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常考实验汇总
高中化学29个常考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29个常考实验总结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的同时生成白色物质。
2、木炭在空气中冷却: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空气中冷却: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味。
4、铁丝在氧气中冷却: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5、冷却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试管上有液体生成。
6、氢气在空气种冷却: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种冷却: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成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还原成氧化铜:使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冷却: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冷却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冷却: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熄灭清澈气体: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将氯气灌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生成。
15、粗铜丝在氯气中冷却后重新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16、强光反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发生反应发生爆炸。
17、新制氯水中呈圆形黄绿色,光照存有气泡分解成,长复置氯水成无色。
18、氯水中加石蕊试液:先变小红色后退色。
19、红磷在氯气中燃烧:存有白色烟雾分解成。
20、湿润的淀粉碘化钾遇氯气:试纸变蓝21、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色。
22、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炭:溶液分层,上层吻合无色,下层吻合橙(紫)色。
23、细铜丝在蒸气中燃烧:粗铜丝红肿后分解成黑色物质。
24、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释出大量的热,分解成黑色物质。
25、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蒸发皿):火焰呈圆形淡蓝色(蒸发皿底部存有淡黄色的粉末)。
26、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圆形淡黄色,分解成存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中存有液滴分解成)。
高考化学常见实验

高考化学常见实验高考化学常见实验是指在高考化学试卷中常出现的一些实验题目,这些实验题目既涉及到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也考察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常识和理解能力。
在高考中,这些实验题目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熟悉和掌握这些实验内容对于高考化学成绩的提高非常重要。
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酸碱中和实验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实验题目之一。
这类实验通常涉及到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以及滴定过程中的计算等内容。
例如,题目中可能给出一定量的酸或碱溶液,要求知道该溶液的浓度。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根据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的摩尔比,计算出酸碱溶液的摩尔浓度,再通过摩尔浓度和体积的乘积计算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最后通过摩尔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计算出溶液的浓度。
滴定过程中的计算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常情况下,滴定实验是通过在滴定过程中加入一个指示剂,使反应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滴定终点的到达。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求计算出滴定终点的体积,进而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通过多做一些相关的习题和训练,加深对酸碱中和实验的理解和熟悉度,能够帮助我们在应对高考中的酸碱中和实验题目时更加得心应手。
二、气体实验气体实验是高考化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另一个实验题目。
这类实验通常涉及到气体的制备、气体的收集以及气体的性质等内容。
例如,题目中可能给出一定量的某种物质,要求知道某种气体在此条件下的体积。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根据气体的摩尔比,计算出气体的物质的量,再通过物质的量和气体的体积的比值得出气体的体积。
另外,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式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实验题目。
例如题目中可能给出一种化学方程式,要求知道在这个反应中应该如何制备并收集气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进而得出制备和收集气体的条件。
掌握了气体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通过多做一些涉及气体实验的习题和训练,能够帮助我们在高考中准确解答相关的实验题目。
完整版)高中化学实验汇总

完整版)高中化学实验汇总高中化学实验汇总一、《必修一》1、粗盐提纯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泥沙、CaCl2、MgCl2和一些硫酸盐。
试剂的添加顺序应按照规定顺序添加。
实验操作包括:加水搅拌、过滤、再结晶等步骤。
2、溶液中SO42-检验方法这个实验介绍了检验溶液中SO42-的方法。
同时还介绍了检验溶液中Ag+的方法。
3、蒸馏这个实验介绍了蒸馏的仪器和注意事项,如沸石、冷却水流向、弃去开始的馏出液等。
4、萃取分液这个实验介绍了萃取分液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查漏和观察溶液颜色。
同时还介绍了溴水、溴的CCl4溶液、液溴、溴蒸气、碘水、碘的CCl4溶液、碘、碘蒸气和玻璃塞上的小孔作用等知识点。
5、电解水这个实验介绍了气体摩尔体积、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等知识点。
同时还解释了实验中正负极气体体积比略小于1:2的原因。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个实验介绍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7、胶体的性质和制备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将FeCl3加入NaOH溶液中,搅拌并加热,生成氢氧化铁胶体。
2) 丁达尔效应:将NaCl加入AgNO3溶液中,观察到白色沉淀,说明Ag+离子被Cl-离子取代,产生了丁达尔效应。
3) 浊液和胶体过滤后:浊液可以通过滤纸过滤,而胶体则需要使用特殊的过滤器,例如著名的___-赫维法。
补充:利用半透膜实验可以区分浊液、溶液和胶体。
半透膜只允许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悬浮物通过。
因此,溶液可以通过半透膜,而浊液和胶体则不能。
4) 电泳:带正电的胶粒会向阴极移动,而带负电的胶粒则会向阳极移动。
这种现象可以用于分离胶体中的不同成分。
8、离子反应1) Na2SO4 + KCl → 无明显反应。
2) Na2SO4 + BaCl2 → 生成白色沉淀,表明SO42-离子与Ba2+离子反应生成BaSO4.3) NaOH + HCl → 生成水和氯化钠。
4) CuSO4 + NaOH → 生成蓝色沉淀,表明Cu2+离子与OH-离子反应生成Cu(OH)2.5) NaOH(酚酞)+ HCl →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表明OH-离子被H+离子取代。
高考常考化学实验知识点

