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RFID介绍
RFID简介

目录第一章 RFID基础知识 (2)第一节 RFID基本概念 (2)第二节 RFID发展历程 (2)第三节RFID系统构成 (4)第四节 RFID工作原理 (5)第五节 RFID特性 (6)第二章 RFID的工作频率及应用领域 (7)第三章常见名词及问题解答 (8)第四章相关标准 (11)目录 (14)第一章 RFID基础知识第一节 RFID基本概念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称为无线射频身份识别、感应式电子芯片或是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等等,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
RFID技术是一种无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静止的或移动中的待识别物品的自动机器识别。
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阅读器。
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的物品上,阅读器用于当附着电子标签的待识别物品通过其读出范围时,自动以无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中的约定识别信息取出,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或自动收集物品标识信息的功能。
第二节 RFID发展历程RFID技术实现的基础是利用电磁能量实现AIDC,电磁能量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
(1)人们对电磁能的认识追溯历史,公元前中国先民即发现并开始利用天然磁石,并用磁石制成指南车。
到了近世,越来越多的人对电、磁、光进行深入的观察及数学基础研究,其中的佼佼者是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1846年英国科学家米歇尔?法拉弟发现了光波与电波均属于电磁能量。
1864年苏格兰科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尔发表了他的电磁场理论。
1887年,德国科学家亨瑞士?鲁道夫?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场理论并演示了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并可以被反射,具有类似光的极化特性,赫兹的实验不久也被俄国科学家亚力山大?波普重复。
1896年马克尼成功地实现了横越大西洋的越洋电报,由此开创了利用电磁能量为人类服务的先河。
RFID概述

2)RFID的类型(以频率分类)
技术门坎高是未来发展的主流且EPC Gen2是美国主推。
(图1-26高频HF 病患识别)
RFID概述
3.RFID系统类型
2)RFID的类型(以频率分类)
Ⅱ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主要规格433MHz、 860MHz~960MHz 。
虽然在金属与液体的物 品上应用较不理想,但由于 读取距离较远、资讯传输速 率较快,而且可以同时进行 大量标签的读取与辨识,因 此目前已成为市场主流,未 来将广泛应用于航空旅客与 行李管理系统、货架及栈板 管理、出货管理、物流管理 …等。 (图1-27超高频电子标签)
RFID概述
3.RFID系统类型
(图1-28极高频/微波标签 )
RFID概述
4. RFID系统成本构成
1)RFID建置成本
一套完成的RFID系 统的成本由标签成本、 阅读器成本、天线与 复用器成本、电缆成 本、安装成本、控制 器成本、测试费用、 软件与中间件费用、 整合费用、维护费用、 人力资源成本构成
(图1-29 RFID建置成本)
RFID概述
2.RFID系统组成
2)RFID标签
P15
RFID电子标签(如图1-19所示)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 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图1-19 RFID标 签内部结构
标签的类型(续)
表带型
卡片型
钥匙型
试管型
钮扣型
电子卷标
ISO 18000 (part 4)
ISO 18000 (part 2)
ISO 18092
100KHz
RFID基础知识大全入门必读

R F I D基础知识大全入门必读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目录RFID基础知识1.什么是RFID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
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等。
一套完整 RFID系统由 Reader 与 Transponder 两部份组成 ,其动作原理为由 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之无限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之ID Code送出,此时Reader便接收此ID Code。
Transponder的特殊在于免用电池、免接触、免刷卡故不怕脏污,且晶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安全性高、长寿命。
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
RFID标签有两种: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
以下是电子标签内部结构:芯片+天线与RFID系统组成示意图2.什么是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即为 RFID 有的称射频标签、射频识别。
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
2.什么是RFID技术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
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
射频识别rfid简介介绍

