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孟子课件
《孟子的主要思想》课件

孟子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 实际行动践行道德观念。他认为只有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
的目的。
孟子提倡培养人的意志力和毅力,鼓励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定信念、勇 往直前。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助 于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
05
孟子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示意义。
对孟子思想的评价与争议
政治观念
孟子提倡“仁政”,强调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这一思想在某 些政治体制下可能被视为挑战权威或颠覆政权。
道德标准
孟子提倡的道德标准在某些现代社会可能被视为过于理想化或过时 ,例如绝对服从家庭或社会规范。
性别观念
孟子思想中关于性别角色的观念可能被视为保守或过时,例如强调 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THANKS
感谢观看
孟子曾担任齐国的卿,提倡“仁政”,认为人性本善,提倡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孟子的教育背景与影响
孟子曾师从子思的门人,深入学 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尊为“亚圣”,与孔子
并列。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广泛运 用于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
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传承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
道德伦理观念
孟子强调仁爱、义理等道德伦理观 念,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 到了积极作用。
教育思想
孟子提倡“性相近,习相远”的教 育观念,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 的影响,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
解决人民的需求和问题。
04
孟子的教育理念
重视教育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育,人们 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从而更好地适应 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
《孟子》PPT课件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给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激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孟子》概述课件

性恶论
• 人类本性自私,只追求自身利益 • 法律与道德可以控制人的行为 • 重视法律,强化制度
“仁”的内涵与实践
1
内涵
孟子的“仁”是对他人的“爱”,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实践
孟子主张实践“仁”,通过行善积德、诚实守信的方式来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并 推崇“交友有三乐,以友谅之乐为上乐”。
3
意义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提醒着人们,在 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应该真诚、宽容、关爱。
孟子思想在领导力发展中的作用
1
仁政
孟子强调领导需要实行“仁政”,关注人民利益,以人为本,对现代社会的领导也 有启示。
2
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可以在现代领导力发展中得到应用,如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等等。
3
天命思想
孟子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在现代社会,也需要注 重发掘每个人的潜力。
孟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 孟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分 • 在后人的发展中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不断的
发扬光大
当代价值
• 孟子思想所强调的人文主义、仁爱、勤俭节 约、爱国等,也为当今的社会提供了重要思
• 想在人支的撑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方面, 有着广泛的应用。
孟子影响世界范围的历史事件
• 展孟子;本人曾于公元前3世纪赴齐国担任官员, 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学习孟子,传承经典
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名人,其思想深刻,影响广泛。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传承他的思想 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人性论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抨击了当时秦、齐等 诸侯国的“性恶论”,强调每个人都具备做好事的天 性,主张“救人以天下”。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深入剖析孟子的思想内涵,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 地掌握孟子的理论
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性 小组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孟子等角色,深入理解经典内容 知识竞赛环节:通过竞赛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建议
孟子思想
孟子著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作品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立身处世之道、伦理 道德思想及教育思想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课件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国 学经典孟子》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孟子的思想内涵和 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提 高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增强文化自信
适用人群
大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学爱好者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孟子》的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 念等。
学习目标设定
掌握《国学经典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 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习方法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 反复阅读,加深印象 总结归纳,巩固所学
学习时间安排
每天至少学习30分钟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时间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进度
走进孟子课件ppt

13、“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茅塞顿开
14、“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 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后人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大学课件孟子ppt

04
孟子思想的现代意
义
孟子的人性论与现代心理学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所固有,这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人性本善的观 点相契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与孟子的人 性论中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影响相呼应。
孟子的道德观与现代伦理学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仁爱 和同情心,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 内省和修养来达到仁的境界。
孟子与孔子在政治观念上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道德教 化;而孟子则更加强调君主的仁德和 民本思想,提倡“仁政”。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孟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其思想在儒家经典《孟子》中 得以系统阐述,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自觉
孟子认为人通过内心的道 德自觉,可以认识到自己 的善良本性,从而行善去 恶。
良知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 ,即对是非、善恶的源自别 能力,这种良知是道德行 为的源泉。
道德论
仁义之道
孟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 心,人们应该以仁义为行 为准则,追求内心的善良 和对他人的关爱。
道德实践
孟子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 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 动才能体现道德的价值。
孟子的道德观主张仁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认为仁义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与现代伦理学中关于道德普遍性和客观性 的观点相一致。
现代伦理学在探讨道德问题时,也强调普遍性和客观性原则,同时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与孟子的道德观中尊重个体 权利和自由意志的观点相呼应。
孟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哲学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认为君主 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这与现代政 治哲学中关于政府应当以民为本、保 障公民权利的观点相契合。
《孟子》PPT教学课件

