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学研究的发展趋-深部构造与成矿作用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矿产资源和能源历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支撑GDP快速增长、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宗矿产和大部分战略性资源日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成矿成藏机理,拓展新的找矿领域,增强发现新矿床的能力,是缓解我国当前大宗矿产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地壳浅表矿床日益减少枯竭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深部矿床勘探和开发能力。
例如,我国大冶铁矿床、红透山铜矿床、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 会理麒麟铅、锌矿床、山东增城、乳山金矿床等开采深度均已超过1000米, 有的矿床已近2000米(滕吉文等,2010)。
加拿大萨德伯里( Sodbury) 铜-镍矿床已开采到2000米,最深矿井达3050米。
南非金矿钻井深4800米。
更为重要的是找矿勘探实践和地球深部探测实验证实,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深部蕴藏着巨量矿产资源,深度空间找矿潜力巨大。
深部过程与动力学是控制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能源形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
因此,深入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不仅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研发新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以促进我国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学界一直非常注重大陆岩石圈结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并将其作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
美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地壳探测计划,首次揭示了北美地壳的精细结构,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等造山带下发现了多个油气田。
矿床成矿作用与矿床演化

矿床成矿作用与矿床演化矿床是指地壳中聚集有一定规模的矿石体,其形成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影响。
矿床的成矿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构造、岩石和流体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和地质作用使矿物元素从地壳中富集成矿石体的过程。
矿床的演化则是指在地质历史的长期作用下,矿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形成、发展和变质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矿床的成矿作用与矿床演化。
一、矿床成矿作用1. 地壳构造作用地壳构造作用是矿床成矿作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壳的运动和变形会产生裂隙、断裂和褶皱等,这些构造形态不仅储存了地壳中的矿物质,还为后续的流体运移创造了条件。
例如,断裂带可以形成一定的通道,使含有矿物质的流体能够顺利地上升到地表或者深入地壳。
2. 地质岩石作用地质岩石作用也是矿床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等地质过程都与矿床的成矿有关。
岩浆活动中,岩浆通过岩石裂隙进入地壳,带走了一定量的有价值的矿物元素,并在冷却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矿床。
变质作用中,高温高压的岩石环境使岩石中的某些元素重新分配,形成了一些新的矿床。
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在长期气候作用下分解和溶解的过程,其中一些矿物质会被流体带走形成矿床。
3.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是矿床成矿作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的矿物质,在流体的溶解、迁移和成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的活动可以改变原有岩石中的化学成分,使其中的矿物元素重新分离并富集成矿石体。
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温度、pH 值和氧化还原条件等变化也会影响矿物质的富集。
二、矿床演化矿床的演化是指在地质历史的长时间作用下,矿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的矿床类型有不同的演化历程,但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形成阶段、变质阶段、再次富集阶段和矿床溶解阶段。
1. 形成阶段形成阶段是指矿床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阶段,矿物元素从地壳中富集到一定程度,形成初级矿床。
初级矿床可能是由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或者风化作用等产生的。
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

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摘要]在地质形成的过程中,矿石的种类不同埋藏深度不同,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不同的埋藏深度可以对矿石的类型进行预测。
[关键词]矿床形成深度成矿预测1前言地壳内的矿藏和地球的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种类的矿藏在地壳中埋藏深度也不同,在找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矿藏的深度对矿藏的种类进行预测。
在当前地质勘测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矿石化学成分的含量对矿山的种类进行预测,利用预测推进矿藏开采的进度。
2不同类型内生矿床的成矿深度斯米尔诺夫指出,不能否定在整个地壳范围内都存在热液矿床,特别是过去地质时代的地壳厚度比现今的地壳厚度要小。
许多内生矿床与各种岩浆作用有关,因此与岩浆侵入作用关系密切的矿床的形成深度取决于岩浆的侵位深度。
按照矿床与岩浆岩的空间和成因联系,Schneiderhohn将矿床从浅部到深部分为远成低温矿床、隐岩浆矿床、外岩浆矿床、岩浆缘矿床、岩浆内矿床等,矿床类型从表成热液到中温热液矿床,再到伟晶岩矿床和岩浆矿床,形成深度从小于1 km到6km,最深可达10 km。
斯米尔诺夫按矿床形成的深度分为近地表带(1-1.5km)、浅成带(3-5 km)、深成带(5-10 km)和超深带(10-15km)。