RFID系统由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组成。标签由天线和芯片组成,存储着物体的标识信息。阅读器通过 天线发送射频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获取标签中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RFID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RFID技术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 用于识别飞行中的友军飞机。
早期发展
20世纪60年代,RFID技术开始应 用于商业领域,如超市的商品防 盗系统。
非法跟踪
不法分子可以利用RFID技术追踪特定目标,侵犯个人隐私 。
恶意干扰
攻击者可以通过干扰RFID通信,导致标签无法正常工作或 篡改数据。
解决方案
加密技术
访问控制
对RFID标签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限制对RFID标签的访问权限,只有授权人 员才能读取或修改标签数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药品管理与追溯
通过RFID技术,可以实现药品的追溯和管理,提高药品安全性 和监管效率。
身份识别与门禁控制
快速身份验证
RFID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身份验证,提高安全性和通行效 率。
门禁控制与管理
通过RFID技术,可以实现门禁控制和管理,确保特定区域的安全 访问。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身份识别与门禁控制应用中,需注意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
03
RFID系统的组成
RFID标签
01
02
03
标签类型
RFID标签分为被动式、主 动式和半主动式三种类型 ,其中被动式标签应用最 为广泛。
标签结构
RFID标签由芯片和天线组 成,芯片负责存储和传输 数据,天线则负责接收和 发送信号。
RFID 简介

RFID 簡介▲TOP【RFID 組成】【RFID分類】1.【RFID組成】RFID是一種非接觸式的射頻辨識系統,主要是由電子標籤(Tag)、讀取器(Reader)和相關應用系統(Application System)所組成。
1,1, 電子標籤(Tag):主要是由具有類比(Analog)、數位(Digital)與記憶體(Memory)功能的晶片,以及依不同頻率、應用環境而設計之天線所組成。
其中被動式電子標籤是以讀取器所提供的能量作為本身操作所需的能源,所以被動式電子標籤可以達到體積小、價格便宜以及使用壽命長等目的。
1.2. 讀取器(Reader):主要是由類比控制(Analog Control)、數位控制(DigitalControl)、中央處理單元(單晶片或單板電腦)以及讀取天線組所組成,讀取器可以利用相關搜尋技術或協定,達到每秒辨識數百個不同的電子標籤的辨識能力。
1.3. 中介軟體(Middleware):中介軟體主要是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經由讀取器擷取或接收電子標籤之內部數位資訊,並利用這些資訊配合不同的應用需求做進一步的加值處理,也可以結合網路功能應用於生產、物流、倉儲、保全…等。
2.【RFID分類】2.1. 依據電子標籤是否附加電池來區分:2.1.1 被動式(Passive):被動式電子標籤其能源是由讀取器提供,所以標籤上不需附加電池,所以體積小、使用期限較長,但是讀取的距離較短。
2.1.2 主動式(Active):與被動式不同的部份是其標籤是附加電池的,系統另外增加所謂的喚醒裝置,平時標籤是處於休眠的狀態,當標籤進入喚醒裝置的範圍時,喚醒裝置利用無線電波或磁場來觸發或喚醒標籤,標籤這時才進入正常工作模式,開始傳送相關資訊,由於本身具備工作所需之電源所以傳輸距離較長,但是相對具有體積較大、需更換電池及成本較高等缺點。
2.2. 依據記憶體讀寫功能可以區分為:2.2.1. 唯讀(Read-Only, R/O):標籤晶片內的資訊出廠時已固定,使用者僅能讀取標籤晶片內的資訊而無法進行寫入或修改的程序。
RFID产品介绍

