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肝脏CT解剖
合集下载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15
肝脏的分段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16
肝脏的分段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17
肝脏的分段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18
胰腺的大体解剖
长12-15cm,宽3-4cm,厚1.5-2.5cm 头、颈、体、尾部,但无明显界限
肠系膜上静脉 是区分钩突的 标志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47
CT平扫示肝脏左右叶普遍增大。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48
门静 脉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 静脉期示肝实质 呈不均匀强化。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49
肝裂 增宽
肝硬化:CT平扫示肝脏 左右叶体积缩小,边缘
欠平整,肝裂增宽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50
19
胰腺断层解剖
CT上胰腺多呈弯曲带状结构,轮廓光滑, 可分叶
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 胰头最大,体、尾逐渐变细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20
胰腺的断层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21
胰腺的断层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22
胰腺的断层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23
胰腺的断层
门静脉或者是肠系膜上静脉右壁是区分头 颈的标志,左壁是颈、体的标志
脾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41
门静脉 主干
肝左 叶
胃
肝右 叶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脾
42
门静 脉
胃
肝右 叶
膈脚 下腔 静脉
肝脏正常ct、mri断层解剖

肝移植后的监测和评估。
对脂肪肝和铁过载的诊断 和评估。
CT与MRI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
01
02
03
CT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 应用
肝癌的放疗和化疗计划 的制定。
肝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如栓塞、支架置入等
。
CT与MRI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
肝外伤手术前的评估和计划制定。 肝脓肿穿刺引流或手术切除前的定位。 MRI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在MRI平扫中呈现为高信号,而门静 脉则呈现为中等信号强度。
在平扫中,肝脏的信号强度通常与周围组织相近,呈中 低信号强度。
肝脏的边缘轮廓在MRI平扫中清晰可见,有助于判断肝 脏是否存在病变或异常。
肝脏MRI增强扫描
01
肝脏MRI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基础上,通过注射对比剂来提高病变与正 常组织间的信号差异,从而更好地显示病变。
01
MRI的优点
02
无辐射,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可以多平面成像,提供更多解剖信息。
03
CT与MRI在肝脏解剖中的优缺点比较
对肿瘤和血管的显示较好。
1
MRI的缺点
2
3
扫描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急诊和重症患者。
CT与MRI在肝脏解剖中的优缺点比较
对钙化和骨骼显示较差。
费用相对较高。
CT与MR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价值
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正常肝实 质的密度均匀增高,而病变组织 的密度变化则会出现异常,有助
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肝脏CT增强扫描可以更准确地诊 断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等肝 脏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
据。
肝脏CT血管成像
肝横断层解剖及CT、MRI图像表现