近地表带形成火山—次火山型浅成热液矿床、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和碳酸岩、碱性岩矿床;浅成带矿床类型众多,形成铜、镍、钛、铁的岩浆熔离型矿床,铁、铜的矽卡岩矿床,有色金属和金等的热液矿床;深成带形成铁、铬、钛、铂的岩浆分凝矿床,含稀有、有色、贵金属的矽卡岩矿床、热液矿床和主要的伟晶岩矿床,包括部分变质矿床;超深成带主要形成变质矿床。
(1)伟晶岩浆是一种富含挥发分的残余岩浆,其形成条件为:①残余岩浆含有丰富的挥发分,但挥发分尚未饱和;②相对稳定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结晶作用;③较好的封闭体系。
绝大部分伟晶岩,特别是花岗伟晶岩是在2-20km区间形成的。
浅成带上部和近地表不能形成伟晶岩。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成矿规律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对矿床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矿床产状、发育规律的研究,总结出的矿产富集的规律性和客观规律,是指矿床产状、地质构造、成岩作用、流体作用、构造热量等复杂地质作用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工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矿床成矿规律。
矿床成矿规律是矿床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主要包括形成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产状规律、电子颈规律、成矿规模和矿化度规律、成矿周期规律等。
一、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成矿作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成矿规律,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都有重要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成矿规律1.构造对成矿的影响构造作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构造的复杂程度对成矿规律有重要影响。
构造发育差异对成矿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差异构造是矿床产状差距及产状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差异构造的存在使矿床的形态和长度具有规律性。
③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2.构造与蚀变作用构造对产状变形和岩石兼容性产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蚀变对矿质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3.构造对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热液作用构造和其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地层产状与成矿规律1.产状对成矿的影响产状因素是矿床形成、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外部条件,与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对于热液流体的传递和热液的生成均有重要影响。
2.矿床构造对地层产状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层产状的作用及其不均匀性,决定了矿床的形状与长度都具有规律性。
3.陆相暴露和海相沉积产状的影响地面降水和海相盐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深度产状对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都有所不同,因而对矿化物质的生成和富集有影响。
海相沉积带矿床常具有水平的产状,陆相暴露矿床产状多呈近直的产状。
(三)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岩浆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矿床形成。
论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

部至深部的矿床归为深成低温矿床,隐伏岩浆矿床,岩浆外
因此,伟晶岩矿床也随着伟晶岩的形成深度发生变化。
矿床,岩浆矿床等。矿床类型从热液流体到中温热液矿床, 相关岩石的形成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岩石矿床的
到伟晶岩矿床和岩浆矿床,形成于不到 1 公里到 6 公里深处。 深度。与中温脉状金矿床的生产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变质相
M 矿产资源 ineral resources
论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
张行凯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2)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需求的各种矿产量也是逐渐增加。矿床的形成深度和深部
成矿矿床的预测也受到了社会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了更加方便的对矿石进行勘查和测量,同时也更加方便的
Discussion on the depth of deposit formation and the deep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ZHANG Xing-kai
(The Third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China Metallurgical Geology Bureau,Taiyuan 030002,China)
进行开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本文主要目的是合理分析各种成矿深度。然后详细分析了矿床成矿深度的影响因素,最
后对相关岩体的深度进行了预测。它旨在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带来效益。
关键词 :矿床 ;形成深度 ;成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65(2018)10-0132-2
床形成于近地表带 ; 铜,镍,钛和铁的岩浆沉积、铁和铜的 矿床、有色金属和金等的热液矿床等浅层矿床有很多类型 ;
地球深部矿床成矿作用和分带(1)

★
矿床原生晕的研究
矿床围岩成矿元素和微量元素, 与地区元素丰度比 较,圈出矿体原生晕异常形态、强度及元素组合特 征. 选取Cu,Ag,Mo,Pb,Zn等指示元素来圈定异常
轴向分带元素分带序列: 原生晕轴向分带梯度, 指示元素比值特征方法,等。
Au
矿床原生晕的轴向分带 ---金属分带与蚀变分带:
二、重要热液矿石形成 于中地壳
热液矿床的矿物流体包体研究提供了丰 富的成矿流体性质数据,如温度、压力、 盐度和溶解的多种化学组分.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推测矿床形成的深度 与矿石共生的热液性质。
深部成矿部位-中地壳
地壳和岩石圈的主要流体 是NaCl-H2O和NaClH2O-CO2。一般地说,地 壳是处于35公里深。温度 是650C和500-600MPa。 上地幔的底界条件大致是 在1000C左右和2GPa, 大致400公里深它是辉石 橄榄石区.
