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征婚条件
第七讲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七讲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辛亥革命失败2、新文化运动开路(新文化运动以磅礴的气势给了封建的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迷信和愚昧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思想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中极大地破除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这个思想解放的潮流,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4、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5、胡适自由主义的失败一、辛亥革命失败后果:政治专而不治,文化复古而不求新。
政治文化危机都未解决。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顾炎武:《正始》康有为:“今共和数月矣,所闻于耳、触于目者,悍将骄兵之日变也,都督分府之日争也,士农工商之失业也,小农之流离饿毙也,纲纪尽废,法典皆无,长吏豪猾,土匪强盗,各自横行,相望成风,搜括则择肥搏噬,仇害则焚杀盈村,暗杀则伏血载途,明乱则连城陈战,抢掠于白昼,勒赎于大都,胁击于公会,骚扰于城市,以至私抽赋税,妄刑无辜,兵变相望,叛立日闻,……炸弹日鸣于社会,手枪公行于朝堂,争地鏊兵,风尘遍地,……号为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号为自由,而实自死自亡;号为爱国,而实卖国灭国。
”李大钊:“民国之兴,基于大义,用兵不过三阅月,成功之速,为东西历史所未有,吾华之幸,抑亦吾民之幸也。
然则有忧者,则匪氛之起,不在满清末运,而在民国初年。
何则?战后之兵,蛮野浮动,在伍时即大肆劫掠,退伍后仍将流为盗寇,则今日之兵,即他日之匪,其因一也;愚民不识共和为何物,教育不可立收成效,责以国民义务,群惊为苛法虐政,迄而抗变,其因二也;一度战乱,元气大丧,民间愁苦怨嗟,实为乱阶,其因三;左道之流,造谣惑众,此次革命,引起此辈帝王思想,其因四。
《大公报》的征婚广告与近代社会变迁8页word

《大公报》的征婚广告与近代社会变迁征婚广告在我国由来已久,报纸上的征婚广告则出现在近代,《大公报》上刊登了第一则征婚广告,之后包括其他媒体都相继有这类广告。
这些征婚广告的出现原因是什么?这些广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何?通过对其广告内容的分析,又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怎样的变迁内容?为此,笔者从传播学、广告学和历史学的角度,以《大公报》为个案,对其72则征婚广告进行的对比、分析,以求为近代史,特别是广告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征婚广告是指“征婚者将自己和对所征配偶的信息发布在诸如报刊、电台等公共媒介或公园、市场等公共场所上的广告方式”。
它首先是出现在1902年6月的《大公报》上,之后在其他报纸也有了,如章太炎在1903年《顺天时报》上登出续弦的《征婚告白》①,而仅在《大公报》上到1936年,相继刊登了72个这类广告,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近代征婚广告的出现及影响,笔者对这些广告逐一做了分析,并得出相应的一些结论。
一《大公报》上出现征婚广告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1.近代城市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文明变迁是征婚广告出现的根源。
(1)近代城市的兴起是社会风气文明变迁的肇始。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艰难的近代化里程,其中近代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这个文明进程中的核心环节和必然结果。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外启后发的历史环境中,城市,尤其是沿海和开埠城市,受欧风美雨冲击较深,又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和近代知识分子集聚的中心,并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风气转变的先导,是极具扩张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新贵,其物质层面的早期现代化努力又使城市社会出现了一套新的交通、企业、学校、新闻和通讯体验,使人们活动的社会空间不断拓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化更为明显,为国人在社会文化领域进行现代化尝试提供了远比乡村更为适宜的环境。
近代的社会变迁中,就婚姻变迁而言,城市的波涛汹涌与乡村的死水微澜构成了鲜明对比②。
(2)婚姻、家庭观念的革命是近代社会风气文明开化的重要内容。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三任夫人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三任夫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一生经历了3次婚姻,这3次婚姻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让人看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在生活上的投影。
那么,蔡元培先生的三位夫人都是谁呢?一、第一任夫人:王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昭,蔡元培先生迎娶的第一位夫人。
他们于1889年结婚,这是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式婚姻。
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
婚后,蔡元培发现夫人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而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因此两人婚后也经常闹矛盾。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二、第二位夫人:黄仲玉(自己喜欢自由恋爱)黄仲玉(1877-1921),都昌县城人。
父黄尔轩,曾任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二溪巡检。
她自幼随父宦游,聪颖过人,尤好丹青。
父亲很爱这个女儿,把她作小子养,反对给她缠足,并热心支持她的爱好,以致她竟然通过自学,掌握诗、书、画诸法,所画兰、菊,有天然之趣,街邻呼为才女。
后遭时乱,父失职流落江湖,仲玉遂卖书、画,以补家用。
1900年,翰林蔡元培的发妻王昭新病逝。
其时蔡先生才三十三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
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注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
