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一轮复习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上部分
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明清)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学案(明清)✧考纲要求((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简述“闭关锁国”的主妥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5)知道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
✧知识清单一、八股取士:“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3、形式:八股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明朝郑和下西洋:“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2、时间:1405-1433年共 7次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三、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
被称为“民族英雄”。
四、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政治上设三司六部,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文化上“八股取士五、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1、政治上,设立军机处(雍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六、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开辟荆榛逐荷夷”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7下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

7下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在中国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通常涵盖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事件。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该单元中的历史知识点:1.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2. 明朝的建立与发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 明朝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皇权。
- 明朝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选拔官员更加注重文化素养。
3.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态度。
-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往来,如与日本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 明朝的科技与文化:- 明朝时期,科技和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如《永乐大典》的编纂。
- 明朝的绘画、书法和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5. 明朝的衰落与灭亡:- 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导致明朝逐渐衰落。
-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清军的入侵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6. 清朝的建立与统治:- 清朝由满族建立,最初在东北地区兴起。
- 清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巩固统治,如剃发易服令。
7. 康乾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认为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 清朝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8. 清朝的科技与文化:- 清朝时期,科技发展较为缓慢,但文化方面有所成就,如《四库全书》的编纂。
9. 清朝的对外关系:- 清朝与西方国家的接触逐渐增多,但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
- 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放国门,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10. 清朝的衰落与灭亡:- 内部腐败、民族矛盾和外部侵略导致清朝的衰落。
-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最终被推翻,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概览,帮助他们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思想 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 西汉:前202年-----9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焚书坑儒 制,摧残了文化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210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位 军事 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 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奴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 仁”的学说。 2、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用 “仁政”治国。 3、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实行焚书 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
秦朝 ≠ 秦国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谁说的?“扫六合” 指什么? 李白 指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秦为什么能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实力最强 长平之战,势不可当 秦王嬴政,善于用人 统一是社会潮流 3、秦朝 统时间:前221年 统一者: 嬴政 咸阳 都城: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地位:
的战争叫
10、西汉
楚汉之争
。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刘邦 长安 (今天的 陕西西安 都城:
)
11、成语: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鸿门宴
春秋战国
秦朝末年
秦始皇
12、西汉初年,由于 经济萧条
汉武帝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政治 创立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 13、文景之治 布“推恩令”,削弱诸 集权制度,…… 侯国的势力 政治上: 14、汉武帝的大一统 措施 思想上: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 文化上: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 军事上: 铢钱 经济上: 文化 统一文字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 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达到 意义: 兴办太学 鼎盛时期
七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复习

难点二: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总结词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详细描述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开始经历转型的剧变。政治上,中国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变;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兴起;文化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转型过程充满了各种矛盾与冲突,如民族危机、阶级矛盾等。因此,分析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等。
重点二
明朝和清朝的经济政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分析这些政策及其影响是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总结词
明朝时期,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如推行海禁、建立特许贸易公司、统一度量衡等。这些政策对明朝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相比之下,清朝时期则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这些不同的经济政策对两个朝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难点一:分析明朝与清朝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是清朝末期的一次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来增强国家的实力。戊戌变法则是清朝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旨在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和文化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虽然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最终都失败了,但它们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而戊戌变法则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改革的热情和对于现代化的追求。
经济发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 、名誉权等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 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 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 ;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 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合作探究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太祖)
1.改革行政机构
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
→设“六部”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2.建立特务机构: --锦衣卫
3.强化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
自学展示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成祖)
1.迁都北京 2.继续推行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宦官统领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 强化的一种表现。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
1 2 3
明清帝王篇
君权强化篇
交往冲突篇 疆域巩固篇 经济政策篇 明清文化篇
4
5 6
自学展示
朱元璋(明太祖)
建立时间:
1368年 朱元璋 应天(南京)
建立者:
都城:
明朝建立三要素
自学展示
朱棣(明成祖)
“靖难之役”
背景 经过
建文帝削藩。 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 燕王获胜,称帝,是为 明成祖。
自学展示
“闭关锁国”政策
3、影响: 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弊: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 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 逐渐落伍了。
返 回
自学展示
明清文化:建筑
1、北京城建筑特点: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 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2、故宫建筑布局特点: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规模宏大。 3、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全长六 千多公里。
初三历史复习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