RFID产品介绍一、电子标签XCTF-5017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电子标签可以拥有不同的形状、材质、标准及安装方式,托盘电子标签采用远望谷公司为托盘专门研发设计的托盘标签XCTF-5017烟草行业专用托盘标签➢外形尺寸:74mm×80mm×8mm➢工作模式:R/W(可读写)➢工作温度:-20℃~55℃➢存储容量:64位唯一序列号,216字节存储空间➢工作频率:860MHz~960MHz➢符合标准:ISO 18000-6B➢读写距离:3~10m (与不同的天线相配合) ➢适应车速:0~60km/h➢防冲突机制:适合于多标签读取➢安装方式:将标签装于托盘正中央,采用自攻螺丝固定➢封装方式:采用超声波ABS塑封,耐冲撞性强➢电子标签工艺:芯片采用管芯焊接工艺➢耐冲击性能:20次以上从2米高处跌落水泥地面无损电子标签XCTF-5010BNC(1)工作模式:R/W(可读写)(2)标签供电方式:无源,靠射频激励工作(3)存储容量:不少于2Kbit, 64位唯一序列号,至少216Byte用户可读写存储空间(4)工作频率:902-928MHz(5)符合标准:ISO 18000-6B(6)读写距离:0~3M(7)工作温度:-20℃~70℃(8)数据准确率:>99%(9)防冲突机制:适合于多标签读取(10)RFID标签反复擦写次数:可反复擦写100,000次以上(11)RFID标签有效使用寿命:5年以上(12)电子标签尺寸:85.6×54×1.9mm(13)电子标签工艺:芯片采用管芯焊接工艺(14)耐冲击性能:20次以上从2米高处跌落水泥地面无损二、RFID读写器RFID固定读写器包括读写器、天线、电器控制柜、声光报警器、地埋坑罩,保证在山东省滨州市烟草物流配送中心现有条件(无需补充其他设备或软件)下能保证托盘扫码出入库管理工作正常、可靠地完成,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
RFID的全面介绍