(1)正中裂:分开段Ⅳ与段Ⅷ、段Ⅴ。 上部:为肝中V长轴或中点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 下部:为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
(2)背裂:划出段Ⅰ(尾状叶) 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 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 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或肝门V中点的连线
(3)左叶间裂:分开段Ⅳ与段Ⅱ、段Ⅲ。 上部:为肝镰状韧带附着点左侧1cm或左叶间V长轴至下 腔V左前壁的连线 中部:为门V左支矢状部的长轴为标志 下部:为肝圆韧带裂,天然标志
(6)右段间裂:分开段Ⅷ与段Ⅴ,亦分开段Ⅶ段Ⅵ。 识别标志:肝门V右支主干平面。 门V右支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右半肝为段Ⅶ、段Ⅷ;以下 为段Ⅴ、段Ⅵ。 当门V呈三叉型而无右支主干时,可以门V分叉处确定右 段间裂。
3.在断面上肝内门V与肝V的鉴别方 法
(1)肝V的走行与肝门V相反,肝V越 近第二肝门,其口径越大;而门V愈 近第一肝门,其口径愈大。
176经肝门V左支矢状部
1.下腔V 2.肝中V 3.肝门V左内支 4.肝门V左支矢状部 5.肝门V左外下支
177经肝门VΒιβλιοθήκη 支横部1.胃体 2.横结肠及其脾曲 3.肝尾状叶 4.下腔V 5.肝门 V右前上支 6.肝中V 7.肝门V左支横部 8.肝圆韧带裂 9. 肝门V左外下支
178经肝门
1.胃体 2.横结肠及其脾曲 3.空肠 4.胰尾 5.脾A 6.乳 头突 7.弓状切迹 8.尾状突 9.下腔V 10.肝右后下V 11. 肝门V右后上支 12.肝门V右前支 13.肝门V右支 14.肝中 V 15.肝门V分叉处 16.肝圆韧带
1.膈 2.横结 肠 3.胃底 4.脾 5.食管 6.下腔V 7. 肝右V 8.肝 中V 9.左叶 间V 10.肝 左V 11.镰 状韧带
(2)背裂:划出段Ⅰ(尾状叶) 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 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 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或肝门V中点的连线
(3)左叶间裂:分开段Ⅳ与段Ⅱ、段Ⅲ。 上部:为肝镰状韧带附着点左侧1cm或左叶间V长轴至下 腔V左前壁的连线 中部:为门V左支矢状部的长轴为标志 下部:为肝圆韧带裂,天然标志
(6)右段间裂:分开段Ⅷ与段Ⅴ,亦分开段Ⅶ段Ⅵ。 识别标志:肝门V右支主干平面。 门V右支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右半肝为段Ⅶ、段Ⅷ;以下 为段Ⅴ、段Ⅵ。 当门V呈三叉型而无右支主干时,可以门V分叉处确定右 段间裂。
3.在断面上肝内门V与肝V的鉴别方 法
(1)肝V的走行与肝门V相反,肝V越 近第二肝门,其口径越大;而门V愈 近第一肝门,其口径愈大。
176经肝门V左支矢状部
1.下腔V 2.肝中V 3.肝门V左内支 4.肝门V左支矢状部 5.肝门V左外下支
177经肝门VΒιβλιοθήκη 支横部1.胃体 2.横结肠及其脾曲 3.肝尾状叶 4.下腔V 5.肝门 V右前上支 6.肝中V 7.肝门V左支横部 8.肝圆韧带裂 9. 肝门V左外下支
178经肝门
1.胃体 2.横结肠及其脾曲 3.空肠 4.胰尾 5.脾A 6.乳 头突 7.弓状切迹 8.尾状突 9.下腔V 10.肝右后下V 11. 肝门V右后上支 12.肝门V右前支 13.肝门V右支 14.肝中 V 15.肝门V分叉处 16.肝圆韧带
1.膈 2.横结 肠 3.胃底 4.脾 5.食管 6.下腔V 7. 肝右V 8.肝 中V 9.左叶 间V 10.肝 左V 11.镰 状韧带
肝横断层解剖及CT课件

• (4)左段间裂:分开段Ⅱ与段Ⅲ。 识别标志:肝左V长轴(或断面中点)至胃压 迹的连线 门V左支矢状部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左半肝为 段Ⅳa、段Ⅱ和段Ⅲ,以下为段Ⅳb、段Ⅲ,段 Ⅱ消失。 (5)右叶间裂:肝上部分开段Ⅶ 和段Ⅷ,肝 下部分开段Ⅴ和段Ⅵ。 识别标志:肝右V长轴或中点至下腔V右壁的 连线。
• 4. 为肝右段间裂的标志平面。 5. 为第三肝门的标志平面。肝右后下V 多于此平面或其上、下平面,出肝注入 下腔V。 是识别肝左、右管的关键平面。门V分叉 部的前方,可见肝左、右管的断面,影 像学上多用此解剖关系来断肝内肝管是 否扩张。 6.是识别肝左、右管的关键平面。肝胆 相照门V分叉部的前方,可见肝左、右管 的断面,影像学上多用此解剖关系来断 肝内肝管是否扩张。
181经腹腔干
• 1.横结肠 2.降结肠 3.左肾 4.胰体 5.胰 颈 6.肝门V合成处 7.腹腔干 8.门腔淋 巴结 9.胆总管 10.肝右后下V 11.肝门 右切迹 12.胆囊 13.肝方叶小舌 14.肝 左外叶
182经主A裂孔
• 1.横结肠 2.空肠 3.降结肠 4.左肾 5.腹 主A 6.肠系膜上V 7.胰颈 8.胰头 9. 胆总管 10.十二指肠降部 11.下腔V 12. 肝门V右后下支
• (3)肝V壁看不到回声,管壁直而 柔软,液性管腔清晰;门V支则出现 回声强且各支具有特定形态,极易 分辨。 (4)肝V在肝叶间或段间走行,而 门V支则出现于叶内或段内。 (5)肝V属支多较直,而门V分支 多弯曲或具有多种形状。
三.肝横断层解剖图像 1.膈 2.肝左外叶 3.食管 4.下腔V 5. 肝右叶
• (二)肝右后V与肝右V的鉴别: 1. 肝右V经第二肝门汇入上腔V,而肝 右后V经第三肝门汇入下腔V。 2. 当肝右V较细小时,应考虑有粗大的 肝右后V的存在。 3. 门V右后叶支可作为区分肝右V与肝 右后V的天然良界,肝右V在断面上位于 门V右后叶支的右前方,而肝右后V位于 门V右后叶支的后内侧。 4. 肝右V位于叶间、段间,而门V位于 段内。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