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仲玉。
听说她出身书香门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蔡元培顿生爱慕之情,于是请朋友从中撮合。
民国时期征婚广告是啥样?看看民国如何征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时期征婚广告是啥样?看看民国如何征婚
导语:丨一丨1912年底,学者章太炎丧偶,一向率性的他谈及自己续偶条件:“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
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
丨一丨
1912年底,学者章太炎丧偶,一向率性的他谈及自己续偶条件:“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
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
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之后更在北京《顺天时报》登载近代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
提出条件有三:“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
丨二丨
1922年2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载文《堕坑妓女登报征夫》,内提一位黄氏名雪花的香港妓女,年方廿一,才貌双全,厌弃烟花生涯,生出从良意愿,特刊广告如下:
自维陋质,少堕烟花。
柳絮萍轻,长途浪遥。
茫茫恨海,谁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侠士。
孽缘已满,夙债堪偿。
无奈未遇知音,难奏求凤之曲。
每念红粉飘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
好景无多,名花易谢。
雅不欲托报章而择配,登告白以求凰。
翻觉红粉颜羞,难免文人讥讽;奈何东皇力薄。
可恨护花无方。
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风尘;惜玉怜香,总之花丛稀见。
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
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花丛贱质,请速惠临。
生活常识分享。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为什么那么吓人?蔡元培的故事

[键入文字]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为什么那么吓人?蔡元培的故事蔡元培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我国新型大学教育的开拓者。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人。
1889 年,蔡元培娶了第一位夫人王昭。
可惜,好景不长,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回国就任教育总长。
他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对全国教育实行改革。
后来,因为不满袁世凯擅权,辞职去了德国从事研究工作,直到1917 年应邀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原是戊戌变法时创设的京师大学堂,清末招收的学生大都是京官,追求升官发财的风气很盛。
蔡元培到了北大,认真整顿腐败的校风,成立了各种学会,特别是提倡学术研究自由。
主张无论什么学派,只要言之成理,都让它自由发展。
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1920 年2 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 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蔡元培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礼数,反对文言文。
他还曾多方营救因参加运动被捕的学生。
因此,五四时期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 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
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1。
蔡元培故居 中文 讲解词 (整理版)

上海蔡元培故居解说词欢迎来到蔡元培故居,现在我们位于的就是蔡元培故居的序厅。
蔡元培(1868——1940),原字鹤卿,后自号孑民,浙江省绍兴人。
蔡元培一生历经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时代,不论时移世改,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
可以看一下墙上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呢,是蔡先生去世之后,毛泽东先生的唁电,可见这是对于蔡元培先生一生对我国教育科学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极高肯定此处的铜像是蔡元培先生在六十周岁诞辰时,著名雕塑家李金发先生赠与他的礼物,这座铜像的底座是方形的,而这块讲解碑的底部是圆的,这代表着蔡元培先生的做人处事的原则,大事以方,小事以圆。
而后面墙壁上的八个大字,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则是毛泽东主席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价。
一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笔飞弄的普通民宅内。
此处为绍兴笔飞弄蔡元培故居的模型,蔡元培先生少时就住在这幢他的曾祖父的祖屋里,当时的蔡元培先生居住在最后一排的楼上。
其实这里是有一个典故的,当时王羲之去绍兴玩,经过一座桥,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桥下买扇子,但是并没有卖出去几把,于是王羲之同情老婆婆,在扇子上提了几个字,扇子大卖,老婆婆十分的高兴,又去进了更多的扇子想请王羲之为她题字,王羲之见老婆婆十分的贪心,愤怒的把笔一甩,笔飞到了这个弄堂,于是这里就叫笔飞弄了。
他6岁便入私塾学习,多年寒窗苦读,26岁时中进士,随后授职翰林院编修,科举之路可谓一帆风顺。
这是古越藏书楼,这两份是俞正燮《癸巳类稿》、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蔡元培先生所阅读的这本书是日文原版,源于早年他曾学习过日语。
这是绍兴蔡元培故居之私塾。
而在大家面前的这份就是蔡元培先生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殿试时的试卷。
然而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他对清政府的无比义愤,这时的蔡元培开始广泛涉猎西学书籍,接受维新思想。
此为蔡元培先生1896年2月日记选。
「名人家风家训」蔡元培言传身教的家风

「名⼈家风家训」蔡元培⾔传⾝教的家风蔡元培,中国近代⾰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