一、RFID的全面介绍和资料如何管理比澳洲人口多得的袋鼠?人类发射到太空中的东西如何追踪?病人不到医院去,医生如何检测并得出第一手的脑电波、心电图数据数据?超市中条形码大量的破旧、损害怎么办?……这些问题似乎困难而且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用RFID技术可以解决上述的所用问题。
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称为无线射频身份识别、感应式电子芯片或是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等等,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
1、起源RFID最早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来在空中作战行动中进行敌我识别:当时英国用以确认进机场的是否为己方的飞机,以免遭误击。
20世纪90年代起,这项技术被美国军方广泛使用在武器和后勤管理系统上。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利用RFID对武器和物资进行了非常准确地调配,保证了前线弹药和物资的准确供应。
和以往的“充足”供应有所不同,现代化的管理强调的是准确供应,也就是需要多少就提供多少,因为多余的供应会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许多欧美国家高速公路有电子收费站,只要凭着黏在车上的RFID辨识卡片,就可直接通过收费道、自动扣款,不须停车。
2、RFID原理1. 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组件及芯片组成,卷标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
2. 阅读器(Reader):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卷标信息的设备。
3. 天线(Antenna):在卷标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启动;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译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rfid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通过使用无线电信号来识别和跟踪标签中的数据,从而实现对物体的自动化管理和追踪。
其实生活工作中很多地方都有着它的出现,例如门禁系统、智能收费、智能停车等。
射频RFID主要的应用场景如下所示:
1.物流:
物流过程中的货物追踪、信息自动采集、仓储应用、港口应用、邮政快递
2.零售:
商品的销售数据实时统计、补货、防盗。
3.制造业:
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质量追踪、自动化生产。
4.服装业
自动化生产、仓储管理、品牌管理、单品管理、渠道管理
5.交通
高速不停车、出租车管理、公交车枢纽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等。
6.汽车
制造、防盗、定位、车钥匙。
7.航空
制造、旅客机票、行李包裹追踪。
8.军事
弹药、枪支、物资、人员、卡车等识别与追踪。
9.医疗
医疗器械管理、病人身份识别、婴儿防盗。
10.身份识别
电子护照、身份证、学生证等各种电子证件。
11.图书馆
书店、图书馆、出版社等应用。
12.防伪
贵重物品(烟、酒、药品)的防伪、票证的防伪等。
13.资产管理
各类资产(贵重物品或数量大、相似性高的物品或危险品等)。
14.食品
水果、蔬菜、生鲜、食品等保鲜度管理。
15.动物识别
驯养动物、畜牧牲口、宠物等识别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ault Class 0 Reader Communication Sequence
Tag power up, reset, and calibration process
• Current thrust primarily driven by Wal-Mart and DoD
– Automate Distribution:
– Standardization effort taken over by EPC Global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Read & Write Read & Write Read & Write
$$ $ ?
See above 8 bit password 32 bit password and concealed mode
No No Yes
* Class 1 Gen 2 is still in development, expected to close in Q4, 2004
Class 0 Protocol
Backscatter
Class 0 Tag Backscatter Frequency Modulation Format
North America
3.3 Mhz for data “1” 2.2 Mhz for data “0” FSK
Typical data stored in tag: • • • 96 bit EPC code 24 bit kill code 16 bit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Note: 64 bit versions also defined, 256 bit version under definition
Generic Tag Architecture
(Highly Simplified) Write Path Receiver D
Antenna
G
Memory
S Protocol Engine
Basic Tag Operational Principles
Inductive Coupling Backscatter
N Reader TAG Reader TAG
S
• • • •
Near field (LF, HF): inductive coupling of tag to magnetic field circulating around antenna (like a transformer) • Varying magnetic flux induces current in tag. Modulate tag load to communicate with reader • field energy decreases proportionally to 1/R3 (to first order) Far field (UHF, microwave): backscatter. • Modulate back scatter by changing antenna impedance • Field energy decreases proportionally to 1/R Boundry between near and far field: R = wavelength/2 pi so, once have reached far field, lower frequencies will have lost significantly more energy than high frequencies Absorption by non-conductive materials significant problem for microwave frequencies
Presentation Objectives:
• Explain technical principles behind RFID • Provide overview of RFID technology • Discuss:
– Forces driving the adoption of RFID – Challenges RFID deployment must overcome – The future
Reader/tag communication modes: 1. 2. 3. Start up signals (power up tags and sync. with them) Tree Traversal (read individual tags) Communication (send commands to tags)
Source of data: “Introduction to RFID” CAENRFID an IIT Corporation
Tags
Types of Tags
– Passive • Operational power scavenged
from reader radiated power
RFID Overview
Greg Leeming IFra bibliotektel Corporation 11/8/2004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Tag wirelessly sends bits of data when
it is triggered by a reader
Header - Tag version number EPC Manager - Manufacturer ID Object class - Manufacturer’s product ID Serial Number - Unit ID With 96 bit code, 268 million companies can each categorize 16 million different products where each product category contains up to 687 billion individual units
Transportation vehicle ID (road toll), Access/Security, large item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Competing UHF Protocols (EPC only)
Read Rate
Class 0
NA: 800 reads/sec EU: 200 reads/sec
– Semi-passive • Operational power provided by battery
– Active • Operational power provided by battery - transmitter built
into tag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Data rates: fast and slow defined: fast ( 12.5 micro sec bit period) and slow (62.5 micro second bit period) --- either 20% or 100% modulation depths
Class 0 Signaling
• Reduce cost (man power, shipping mistakes) • Increase sales (keep shelves full) • DoD Total Asset Visibility Initiative
Source of data: EDN – October 2004 -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Brian Dipert
Global Standard
No
Class 0+ Class 1 Class 1 Gen 2* (UHF Gen2)
NA:800 reads/sec EU:200 reads/sec NA:200 reads/sec EU: 50 reads/sec NA:1700 reads/sec EU: 600 reads/sec
Four main frequencies:
Frequency LF HF Focus of this presentation is on UHF UHF μwave 125khz 13.56Mhz 900Mhz 2.4Ghz Distance Few cm 1m ~7m 10m Example Application AutoImmobilizer Building Access Supply Chain Traffic Toll
1M
3% Electro magnetic 18000-4
11784/85, 14223 18000-3.1, 15693,14443 A, B, and C Smart Card, Ticketing, animal tagging, Access, Laundry Small item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Anti-theft, library, transportation
Agenda
• RFID history • Technical principles • Tag overview • Reader overview • Adoption challenges • The UHF market • The future??
RFID History
• First Bar code patents – 1930s • First use of RFID device – 2nd world war – Brittan used RFID-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