已往一种铜矿剖面原生晕研究结果与地表相同:剖面 里的金属深度分布态势,分为四组:
前缘晕:Au, Bi, Hg和Mo,位于铜矿带的前上方, 与金矿带的产出位置相当;
二组:Ag,As,Sb,Pb和Cu: 在Au矿带下部和Cu矿带前上部中、近程指示
元素; 三组:W(Zn,Sn) ,在Cu矿带的下半部, 四组:Be,在整个Au,Cu矿带部位出现低值区。
蚀变分带-PTX条件分 对应金属分带
带对应:
外带:浅色蚀变
外带:负异常MnSrVCo
内带:暗色蚀变
正异常:Zn,PbBa,AgAu,Cu,Co
金属分带与蚀变分带的一致性:蚀变矿物在矿床(矿
体)的前、中、后部位置和垂直和水平分带中演化。 用蚀变矿物区别不同阶段金属矿化。矿物的UV-NIRIR分析,确定矿物在空间里的变化。蚀变分带确定/ 识别远矿、近矿和根部的标志。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地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形成与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矿床成因的研究是了解矿产资源分布规律以及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而地质构造背景则是矿床成因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地质构造是地球壳内各种岩石形成、运动和改变的总和。
地质构造包括构造变形、构造建造、构造地貌等。
地质构造活动是地质演化的产物,它通过岩石之间的应力作用而形成。
地质构造过程可以分为两类,即造山运动和裂谷运动。
造山运动主要是指两个岩石板块之间发生的挤压运动,导致岩石层抬升和褶皱形成。
而裂谷运动则是地球壳内发生的岩石拉张运动,形成了断裂和断层。
这些地质构造活动对矿床成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活动对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理和化学条件。
地壳的褶皱和断裂为矿石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
例如,褶皱或断裂带可以聚集矿物元素,从而形成富含矿产资源的矿床。
同时,地壳的构造运动还会引起岩石的变形和破裂,形成各种洞穴和孔隙,为矿石的沉积和富集创造了条件。
其次,地质构造活动影响了矿物热液的运移和沉积。
矿物热液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溶解矿物物质,其通过地下水传递和沉积形成矿床。
地质构造活动可以改变地壳内岩石的温度和压力状态,从而促使矿物热液的运移。
例如,断裂活动可以打破矿床上下部分的封闭条件,使得地下岩浆或矿液流动,从而形成矿床。
此外,地质构造活动还与矿床成因之间存在一种“同生共长”的关系。
一方面,矿床的形成可以导致地质构造的发展。
例如,岩浆活动会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口周围的构造,这些构造又可能成为矿床形成的区域。
另一方面,地质构造活动也可以改变矿床成因的条件。
例如,构造运动可以改变岩石的组分和结构,从而改变矿石的成分和性质。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地质构造背景成为了矿床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对于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机制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机制矿床是地球表层或地下富集的矿产资源的集合体,是地球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的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是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将从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矿床成因矿床成因是指矿床形成的各种原因和条件。
矿床成因的研究是矿床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条件:地质构造是影响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构造运动可以产生地壳的变形和断裂,从而为矿质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条件。
2.岩石类型: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矿床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例如,火成岩与变质岩常常是金属矿床的重要容矿岩石。
3.地球化学条件:地球化学条件是指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丰度和迁移规律。
地壳中元素的富集和迁移是矿床形成的关键过程。
4.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矿床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雨水冲刷和淋滤作用可以促进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
