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陕北秧歌

合集下载

《陕西文化-陕北秧歌》教学设计

《陕西文化-陕北秧歌》教学设计

小学校本教程《陕西文化》第6课《陕北秧歌》教学设计执教者:课题《陕西文化-陕北秧歌》教材分析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弘扬、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与灵魂,它体现着民族精神与性格,以超越物,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甚至影响质的力量影响当代和未来,它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繁荣的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族文化如此重要,不得不让我们对它进行用心思考和着力践行。

此教材是本校自主编撰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了陕西的相关历史文化。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

早在11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

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

自古帝王都,陕西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小班民间文化陕北秧歌的教案

小班民间文化陕北秧歌的教案

小班民间文化陕北秧歌的教案教学目标:能主动联系自己对陕北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陕北地区浓郁的民俗、民风及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教学重点:在艺术活动中初步掌握陕北秧歌的步伐和舞蹈特点,能大胆愉快地学跳陕北秧歌。

教学难点:在歌唱、舞蹈及美术创作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合作与交流,能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表演。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白毛巾、红绸带、小肚兜、塑料篮等;3、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陕北民俗民风及民间艺术的资料,学会歌曲边区好地方。

教学过程:一、欣赏陕北民歌、民俗,师:同学们,早就听说四年二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艺术,黄老师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上艺术课。

今天呀,黄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富有浓郁民间艺术的地方。

(课件播出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同时出现陕北民俗民风及民间艺术的图片。

)师:画面上给我们展示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间艺术?哪陕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陕北的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吗?师:陕北民歌非常优美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课前我们听的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一首陕北民歌,哪你们会唱陕北民歌吗?我们一起把边区好地方这首歌曲唱唱好吗?我请个同学来领唱。

(请学生看老师指挥)(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和民俗的热爱情感。

)二、陕北秧歌好激情(一)看一看,说一说师:同学们真能干,对陕北的了解可真多,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陕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陕北秧歌就是其中的`一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陕北秧歌。

(揭示课题——陕北秧歌,课件出示)(二)看一看,学一学师:在平时生活中你看过秧歌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陕北秧歌。

(放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师表演一段陕北秧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想跳吗?我们一起来试着跳一跳(放音乐边区好地方老师领着大家跳一遍)师:这位同学扭得不错,能教教大家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她的脚步是怎样的?我们跟着她学学。

陕北秧歌欣赏教案

陕北秧歌欣赏教案

陕北秧歌欣赏教案教案标题:陕北秧歌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陕北秧歌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欣赏陕北秧歌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陕北秧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陕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

2. 秧歌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3. 秧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教学准备:1. 陕北秧歌的相关资料和音视频素材。

2. 音乐播放设备和投影仪。

3. 秧歌舞蹈示范视频或舞蹈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一段陕北秧歌音乐,激发学生对秧歌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对陕北秧歌的了解和印象。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陕北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其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分析陕北秧歌的特点,包括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和歌曲内容等方面。

3. 展示陕北秧歌的音视频素材,让学生感受秧歌的独特魅力。

三、秧歌舞蹈学习(20分钟)1. 播放秧歌舞蹈示范视频或展示舞蹈教材,让学生观看并理解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2. 分组让学生互相练习秧歌舞蹈动作,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四、秧歌音乐欣赏(15分钟)1. 播放陕北秧歌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聆听并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了解秧歌音乐的独特之处。

五、综合实践(20分钟)1. 将秧歌舞蹈和音乐结合起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型表演。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舞蹈动作和音乐片段,展示他们对陕北秧歌的理解和创意。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他们对陕北秧歌的认识和体验。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陕北秧歌的重要性和传承价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陕北秧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进行相关研究或写作。

2. 组织学生参观陕北秧歌表演或邀请专业舞蹈老师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秧歌舞蹈动作和音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陕北秧歌大家学策划书

陕北秧歌大家学策划书

陕北秧歌大家学策划书
延安大学学生会体育部
陕北秧歌大家学策划书
一、活动内容。

延安,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我们相聚在延大,不仅要学习好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延安精神、延安文化。

