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收藏]蔡元培与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考纲内容】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①提出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学院:教育学院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1911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对20世纪初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而且,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未来。

在以前的封建统治时代,学校无不以孔子为先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学习的课本。

因此,尊孔崇儒成为当时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然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一个新的国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则必然会带来教育的革新。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教育方针等都需要进行变化和改革。

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当属小学教育,不仅使得小学校数量和在校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在教科书编写、教学方法和改进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①”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以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息息相关,《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又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同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又为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还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时期,它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对于现在的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而促进当代小学教育。

关键字:小学教育、改革、五育、壬子癸丑学制一、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一)、《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布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改造旧教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这是民国成立初期对旧的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这个《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共14条:“除敦促各地学校在农历新年后如期开学、按原学期计划正常教学外,还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目第三学年起应兼课珠算;……废止奖励科举出身,从某级某类学校毕业者即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

2016教育学考研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2016教育学考研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2016教育学考研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第一任教育总长为蔡元培(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7月颁布的民国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2)颁布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学校系统令》,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从纵向来看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堂(4年)、高等小学堂(3年)、中学堂(4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本科(3-4年)和大学院,从横向来看除普通教育之外还有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和师范教育(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其颁布的意义在于①批判了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废除了读经讲经②缩短了学习年限③提倡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④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3)颁布课程标准:①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③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的特色;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①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其中,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独创,蔡也是近代第一个提出美育的人;②五育的关系:军国民教育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是智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德育,美感教育可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是德智体教育的三者结合,五者作用不同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第三,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评议会,最高行政执行机构是行政会议,各学科教务管理机构是教授会);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即学分制);(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教育独立应包括①教育经费独立②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③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④教育行政独立;3.平民教育思潮提倡教育普及,反对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要求尊重个人价值,发展个性和教育,反对强迫训练的教育,总体上要求教育所有公民都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素质,养成合格公民的资格;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于1923年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问字处,将运动推向高潮;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倾向①倾向革命者: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主张平民教育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唤起民众的革命觉悟;②倾向改良者:希望通过平民教育逐步提高国民素质;4.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共有五种倾向①勤工俭学②工学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③劳心和劳体相结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④建立新村社会和共产社会,希望通过和平演变不流血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⑤强调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应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与工农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发展对工农的感情,唤起工农的革命觉悟;5.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要求而发展起来,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6.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杜威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其中,“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的观点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7.勤工俭学运动1915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蔡元培(1868年-1940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斥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西方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并出任校长。

蔡元培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独立、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摈弃旧体制,引进西方教育模式蔡元培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他深知西方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适应性和现代性,因此决心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

他在创建北京大学时,积极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包括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民主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种改革,蔡元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蔡元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实践至上”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蔡元培还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成为了全国第一所招收女学生的大学。

他坚信妇女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为女子教育事业贡献了大量精力和资源。

他致力于提高女子教育的质量和地位,为当时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平等权益。

四、扩大教育的普及和改善蔡元培追求教育的普及和改善,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提倡改革教育考试制度,使教育更加公平和公正。

他还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积极倡导农村学校建设和农村教师培训,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蔡元培的努力使得教育普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知识点:蔡元培的3大教育思想,赶紧记下来

教育学知识点:蔡元培的3大教育思想,赶紧记下来
(五)美感教育
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不仅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 功能,而且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性。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 废,其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 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地也,而非养成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这是蔡元培办学 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为了改变北大官僚做派,腐败现象。蔡元培积极 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教师队伍,聘请积极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和图书馆、砥砺德行,培 养师生的正当兴趣。
(二)办学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四)行政管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蔡元培主持颁布的《大学令》就提出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行政体系。凡学校重大事 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
在考试中他的思想主要以选择、判断等客观题的方式出现,考试频率也不是很高,然而他的思
想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
教育学知识点:蔡元培的 3大教育思想,赶紧记下来
一、“五育并举”教育
(一)军国民教育
近代的中国社会积贫积弱,人们因为鸦片的侵蚀,身体机能受到极大的损伤,以至于在和外界 交战时落于下风。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是想通过提高中国国民身体素质,寓兵于民。
(二)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旨在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 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能发挥提高国民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三)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 尽于是矣。”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所独创并且是五育中的最高境界。世界观教育要求人们实现思 想言论、意志的自由,不要被某一学说或者教义束缚,这一观点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教学重点∶1.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德教育改革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础教育改革3.三民主义与基础教育的‚规范化调整‛一、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颁发教育通令民国初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等,提出包括初等小学男女可以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朝时颁行的教科书、废止旧时奖励出身等一系列破旧立新的改革举措,其基本精神就是要使教育符合共和国民的宗旨,告别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制度。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生平和教育活动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字鹤卿,号孑民。

