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 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3. 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是法国大作家雨果,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写成的。

2.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

“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二、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1.课文主要讲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

在慌乱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成功救出了众人,自己却以身殉职。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5 ):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三、学习海难发生前的情景,感受紧张氛围。

1.读课文第1-11自然段,划出写“诺曼底”号遇难时情景的句子,说说体会。

第一处情景描写是第6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把带来灾难的“玛丽号”比作“一个幽灵”“一座山峰”,说明“玛丽号”出现得突然,体积大。

“阴森森”进一步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使读者在灾难来临之前就感到了当时的惊恐与绝望。

)第二处情景描写是第7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大雾中,灾难显得诡异。

这句话渲染了灾难的气氛,写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恐惧感。

)第三处情景描写是第11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火炉像人一样喘着粗气,细致形象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灾难的可怕,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批注

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批注

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批注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批注一、文章背景介绍《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描写二战中美国一艘运兵船在英吉利海峡被德军潜艇击沉的报道。

这篇文章常被拿来进行新闻报道的写作教学,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批注文章,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批注内容1、人物角色诺曼底号:一艘美国运兵船,被潜艇击沉。

约翰·斯科比:船长,全副武装下救了很多船员,堪称英雄。

船员:大部分未能逃生。

2、句子繁简文章主要使用简单句和复合句,并且较长的句子会加入逗号,使句子更加通顺。

3、语言表达文章语言表达清晰,使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闪烁”,“神秘地”,“激情”,“生命”。

4、結構與段落文章共分八个段落,其中第三至第七个段落是重点,描写了船员在海上艰难逃生的情景,也展示了船长的英勇行为。

5、文章主旨文章主旨是为了展示船长的英勇行为,并告诉读者战争是残酷的,生命往往会受到威胁。

三、批注方法1、理解题目:读者在开始阅读时,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大致的批注方向。

2、整体阅读并标注:第二步是进行整体阅读,并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例如人物、事件、时间、感情、语言、结构等方面。

3、针对重点进行重点批注:第三步就是对标注出的重点进行批注,包括理解、解析、注释、分析、评价等,使其更加深入并且有效。

4、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感情充沛的词汇进行写作,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句子结构与段落结构,使文章更加清晰有条理。

四、批注后的感悟批注这篇文章后,让我深感到新闻报道的写作是需要作者对于具体事件的理解与场景的表达结合起来的。

合理地运用句子和段落的结构,让文章更能清晰、生动地展示事件。

同时,好的批注方法能够在提升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我们发现、阐述、分析和评论思考的能力,正如一位知名作家所说:“读和写互为表里,读是最好的写作老师。

”。

2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注释

2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注释

2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注释2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记录了1987年8月31日,一艘名叫“诺曼底”号的渡轮在英吉利海峡中沉没,造成193人死亡的悲剧。

这次事故不仅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渡轮事故,也是世界上最为致命的一起海难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为读者介绍这次悲剧的背景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注释。

事故背景1987年8月31日,渡轮诺曼底号在夜间从比利时泽布吕赫出发,前往英国多佛港。

据当时的报告,天气条件很恶劣,海浪高度为2至3米,风速达到了8-10级。

不久之后,船舶突然停止运转,开始翻滚,最终倾覆。

事故导致许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乘客,还有一些是船员。

事故原因始终没有被完全查明,但是很多迹象表明,一些错误和疏忽可能是引起这次悲剧的原因之一。

注释虽然这次事故已经发生了30多年,但是人们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仍然瞭望不透。

下面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注释,展示了这起悲剧的一些更为详细的情况。

1. 船长发生过心脏病事故发生的时候,船长德米特里·鲍林(Dimitri Bolin)正在驾驶渡轮。

一些人曾经评论说,鲍林的行为很奇怪,好像他在做一些不寻常的决定。

据报道,鲍林在1983年曾经患过一次心脏病,病情很严重。

这可能说明鲍林的判断力在事故发生时已经受到了影响。

2. 客舱门未锁悲剧中最恐怖的一幕之一是,许多人被困在了船舱的底部,因为他们无法逃脱自己的房间。

有一些报道称,一些客舱的门没有正确关闭。

如果这些门被锁上了,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幸存下来。

3. 船上的安全设施不足在事故发生时,船员和乘客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生存设施。

一些报道称,救生艇的数量不足,而且一些船员没有接受过适当的训练,无法有效地应对紧急情况。

此外,据报道,渡轮上的沙发、桌子等家具和装备并没有遵循安全标准制作,这也可能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4. 船只的维护保养问题渡轮诺曼底号在沉没前已经在使用了三年时间,它的维护保养情况并不很好。