能代表延安传统文化的有安塞腰鼓和陕北民歌以及陕北秧歌。

特此在“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上开展“陕北秧歌大家学”活动。

二、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延安文化和延安传统艺术。

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学习到地方特色。

同时展现我校培养人才的全面,在学生将来就业时拥有一技之长。

三、活动时间。

报名时间:2012年5月30日和31日
报名地点:男生公寓7#楼下和女生公寓2#楼下。

活动时间:2012年6月2日到6月3日。

四、活动流程。

1、进行道具统计,计算最多能有多少人参与。

(5月10日)
2、联系教练员。

(5月28日)
3、大门口喷绘张贴。

(5月29日)
4、组织报名,报名表见附件1。

(5月30日和31日)
5、培训开幕式。

(6月2日08:00)
6、进行秧歌培训。

(参考培训时间。


7、培训总结及颁奖。

(6月3日20:00)
五、工作安排。

人员调动及后勤:办公室。

音响设备:科技部。

场地布置道具管理:生活部、社会活动部、学习部、体育部。

内部学员:文艺部、女生部。

宣传报道:宣传部。

六、培训时间。

附件1。

民进艺术艺术-陕北秧歌

民进艺术艺术-陕北秧歌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 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 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 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 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的伞头改为工农形象持木制镰刀斧头,创造了 具有新内容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 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
其中,“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新 秧歌在全国得到普及。新秧歌有大场秧歌 《边区好地方》、扇秧歌《南泥湾》等,深 受群众欢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起着 鼓舞斗志,庆祝胜利的作用。1950年代民间 舞蹈方兴未艾,各地秧歌异彩纷呈,人们就
在秧歌前冠以地名以示区别。
下面我们来欣赏图片:
谢谢观看!
民间艺术
——陕北秧歌
一 、陕北秧歌介绍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 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 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 闹社火“等„
二 、陕北秧歌由来背景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 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 "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 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 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 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 "。故又有人指出,秧歌传自南方,是陕北的一种 外来文化。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说: "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每年正月二三开 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 了锣鼓五音"。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 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三、陕北秧歌分布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 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 表性。四、陕北秧歌类型ຫໍສະໝຸດ 陕北秧歌主要有: (1)大秧歌

(整理)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简述上

(整理)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简述上

第一章陕北秧歌简述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主要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流派之一。

它长期流传在陕北的广大地区,又叫“闹秧歌”、“闹红火”。

秧歌一词,从广义上讲是陕北民间文艺活动的总称,狭义上则指秧歌队在广场进行的集体歌舞表演。

一、陕北秧歌的分布与特点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的绥德、佳县、米脂、清涧、志丹、吴起、安塞、延安、甘泉、洛川等县,以榆林的绥德和米脂两县为代表,被称作“绥米秧歌”;以延安的洛川秧歌,代表了陕北南部秧歌的艺术特点,从而形成了陕北秧歌的两大流派。

陕北秧歌是民间群众自娱性歌舞,多在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元霄节前后活动,各村秧歌活动时,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在各村秧歌队组织者(旧是由神会会长)的领导下,从农历年前准备,正月初二左右开始活动,俗称“起秧歌”(近年来有些地方从正月初七、八开始),正月十五天官赐福时举行大型表演,也就是最高潮时期。

陕北秧歌作为当地人民自己的歌舞艺术,必然要表现出陕北的人情风俗、生活情感,最先在农村是一项祀神的民俗活动,称传统老秧歌,属神会组织的,也有个人组织的,有不少人自幼参加,它通过谒庙、灯场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免难,大吉大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表演形式有农家院落表演,有较大场地的表演。

后来又增加了村上集体和基层政府的统一组织形式。

它借助丰富多彩的场面与队形变化,抒发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热情奔放的情绪,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在高亢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

二、陕北秧歌的分类陕北秧歌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六种:(一)大场秧歌。

即在出演时和广场表演的秧歌。

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气氛欢腾,场面热烈,为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

大场秧歌也将“竹马”、“旱船”、“耍狮”、“舞龙”等夹杂在秧歌队伍中,更显得光彩夺目,妙趣横生。

(二)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

人数为二人,三人,四人,八人不等,表演节目一般是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嬉戏,融舞蹈、戏曲、杂耍为一体的表演。

陕北秧歌基本动作教学教案

陕北秧歌基本动作教学教案

陕北秧歌基本动作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陕北民间舞蹈教材》第三章“陕北秧歌”,详细内容包括: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臂动作、体态特征及简单的组合动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组合动作。

