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孟子》三章(共33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孟子》三章(共33张PPT)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说一说“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 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 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他所没有的才能。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奋起,指有所作为
显露、流露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准则,标准
指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 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 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 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遵循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屈服,使动用法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 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 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 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事半功倍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 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成语故事 一曝十寒
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 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 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 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 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 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 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 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 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 时机呢!”
问 《孟子》知多少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缘木求鱼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 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成语故事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 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 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 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 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 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 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啊!”

孟子三则ppt课件

孟子三则ppt课件
孟子三则中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 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竞争力。
THANK YOU
他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具备仁 、义、礼、智等美德,但需要通过内省 和外求来发扬光大。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人民 利益为重,实行宽政,以德治国。
孟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和发 扬,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05
孟子三则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孟子三则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意义
强化社会道德体系
孟子三则强调仁、义、礼、智、 信等道德规范,有助于强化社会 道德体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引导个人行为
孟子三则中的道德观念对个人行 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人 们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
规。
促进社会和谐
孟子三则所强调的尊重、关爱他 人,宽容、礼让等道德观念有助 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孟子三则ppt课件
• 孟子简介 • 孟子三则的背景与意义 • 孟子三则的内容解析 • 孟子三则的启示与思考 • 孟子三则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与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孟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因躲避战乱,迁居鲁国 。
实行王道的根本
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根本在于实行“仁政”,即对内要关注民生, 对外要尊重别国,同时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
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孟子提出了君主治理国家的三个方法,一是要勤政爱民,二是要选 贤任能,三是要以身作则。

《孟子》PPT课件

《孟子》PPT课件
❖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孟子简介PPT课件作品

孟子简介PPT课件作品
⑵军事上,主张以德王天下,反对兼并战争
⑶在教育上,要设庠序学校教民“明人伦”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⑸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6)辟异端以捍卫孔子之道
三、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 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 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对教育方法的 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 育方法。因为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 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 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 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易子 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 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著作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 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 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 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 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 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尽 心》上、下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 子一起著书。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 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 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 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 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 人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 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 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根据《孟子》 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第二用贤良, 第三尊人权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促进事业成功
具备良好人格特质的人更 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 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实践
01
案例一
李嘉诚的商业道德与人格魅力。李嘉诚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不仅注重商
业利益,更重视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诚信经营、
关爱员工、回馈社会等方面。
02
案例二
特蕾莎修女的慈善精神与无私奉献。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
关心弱势群体,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她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体现在对人类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精神上。
03
案例三
曼德拉总统的宽容品质与民族和解。曼德拉作为南非总统,在推动民族
和解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体
现在宽容、包容和追求平等的精神上。
04 仁政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仁政理念提出背景及内涵
推动可持续发展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 环境协调发展。
05 教育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启示
孟子教育观念阐述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教育 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发掘内 心的善良,培养道德品质 。
德育为先
孟子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 首要地位,认为教育的根 本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 德的人才。
因材施教
孟子提倡根据学生的个性 、兴趣和天赋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育,注重个体差异 。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 强、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 税徭役,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孟子三则ppt课件

孟子三则ppt课件
个人品德修养
孟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提倡自我反省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提升个人品 德和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人格完善
通过学习和实践孟子的思想,可以帮 助个人完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和 情操。
智慧启迪
孟子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 智慧,能够启迪个人的思维和智慧,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践行孟子的道德观念 ,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关注弱势群体
借鉴孟子的“仁爱”思想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家庭教育实践
运用孟子家庭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 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孟子思想
学术研究
深入研究孟子思想,挖掘其现代 意义,为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演变 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称为“孔孟 之道”。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 、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 世尊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亚圣”。
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 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百姓 福祉,实行仁政。君王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魅力,成为民众的楷模和引导者。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通过实行仁政,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仁政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冲 突和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则:齐大饥,黔敖请食于野人
总结词:贫富差距 总结词:尊重生命 总结词:道德责任
详细描述: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严重 问题。黔敖虽然自己也很饿,但他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给 饥饿的百姓,表现了他的仁慈和同情心。

国学孟子简介ppt课件

国学孟子简介ppt课件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 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 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 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 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 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 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 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 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道 相
20
。 。

, 。
上意 进思
是 形 容 自 己 甘 心 落 后
不 求
意 比思 喻是 人象 心孩 地提 纯时 洁代 善那 良样
的 一 颗 心
, 。
孟 子
能形 容 超 出 同 类
多 指 人 的 品 德 才





的塞现意 启的在思 发思忽为
路然心 忽被 里然 由 打 好 想于开像 通得了有 了到 茅
17
问 《孟子》知多少
18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自弃 一曝十寒 有余
怨天尤人 合污
赤子之心 拔萃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与人为善 茅塞顿开 当务之急 为富不仁
事半功倍 明察秋毫 言近旨远 知人论世 左右逢源
自暴 绰绰 同流 出类 舍生
19
。 , 。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或到 办没 法有 不鱼 对的
9
断织喻学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 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 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 “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 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 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 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 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 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 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 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 早贪晚,刻苦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无如寡人之用心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 优美的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shù 数目、数量
(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shù 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六国论》) shù 命运
(4)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与“疏”相对
黄河北部 第国一君段谦词 对于 语气词连用 这河样内凶梁,惠则王荒移曰年其:考民“察于寡河人东之到 ,于移国其也粟,于尽河心取独内焉。耳河矣东。 凶亦然。察邻国使之动,政使,…无迁如移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 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 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 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 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 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
民不加多 感到
困惑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 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 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诸 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终于名声 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 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ǔ 计算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迫不及待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 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即是 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在大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 死了,魏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 坏,不久离去。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殍( piǎo )
王如知此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 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 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 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 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 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先秦散文
一是以记叙历史人物思想活动、 历史事件的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二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论说 散文即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 《孟子》等。
寡 人 之 于 国孟 也子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千秋亚圣-孟子
“王道”。他继承和 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 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 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 状况不符,所以均未 被统治者所采纳。孟 子退而与弟子著书, 遂成《孟子》。
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 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 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 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 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 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 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 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 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 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 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 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 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 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 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 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 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 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关于《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 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 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 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兵器
喜欢
击第鼓二,打-名比四→方段动
用 请允许我
孟衬字子对曰拖:着“王好逃战跑,请以战喻有。的填然鼓才之,
兵 十步刃而既曰曰后接::止,““凭通。弃不王借“甲可以如毋要。曳五知”,十兵 直此不步而不,只笑走 百则是百, 步无步或 耳望,百 ,民罢则步是之了何而 亦多如走后于?也止邻。,”国这或”也五。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 强 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 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 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 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 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 宣扬仁政的念头,退而与弟子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 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 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 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 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的徒弟。通过学习,孟 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 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 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 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
(4)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1)木受绳则直(《劝学》)

与“弯”相对
(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正确的、正直的
(3)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面对、遇到
(4)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价值,后写作“值”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
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今将喻子五篇之诗 告诉,使人知道

家喻户晓
明白、知道
王好战,请以战喻 比喻
自喻适志与
通“愉”,愉快
(1)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兵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器、武器
(2)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军事、战争
(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仅,只是
(6)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
副词,径直、一直
(7)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
疏》)
副词,竟然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 做个比喻:(在)咚咚地击鼓,兵器已经交锋(的时候), (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
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借 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一百步罢了,这也是 逃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 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 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 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 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 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