5.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生物可以促进矿物质的溶解和沉积,或者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特定的矿物。
成矿作用机制成矿作用机制是指矿床形成过程中,矿质元素从原始来源到富集成矿床的物理化学过程。
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是矿床学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物质来源:矿物质来源是成矿作用的基础。
矿物质可以来源于地壳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地幔或宇宙空间。
2.矿质迁移:矿质迁移是指矿质元素从原始来源到矿床形成地点的过程。
迁移方式包括离子迁移、气体迁移和机械迁移等。
3.矿质富集:矿质富集是指矿质元素在特定地点积累并达到形成矿床的浓度的过程。
富集可以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实现。
4.成矿作用类型:成矿作用可以根据其物理化学条件分为热液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岩浆成矿作用等。
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地质过程、寻找和评价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V o lum e)23,期(N um ber)2,总(SUM)80页(Pages)180~185,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 tecton ica et M etallogen ia 矿床地质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深部构造与成矿作用Ξ沈远超 邹为雷 曾庆栋 刘铁兵(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摘 要 深部构造是源于地球内部深层次的大型区域构造,它们控制了地壳上部矿区、矿床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物质来源、形成过程及赋存部位等成矿作用。
深部构造与成矿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是矿床地质学目前研究工作的前沿课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深部构造 地幔 成矿作用长期以来,在矿床地质学研究领域,野外露头考察、镜下观测、岩矿测试等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始终是研究矿床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等的基本方法,虽然部分研究人员也使用了一些地球物理勘测技术和遥感技术等,来研究岩石、构造等成矿作用的控制,即依据地壳表层所出露的岩石、构造、地层等基本地质因素来推断地质作用过程包括成矿作用过程。
但所有这些,往往仅涉及地壳的极浅层次,对于有出露和埋浅近地表矿床的研究是有成效的。
随着现代地质工作的逐步深入,研究程度在日益提高,目前,地质工作对象已由地表转入地下。
相应地,矿床地质学的研究重点也转向了地壳内部隐伏矿床的研究和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寻找和预测。
此外,业已发现的一些超大型矿床均具有其独特的成矿地质环境和产出的唯一性,迄今尚未发现其同类型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如奥林匹克坝含金铀砾岩型矿床及穆龙套超大型金矿床等。
成矿元素在局部区域如此大规模聚集的成因机理,是地壳浅层次因素所不能控制和解释的。
上述原因促使地质工作者向地球内部寻找控矿因素,而涉及深部地壳和地幔的大规模深部构造正日益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
参与一九九八年八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关于地幔构造国际会议的专家们认为,源于地幔等地球深层次的深部构造控制和影响了地壳上部矿床的形成和分布,以地幔异常隆起构造为代表的深部构造与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矿床地质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未来矿床地质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
Ξ沈远超,男,1943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浆流体、金矿地质及成矿预测等方面研究。
1998年9月28日收稿,1999年4月改回。
1 深部构造的影像特征及形成原因所谓深部构造一般是指根源于下地壳或地幔等涉及地球较深层次的大规模区域性构造,其中,由于地幔上隆所造成的异常隆起构造带则是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深部构造的典型代表,也是深部构造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地壳浅部和地表上,深部构造常表现为大型断裂构造带、大型剪切带等区域性线性构造带,少数也可形成明显的环形构造,如广东韶关盆地的涡旋构造。
