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梳理
【复习目标】
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 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已”通“矣” 2.“共”通)1.(1) 军:驻军 (2) 盟:订立盟约
2.(1) 东:向东 (2) 夜:在夜晚 (3) 朝:在早上;夕:在夜晚
(二)(1) 退:使……撤兵
(2) 亡:使……
灭亡 (3) 阙:使……削弱
(三)形容词的活用
1.(1) 乏困:缺少的东西(2) 远地,指郑国 2.(1) 厚、薄:变雄厚、变薄弱 (2) 敝:损害
4.“知”通“智”
二、古今异义
1.古义: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 2.古义:外交使节3.古义:缺少的东西 4.古义:那个人
三、一词多义

①代词,它,代郑国
②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③代词,他们,代使者
④代词,指代自己的
⑤副词,表商量的的语气,还是

(补充)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济 ①动词,渡河 ②动词,成 ③动词,有利,有益
④动词,帮助,接济 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这件事 ③代词,指秦军 ④动词,到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 这里
③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状语后置句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
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 心。 2.省略句 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词读音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fú)人古义:那人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五、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⑤以乱易整(用,介词)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军队)辞曰(推辞)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义鄙远(越过)亡郑以陪邻(增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许君焦、瑕(答应)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阙秦(侵损、削减)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派遣)(戍守)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今老矣(语气词)然郑亡(然而)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夫晋(句首发语词)唯君图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一、文言词句释义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日:“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拒绝)日:“臣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许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绳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君知其难也。

焉(哪里)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高兴),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日:“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表示祈使)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作文素材提炼应用角度一:慷慨赴难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步履蹒跚地迈向秦营。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烛之武运用智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归纳:一、作品背景1. 作者:《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

2. 创作年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3. 作品来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独立篇章,收录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故事梗概1. 晋国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退兵。

2. 烛之武通过分析时局,指出秦晋两国联姻的重要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

3. 烛之武因此成为晋国的英雄,被后人传颂。

三、人物形象1. 烛之武: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秦穆公:明智且具有远见卓识,容易被说服。

四、文学艺术特点1.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人物描写: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智谋和勇敢。

3. 时局分析:烛之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能准确把握秦穆公的心理。

五、历史意义1.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强调了智谋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3.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为国家利益勇敢地去说服秦穆公。

六、影响及传承1. 烛之武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形象,其智谋和勇敢被广泛传颂。

2.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烛之武的故事被后世艺术家改编为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七、相关知识点1. 左丘明其他作品:《左传》以外的其他史著,如《国语》等。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等。

4. 古代史书的编年体:如《史记》、《汉书》等。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左丘明作品中的瑰宝。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共,通洪”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咼兴。

)6.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 贰于楚也古: 从属二主,动词;今: 二”的大写,数词。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 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 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 今老矣(老,老年人)④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 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 1.贰① 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隐公元年》)② 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 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何厌之有(同“餍”,满足)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包裹)3、以为(古义:把……当做或把……作为;认为……是。

今义:认为)4、去(古义:离开;今义:到)5、贰(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6、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7、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8、微(古义:如果没有,加入没有;今义:小,细小)9、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3、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4、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7、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8、与郑人盟(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同盟)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向西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11、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当晚)1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4、臣之壮也(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1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6、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四、一词多义封:①动词,在植物的根部培土。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越国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 地)
三、词类活用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动词,增强、削弱)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2、古今异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7、固定结构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许、敝、鄙、微
1.若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若毒之乎 • 仿佛若有光
2.敝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敝衣草履 • 远来疲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3.许
许君焦、瑕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何许人也
4.鄙
5. 微
• 蜀之鄙有二僧/越国以鄙远 •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 • 微言大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见微知著 •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主人 ②行李之往来 ·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何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动词 ,把……当作疆界)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 共其乏困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③ 秦伯说
④ 失其所与,不知
(说,通“悦”,喜悦)
(知,通“智”,明智)
五、重点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阙秦以利晋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目的,连词) (把,介词) (表顺承,连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顺承,连词 ) (表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
五、 重点虚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