液引流,如果脑脊液基本变清,可闭管24小时,无颅内压增高症状者[2];
3.4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引流液已清,颅内压已平稳,CT复查虽受压脑组织并未复位,术后3~5天经闭管24小时时,病情稳定者。
4护理体会
本组28例患者,除1例因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脑疝形成,微创术后1天并发再出血死亡,1例脑室铸形出血术后2周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2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颅内感染发生。
因此对颅内血肿患者除按一般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外,其护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再出血及并发症的护理。
其中术后引流管的成功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顺利出院的重要条件,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是降低脑出血病死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