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爷爷的芦笛∣

合集下载

《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爷爷的芦笛》一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回忆童年时,跟随爷爷在芦苇丛中吹奏芦笛的情景,以及爷爷用芦笛教会作者做人的道理。

教学内容包括: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2.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教学难点与重点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理解课文内容;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六、板书设计1. 课文《爷爷的芦笛》2. 生字词:芦苇、吹奏、怀念、道德、品质等;3. 课文结构:开头、经过、结尾;4. 作者情感:怀念、感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2)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爷爷的芦笛”的理解。

作业答案:(1)芦苇、吹奏、怀念、道德、品质等;(2)例:我怀念小时候爷爷教我吹奏芦笛的时光;(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了解更多关于芦笛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爷爷的芦笛》教学教案

《爷爷的芦笛》教学教案

《爷爷的芦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爷爷的芦笛》。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爷爷的芦笛》。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1)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爷爷的芦笛》诗歌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相关民间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爷爷的芦笛》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谈论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民间文化的项目,如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编写小故事等。

(2)每组汇报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爷爷的芦笛》。

2. 写一篇关于民间文化的小短文。

3. 收集有关民间文化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成员评价等方式,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亲情与爱》中的《爷爷的芦笛》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描述一个孙子与爷爷之间深厚的感情,学习理解亲情、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即爷爷的芦笛、孙子学芦笛、芦笛的声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生词和成语,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和关爱长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生词,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亲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亲情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详细过程: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如《乌鸦反哺》,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生词和成语的学习。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和成语,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理解其意义。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详细过程:教师对课文进行分段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生词,讲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详细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如“课文中爷爷的芦笛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详细过程: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亲情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爷爷的芦笛》2. 主要内容:爷爷的芦笛孙子学芦笛芦笛的声音3. 生词和成语:生词:尊重、传授、悠扬、感动成语:乌鸦反哺、言传身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爷爷的芦笛的教案

爷爷的芦笛的教案

爷爷的芦笛的教案第一章:认识爷爷的芦笛教学目标:1. 了解爷爷的芦笛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爷爷的芦笛的基本演奏技巧。

教学内容:1. 介绍爷爷的芦笛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爷爷的芦笛的结构和演奏方法。

3. 示范演奏爷爷的芦笛,让学生感受其音色和表现力。

教学活动:1. 观看爷爷的芦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爷爷的芦笛有直观的认识。

2. 教师演奏爷爷的芦笛,让学生聆听其音色和感受其表现力。

3. 学生尝试演奏简单的爷爷的芦笛曲目,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二章:学习爷爷的芦笛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爷爷的芦笛的基本演奏技巧。

2. 能够演奏简单的爷爷的芦笛曲目。

教学内容:1. 讲解爷爷的芦笛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指法、呼吸法等。

2. 教授简单的爷爷的芦笛曲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爷爷的芦笛的基本演奏技巧,并进行示范。

3. 学生演奏简单的爷爷的芦笛曲目,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三章:深入了解爷爷的芦笛的音乐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爷爷的芦笛的音乐特点,包括音色、节奏和旋律等。

2. 能够演奏具有爷爷的芦笛特色的曲目。

教学内容:1. 讲解爷爷的芦笛的音乐特点,包括音色、节奏和旋律等。

2. 教授具有爷爷的芦笛特色的曲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爷爷的芦笛的音乐特点,并进行示范。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具有爷爷的芦笛特色的曲目。

3. 学生演奏具有爷爷的芦笛特色的曲目,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四章:学习爷爷的芦笛的曲目和演奏技巧教学目标:1. 学习爷爷的芦笛的曲目和演奏技巧。

2. 能够演奏爷爷的芦笛的经典曲目。

教学内容:1. 讲解爷爷的芦笛的经典曲目和演奏技巧。

2. 教授爷爷的芦笛的经典曲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爷爷的芦笛的经典曲目和演奏技巧,并进行示范。

3. 学生演奏爷爷的芦笛的经典曲目,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五章:爷爷的芦笛的演奏与欣赏教学目标:1. 能够演奏爷爷的芦笛的曲目。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5课,爷爷的芦笛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文中的强强听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齐读课题过渡:强强是生活在都市的孩子,在他眼前呈现的只是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与我们一样更渴望另一种快乐的生活,强强喜欢到爷爷生活在大海边,在他的想象里,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二、学习第一节1、个别朗读:师:强强想象中的大海是怎样的呢?2、师小结:强强虽然没有去过小闸屋,但他心驰神往,他把爷爷生活的大海边想象的十分有趣,风光十分美丽宜人。

