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小论文
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以田汉《文学概论》为例【现当代文学论文】

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以田汉《文学概论》为例【现当代文学论文】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以田汉《文学概论》为例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从文学理论的百年书写历史来看,田汉《文学概论》提出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奠定了文学理论的写作范式,但在百年现代性历程的学科建制史上,该书则只能称为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田汉文学理论问题意识学科建制史作为现代性的学科知识的专门生产,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西方学科体制的东渐。
一本文学理论教材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思考方式和文学研究模式"在新世纪初重新书写文学理论时,回眸文学理论建制之初人们的文学思想及其书写模式,对于推进今天的文学理论教学、文学思想的研究和文学理论教材的重构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里,选取了20世纪2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教材——田汉的《文学概论》作为剖析的蓝本,分析八十年前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并发掘其当代意义。
一问题意识构成了文学理论的整体布局和理论框架。
问题意识从作者所拟定的文学理论论题显现出来。
田本《文学概论》篇幅较小,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编为文学的本质,下编为社会的现象之文学。
上编为五章,分文学的定义,文学的特性,文学的要素,文学与个性,文学与形式。
下编分析文学与社会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联,分为文学的起源,文学与时代,与国民性,与道德的关系。
田本的理论问题和许多思想细节直接来源于日本人木间久雄的《文学概论》。
木间本《文学概论》中译本1925年由章锡琛翻译出版"此后作者加以修订,增加了第三编文学各论和第四编文学批评论,1930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新版译本"对照田本和木间本《文学概论》目录,发现除了把木间本第一编第三章“美的情绪及想象”改为“文学的要素”外,田本的目录与木间本的第一、第二编完全相同"田本初版于1927年,可见,田汉借用的是木间的初版。
田本的文学理论问题框架影响了当时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的一系列文学概论教材,如1930年出版的陈穆如著《文学理论》!1931年出版的曹百川著《文学概论》!1932年出版的赵景深编写的《文学概论》!193《年出版的陈君冶的《新文学概论讲话》,这些《文学概论》在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上与田著基本相同。
语文学概论作文

语文学概论作文
老师在前面已经讲到过语文的发展,以及现在得出的语文定义——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字及相应文化在内的言语学科体系,是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的统一。
我认为生活即语文,广阔的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的语文课本,人的经历便是这本书里面的精彩内容。
但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更多的知识来源于课本。
这就要求一本内容丰富而又科学的语文教材,所谓科学的教材,应包括古今中外的知识,体现与时俱进与民族性,做到科学性与丰富性的统一。
先说一下古今中外。
古,故也——东汉·许慎《说文》,这就要求语文教材要包括本民族古代的民族精粹,体现了民族性。
向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我们要好好加以利用,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文化名人等,充实语文教材。
今,指近现代,指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化历史,近现代是对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东西相互冲击、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近代,我国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文化经过了一个丢弃、思考、重拾的过程。
形成了今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一、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创新思路《文学概论》课程是中国各大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口前几乎所有有中文系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普通高校都开设了该课程。
但传统的《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三大问题:第一,不少二本、三本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还是在向一本高校看齐,只重视理论的梳理和思辨,不注意与丰富的文学、文化现象相结合。
第二,《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刻板、枯燥的,所以一些授课教师对之改革过度,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脱离其理论课的本质,导致学生听得热闹,却收获不多。
第三,一些教《文学概论》课程的老师在课上只局限于对文学进行分析,不关注广泛的文化现象,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所讲的理论无法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当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文学概论》课程在中文人才培养和中文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结合在中文专业学生中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了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使之更适合独立学院的基本定位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进行改革创新之后,笔者将《文学概论》课程被分为三个部分:文学基础理论(40课内学帅、文学批评方法(16课内学帅、文学评论大型作业(12课外学时)。
其中“文学基础理论”部分保留了《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特征,培养中文系本科生的理论思辨力。
正如王一川教授指出的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而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可见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文学概论》课程开设的重要口的。
“文学批评方法”部分则在梳理方法的同时加入丰富的与文学、文化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尝试写作,使学生领悟到如何运用文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大型作业”部分属于课外作业的形式,以检验学生经过《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对于文学、文化相关的现象进行独立解读,是否能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或文学批评方法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评论文章。
我对文学概论的认识(共五则)