.
35
.
36
.
37
转移性肝癌CT表现
一般呈多发性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少数呈单发结节 或肿块
增强后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密度,部分 肿瘤表现为低密度中更低密度,即“牛眼征”
.
38
.
39
动脉期
门脉期
.
实质期
40
肝脏良性疾病CT表现
.
41
脂肪肝
.
42
肝硬化
大小改变 轮廓改变 密度改变 继发改变
肿瘤周围血管影:在门静脉晚期和延迟扫描图像上,FNH周围可见 血管影,这与肿瘤周围扩大的血管、血窦有关
增粗的供血动脉:有人认为FNH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血流 灌注增加导致肝细胞增生,在动脉期螺旋CT扫描常常能显示异常动 脉
瘢痕和分隔:部分可以显示瘢痕组织,在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扫 描动脉期,瘢痕内可显示供血动脉,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时可见 瘢痕逐渐强化呈等或高密度,有时在增强时可显示辐射状纤维分隔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增强CT动脉期
.
26
门静脉期
.
27
肝实质期
.
28
肝脏恶性疾病CT表现
.
29
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
CT平扫绝大多数为低或略低密度,密度常不均匀,在 低密度中可见更低密度区,为病灶内坏死、囊变或脂 肪变性所致,边缘多不光整,部分有包膜者边界可清 楚
.
1
肝脏解剖
.
2
.
3
.
4
.
正常CT解剖图谱

正常CT解剖
鞍上池层面(平扫)
鞍上池层面(增强)
膀胱、精囊腺层面
鼻窦冠状层面
鼻窦冠状层面1
鼻窦横断层面
鼻窦横断层面1
鼻咽冠状层面
鼻咽横断层面
鼻咽横断层面1
侧脑室上部层面
侧脑室体部层面
耻骨下支层面
耻骨下支层面1
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胆囊窝、肝总动脉层面(增强)
第二肝门层面(增强)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五腰椎上缘层面(平扫)
第一肝门层面(增强)
耳部冠状层面
耳部冠状层面1
耳部横断层面
耳部横断层面1
肺动脉干与右肺动脉层面(平扫)
肝下缘、肠系膜上动、静脉层面(增强)
颈椎椎间孔层面
颈椎椎体层面
颅底蝶鞍层面
门静脉分叉层面(增强)
气管分叉层面(平扫)
气管分叉层面(增强)
气管上段层面
前列腺层面
前列腺层面1
肾门层面(增强)
肾上极层面(增强)
声门区层面(真声带平面)
声门上区层面(喉前庭平面)
声门上区层面(假声带平面)
声门上区层面(舌骨平面)
声门下区层面
四腔心层面(平扫)
心室层面(平扫)
胸锁关节层面(平扫)
胸锁关节层面(增强)
胸椎椎体层面。
正常肝脏CT解剖

