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导学案(郝戈庄初中王成毅)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初中化学3、课时:2课时4、课前准备:(1).回忆以前所学的碳、硫、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设计这一题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概念,对燃烧有初步的认识。
(2).回忆第二单元课题1利用红磷或白磷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设计这一题目的目的是服务于课堂上将要进行的一个实验。
(3)、自学课本,找出燃烧和爆炸的条件,想一下这两者的关系。
设计这一题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课题知识有所了解二、教学课题(一)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导入新课。
教材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7-1红磷、白磷的燃烧情况,得出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7-2蜡烛的燃烧情况,得出灭火的原理以及常用的灭火的方法,然后简单介绍常见的灭火器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树立防火意识,具备简单的火灾逃生的方法;通过实验7-3面粉燃烧的爆炸实验,探究爆炸的条件,认识到爆炸的危害性,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基本要求: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以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2、本节教材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能力体系: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价值体系:增强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学习一些火灾逃生的常识。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燃烧的条件,会设计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知道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能力目标(3)、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教学难点: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方法级原理。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本节课主要讲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燃烧过程中的三要素和灭火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火灾预防和灭火技能。
二、导学内容1.燃烧的基本概念2.燃烧的三要素3.灭火的基本原理4.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三、学习重点1.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2.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术语3.熟悉常见的灭火器种类和使用方法四、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仔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重点理解概念和原理,关注关键词和术语。
2.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和模拟实践,培养正确的火灾预防和灭火技能。
3.合作探究:与同学合作,讨论燃烧和灭火的相关问题,共同学习和进步。
五、学习过程1.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参与下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化学反应过程。
燃烧一般包括火焰、烟雾、光热、有毒气体等现象。
2.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的三要素是指燃料、助燃剂和氧气这三个必备条件。
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存在且处于一定比例下,燃烧才能发生。
•燃料: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油、纸张等。
•助燃剂:提供火焰的热量和氧气的物质,常见的助燃剂有空气、氧气和氯气等。
•氧气:燃烧必备的气体,常见的来源是空气中的氧气。
3. 灭火的基本原理灭火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消灭火源或降低温度,使燃烧无法继续进行的过程。
•压制:利用灭火器或水源将燃料上方的氧气隔离,使燃料无法继续燃烧。
•冷却:利用灭火器或水源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无法维持燃烧状态。
•隔离:将火源所在区域与其他可燃物隔离,防止火势蔓延。
4. 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常见的灭火器种类有水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不同的灭火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火源。
•水灭火器:适用于燃烧物为固体物质的火源,使用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免受到喷射的热量和蒸汽伤害。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电器设备、液体燃料等引起的火源,喷射时要注意避免触发电器等设备,以免发生二次事故。
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艺
1.看法熄灭的条件2.能解释灭火方法和原理3.知道防火自救的知识 二、进程与方法
1.经过活动与探求,初步学习应用对比思想设计探务实验〔控制变量法〕,并对取得的实验理想停止剖析得出结论的迷信方法;
2.能自动与他人停止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就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2.经过实验感受实验探求的进程,体验实验探求的乐趣 3.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
探求熄灭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记载上去。
提示:碳酸钠与稀盐酸混合会发生CO 2,CO 2能用于灭火。
灭火的基本〔原理〕就是: 【检测进程】穿越前线:
1.以下火灾逃生方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用湿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
B 、弯着身子快速跑到平安地点
C 、躲在床底下,等候消防队员救援
D 、千万不能乘坐电梯逃生 2.夏天燃着的蚊香不慎引燃空调被,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 、立刻用冷水浇灭
B 、冷水降低了空调被的着火点
C 、冷水使温度降低到空调被的着火点以下
D 、还可以将燃着的空调被转移到空旷的室外使之隔离 3.家中以下物质着火,处置方法不当的是〔 〕 A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少量水浇灭 B 、电路短路招致用电器着火—用少量水浇灭 C 、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 、假定房间大面积着火—立刻逃到平安位置再呼救,并拨打火警 119
成语注释〔用化学知识〕:
钻木取火: 煽风点火: 釜底抽薪:。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导学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一、自主学习1.概念:可燃物与发生的______的的氧化反应。
燃烧现象: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是放光放热的___是燃烧广义的燃烧:指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
例:H2在Cl2中的燃烧生成HCl气体, Mg在CO2中的燃烧生成MgO和C。
2.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2);(3)。
着火点(燃点):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温度。
对某一特定燃料来讲它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改变。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只要消除任意一个即可)2 .灭火的方法:(1);(2);(3)。
二、合作探究(1)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2)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3)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4)室内着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5)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三、课堂反馈1.下列对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A.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B.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D.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2.下列处理方法恰当的是()A.酒精灯的酒精碰洒在桌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B.厨房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通风C.图书档案起火,用大量水浇灭D.室内放一盆水,以防煤气(含CO)中毒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④棉尘⑤天然气A.①②③⑧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4.用扇子可以扇灭蜡烛的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描述正确的是()A、移走可燃物B、隔绝空气C、隔绝氧气 D降低温度于着火点以下5.点燃的火柴棍燃烧端朝上时,其未燃尽便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火柴棍的着火点升高了 B.缺乏氧气C.燃烧端下方的火柴棍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缺乏可燃物【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周围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会熄灭。