我对文学概论的认识(共五则)第一篇:我对文学概论的认识谈谈学习文学概论的体会通过本学期对文学概论的学习,我对文学概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我觉得文学理论的作用真的很奇妙。
作家运用一些文学理论知识,就把生活中平常的事物,平常的情感,平常的故事演绎的不寻常。
于细微之处,在美的享受中发现生活的本真,世界的本质。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而且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作家。
我觉得文学理论是一条长长的锁链,她的各个部分一环紧扣一环。
在导论中我了解了这条链条的性质:文学理论隶属于文艺学,她的形态多样化。
而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和文学的消费与接受则是他链条上的每一环。
劳动创造人类,在人类生活中,文学活动逐渐被分化出来。
文学活动产生了文学创作的需要,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的成果,一个人需要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一部文学作品也需要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在文学作品创造出来后还必须有文学作品的消费与接受。
在消费与接受中,作品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作家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读者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习文学理论使我明确了阅读的方向与目标。
以前读作品主要受“名著”的影响。
不了解作品的实际内容,别人推荐哪本书就读哪本书,结果是思想收获很小,有时更是一种娱乐消遣,欢笑过后,留给自己的的迷茫与空虚。
但学习文学概论后,我对自身需求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哪些书对自己的发展有益。
以前认为“开卷有益”是百分之百对的,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了不同的理解。
中国的图书如汗牛充栋,而人生有限,选择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书,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随着学习文学理论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以前在哲学上学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当时只认为是一个哲学概念。
但学习了文学概论后,我觉得文学真的做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以前读小说,总是被他们华丽的外表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于小说内涵的东西想的很少。
文学概论课程总结心得

文学概论课程总结心得
文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文学基本概念、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文学批评方法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文学的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很多感悟和体验。
我了解了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
文学作品具有情节、人物、语言、风格等要素,可以反映社会、历史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文学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可以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我认识了文学史的发展和演变。
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历程,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通过学习文学史,我了解了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也认识了不同文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我学习了文学批评的方法和理论。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评论等方面。
通过学习文学批评,我了解了不同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也学会了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可以带给人们启示和感悟。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也认识到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文学也是一
种审美体验,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文学概论课程让我了解了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史的发展和演变、文学批评的方法和理论,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知识和体验都会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文学概论 论文

探索平凡中的美——浅析《平凡的世界》闵梦蝶中文10802班【摘要】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取名用平凡,但作品中塑造的世界、生活、场景、人物,无一不透露着美好,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为探索对象,分别从场景、人性、精神、生活、文学本身这五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探索作品本身所蕴含着的深邃的美。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探索;美;生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其内容和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
几十年的时光,在路遥笔下铺展开来,没有一点的矫柔造作,没有一点为了作品而作品的嫌疑,无疑,这部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普通而又内蕴丰富的生活图景。
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人的成长过程,一个平凡家庭的成长过程。
可是,真的就只有平凡吗?谁又能否认在这看似索然无味的平凡中没有动人的美呢?经过深入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无论是从作品本身所描绘的场景、人们的生活,还是作者塑造的诸多人物以及人物所展现的精神,无一不透露着美。
一、从现实生活出发,场景美《平凡的世界》里,路遥从生活出发,很平凡的场景,在细微的描写下,变得那样的生动,一切都处于安详的状态,让人觉得只能用“舒服”两个字来形容。
倒也不是说没有深刻的内涵,只是现实生活的出发点往往更能在瞬间扣人心扉。
《平凡的世界》开篇就是一个雨雪场面的描写:“......细朦朦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淋淋的飘洒着......”细腻的景物描写,给人美的享受。
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过度的非常自然,跨越了近10年的季节变化,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手法描写,总让人大览宏图。
谁也不能否认这本著作的场景美,那么真实。
“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的抽出绿丝;桃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
如果留心细看,那向阳坡的枯草间,已经冒住了一些青草的嫩芽。
同时,还有些别的树枝条也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青的苞蕾,像刚开始发育的姑娘一样令人悦目。
文学概论论文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善美摘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
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都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发现和体验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
从以上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文学创造具有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审美价值。
关键词:文学创造文学真实艺术审美人文关怀谈到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文学创造;第二,什么是真善美。
社会生产活动包括两方面,即物质生产方面和精神生产方面,虽然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但是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做为精神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相比,必有其相似性,创造物质的过程实质就是物质生产的过程,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文学创造实质上就是文学生产。
物质生产有其最终的目的,文学创作也有其最终的价值追求,即真善美,那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为什么是真、善、美,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善美?首先我们理解一下,什么是文学创造中的“真”。
“真”即真实性,“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但要明确一点,文学创作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什么叫艺术真实呢,黑格尔论艺术的真实,他讲到艺术的特性就在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做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这就是说,就事物对于符合本身和符合自在自为的内容所表现出的适合性来了解和表现。
所以“艺术真实”不应该只是所谓的摹仿自然所不敢越过的那种空洞的正确性,而是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而这内在因素也和它本身协调一致,因而可以把自己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
简单的理解就是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也不是科学真实,而是主题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比较文学概论范文