蔡元培清正廉洁,品⾏⾼尚,在家庭⾥提倡男⼥平等,通过⾔传⾝教,教育⼦⼥砥砺德⾏,报效国家。
被⽑泽东誉为“学界泰⽃,⼈世楷模”。
母亲⾔传⾝教,获益匪浅蔡元培的母亲周⽒虽然没有多少⽂化,但是通情达理,深明⼤义,在对孩⼦的教育上注重⾔传⾝教。
蔡元培在其《⾃述》中说:“我母亲是精明⽽⼜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教为多,因⽗亲去世时,我年纪还⼩。
”1868年1⽉11⽇,蔡元培出⽣在浙江绍兴府的⼭阴县。
周⽒⾃从跟蔡元培⽗亲蔡光普结婚以来,先后⽣育七个⼦⼥,除了长⼦蔡元铣和三⼦蔡元坚,以及蔡元培长⼤成⼈外,其他⼏个因病先后离世,四弟和幼妹未成年也相继夭折。
蔡元培5岁就进⼊家塾读书,读的是《百家姓》《千字⽂》《神童诗》等启蒙读物。
接着,开始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股⽂。
蔡元培8岁时,⽗亲蔡光普染病⾝亡,蔡家从此⾛向贫穷。
⾯对蔡家的困境,很多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但是都被坚强的周⽒婉⾔谢绝了。
她独撑起门户,勤俭度⽇,坚持供养⼏个⼉⼦继续上学读书。
在母亲的督促下,蔡元培读书特别⽤功,由于家⾥穷,点不起油灯,只好借着炉灶中的⽕光照明。
有⼀天傍晚,家⾥不慎失⽕,全家⼈惊慌失措,⽽正在⾯壁苦读的蔡元培竟然没有察觉,仍然全神贯注地读书,直到被家⼈强⾏拽出来。
周⽒不仅重视孩⼦们的学业,也⼗分重视对孩⼦们品德的教育培养,并且⾮常注重⾔传⾝教。
她要求蔡元培弟兄们慎⾔,做事兢兢业业,⼀丝不苟,并且以⾝作则,做出样⼦给孩⼦们看。
蔡元培在《⾃述》中说:“我母亲最慎于⾔语,将见⼀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样说,我将怎样对。
别后,⼜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
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的习惯。
”周⽒的教育⽅法是很开明的,如果孩⼦们有错误,也从不采取怒骂的做法,她会指出缺点,讲清道理,让他们主动改正。
如果屡诫不改,周⽒会在早晨孩⼦未起时,掀开被头,⽤⼀束⽵筱打股臀等处,讲清他们的各种过失,直到认错改正。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
倡
反 对
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与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旧道德
旧文学
宣传社义和马义
西方的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自然科学和看待 客观事物的科学 观点。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 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 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
梁漱溟——敢和毛泽东对着干
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 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 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 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 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 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 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 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19171924年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 讲师。
(1868-1940)浙江绍兴人,民 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 了条件。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 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 泰斗、人世楷模”。
(操场上学生们正在集合,有坐有立)
1891-1934.是我国“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 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 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 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留法 期间的博士论文《汉语字声 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 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 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曾在北大教授诗歌、小说、 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 。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员:“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请向左转! 老爷们请向右转!老爷们请向后转!” 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 教员:“老爷们好!” 众生:(齐声)“大人好!” 教员:“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齐声)“升官发财!” 蔡元培:(看罢,用拐杖狠狠地敲击着地面, 自言自语)“难道这就是中国未来的高等人 才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蔡元培的征婚条件
作者:陈仿
来源:《视野》2007年第12期
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字写得很潦草。
一次,钱玄同问他:“参加科举的人,字要写得好才有希望,你写得不好,为何又考上了呢?”蔡元培笑嘻嘻地回答:“可能我考的那年,正流行黄山谷(黄庭坚)的草书吧。
”
1898年蔡元培夫人病逝,许多人关心他续弦的事,于是他正式提出“征婚条件”:
1.不缠足;
2.识字;
3.男不娶妾;
4.男死后可以再嫁;
5.夫妇不合时可离婚。
结果,所有媒人介绍的无一合格,特别最后两条,在当时社会简直是骇人听闻。
蔡元培先生还开了中国大学招收女学生之始,那是1920年他担任北大校长之时。
他长期关心占中国一半人口的女性同胞,认为让她们与男人平等,中国国力可以增加一倍。
他说:“人为同类,宜不分男女,至于两性的差异,亦只有存乎床第之间,但最好是在关了门以后再去发现。
”招生时,有人问,为何不去请示教育部,他说:“政府颁布的《大学令》,没有规定专收男生。
以前女生未要求上大学,所以没有女性;现在她们提了要求,又够条件,再没有拒绝她之理。
”
(杨诚摘自“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