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1、学习目标:1. 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 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3.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前预习】1. 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2. 请回忆哪些物质能够与 0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情境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很多物质的燃烧, 你能总结出什么叫燃烧吗 ?燃烧的发生与哪些因素相关?二、自主探究:知识点一:燃烧的条件【归纳】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总结什么是 燃烧:可燃物与 ___________ 发生一种的 ______、 ______ 的 _____ 的氧 化反应。
【猜想】燃烧需用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请你根据本小组的猜想,设计实验并实行实验探究,填写下表。
【结论】请根据实验现象实行讨论交流,并归纳。
燃烧的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考】1.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事例分析证明。
2. 燃烧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交流讨论】教材P 1251.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2.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观察】观察老师演示P 124实验7-1,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1.如果控制不当,燃烧又会给生活带来有哪些灾害呢?2. 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灭火?【实验探究】(P124实验7-2 )小组比赛:请各组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正在烧杯里燃烧着的蜡烛熄灭。
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1.2.3.4.【结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1.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2.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 扑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4. 如何解释“钻木取火”、“水火不容”、“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几个成语?【自学】阅读教材P127表7-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研究目标1.理解燃烧的定义、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研究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研究难点:灭火的方法。
二、自主研究一)燃烧的实质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现象,但你知道燃烧的实质是什么吗?请回忆以前所做的常见物质的燃烧实验并填写下表。
可燃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现象硫S + O2 → SO2 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木炭 C + O2 → CO2 燃烧产生火焰和灰烬铁丝4Fe + 3O2 → 2Fe2O3 燃烧产生火花和铁锈联系上表和课本,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通常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能的过程。
二)燃烧的条件1.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并讨论。
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请你解决以下问题: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一小石块和一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燃着的两支蜡烛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氧气将一小木条和一小纸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2.猜想:1)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2)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3.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及水中的白磷的现象:通入氧气之后,水中白磷的现象:4)实验分析:实验操作可燃物是否达到着火点是否与氧气接触是否燃烧1) 铜片上的白磷白磷粉末是是2) 铜片上的红磷红磷粉末是是3) 热水中的白磷白磷条否是4) 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条是是5)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
思维拓展:4.上图演示实验与课本129页的实验有何不同?哪个实验更好?其主要优点是什么?5.根据课本129页表7-1分析,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6.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盛满水的纸杯,一直到水沸腾而纸杯完好无损。
请解释这一现象。
精讲点拨: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能的过程。
《燃烧与灭火》 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运用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常见的灭火器,知道其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灭火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知识梳理(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
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纸张、煤炭、汽油等。
2、氧气(或空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参与。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每种可燃物都有自己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 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 240℃。
(三)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在铜片上分别放置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实验分析:(1)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燃烧。
(2)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烧。
(3)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灭火的方法(1)隔离法: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物质隔离,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火势不能蔓延。
例如,森林火灾发生时,设置隔离带。
(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例如,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3)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
例如,用水灭火。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燃烧,掌握燃烧的条件。
2、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的条件、灭火原理和方法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回顾并列举学过的燃烧的事例,总结出燃烧的特征、和二、学习任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二)讨论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三)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燃烧的条件:1、2、3、。
(四)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29下面的讨论题,完成下表。
三、当堂练习1、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汽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 汽油是液态B 没有达到着火点C 汽油有挥发性D 没有与氧气接触2、做实验时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某同学立刻用湿抹布扑盖,他这一做法的灭火原理是()A 消除可燃物B 降低温度C 隔绝空气D 降低着火点3、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A 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B 水的密度比木材大;C 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D 大量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4、将下列灭火措施原理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A)隔绝氧气;(B)移走可燃物;(C)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
(1)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2)消防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3)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4)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用割除草的方法打出通道。
()四、学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学习难点】灭火的方法。
新知预习:
1.通常所说的燃烧,指可燃物与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的条件:⑴;⑵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
(3)灭火的原理:清除___ _____或使_____ ___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使温度降到___________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活动元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自主学习:
1. 阅读课本128页—129页“燃烧的条件”,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图7-5】-I所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2)【图7—5】-II所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合作交流:
1.【图7—4】中薄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
2.【图7—5】中为什么白磷在水下会燃烧起来?