2. 培养学生对陕北民间舞蹈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学习陕北秧歌,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舞蹈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的协调配合。

教学重点:掌握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组合动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视频学具:舞蹈鞋、舞蹈服装、镜子、把杆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陕北秧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陕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步伐教学(15分钟)a. 教师示范陕北秧歌的基本步伐,讲解动作要领。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基本步伐,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c.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手臂动作教学(15分钟)a. 教师示范陕北秧歌的手臂动作,讲解动作要领。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手臂动作,注意动作的流畅性。

c.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 组合动作教学(15分钟)a. 教师示范组合动作,讲解动作顺序和节奏。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组合动作,注意动作的协调性。

c.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观摩。

b.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b. 学生谈谈学习陕北秧歌的感受,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陕北秧歌基本步伐2. 黑板右侧:陕北秧歌手臂动作3. 黑板中央:组合动作顺序和节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复习本节课学习的陕北秧歌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独立完成组合动作。

2. 答案:学生将作业视频提交至班级群,教师进行评价。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中)[策划]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中)[策划]

第五章表演队形与图案陕北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扭大鼓场,也叫踩大场,扭大鼓场的关键是表演的场子图案。

扭大鼓场时,在传统老秧歌表演时,伞头手持“灯笼伞儿”,身后跟演员扮演的两个“门神”,接着是文、武(男女)身子,再后面是丑角(如蛮婆、蛮汉、毛达子、教书先生、算命先生、货郎、二流子等),表演时各按自己的特点表演。

新秧歌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改革发展,秧歌队角色和形象都以当今人物为主,多属集体群舞表演,在统一动作下进行。

第一节单过街、五大洲一、单过街单过街主要用于行进中,有时也有舞台和大鼓场表演中进行。

教学要点:1、在行进中要按照伞头所引的路线扭步,不歪线路。

2、到转角时要以不移动角位,角位上转身要自然,不能直转,若在场内,结尾者要与伞头交角。

教法:1、预习十字步,转角步。

2、伞头引路,带击乐教学走单过街。

二、五大洲五大洲图案,多用在场子和舞台。

要点:与单过街相同。

教法:1、预习大摆十字步,转角步。

2、伞头引路,带乐带道具教学。

第二节三角梅花、卷菜心三角梅花,卷菜心(也叫卷席筒)都是场地表演图案,三角梅花有时也作舞台表演图案。

教学用具:击乐、伞、扇或绸。

一、三角梅花教学要点:1、三角梅花的转角,有单角也有转双角,所以转角时更要把握住脚步的位置,转双角第二角与一、三不同。

2、走直线时要前后照准,不外线。

教学过程:1、练习:十字步,二进二退步。

2、伞头引路走图案。

3、带击乐跟伴奏走图案。

二、卷菜心教学要点:1、要在行进时走弧线。

2、转到里“心”走一角,退出时要稳退。

3、伞头和前面的演员行进到里圈场时扭动步距放小,以利后面在外圈的演员赶上,行距要自然分开些,使出“心”演员不受影响。

教学过程:1、预备动作:“前进扭步”,“转角步”,“十字跳跃步”。

2、伞头引路用“前进扭步”,按图示路线行进,到“菜心”扭“转角步”,走成转角。

3、从菜心扭转角后,动作变用“十字跳跃步”,往出逆转。

第三节挂四斗、绕∞字挂四斗和绕∞字这两种图案在场地人数少的情况下表演合适,舞台和小场子中用的最多,看似简单,走美观不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秧歌
一、陕北秧歌简述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主要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流派之一。

它长期流传在陕北的广大地区,又叫“闹秧歌”、“闹红火”。

秧歌一词,从广义上讲是陕北民间文艺活动的总称,狭义上则指秧歌队在广场进行的集体歌舞表演。

1、陕北秧歌的分布与特点
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的绥德、佳县、米脂、安塞、延安等县,以榆林的绥德和米脂两县为代表,被称作“绥米秧歌”;以延安的洛川秧歌,代表了陕北南部秧歌的艺术特点,从而形成了陕北秧歌的两大流派。