初三历史复习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明清部分)导学案设计者: 杜俊娥一、课程内容标准——考点核心: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6. 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二、命题预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结果;明末清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清朝加强边疆管辖和维护统一的方式;“闭关锁国”的影响。
三、自主识记1、1368年初__________称帝,________朝建立。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建立________朝。
2、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明朝:①明太祖时,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撤销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理朝政。
②明太祖时还建立特务机构__________。
③实行__________制度,选拔官吏。
(2)清朝:①雍正帝设立__________,它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还大兴__________。
3. 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4、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1)民族英雄__________组建抗倭队伍“__________”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
(2)1662年,民族英雄__________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__________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__________,隶属__________。
七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上)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上)14-17课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tip :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2.特点:通过权力分散,相互制约,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3.作用: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时期) (国力强盛) 1.目的:(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2)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概况:1405年到1433年,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意义:(1)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往来;(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国力衰弱) 1.地区:东南沿海2.经过: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组建“戚家军”;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与其他将领一起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Tip: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1.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爱国军民的配合。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和指挥才能。
(组建“戚家军”、编练“鸳鸯阵”等)5.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七下第三单元复习

•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一、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 乾隆帝时,回部上层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 发动反清叛乱,建立割据政权。清军经过 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 乱。 •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路的管 理,从此天山南北合成新疆。
• 2、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 1771年初,蒙古土尔扈特部众,在其杰出首领渥巴 锡的领导下,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踏上了回 归祖国的征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 3、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 • 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达赖 “达赖 喇嘛”的封号。 • 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 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 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 • 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 藏事务,并监督班禅和达赖继承人的产生过程。清 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这一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 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三、雅克萨之战 •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据点:雅克萨和尼布楚。 • 2、沙俄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3、康熙大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 侵略者。 • 4、中俄《尼布楚条约》,时间:1689年。 • 意义:《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 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 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 土。
• 第2课 郑和下西洋 •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 1、背景及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 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 2、过程:1405—1433年,郑和的舰队从 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 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和非洲东海岸。 • 3、影响:积极、消极(见本课笔记) • 4、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 伟大壮举?(见本单元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一)
一、知识目标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二、重点难点
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
三、教学过程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都南京)
①中央:_______
.......____
...,撤消中书省,设六部分理朝政,
....___
②地方: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军政
③特务机构:_______________
④思想文化:__________________
(2)明成祖(朱棣)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①迁都北京
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建文帝时期下令削藩)
③增设特务机构:______________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
......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的一种表现。
(3)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①政治:_________时,设_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②思想:大兴____________。
时间——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结果——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13·东营)《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2013·威海)下列史实与明成祖朱棣无关
..的是
A.设立军机处
B.设立东厂
C.迁都北京
D.派郑和下西洋
(2013·呼和浩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措施中,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的是
A.明太祖
B.清康熙帝
C.清雍正帝
D.清乾隆帝
(2013·南宁)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会采取一些措施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雍正帝时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丞相
B.增设特务机构
C.迁都北京
D.设立军机处
(2013·临沂)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2. 明清时期的中外交往
(1)友好往来:
明朝_________________(史实)
①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②时间:1405--1433年,七次
③概况:到过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沿岸和________东海岸。
④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暴力冲突:
明朝___________________(史实)
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肃清倭寇,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史实)
①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清初,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②1684(康熙)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____________,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的意义---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史实)清军领导者___________
17世纪中期,沙俄乘机入侵我国
结果: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________________》。
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
国的领土。
(2013江苏连云港)右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
其中
正确的是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2013江苏南京)“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描述的郑成功的历史事迹是 A .西行天竺 B .抗击倭寇 C .七下西洋 D .收复台湾
(2013广东)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诗中“危”指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2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2分)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