高考常考化学实验知识点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化学考试中常考的内容之一。
熟悉化学实验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而且有助于应对高考试题。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个高考中常考的化学实验知识点,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现象。
在酸碱溶液中,当酸和碱按化学计量比例混合在一起时,产生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该反应常用于判断酸和碱的浓度、确定酸碱强弱等实验中。
例如,我们可以用酸碱中和反应来测定酸或碱的浓度。
通常,我们将一定体积的酸溶液与一定体积的碱溶液混合,通过改变其中一个溶液的体积以达到中和的终点,再根据终点时溶液的体积计算酸或碱的浓度。
二、赤铁矿与高锰酸钾的反应赤铁矿与高锰酸钾的反应是高考化学实验中的一道常考题。
该实验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用于检测氯离子。
在该实验中,我们先将待检溶液加入高锰酸钾溶液中,然后缓慢滴加硫酸,如果溶液呈现橙红色,则表示有氯离子存在。
这是因为高锰酸钾溶液可以被氯离子还原为氯气,橙红色是由于还原了的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的特殊颜色。
三、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高考化学中的一个常考知识点。
电解质是可以在水溶液中产生离子的物质,它们能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载流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导电。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检测溶液的导电性。
将两根电极(通常为碳棒)插入待检溶液中,再用万用表或导线连接电极。
观察电极间的电流是否通,如果通电,说明该溶液是电解质溶液。
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来判断酸、碱和盐的性质,这是由于它们在水溶液中能产生不同类型的离子而引起的。
四、金属活动性金属活动性的实验是高考化学中的一道常考题。
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活动程度,一般用金属与溶液或金属离子的反应来判断。
例如,我们可以用铜片与铁离子溶液接触,会发现铜片逐渐变黑。
这是因为铁离子比铜离子更容易被氧化,所以金属铜被还原失去了金属的光泽,呈现黑色。
60个高中化学常考实验

60个高中化学常考实验1.卤素间的置换反应2KI+Cl 2=2KCl+I 2 2KI+Br2=2KBr+I 2 2NaBr+Cl 2=2NaCl+Br 2氧化性强弱MnO 4->ClO ->Cl 2>Br 2>Fe 3+>I 2 还原性强弱顺序 S 2->I ->Fe 2+>Br ->Cl ->OH - 考点:水层和有机层颜色、少量过量、强弱顺序直击高考2.根据下列化学实验示意图及表中实验现象,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 实验现象结论A a 左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 活动性:Al >Fe >CuB b 左边棉花变为橙色,右边棉花变为蓝色 氧化性:Cl 2>Br 2>I 2C c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 溶解度:AgCl < AgBr < Ag 2S Dd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非金属性:Cl >C >Si2.活泼金属与H 2O 的反应(探究周期律)操作: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 2mL 水,并滴入 2 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
观察现象。
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滴加酚酞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溶液变红。
考点:元素周期律、氢氧化镁aq 可使酚酞变红直击高考3.(2021·湖南)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 检验溶液中4FeSO 是否被氧化 取少量待测液,滴加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净化实验室制备的2Cl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NaCl 溶液、浓24H SO 的洗气瓶C 测定NaOH 溶液的pH 将待测液滴在湿润的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工业酒精制备无水乙醇工业酒精中加生石灰,蒸馏4.(2020·山东卷)实验室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用冷水贮存白磷B. 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C. 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蒸发皿D.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金属钾的燃烧3.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方程:Na 2S 2O 3+H 2SO 4=Na 2SO 4+SO 2↑+S↓+H 2O 记录每组中从混合到出现浑浊的时间。
高中化学20个常考实验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1、步骤:(1)计算(2)称量:4.0g(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3、注意事项:(1)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另外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
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
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
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
(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4)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和液体的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3H2O Fe(OH)3(胶体)+3H+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高考化学常考20个实验

高考化学常考20个实验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1、步骤:(1)计算(2)称量: 4.0g(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3、注意事项:(1)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另外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
若配制480mL 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
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
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
(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4)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和液体的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3H2O Fe(OH)3(胶体)+3H+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3、命题角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三、焰色反应1、步骤:洗—烧—蘸—烧—洗—烧2 、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3 、焰色反应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是物理性质4 、Na ,K 的焰色:黄色,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5 、某物质作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一定有Na ,可能有K6、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Na ,K 的焰色四、Fe(OH)2的制备1、实验现象:白色沉淀立即转化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1)定义: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2)装置及操作要领:2、蒸发(1)定义:将溶液浓缩、溶剂汽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2)装置及操作要领:——玻璃棒的作用:搅拌。
加热蒸发皿使液体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盛液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当蒸发皿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3)蒸发过程中的两种结晶方式:①蒸发结晶:通过减少溶剂而使溶液达到过饱和,从而析出晶体,如除去NaCl晶体中混有的KNO3.②冷却结晶:通过降温而使溶质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晶体,如除去KNO3晶体中混有的NaCl。
3.蒸馏(1)定义: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2)仪器装置:(3)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沿平齐;②加沸石(或碎瓷片);③冷凝水“低进高出”;④不可蒸干4、萃取和分液(1)定义: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叫做萃取。
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
(2)操作方法: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其量不超过分液漏斗容积的2/3,盖好玻璃塞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③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选用萃取剂时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一般是水)互不相容。
②萃取剂和溶质不发生反应。
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其在原溶剂(一般是水)中的溶解度。
5、重结晶(1)定义:将晶体溶于溶剂或熔融以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体中结晶出来的过程。
(2)实验操作:①将需要纯化的化学试剂溶解于沸腾或接近沸腾的适宜溶剂中;②将热溶液趁热过滤,以除去不溶的杂质;③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冷却结晶;④滤出晶体,必要时用适宜的溶剂洗涤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