比较文学概论范文文学概论是对文学的总体研究,是研究文学本质、文学历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学科。
通过对文学概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文学的内涵与发展。
不同文学概论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不同。
在西方国家,文学概论更注重理论体系构建与辩证思维,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文学进行解读和分析。
而在中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学科传统的局限,文学概论研究多以文本分析为主,强调对文学作品文字的解读。
此外,文学概论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在现代,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文学概论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全球文学等问题。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学概论研究也开始涉及到新的媒体形式和数字化文学。
尽管不同的文学概论在内容与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中国的文学概论还是西方的文学概论,都致力于揭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内在逻辑,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与分析,对文学进行评价与评估。
同时,文学概论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在今天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概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各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概论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以适应当代文学发展的需求。
总之,文学概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中文学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同时,它也为我们拓宽了思维和研究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的财富。
通过比较研究文学概论,我们可以深化对文学的理解,更好地发展文学研究与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课程小论文
文学概论课程小论文
关于文化研究的思考
——读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乔纳森*卡勒在《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第三章提出了“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本文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研究发展与现状出发,联系现实的文学现象,进行了相关的审视与思考。
引言
乔纳森*卡勒指出,文化研究是人文科学在90年代的一项主要活动。
卡勒认为,文化研究是一个包容量极大的课题。
从理论上来说,它包罗万象:莎士比亚和打击乐,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关于过去的文化和关于当今的文化……但是在实际当中,人们总会把文化研究当作相对于其他科目的研究来对待。
这与文化的跨越性和包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个别敏锐的学者
转化为文学表达。
个体内心欲望的描写,虽然在五四文学中也有表现,但它们都与国家贫弱、民族危亡相联系,这显然是由五四时期的历史主题决定的。
而当代一些作家则绕开了社会环境,抛开了道德意识,摒弃了伦理规范,将笔触直接伸进个体的心理欲求与身体欲望。
我们知道,在单一、孤立的层面展开的欲望书写,往往无法形成以丰富复杂内涵为基础的美学魅力。
一些作品在道德立场缺失的情况下,极度张扬、放纵地绘写私人化的性爱体验,不约而同地极力表现社会变革中日益凸显的价值准则:物质实利主义。
其次是人性想象的极端化。
以往的优秀文学往往建立在对人性内涵的深刻揭示上,但时尚化的文学则选择了一条捷径:抛弃人性欲望与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文化积淀、传统意识之间的复杂联系与纠葛,也放逐了对人性善与美的艺术建构,将人性的本能欲望作为猎取社会关注的一种元素,仅仅在单一、纯粹化的层面进行极端化表现丑恶、性爱、畸恋等片面且极端的事物。
而传媒不遗余力的渲染,唤起人们对爱恨情仇、奇异心理等极端人性形态的窥探欲,则使作
家与其联手制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时尚。
第三,是表现手法上将时间空间化。
时尚化文学追求的是即时性消费价值,这使传统文学叙事的时空概念和逻辑发生极大变化。
这种结构方式不仅丧失了时间感以及可能带来的深度,而且导致空间本身的平面化。
事实上,空间场景的频繁转换与更迭,意味着符号意义的不断迁徙,这正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及频繁进行符号更替的内在需要。
卡勒指出,“文化研究”重视对于不稳定的边缘的文化属性的研究,如少数民族团体、妇女团体、移民群体等。
传统的文学研究的任务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作者的成就去理解,因为文学作品有其特殊的价值和艺术美。
由于理论一直在试图扩大文本可以回答的问题的范围,抵制流行的思想,或使其复杂化。
所以文化研究能使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加复杂化。
文化研究鼓励研究电影、电视及其它通俗文学形式,削弱经典研读。
理论提倡把哲学和心理分析文本与文学著作一同解读,把学生从经典中拉走。
理论又给传统的文学“经典”增加了活力,“开拓了更多的解读英美文学
的方法。
从来没有如此之多的关于莎士比亚的论文。
人们从任何一个可以想像得出的角度研究莎士比亚,用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分析的、历史的、以及解构主义的词汇去解读莎士比亚。
文学理论把华滋华斯从一位歌颂自然的诗人变成一位现代主义的重要人物,真正冷落的是那些‘次要’作品”。
这两个范例都引起我们对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思考。
正如乔纳森*卡勒所说,是文化研究吞没了文学研究,而且也破坏了文学研究吗?
对此,卡勒在接下来的举例中给我们做了启发。
其实那些在文化中看似自然的东西,是基于偶然的、历史的东西的感兴趣,他以此来解破“神秘感”。
尤其在第二个例子中,传媒与作家联合打造的时尚文学,与乔纳森*卡勒所说的不谋而合。
广告称你为某个主体,通过反复灌输,你便逐渐占据了这样一个地位。
这便是来源于广告——另一种文学的影响。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每个大品牌都要有属于自己的广告语了。
三、文化研究前景
自从2001年上海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文化
研究机构: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以来,上海各大学陆续建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都市文化E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且各机构之间存在合作与交叉。
但是,文化研究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局限。
虽然以打破现有学科界限为基本特点,却同样需要在大学教育中开辟自己的空间。
目前能参与文化研究、作出有效努力的人仍然太少,上海地区的文化研究学者着力展开文化研究的研究生课程的建设。
从2001年开始,上海的4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相继开设了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的文化研究选修课。
2003年,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和中文系相继开始招收以文化研究为课程方向的博士生。
2004年,上海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化研究系。
以上这些是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们做出的努力,但我们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王晓明:《在上海大学首届文学周圆桌讨论会上的发言》
管宁:《当前中国文学的时尚化倾向》《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李灵灵:《商业传媒背景下的文化共谋——大众文化视野看9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
学》北京语言大学性别文化研究网站王晓明:《文化研究的教学和学院建制:以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