出身于世代经商的家庭,祖父经营典当业,家至小康,所生七子,蔡元培父亲排行老大,为钱庄经理,在蔡元培童年时即去世。

蔡元培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四。

蔡元培5岁入私塾读书,先读启蒙字书,接着饱读经史,学做八股文。

16岁(1883年)考中秀才,而后在家乡‚设馆教书‛,当了两年塾师,特别崇拜宋儒,笃守孝道022岁(1889年)考中举人,次年会试告捷,但未参加殿试。

25岁(1892年)再去北京补殿试,取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

27岁(1894年)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

此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努力学习西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方面感到要推动中国的变革,应广泛培养革新人才,仅靠少数人奔走呼吁,是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清政府已‚无可希望‛。

于是作出了超乎常人的抉择,毅然辞去翰林院编修之职,于1898年秋南下从事教育活动。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中国内部军阀割据严重,外部侵略不断,战乱依旧频繁,人民生活疾苦。

虽然当时时局不够稳定,但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很多有识之士,将先进的文化和办学方式带到了中国,使得当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赢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

提到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制度,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一直致力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发展中国新兴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年少时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接触西学。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于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蔡元培就任之前,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劝其不要接受任命,但他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决定接受这一任命,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为接下来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的具体改革方面:(一)整顿教师队伍,为大学挑选热心于学术研究的老师。

北京大学之前之所以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不热心于学术研究。

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为大学挑选那些热爱学术、学文问研究的教师,以此来改变学校的教学、学习氛围。

在教师的挑选上,他着重聘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同时这些人无论出身贵贱,学历如何,都已与录用。

相反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不热心于学术方面研究的,无论他是什么人都将被辞退。

(二)学生的观念,提倡思想自由旧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读书只为做官,而忽略了读书的根本目的。

而这也是旧时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浅谈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

浅谈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

浅谈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吴升豪12112626摘要:蔡元培先生之于五千年浩瀚历史中,或许只是一笔而过的人物。

但就中国近代史以来,他却是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与不断变革的社会相结合。

我们说,一个人逝世之后,人们对其评价才是最为确却的,最为公正的。

那么且看,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无数仁人志士对其逝去呜呜哀哉,痛心疾首,是否足以表达先生一生之于社会,国家所立下的功绩的庞大?关键词:改革政治教育蔡元培(1868年1月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陪,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一先生穷其一生不外乎为民族之强大,国家之强盛。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先生在教育方面为整个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至今日,当人们在痛心疾首着中国教育不成气候,也会回首去看看在那个充满动荡,不安,火药味十足的社会下,先生呕心沥血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所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蔡元培先生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入书塾,考秀才,中举人,及进士。

在这种思想专制的制度下,蔡元培先生没有成为统治者的“奴隶”。

相反,先生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名。

为中国几近瘫痪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傅斯年先生曾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

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蔡元培与国民时期的教育改革一、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二、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实行的法令1912年1月3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成立。

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

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样,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

小学学习年限从清末“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可以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

中学为普通学校教育,不分文理科,中学与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

中小学要重视手工与美术科目,高小以上的体操课应重视兵式体操。

2月,蔡元培提出教育方针,4月,他对此进行了论述。

着重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他主张中华民国的教育应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并重的方针。

因蔡元培是将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

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

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

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

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

中学学制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师范学校本科4年,预科1年。

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

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类,各3年。

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

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1913年(农历癸丑年)8月,教育部将《壬子学制》颁布一年来新颁布的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全国各地。

《壬子癸丑学制》的纵向方面明确地规定了教育的阶段,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阶段,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为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

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

儿童6岁入学,男女同校。

高等小学3年,男女分校。

中等教育阶段一级,为中学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国民为宗旨,专门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

高等教育一级,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工、农七科。

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预科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设置。