Segment I is caudate lobe
CT断面解剖
CT分段和8个解剖标志
What Can We Get Form the CT Scan
观察要点:
重要解剖标志:左中右肝静脉,左右门静 脉
选择正确层面观察 选择正确的扫描时期(动脉期,门脉期,
右:在脾静脉水平
Couinaud八段法
根据肝静脉、门静脉对肝脏分段 右肝和左肝---中肝静脉或胆囊 左肝外叶和左肝内叶---左正中裂或左肝静脉 右肝前叶和右后叶---右肝静脉 根据门静脉分叉位置,在出现分叉以前称为上段,出 现分叉以后称为下段 尾叶可由腔静脉分为左尾叶和右尾叶
The method
A simple method to memorize the liver segment in CT scan:
Above the porta hepatis, there is VII , VIII, IV and II arraying deasil.
Below the porta hepatis, there is VI, V, IV, and III arraying deasil.
实质期) 动态连续观察层面
正常肝脏CT解剖
整体观分段 肝脏断面分段 CT断面分段
肝段
Couinaud肝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
三纵两平
肝脏分段
肝脏分段
根据Couinaud分段
肝脏分段
从前方看,看不到六,七段
肝脏分段
顺时钟数字标记段
肝脏断面分段
左:在左门静脉以上水平右:源自左门静脉水平肝脏断面分段左:在右门静脉水平
CT断面解剖
CT分段和8个解剖标志
What Can We Get Form the CT Scan
观察要点:
重要解剖标志:左中右肝静脉,左右门静 脉
选择正确层面观察 选择正确的扫描时期(动脉期,门脉期,
右:在脾静脉水平
Couinaud八段法
根据肝静脉、门静脉对肝脏分段 右肝和左肝---中肝静脉或胆囊 左肝外叶和左肝内叶---左正中裂或左肝静脉 右肝前叶和右后叶---右肝静脉 根据门静脉分叉位置,在出现分叉以前称为上段,出 现分叉以后称为下段 尾叶可由腔静脉分为左尾叶和右尾叶
The method
A simple method to memorize the liver segment in CT scan:
Above the porta hepatis, there is VII , VIII, IV and II arraying deasil.
Below the porta hepatis, there is VI, V, IV, and III arraying deasil.
实质期) 动态连续观察层面
正常肝脏CT解剖
整体观分段 肝脏断面分段 CT断面分段
肝段
Couinaud肝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
三纵两平
肝脏分段
肝脏分段
根据Couinaud分段
肝脏分段
从前方看,看不到六,七段
肝脏分段
顺时钟数字标记段
肝脏断面分段
左:在左门静脉以上水平右:源自左门静脉水平肝脏断面分段左:在右门静脉水平
CT_肝脏分段及读片

肝右静脉 与腔静脉 连线为5、 6段分界
三、CT读片基础
平扫,动脉期,静脉期 观察:位置,形态,密度
肝脏CT正常表现
1、肝大小、形态、轮廓
2、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它脏器如 脾脏等。
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状 、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 粗大。
4、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4 贲门
二 CT 正常腹部
脾
肝
胃
奇静脉 半奇静脉 胸主动脉
二 CT 正常腹部
胆5 囊颈 肝圆韧带 肝总A 胆总管
门静脉
肝尾叶
下腔静脉 右膈脚 胸主动脉 左膈脚
6 门静脉 胆囊体
二 CT 正常腹部
肝总A 胰尾
脾静脉
胆总管 腹主动脉 脾动脉
• 肝癌
– 血供-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为富血供。 – 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 – 肝外血行转移-肺、骨、肾上腺和肾等; – 侵犯胆管-阻塞性黄疸; – 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CT • 平扫:病灶呈低密度 • 增强:
– A期: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 – V期:对比剂密度下降,肝实质强化 – 肝实质期: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肝
CT 肝脏分段及读片基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普外科 刘波
• 肝脏的分叶和分段 • CT片上肝脏的分段 • CT读片基础 • 肝癌肝血管瘤的CT诊断
一、肝脏的分叶和分段
• 过去,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左右两个半肝。 • 现在,肝脏灌注方法确定五叶八段。
• 肝脏的三个主裂(正中裂,右叶间裂,左叶间裂) • 两个段间裂(左段间裂,右段间裂) • 一个背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