陕北秧歌是民间群众自娱性歌舞,多在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元霄节前后活动,各村秧歌活动时,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陕北秧歌借助丰富多彩的场面与队形变化,抒发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热情奔放的情绪,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在高亢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

2、陕北秧歌的分类
陕北秧歌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六种:
(1)大场秧歌。

(2)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

(3)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

(4)彩门秧歌。

(5)九曲秧歌。

(6)彩灯秧歌。

陕北秧歌在民间以它质朴,热烈的面目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文化艺术。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载入新文化的光辉史册。

二、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手位与手臂动作
动作简介:
手位与手臂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整个姿势的美观,它不仅在空手扭动中很重要,特别是挚道具时,如拿伞、扇、绸、巾时,就显得更重要,使用不当,就很别扭。

基础动作:
1、山膀
身体站直,双脚并跟呈“八”字,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伸直,略向下,手成“掌”形,脸微向左。

(见下图1)
2、按掌
身体站直,双腿靠扰,双脚并齐,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向腰前弯屈呈60°左右,手掌心向下开掌形,脸微侧左。

(见下图2)
3、托掌
身体站直,双腿并拢双脚略分,左臂弯屈,手心向外托与身侧腰带下方,右手上伸微弯举上头顶,手呈“掌”形,脸向前平展。

(见下图3)
4、顺风旗
身体站直,左臂向左伸直,手呈“男掌”形,右臂向上伸,微弯举上头顶,下臂直上,手呈“掌”形。

(见下图4)
(1)(2)(3)(4)
“顺风旗”在秧歌扭动中应用较多,它可握道具舞摆,前后连接手臂环绕。

本课重点
手位与手臂动作,难点在于手臂、手腕、肘的弯屈上。

课堂练习:
1、指掌动作。

2、手位与手臂动作
第二课时步位与步法
动作简介:
步位与步法是扭秧歌时腿与脚部的动作,这些动作有的是单一表演的,大多则是与上身手位、臂位、头、肩部动作相配合的,也是秧歌中最基本的动作。

一、双碾步
动作简介:
双碾步主要用于小场子和小剧目(或戏剧)中,
向左向右的平行移动。

主要功夫是在脚上。

学习过程:
预备动作,双脚原地平行站立。

第一步:双脚前掌部用劲作为撑点,后掌部略离地面,双脚同时向左(右)移动。

第二步:双脚后掌部用劲作为撑点,前掌部略离地面,双脚同时再向左(右)移动。

往后连续移动,单数向第一步,双数向第二步,循序递进。

(见右图)
课堂练习:
1、左右碾步。

2、加“顺风旗”碾步。

(学生实践)
二、十字步
动作简介:
十字步是秧歌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步法,有原地扭法,有行进中扭法。

学习过程:
在预备动作站好后,讲清陕北秧歌中无论何种步态,一般都是从左脚开始行进,特殊情况也有右脚起步,初步与终的步伐相同。

分四拍教学。

第一拍:左脚向右前上步(脚跟先着地)为重心,右脚踮起,双手向左摆,头左、右微晃,眼看前方。

第二拍:右脚向左前上步,划弧线到右脚后上方,右脚踮起,双手向右摆,头左右微晃,眼看前方。

第三拍:左脚平衡右后,前脚掌先着地,同时上身向右微倾,双手顺势摆向右后,头向左扭。

第四拍:右脚向后撤回,腿微屈,脚尖先着地,撤至左脚后半步处,上身朝左前微倾,双手经腹前向右摆,头微晃,眼看前方。

(见右图)
教学步骤:1、先不动臂教十字步。

2、加摆臂教十字步。

3、摆臂加晃头教十字步。

注意事项:步子不要跨大。

三、行进十字步
动作简介:
在原地十字步的基础上,教学前进,重点强调十字步的每一个步态中不是跨大步,只有在前进时,在右脚落地后脚尖踮起,左脚向前迈步稍大(半步左右)便是前进。