五月的一天,他终于来到了日思夜想的爷爷的小闸屋。

此时的他,看到的大海与想象中的一样美丽吗?三、讲读2-6节1、女生朗读2、出示投影教师弹琴(一)师:强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强强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听到了海鸥的叫声,生活中的第一次总是最新鲜,他会对着大海情不自禁的说些什么?(大海,我终于投入你的怀抱了!你的美让我如痴如醉)师:海鸥展翅飞翔,海浪追逐嬉戏,苇叶轻轻摇曳,芦笛声声悦耳,强强来到爷爷身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海鸟同乐,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4、齐读四、讲读7-13节1、自学。

今晚会有潮汛,爷爷要去察看汛情,看看潮水对庄稼是否有危险。

于是把强强一个人落在家里,强强在城里经常一人睡觉,他可是小大人,从来也不会害怕。

到了晚上,果然有海风呼啸,强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学习713节2、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大海与强强表现的语句3、出示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录象,你看到了怎样的大海?4、投影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的狂怒吞没的`危险。

师:喜欢朗读的同学站起来。

你觉的他哪些地方读的让你的心也随着浪潮掀起无数的浪花。

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5、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强强十分害怕?他不是向爷爷保证绝对不会害怕,此时为何改变了心情?强强心理会想些什么?5、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后强强写起这难忘的经历,你觉得他会起什么题目?(强强遇险记)6、师:这里三处地方出现了爷爷,爷爷!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自练生读讲原因师:一向十分胆大的强强遭遇了强劲的海风与如千军万马似的奔腾而来的浪潮,真是势不可挡,把他吓的十分恐惧。

语文版四年级语文《爷爷的芦笛》教案

语文版四年级语文《爷爷的芦笛》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爷爷的芦笛》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乐器芦笛的由来和演奏方法。

2.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了解芦笛的由来和演奏方法。

2.听懂、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芦笛的演奏方法。

2.能够简单的模仿吹奏芦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爷爷的芦笛》故事书、芦笛。

2.学生准备:听写纸、四线格纸。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笛子:“同学们,这是什么乐器?”学生:它是芦笛。

教师指着芦笛说:“这是一把中国传统乐器芦笛,它是从古代吹箫演变而来的。

”Step 2 阅读材料教师分发每人一本《爷爷的芦笛》故事书,请学生自读。

要求学生默读或齐读故事书,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故事讲的是谁的故事?2.爷爷在哪里找到了芦笛?3.为什么爷爷说芦笛像银蛇?Step 3 分组朗读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份故事书,让学生朗读《爷爷的芦笛》。

教师指导学生发声准确、流畅。

Step 4 听写练习教师把学生一起讲述故事的内容,并提问学生。

1.爷爷在哪里找到了芦笛?2.芦笛是什么颜色,长什么样?3.你对芦笛的声音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让学生记下问题,并拿起纸和笔。

然后让学生听教师问问题并逐个回答。

教师最后阅读出正确答案,学生自我修改。

Step 5 模仿演奏教师给每个学生一支芦笛,让学生模仿芦笛的演奏方法。

教师先简单演示芦笛的演奏方法,然后给学生时间练习。

教师可以使用打击乐师进行伴奏。

教师可以分成小组,请一两个小组代表表演,然后一起欣赏。

Step 6 听写乐谱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四线格纸,然后教给学生《爷爷的芦笛》的乐谱。

学生可以根据乐谱来写下音符。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乐谱,然后示范演奏。

Step 7 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点。

Step 8 作业布置教师留作业:请学生按照乐谱上的要求在纸上写下《爷爷的芦笛》的最后一小节。

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精品教案

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精品教案

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爷爷的芦笛》。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词语解析,句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运用,以及爷爷与孙子之间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学生能够体会爷爷与孙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关爱长辈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爷爷与孙子之间的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词语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祖孙感情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共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爷爷与孙子之间的感情。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讲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爷爷与孙子之间的感情,分享感受。

8.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爱长辈,传承良好家风。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爷爷的芦笛》2. 重点词语:慈祥、耐心、守望、期望3. 句子分析:拟人、比喻、排比4. 情感教育:关爱长辈,传承家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解释其意思。

(2)分析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说明其修辞手法和作用。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爷爷与孙子之间感情的理解。

答案:(1)慈祥:温和、亲切;耐心:有耐心、不急躁;守望:守护、等待;期望:希望、期待。

(2)例句:“风儿轻轻吹过,芦苇摇曳着身姿。

”该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芦苇随风摇曳的画面,使文章更具生动性。

(3)答案开放,只要能体现出学生对祖孙感情的感悟即可。

《爷爷的芦笛》 教案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 教案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教具:《爷爷的芦笛》绘本、音乐播放设备。

材料:学生的练习册或作品纸。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和讨论
教师展示《爷爷的芦笛》的封面或插图,引发学生对故事和芦笛的兴趣。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题。

步骤二:阅读和理解
教师朗读《爷爷的芦笛》,引导学生跟读和理解故事情节。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步骤三:音乐欣赏
教师播放芦笛音乐,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芦笛的美妙音色。