有一些报告显示,这艘船经常因为一些小的技术问题而需要停航维修。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批注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批注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批注
摘要:
一、诺曼底号遇难背景
二、船长哈尔威的英勇表现
三、船员们的齐心协力
四、救援过程及英雄们的牺牲
五、对船长和船员们的赞美与悼念
正文: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批注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关于法国诺曼底号客轮沉没事件的叙述性短篇小说。

该小说以1938 年6 月14 日诺曼底号客轮在北大西洋遭遇风暴后沉没为背景,描绘了船长哈尔威和船员们在灾难中的英勇表现。

在小说中,船长哈尔威在灾难来临之际,表现出了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质。

他不仅在第一时间组织船员们采取紧急措施,还在船只沉没后,坚守在船长岗位上,指挥船员们进行救援工作。

哈尔威船长不仅积极组织救援,还亲自参与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船员们也表现出了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的精神。

他们在船长的带领下,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应对灾难。

有的船员负责救人,有的船员负责维护秩序,还有的船员负责安慰受惊的乘客。

他们各司其职,为救援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许多英雄们为了拯救他人,不幸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大灾面前方显大爱,大难临头铸就英雄”的真谛。

正是这些英勇的船长和船员们,将诺曼底号遇难事件的伤亡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诺曼底号遇难记》通过对船长哈尔威和船员们的赞美与悼念,展示了他们在灾难面前英勇无畏、舍己救人的精神风貌。

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解

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解

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解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解 本篇文章将对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讲解。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诺曼底号邮轮在航行途中因为撞上冰山而遭遇严重危机,最终导致该船沉没,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面临困难和危险时,人们需要勇气和合作才能克服困难。

文章首先介绍了诺曼底号邮轮,他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客轮之一。

接着,文章描述了邮轮上的乘客们正在享受着船上的娱乐活动,他们并不知道即将发生的危险。

当时的航海技术还没有很发达,导致船只在夜间看不到冰山。

正当大家沉浸在欢乐氛围中时,船长突然接到了冰山的警报。

他立即意识到了危险的严重性,并下令全船紧急停止。

但不幸的是,撞上冰山的撞击力还是导致了邮轮的船体严重受损,开始迅速慢慢沉没。

面对危险,船上的工作人员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职业素养。

他们发出求救信号,并协助乘客们尽快逃生。

同时,乘客们也相互帮助,有条不紊地按照指示进行集合和疏散。

虽然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但大家的团结和合作让更多的人得以生还。

救援船队迅速赶到事故现场,为幸存者们提供了及时的支援。

人们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得到了适当的照顾和关怀。

然而,不幸的是,这场事故导致了大量人员的伤亡,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整个社会都沉浸在悲伤和哀悼之中。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首先,勇气和职业素养是面对危险时必不可少的品质。

船上的工作人员在危机时刻表现出色,为乘客们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合作和团结是战胜困难和危险的关键。

乘客们在面临生死考验时相互扶持,克服了许多困难。

最后,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要心存感激。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真实事件中人们面临危机时的反应,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勇敢和团结。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用合作和团结来战胜它们。

总之,《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件,向我们展示了勇气、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

四年级下册语文2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2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2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诺曼底号遭遇悲剧是二战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这一事件发生在1944年6月6日,也被称为诺曼底登陆。

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课堂笔记:一、事件背景1. 二战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各国势力纷争,战火纷飞。

2. 诺曼底登陆计划:盟军为解放法国并最终结束战争,计划发动大规模登陆诺曼底海滩。

二、登陆前夜1. 盟军准备:大规模集结兵力,秘密策划登陆行动。

2. 突袭行动:在夜幕降临时,盟军士兵乘坐军舰和登陆艇进入诺曼底海岸。

三、惨烈海滩战1. 敌军防线:德军利用地形和工事加强防御,给盟军造成极大困扰。

2. 盟军牺牲:登陆时,相当数量的士兵不幸丧生,海滩上鲜血染红。

四、诺曼底号沉没1. 登陆船队:诺曼底号被派往运送士兵和装备,主要任务是在沙滩上充当浮动码头。

2. 遭遇悲剧:德军在海滩设立了障碍物,导致诺曼底号误入浅滩,无法及时后退。

3. 爆炸与沉没:德军发现后向诺曼底号发射火箭弹,引爆了船上弹药,导致船体垮塌,最终沉没。

4. 伤亡惨重:诺曼底号上的士兵和工作人员几乎全部遇难,悲痛至极。

五、历史意义1. 胜利的曙光:尽管诺曼底号遭遇惨剧,但盟军最终获得胜利,顺利登陆成功。

2. 解放法国:此次行动为解放占领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法国奠定了基础。

3. 二战走向:盟军占领诺曼底后,对德国形成夹击之势,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六、历史反思1. 战争的残酷:诺曼底号遇难记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2. 珍惜和平: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是每个人的责任。