大学为研究学术设大学院,不定年限。

《壬子癸丑学制》的横向方面有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系统。

与高等小学校平行的有乙种实业学校、实业初习学校及初习科。

与中学校平行的有甲种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及补习科。

与大学平行的有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美术、音乐、外国语等专门学校以及高等师范学校。

民国初年,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制定学制、颁布法令,对封建传统教育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使全国教育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虽然某些改革措施受到落后的政治、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但它们在理论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1、订正教育性质,变“官吏教育”为“国民教育”。

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

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上发表演说,认为民国教育“须立于民国之地位,而体验其在社会有何等责任,应受何等教育”,主张实施国民教育, “遍设小学于国中,养成国民应有之知识技能”,并首次规定初等小学义务阶段四年为义务教育。

他说: “盖我国大多数人民,并最低限度之教育亦未经受,无论国家政令,社会建设,施行举办,动生障阂⋯⋯推行义务教育,则民族前途,实有不堪殷忧者”。

国民教育的提出,表明教育是共和国民众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不再是特权阶级所独享的利益。

为了实施国民教育,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规定高等以上学校一律禁止读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等书籍, 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将原先小学的随意科图画改为正式课程, 中小学添设了唱歌课,并增加了体操课的课时,此外,把手工、家事、园艺等实用科目也正式列入课程。

这既体现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求,又有利于培养适应近代社会的共和国民。

在国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教育一度呈现出勃勃生机。

据统计“1912年全国学校数目达到87272所,学生人数达到2933387人,其中初级中学86318所,中级中学832所,高级中学122所”[4]( 367—368),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较宣统元年(1909年)的59 177所、1639461人增长了47.4%与79%。

2、提倡五育并举,塑造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格。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一)军国民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教育的军事化。

(二)实利主义教育。

即“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三)公民道德教育。

在摒弃封建道德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

认为中国传统理论,尤其是儒家理论的基本范畴其内涵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是相通的。

(四)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就是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五)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3、首创男女同校,变男女有别的教育为男女平权的教育总之,国民初期的教育在蔡元培及其思想的指导下,对封建旧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对其与资产阶级新教育之间的重要歧点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全国教育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虽然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和封建残余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使蔡元培的一些教育主张,如四年义务教育、人的和谐发展、男女教育平权等问题尚不能真正实现,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但中国的近代教育正是以此为重要转折点, 向着新的方向不断前进。

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蔡元培的盛赞近代启蒙思想家无不重视教育的构建和教育的革新。

在五四时期的启蒙学者中,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最为完整、最有代表性的。

三、蔡元培的主张二大特点关于办学的原则,蔡元培全力主张/思想自由。

他说:大学教育, 对于学说, 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 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与公(指林琴南)所提出之-圆通广大. 四字, 颇不相背也。

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 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认。

在谈到近代教育的新特点时,蔡元培鲜明地强调了教育独立。

这是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合乎逻辑的反映。

1922 年 3 月, 他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

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 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 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 保有独立的资格, 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严复的答案是介绍西学, 蔡元培的答案则是兴教、培养新型人才。

两者都与思想启蒙紧紧地关联在一起。

蔡元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 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建立学术意义上的伦理学, 更没有专门的伦理学史。

因此他说,以西方伦理学为标准,依据西洋学术史规范,我国伦理学著述, 多杂糅他科学说。

其尤甚者为哲学及政治学。

欲得一纯粹伦理学之著作,殆不可得。

此为述伦理学史者之第一畏途矣。

真正使得蔡先生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后来在南洋公学任教的五年, 在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观。

综上所述,如果说蔡先生从其投身科举到单纯地赴绍兴举办教育那段时间,他对旧的教育内容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改良层面上, 那么后来在南洋公学直至留学德国, 经过民主革命的洗礼和西方教育思想的薰陶, 他已经在从中国封建制度本身、从西方办学模式上重新审视中国教育,他的教育观已蔚然改观, 达到了制度认知的层面, 带有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这样的思想境界使得他后来无论是出任教育。

总长、还是主政北大、抑或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在制定或出台一些大的方针、政策时都始终能够秉持新制度、新思想、新风尚,并结合中国之具体情况来酌情施放, 处处透现出民主、自由、开放的精神和理念, 一甩旧时陈腐、拖沓、愚忠的衙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