3、石头点燃,能燃烧吗?
4、通过学习,你认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燃烧这三个条件有怎样的关系?
精讲点拨:
1.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条件是:如图.
3.着火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活动元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125页—127页“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回答下列问题:(提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该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
1.【实验7—8】中三支蜡烛分别会出现什么现象?(填写在教材130页表格中)
2、怎样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精讲点拨:
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_____ 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 ____ ___。
应用新知: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
有效训练
一、选择题
1. 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跟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B.纸比煤着火点高
C.纸比煤着火点低 D.纸比煤密度小
2.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火会更旺,这是因为()
A.木柴是可燃物 B.温度已达到着火点
C.散热快 D.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3. 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
A.马上拨打119 B.用嘴吹灭
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
8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的是( )
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木砍掉
二.填空题
1.《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火箭”射进曹军连环木船,“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东风”不仅使火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2.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下图1)。
请回答有关问题:
图1 图2
(1) 通过图2所示的对比实验,可以探究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延伸
1.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因为( )
A .O 2不够
B .火柴潮湿,不易燃烧
C .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D .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容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
A 、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 、火柴梗的温度高
C 、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如右图所示:水槽内盛有澄清石灰水,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用钟罩将其扣在水槽内。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哪些主要现象?(至少写出三条)
4.比较下列物质的点燃方式,分析燃烧的难易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火柴、纸张、小木条、蜂窝煤:
红磷、白磷:
煤块、煤粉:
猜想:燃烧难易程度与什么有关。
棉花
蘸有水
的棉花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
1、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垂相》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铜生锈,自行车轮胎爆炸
B、高梁酿酒,红磷燃烧
C、胆矾研碎,酒精燃烧
D、食物腐烂,金属导电。
3.下列变化中均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水结冰,纸张自燃,酒精挥发;
B 液氧气化,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矿石粉碎;
C 自行车轮胎放炮,燃放烟花爆竹,木材制成桌椅;
D 气球受热体积膨胀,水通电后分解,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4.下列各组中物质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二氧化碳制成干冰 B蜡烛熔化、蜡烛燃烧
C原子转化成离子、离子转化成原子 D火药爆炸、气球爆炸
6、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7、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纯碱制烧碱、轮胎爆炸
B.高粱酿酒、白磷燃烧
C.蒸汽锅炉爆炸、煤气燃烧
D.蜡烛燃烧、食物腐败变质
8、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矿石粉碎,蒸汽锅炉爆炸
B、铁锅生锈、白磷自燃
C、水变成冰、酒精挥发
D、植物光合作用、活性炭除异味
9、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变化是( )
A生石灰溶于水成石灰乳 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减少
C浓硫酸使有机物炭化 D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
10、43、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粉末制取氧气(装置A),也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催化剂二氧化锰粉末
来制取氧气(装置B)。
装置B中的仪器a是分液漏斗,通过活
塞的“开”、“关”可以随时滴加过氧化氢溶液,从而控制得到
氧气的质量。
(1)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从所需的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比较装置
44、A和B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