在地形和遥感影像上,深部构造具有清晰的线性或环形地貌影像特征。
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测量方法,诸如航空地磁测量、地球重力测量等可以比较容易确定深部构造在地表上的位置。
在这些地球物理量的等值线图上,异常区(带)的分布、走向等均与深部构造相一致。
比较典型的如澳大利亚南部Cu rnam ona 克拉通内的巨型环形构造,在航磁等值线图上,表现出强烈的环形正异常,这与地质事实是相吻合的[1998,T i m O ’D risco ll et a l ]。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很适合运用于热异常现象研究,也完全可以圈定地壳深部大规模岩浆活动和上地幔隆起所造成的热异常区(带),据此可以确定与之有关的地幔异常隆起等深部构造的平面形态、规模和准确的大地构造位置,日本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1996,K ravchenko et a l ]。
总结分析全球范围内深部构造的成因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影响和控制了区域性深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它们是:1.1 地球运行异常Kochem asov (1998)认为,由于宇宙天体的影响,地球在轨道的运行中发生波动异常,造成地球内部各层圈特别是软塑性圈层的不均衡隆起拗陷、平移。
在重新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形成了异常的地幔隆起、深大断裂等深部构造带。
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全球深部大地构造的研究表明,在非洲大陆和南太平洋地区的确有超大规模地幔热柱的隆起。
1.2 地球内部物质的不均一性造成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地球演化发展过程中原始地幔组成物质的不均一、温度压力对不同部位的影响等。
由于不均一性的存在,必然导致不同物质因均衡而趋向于重新分配,在深部地壳、地幔内及壳幔之间,发生物质的对流迁移,可能引发深部软流体如地幔的大规模底辟上隆,并造成浅部地壳的褶皱或断裂,从而形成根植于地壳深部或地幔内的深部区域构造单元。
1.3 板块构造运动因素许多深切岩石圈的深部构造往往是板块、地体等的边界或位于其边缘的附近,例如我国南岭地区东南沿海褶皱带内的燕山期陆内造山带,即产出于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会聚部位,呈北东—北北东向延伸方向,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走向方向完全一致。
裴荣富等(1998)认为这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相对运动碰撞的结果。
181第2期 沈远超等:矿床地质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深部构造与成矿作用28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23卷2 深部构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Jan Ku tina(1998)对全球大型矿床与区域性深部构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上,矿床的分布受地壳浅层次应力作用所形成的断裂的强烈影响,但实质上,矿床的分布受地幔隆起等深部因素的控制。
姚凤良先生在总结我国东部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时,也把深大断裂的存在列在金矿产出的三个必要条件的首位。
深部构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和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深断裂构造对岩浆的控制作用深大断裂构造是控制岩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们往往是岩浆上侵的通道,并控制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位。
如郯庐断裂系是我国东部一条巨大的左行走滑岩石圈断裂,它基本上控制我国东部中新生代时期的火山作用和岩浆侵入。
2.1.1 对火山作用的控制深大断裂控制了火山喷发作用,形成一系列火山岩。
如郯庐断裂系,其东北段在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时期,形成火山沉积建造,岩石组合为安山岩2英安岩2流纹岩组合,属钙碱性岩系,火山岩同位素锶初始比值为0.70503±0.00009,表明火山岩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在其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杂,反映断裂深切上地幔,其动力来源为库拉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在白垩世2新生代,在太平洋板块反弹作用下,断裂带地壳处于伸展状,裂谷内依次形成含石膏层和玄武岩夹层、二辉玄武岩、玄武岩等,火山岩具碱性玄武岩特征,为碱性岩系,也反映其活动深达上地幔,形成于拉张构造环境中。
