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教案ppt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 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 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孟子》三章PPT课件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7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围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限制
巩固
震慑
少
极点
同“叛”,背叛
归顺
完成以下任务
1、朗读课文2、自主翻译全文3、解释重点字词,把书本注释没有的字词意思写入原文。(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的优越,结果却弃城而逃,更有力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句式?作用?
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的人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文学文化常识小测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代表人物。著有_________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__________,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________”。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围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限制
巩固
震慑
少
极点
同“叛”,背叛
归顺
完成以下任务
1、朗读课文2、自主翻译全文3、解释重点字词,把书本注释没有的字词意思写入原文。(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的优越,结果却弃城而逃,更有力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句式?作用?
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的人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文学文化常识小测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代表人物。著有_________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__________,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________”。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此,这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孟子》两章上课用ppt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检查预习情况:
sù
fú
pàn
米粟
夫
亲戚畔之
shùn
舜
quǎn
畎亩
yuè gé
傅说
胶鬲
xī
百里奚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 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 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 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 的环境。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告子下》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gé
被举用,被 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xī
狱官
• 孟母断机杼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 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被后人尊其为“亚圣”。他主 张仁政,王道。《孟子》一书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记录 孟子言论、活动的书。他曾游 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 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 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 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认为,人才往往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卓越 的才能。
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导致堕落和失败。
2024/1/25
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一些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而崛起,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相
契合。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君主应以民众利 益为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民主”理念有相通之处。
2024/1/25
16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企业管理 中应尊重员工,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富 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2024/1/25
良知良能
他提出“良知”和“良能” 的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 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8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2024/1/25
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导致堕落和失败。
2024/1/25
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一些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而崛起,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相
契合。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君主应以民众利 益为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民主”理念有相通之处。
2024/1/25
16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企业管理 中应尊重员工,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富 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2024/1/25
良知良能
他提出“良知”和“良能” 的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 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8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2024/1/25
《孟子》导读PPT课件

范围广,多领域; 地位高,进入“经”。 朱熹《孟子集注》蔡模《孟子集疏》 苏辙《孟子解》
.
10
明代:注疏著作多,但创新发挥不多。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 陈士元《孟子杂记》
清代:1.注重《孟子》汉注研究。 焦循《孟子正义》
2.态度严谨,研究深入,方法细密。
.
11
3.专门著作增多。牛运震《孟子论文》, 阎若璩《孟子生卒年考》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6
游历诸侯
• 前329年,率领学生首次出游,到齐国 • 前323年,去宋国 • 前322年,回邹国 • 前322年,前往滕国 • 前320年,前往魏国 • 前319年,再往齐国 • 前312年,离齐归邹,聚众讲学和著述 • 前289年,去世
.
7
(二)孟子生活的时代
• 1.政治状况:霸与王——统一趋势 • 2.经济状况:奢与俭——全面封建 • 3.思想状况:论与辩——百家争鸣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
善以渐化。
.
2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 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 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 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 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机而食!中道废而不 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食哉!”孟子惧,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 ;伯鱼卒于公元前482年 子思卒于公元前420年左右; 孟子生于约公元前372年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子思门人 → 孟子
.
.
10
明代:注疏著作多,但创新发挥不多。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 陈士元《孟子杂记》
清代:1.注重《孟子》汉注研究。 焦循《孟子正义》
2.态度严谨,研究深入,方法细密。
.
11
3.专门著作增多。牛运震《孟子论文》, 阎若璩《孟子生卒年考》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6
游历诸侯
• 前329年,率领学生首次出游,到齐国 • 前323年,去宋国 • 前322年,回邹国 • 前322年,前往滕国 • 前320年,前往魏国 • 前319年,再往齐国 • 前312年,离齐归邹,聚众讲学和著述 • 前289年,去世
.
7
(二)孟子生活的时代
• 1.政治状况:霸与王——统一趋势 • 2.经济状况:奢与俭——全面封建 • 3.思想状况:论与辩——百家争鸣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
善以渐化。
.
2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 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 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 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 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机而食!中道废而不 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食哉!”孟子惧,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 ;伯鱼卒于公元前482年 子思卒于公元前420年左右; 孟子生于约公元前372年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子思门人 → 孟子
.
《孟子》三章-PPT课件【精品】

确实。 气节的男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横家,曾在秦国为相, 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 又曾佩五国相印。 横以服从秦国。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 天下太平。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作者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 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以进攻一方为 例,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来看,指的 是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 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
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 “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 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 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 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因 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板书设计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 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施
助,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行
道寡助 类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仁 政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合作探究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作者是如 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作者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在直接反驳景春的观点后,紧接着“立”,
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第一,要讲仁 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 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道义准则;第三,富贵、贫贱、威 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这三条都做到,才有资格叫作“大丈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文学经典选讲 文学经典选讲 《孟子》 孟子》
•
•
一、孟轲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列 女传》卷一:“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 之少也嬉戏 ,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 我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 事。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 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 真可以 居吾子矣。’遂居之。”孟子曾到齐说齐宣王,赴梁说梁 惠王。周游列国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列传》) • 孟子共七篇,二百六十章,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字。七 篇之目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篇名取自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的字。 • •
•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二、《孟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的中心“性善”论。 2、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国” 4、天命论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孟子散文的特点 1、文如其人 孟子个性刚烈傲岸,“以顺为正者,妇妾之道 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谓之大丈夫。”“文如其人”构成其文的突 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 有力。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
• 2、气势雄伟,词锋犀利,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 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 3、畅达详尽的铺排 • 4、形象的比喻 • ★ 用人们习见的形象、直观的感觉,说明自 己的思想,或一个深刻的道理。 • ★ 以讽刺性的寓言,进行整个事体的比喻。 • 5、语言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说理透彻,用辞警辟 。明畅爽朗、雄健幽默兼而有之。 • 6、诱敌深入的论辩艺术如《滕文公?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
文学经典选讲 文学经典选讲 《孟子》 孟子》
•
•
一、孟轲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列 女传》卷一:“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 之少也嬉戏 ,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 我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 事。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 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 真可以 居吾子矣。’遂居之。”孟子曾到齐说齐宣王,赴梁说梁 惠王。周游列国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列传》) • 孟子共七篇,二百六十章,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字。七 篇之目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篇名取自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的字。 • •
•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二、《孟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的中心“性善”论。 2、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国” 4、天命论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孟子散文的特点 1、文如其人 孟子个性刚烈傲岸,“以顺为正者,妇妾之道 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谓之大丈夫。”“文如其人”构成其文的突 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 有力。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
• 2、气势雄伟,词锋犀利,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 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 3、畅达详尽的铺排 • 4、形象的比喻 • ★ 用人们习见的形象、直观的感觉,说明自 己的思想,或一个深刻的道理。 • ★ 以讽刺性的寓言,进行整个事体的比喻。 • 5、语言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说理透彻,用辞警辟 。明畅爽朗、雄健幽默兼而有之。 • 6、诱敌深入的论辩艺术如《滕文公?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