七、在我们身边1. 珍惜生活:面对诺曼底号遇难记,我们应该珍惜生活,懂得感恩和珍惜。

2. 传承和平:我们要传承和平,不忘历史,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对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笔记总结。

这一事件不仅是二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

复述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

复述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

以下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课文复述: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驾驶诺曼底号轮船在英吉利海峡遭遇可怖的薄雾,与另一艘名叫玛丽号的轮船发生碰撞。

面对突发的灾难,哈尔威船长展现了果敢的决断和过人的智慧。

他首先下令全方位的救援,同时考虑到救生艇不足,为了避免引发恐慌和混乱,他严肃地下令“必须把60人救出去”。

哈尔威船长严峻的命令在全船响起,首先安排妇女和儿童登上救生艇,然后是其他乘客,最后是船员。

在这生死关头,哈尔威船长忘却了自己的安危,坚守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所有人。

随着救援的进行,船身被剖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所有人都感到了可怕的巨大震动。

哈尔威船长像一根柱子一样站立在舰桥上,沉着地指挥船员们进行抢修。

然而,这场灾难的严重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船身裂口扩大,海水无情地涌入船舱。

面对无法避免的厄运,哈尔威船长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乘客的生机。

他以超人的意志和决断,独自一人关上了舱门,将船驶向大海深处,最终与船共存亡。

诺曼底号与玛丽号船祸中,除了哈尔威船长外,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救援。

哈尔威船长的英勇行为让所有人深感震撼,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生命对他来说也十分宝贵,但他在灾难中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他人。

他的壮丽故事成为了永恒的传说。

【语文知识点】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赏析

【语文知识点】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赏析

【语文知识点】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赏析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

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

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

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

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尺,宽二十五尺。

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

轮船缓缓行驶着。

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

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重又特别大。

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

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临头,葬身鱼腹了。

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一名女服务员,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

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课型:新授课
上课日期:12月21
作者姓名:张洋
单位:棠阴中学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2.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
3.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

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初步的“批注式”阅读。

相关课程标准
“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个性感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法,领悟作品的内涵”
教学目标:
1,充分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3.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
一.渲染情景,走近文本
1.谈话: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字眼。

大家想一想,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适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讨论以后,加强视听刺激,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3.小结导入课题: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整体感知,触摸经典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

要求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记一下。

(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

(3)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2.带着问题,圈点批注。

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
谈话: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

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

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重点探究,深入体验
1.在同学们初步质疑问难的条件下,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围绕“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找出重点问题,分小组深入探讨。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表露。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加强感情朗读放在首位,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汇报学习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展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有所悟,展现个性理解。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哈尔威船长想的是什么?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如果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

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

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1)“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

”他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他怎么会忘了自己?
(2)“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一部分对话,反复阅读体验,然后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透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形象的方法。

(3)“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 本文中多次描写“雾”:“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沉进大海的雕像”,怎样理解获救后的人们的心情?
四、积淀升华,挥笔成文
1.回归整体,归纳理顺。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船人的生命。

当我们想象到哈尔威船长好像一座黑色的雕像一样徐徐沉进大海的那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要求学生每人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从运用语言的角度,谈谈学习名作有哪些收获?
本文中人物的对话为什么都是短句?给人什么感觉?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与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大雾弥漫”到“阴惨惨的薄雾”,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你什么启示?
2.读写结合,学写心得。

课件出示:读完一篇文章后,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就是心得笔记。

学生动笔学写心得笔记。

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可以与网上搜集到的相关的心得笔记做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3.交流各自的作品。

五、前延后展,学无止境
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抑恶扬善。

雨果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都是世纪文学史上的名著,可在一定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如有条件,亦可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作品,进一步感知雨果笔下的“英雄”形象,扩展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哈尔威船长:有自制力临危不惧舍生忘死
写法:对比铺垫
教学反思: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感悟珍爱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

让学生抓住相关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

在整个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去朗读,去感悟船长的英雄品质,强者风范,让船长的生命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自己谈一谈对“强者”或“英雄”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对自我的反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当然,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对作者议论部分的话重视不够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