06
《孟子》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仔细阅读原文,注 意细节和语言的特 点。
注意古汉语的语法 和词汇,与现代汉 语有所区别。
结合注释,逐句或 逐段理解文本的深 层含义。
结合注释,深入剖析
1
借助注释和解析,深入剖析文本中的难点和疑 点。
2
对比不同注释版本,了解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3
关注《孟子》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 景。
《《孟子》ppt教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核心思想 • 《孟子》的主要篇章 • 《孟子》中的故事与典故 • 《孟子》的现实意义 • 《孟子》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总结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被誉为“亚圣”,继孔子之后的重要 儒家代表人物。
详细描述
该篇章中,孟子继续与梁惠王讨论国家治理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君主如何与民同 乐、如何处理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
《公孙丑上》
总结词
该篇章主要讨论了人的本性、道德和修养等问题。
详细描述
该篇章中,孟子与公孙丑就人的本性、道德和修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强调了人的善良本性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涉及到了对音乐、诗歌 、礼制等方面的讨论。
守节不仕
总结词
守节不仕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为权势所 动摇。
详细描述
在《孟子》中,有很多故事表达了这种思想。例如,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 柳下惠的人,他因为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为权势所动摇,最终获得了千古美誉。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摇。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课件•孟子及其思想概述•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仁政思想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念与学习方法•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孟子及其思想概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力图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VS孟子思想体系与核心观念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和教育论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仁义为道德标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霸道和战争;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义”。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义”则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实现仁义,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三章分别是《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和《滕文公章句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其中,《梁惠王章句上》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实行仁政的问题;《公孙丑章句上》则重点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滕文公章句上》则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三章中,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理念。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呼吁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王道,关注民生疾苦。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性本善的重要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 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 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 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 晚辈,• 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 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 “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 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 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 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 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 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 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 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 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 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 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活动一:讲解孟子的逸闻趣事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培养,只 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孟母就会立即 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 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 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 母子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 西赚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住 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母和孟子 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习礼节并要求上 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 子居住的地方!”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 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 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 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 明不欺也。 译: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 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 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 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 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 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悌,就是尊敬兄长。敬长、从兄的道德意识,孟子认为也是人
人生而具有的。实际行动中,简而易行,如“徐行后长者谓之弟, 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告子下》)。敬长、从兄,只要人们愿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 的。
• 孝悌所蕴含的孝爱父母、 敬重先祖、敬顺兄长的 道德意识,已成为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 天仍值得提倡和发扬。
出尔反尔
6、“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 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出类拔萃
7、“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 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中愉悦顺服。 心悦诚服 8、“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 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绰绰有余 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 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 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自暴自弃 10、“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 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手舞足蹈
11、“‘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 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却之不恭
12、“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 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
杯水车薪
13、“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 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茅塞顿开 14、“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 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 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当务之急
活动二:《孟子》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寻找“成语英雄”
比赛要求: 老师展示出自《孟子》一书中的成语含 义,大家根据意思猜成语,答错不扣分,答 对一题得10分,答对最多者就是咱班的“成 语英雄”。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 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 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明察秋毫
活动三:孟子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孟子的思想
• 一、孝悌 • 二、五伦之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 三、民本思想
一、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 兄长为悌。 • 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 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 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 上》)。 •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 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 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奉养,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 精神之养,指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使其心情怡悦。相 比之下,“精神之养”比“生活之养”更重要。他把 “生活之养”称为“养口体”,把“精神之养”称为 “养志”。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5)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è)于众 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 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5、“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 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解民倒悬
你还知道《孟子》中的哪些成语?
缘木求鱼 一暴十寒 怨天尤人 赤子之心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孟子》中的成语: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 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 人尊敬。
(14)君子有三乐,而王(wàng)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 在,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 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 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 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 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 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 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 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 “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 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后人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 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 之一。名轲,邹(今山东)人。相 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 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 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 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 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 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 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 七篇。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 释: 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缘木求鱼
3、“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 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 寡不敌众 为敌。 4、“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 释: 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 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水深火热 5、“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 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自暴自弃 绰绰有余 同流合污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夜以继日
《孟子》中的名言警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断机教子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 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 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 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 “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 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 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 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 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 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