2.1.2 对侵入作用的控制侵入岩的分布和产出受断裂的控制,断裂交汇处则是岩体产出常见的构造部位。
如吉林省安图县海沟岩体,其产出受郯庐断裂系中N E向两江深断裂和近E W向华北板块北缘深断裂交汇构造系统的控制,同时也控制了大型海沟金矿床的形成;鲁西地区中生代次火山侵入杂岩的分布和产出则受郯庐断裂的次级构造(NW向调整构造)和N E向、NN E向及NNW向等次级断裂交汇部位构造系统的控制,如平邑铜石闪长玢岩2正长斑岩杂岩体、苍山龙宝山闪长玢岩杂岩体、沂南铜井地区各杂岩体(图1)等。
2.2 深部构造控制的断裂系统是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和沉积成矿场所深部构造在形成和后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常伴随着断裂的发育。
这些由深部因素控制的断裂系统,孔隙度高,极有利于流体的渗滤流通。
因此,这些断裂成为深部成矿流体大规模向上运移的通道即导矿构造。
活动性深部构造所引发的不同深度层次的地震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这种作用的发生。
另一方面,开放的断裂系统也使得大气降水向下渗流,并在断裂系统上部形成氧化环境。
物理化学条件快速变化,有利于成矿物质自还原性流体中沉淀析出,在次级断裂等容矿构造内富集形成矿体。
因此,深部构造控制的断裂系统是金成矿集中区。
比较典型的例如我国东部金矿床的分布明显受近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系的控制(图2)。
图1 山东沂南铜井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分布图(据万天丰①,1992略改)1—辉长岩2闪长岩2闪长玢岩杂岩体;2—正长闪长玢岩杂岩体;3—花岗闪长岩2花岗斑岩杂岩体;4—断裂;A —郯庐断裂西支2唐吾2葛沟断裂F ig .1 D istr ibution map of M esozo ic i n trusive co m plexes i n the Tongj i ng reg ion ,Y i nan ,Shandong Prov i nce图2 郯庐断裂及其金矿化带(区)分布图1—金矿成矿集中区;2—主要金矿床;3—重要伴生金矿床; —夹皮沟2海沟成矿带; —丹东2营口成矿区; —胶东成矿区; —临沂成矿区;—长江下游成矿区;①—华北板块北缘断裂;②—华北板块南缘断裂;③—郯庐断裂(中南段);④—依兰2舒兰断裂;⑤—敦化2密山断裂;⑥—鸭绿江断裂F ig .2 D istr ibution map of the Tan lu faultand gold m i nera lized zones (area s )2.3 深部构造为成矿作用提供成矿物质现代矿床及地球化学等研究工作已表明,地壳深部与上地幔内铜、铅、锌、金等多种亲硫金属元素的含量比较高,现已发现的产于地壳表层的大量矿床尤其是金矿床,其成矿物质均来源于深部,深部构造所拥有的深断裂系统为深源成矿物质向地壳浅层迁移就位提供了有利的运移条件。
对于一些独一无二的超大型矿床,只有深部的地幔物质才有能力提供其成矿所必需的大量成矿物质,而地幔内原始物质组成成份的不均一性则导致了成矿元素在局部地段内的大规模富集及成矿作用的发生。
381第2期 沈远超等:矿床地质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深部构造与成矿作用①1992,万天丰等,铜井、金场矿田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科研报告.48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23卷2.4 深部构造是成矿作用充足有效的动力来源上隆的地幔及深部地壳内的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均伴有大量能量的释放,这些热能不仅加热成矿流体,促使其在成矿系统内部作循环流动,更重要的是,它不断使流体流经区域内岩石中的尚处于惰性状态的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进入流体迁移,参与成矿循环。
一些与深部构造热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之所以能够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是与基底的构造热活动不断提供充足的热能分不开的。
例如,澳大利亚南部维多利亚地区的金矿床,虽然金与流体均来源于地壳,但金矿床的形成却与地幔内的热事件分不开的[1998,M artin H ughes et a l]。
3 深部构造与成矿预测深部构造的研究,使对矿床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地壳表层的狭小范围内,同时也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成矿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幔枝构造成矿模式即是其中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