(见图8)
学习过程:
在十字步完成后左向右前跨右脚先踮起,后紧跟越左脚跨向右脚右前方,左脚平移右方,右脚撤回,左脚再向前迈,循序渐进。

课堂练习:分组练习动作
课后作业:1、秧歌步态先从哪只脚起?
2、双碾步移动中与“顺风旗”怎样配合?
3、练习学会十字步、前进十字步。

第三课时摆绸
动作简介:
摆绸经常用于陕北秧歌的场地和舞表演,用法是绸缠腰间,双手齐两头舞动,农村秧歌用的较多,有左右摆绸,前后摆绸,胸前摆绸,高扬绸等。

教学用具:2.4×0.3m彩绸
一、左右摆绸
教学过程:
1、腰间系绸。

2、双手“握腰绸”两端,在腹前同向左右摆动。

3、加“十字步”左右摆动。

二、前后摆绸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两端,在身两侧前后交握腰绸
错摆动,手臂衣弯后直。

2、加“平步”前后摆绸。

三、胸前摆绸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屈肘抬至胸胶,同时向左右摆动,同时手腕连续
左、右横着绕小“∞”形。

2、原地双手“握腰绸”,踏步胸前摆绸。

3、走“十字步”胸前摆绸。

左右、前后、胸前摆绸教学要点:
1、捏绸不在绸两头最端点,而是要缩回5—8公分。

2、摆绸时腰部扭动适当,优美。

3、两臂活而不乱,屈而不僵。

(课堂练习)
4、要随节奏,与脚下配合,表情带微笑。

四、高扬绸
高扬绸动作在表演到高潮时,节奏加快时用的较多,也有在舞上配合音乐与对角色时用。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于身两侧下方。

2、左脚前迈,右手将绸扬至右上方,左手向左平甩;右脚前迈时,双手做
对称动作。

3、平步“高扬绸”、跑跳步“高扬绸”。

教学要点:
1、扬绸时扬臂须超过头顶。

2、对称动作须同时进行,双臂屈伸向上向前,若向上扬绸须将在上下高扬。

课后练习:
1、三种摆绸
2、高场绸配十字步。

第四课时前进扭步、二进二退步
动作简介:
前进扭步是行进中的动作,但在扭大场时也常用,二进二退步,多用在进入一定高潮时所作的动作。

特点是活泼热情。

教学用具:彩绸,彩扇。

一、前进扭步
教学过程:
1、预备动作做“左右摆绸”。

2、左脚起,一拍一步前行,双手随之做“左右摆绸”。

二、二进二退步
预备动作:
1、握扇,抱扇,竖转扇,外转扇。

2、“托掌”,“山膀”。

教学过程:
第一拍:上左脚,前脚掌着地为重心,右脚踮起,同
时右手“握扇”,经胸前抬至“托掌”位,顺势做“外转扇”,
左手向左甩,头微仰,眼看前方。

第二拍:上右脚,前脚掌心着地为重心,左脚踮起,同时左手“托掌”,右手划至右侧顺势做“里转扇”。

第三拍:左脚向后撤跳,上身顺势向右前稍倾,右手至胸前“抱扇”,左手随之成“山膀”,双肩微耸,眼看右前下方。

(见右上图)
第四拍:做第三拍对称动作。

课堂练习:先分节,后连续练。

第五节大、小站风摆柳
动作简介:
大站风摆柳和小站风摆柳都是扭秧歌时的优美动作,男、女角都用,多用于走大鼓场中,有时在小场子和舞台上演用。

主要表演道具是扇、绸。

一、大站风摆柳
教学要点:提小腿时右腿弯度大,左腿弯度小,上身倾斜要适当,双臂动两拍不同。

教学过程:
1、第一拍:左脚向前跨一大步,右腿顺势屈膝后抬,上身扭向右前,双臂如挑担状向下闪动,眼看前方。

(见下图1)
(1)(2)
2、右脚落至左前,左小腿顺势抬向右后,上身随之向前微倾,同时双手向右摆,并向右甩头。

(见上图2)
二、小站风摆柳
教学要点:1、小站风摆柳与大站风摆柳有所不同(“大站”甩头,“小站”扭腰)。

2、连续行进时,双膝随步伐上下颤动,顺势左右扭腰,摆胯。

教学过程:
1、第一至二拍:右膝向下微颤一次的同进,左腿勾脚稍
前踢随即收回,上身顺势向右略倾,双手向左小摆。

(见右图)
2、第三至四拍:做第一至二拍的对称动作。

课堂练习:大站风摆柳、小站风摆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