通过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步骤四:创作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描述爷爷的芦笛。

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五:合作表演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演奏芦笛。

通过合作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步骤六:总结和展示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作和表演。

鼓励学生用语言和表演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和芦笛的理解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爷爷的芦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这个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大部分学生对芦笛、大海、海边的生活很陌生,生活经验较少,对课文的中心句理解起来较困难,需要教师始终联系生活,换位思考来突破难点,同时多准备些芦笛、大海方面的素材,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1.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没”,掌握重点词语。

2.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懂得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的道理。

3.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懂得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的道理。

难点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关于大海的文章。

1课时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出示课件)放在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美妙动听,你们想听吗?(课件播放)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字音:“闸”字是翘舌音,“嗦”字是平舌音,在“哆嗦”一词中读轻声。

词义: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温馨:温暖芳香。

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摇撼:摇动(树木、建筑物等)。

颠簸:上下摇晃。

蜷缩:蜷曲而收缩。

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婉转悠扬:鸣声悠扬动听。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故事。

)3.默读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认知贯通1.交流并归纳笛声的特点:悠扬、清脆、神奇。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3.指名说说层次梳理情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惊恐万分。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强强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

四、探究课文,巩固提升(一)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过渡:悠扬的芦笛声第一次提到是在哪一自然段?2.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次提到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不是,是想象的。

)你从哪儿知道的?(在强强的回忆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谁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

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1)碧海蓝天,海鸟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吗?(板书:美丽)(2)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朗读,齐读。

(3)引读:更有趣的是……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

)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

(板书:向往)(二)学习第二次芦笛声。

1.过渡:让我们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芦笛声。

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相关的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句子:“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

海面上平静得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

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柔和温润。

)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回答)海水是________,海面是________,海风呢?③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2)五月的海真美呀!强强又做了些什么呢?齐读第4~6自然段。

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三)学习第三次芦笛声。

师述: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你先睡……”强强是怎么回答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情吗?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了什么。

出示句子:“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1)指名朗读。

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板书:狂怒)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2)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

(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怎样(大海变得可怕了……)(3)指名读文,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

(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4)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交流:A.“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B.“哗——哗——海水不知疲倦地一浪接着一浪。

”C.“呼的一声,一阵狂风把门吹开了,狂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假设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板书:恐惧)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

)找出文中有关语句交流。

(1)“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2)“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3)“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

他哆嗦着下了床……”(4)“强强赶紧缩回脚,关好门,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受到强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极了,恐惧。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

)放动画,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

齐读第7~10自然段。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

不知过了多久,在蒙眬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

那是什么声音呢?出示句子:“啊,爷爷的芦笛!”指导读。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

)(1)出示第13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是爷爷在对强强说什么呢?(2)在这狂风怒吼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3)此时此刻,强强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4)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名句来说。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中的笛声。

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和感悟到的写下来。

五、句段解析1.这小屋好似一艘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解析]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屋危险的处境。

2.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解析]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会变得勇敢,一是想到爷爷要回来了;二是想到在这大海狂怒的夜晚,爷爷勇敢地出去查看潮汛,还这么乐观,强强从爷爷身上获得了勇气,变得坚强了。

3.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解析]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生长在海边的孩子,不在风浪中锻炼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

爷爷说这话的用意就是要让强强从小接受磨炼,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六、课后习题“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生长在海边的孩子,不在风浪中锻炼就长不结实。

内在的含义是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炼,才能变得意志坚强。

七、资料库芦苇一种水生的植物,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

苇叶可以用来包粽子,因为苇叶易存放,用来包粽子还会有清香。

苇叶还可以编制席子,代替木材作为造纸材料。

苇叶含有丰富的药理成分,因而受到医、药学界的重视。

八、板书设计爷爷的芦笛婉转悠扬——美妙向往清脆——心情高兴悠扬——驱赶恐惧九、课时作业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翱.翔)______,葱茏.)______,哆嗦.) ______,小闸.屋)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的笛声()的脸颊()的曲调()的小船()的声响()的海风3.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1)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2)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儿。

()(3)这小屋好似一艘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4)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

()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在窗户上。

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

这小屋好似一艘在波峰浪各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1)把文中的比喻句画上“——”。

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突出了小屋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处境。

(2)表示强强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写出了强强________的心理。

(3)大海狂怒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áo lóng suo zhá2.悠扬柔嫩婉转颠簸奇特狂吼3.(1)√(2)×(3)√(4)×4.(1)这小屋好似一艘……吞没的危险。

小屋小船十分危险(2)裹、蜷缩、呼喊、钻进十分恐惧(3)浪花和水珠四溅,波浪滔天,海风狂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堂课的设计、教学,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学会选择有效信息;学生也能在浏览全文时,快速找到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文中几次提到芦笛声;“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的答案。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圈圈画画,及时将捕捉到的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并适时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