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结合)。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人治高于法治。
皇权不断加大,相权不断被削弱,有相对专制。
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教案: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4.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资料、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0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皇帝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等。
三、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5分钟)1.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2. 探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以及政治决策和实施等;四、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概括与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强化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参观博物馆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知。
教学方式:1. 讲授与互动结合:通过讲解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思考;2. 视频与图片展示: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思考和观点的表达能力。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史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史
公元前3000年,部落最高行政长官为族长,实行酋长制
公元前大概2457年,尧禅位于舜,实行禅位制。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实行奴隶制。
公元前1064年,西周代商立周,分封天下,号周天子,从此开启封建制度,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公元前800年,古希腊实行君主制。
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公元前594年,从梭伦改革开始,雅典开始逐步完善实行民主制。
公元1688年,英国‘光荣政变’,正式诞生君主立宪制。
法国民主共和开始标志
结尾标志为热月政变
公元16世纪萌芽,到公元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时期正式确立民主共和制。
公元1989年5月,苏联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诞生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前人栽,后人乘。
观历史,莫专集,拖滞碍,阻发展
谈民主,讲自由,人人享,赴大康。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1.国体的概念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也就是国家的本质。
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
人民、领土和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前提,是国家存在的外部形式。
2.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1)夏代:奴隶制国体的形成夏代国家是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国家,因此夏代国体是奴隶制国体。
(2)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与夏朝相比,商代进入比较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尤其是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奴隶制社会进去它的兴盛期,但因后期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残酷,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后因周灭掉了商,中国古代奴隶制国体就此结束。
西周与东周:封建领主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1)西周时期:领主封建制的建立在领主封建制下社会的主要阶级是封建领主与农奴,但封建领主制占主导地位,因此西周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其主要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渡随着铁器与牛耕的普遍推广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从而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各国诸侯展开变法运动与争霸战争促进了领主制的瓦解,从而建立了地主制。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善变(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三大特点,包括国家封建制强大,土地关系实行严格的等级占有制,奴隶制残余保留的较多,地主制要发展就要排除这些因素,后经社会动乱慢慢向发达的、成熟的地主封建制过渡。
(2)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由于地主封建制突破了国家封建制的束缚,生产关系有了变革才出现封建经济的繁荣现象,因此这一时期是我国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的成熟阶段。
(3)明清:地主封建制开始衰亡由于地主封建制发展到了高峰也到了它的尽头,不能适应资本萌芽的发展,因此走向了衰亡。
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题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时为了规定人与人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形成的不易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俗称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官政治文化官僚体系(选拔平衡)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政治上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经济上:随着生产发展,使得这部分人拥有更多剩余财产,贫富分化军事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度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利的家族将权利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利金字塔的雏形,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设六卿六事牧正;服外: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7夏制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
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
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嫡长所在,就是宗庙所在按宗法网络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的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个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
政治)。
2.皇帝制度产生以前,古代中国统治者的称谓有(后)(王)(皇)
等。
3.秦汉臣下上表通用语“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体现了皇权(尊君卑臣)
的特征。
4.“唐玄宗”、“光绪”分别是皇帝称号的(庙号)(年号)。
5.“五德相生”具体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6.“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第二讲
7.汉、明因宗室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了(七国之乱)(靖难之役)。
8.王夫之“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指的是(司马氏
代魏)(八王之乱)两件政治事件。
9.西汉外戚专权最终引发的政治事件是(王莽篡汉)。
10.唐代宦官干政的制度基础是(掌禁兵)(官枢密)。
11.宋朝对待宗室的总体原则是“(赋以重禄)、别无职业”。
第三讲
12.中国古代宰相的权力特征可以概括为(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
则监察而董是非)。
13.秦及西汉初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至
东汉则固定为(太尉)(司徒)(司空)。
14.钱穆先生说“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指的是(汉
代九卿)。
15.“三省制”确立在(隋)朝,完善在(唐)朝。
16.“三省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发布诏
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17.“三省六部”的“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
18.北宋前期的“两府”是(中书门下)(枢密院)。
19.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明清两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是(内阁大
学士)(军机大臣)。
20.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古代宰相)(中央行政机构)等机
构的变迁体现了“内朝机构外朝化”的特点。
第四讲
21.(编户齐民)就是列入国家户籍、身份平等的人民。
22.隋朝建立后,采取(大索貌阅)的方式搜括隐匿户口。
23.唐以后,中国古代的(乡官制)逐渐让位于政府差科性质的(职
役制)。
24.国家管理的行政层次与行政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
25.秦汉地方管理施行(郡-县)二级制。
26.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刺史),以六条察部,以六
百石之秩监察二千石之守相。
27.唐代安史之乱后,地方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28.宋代路级行政长官的简称为“帅漕宪仓”,其全称分别是(提点刑狱
公事)(提举常平公事)。
29.明后期为克服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分权过甚的情况,陆续
向各地派(巡抚)(总督)。
30.清乾隆至光绪设置的八大总督有直隶、两江、(陕甘)、闽浙、
(四川)、湖广、(两广)云贵。
31.中国古代政区变迁的规律可总结为(由高到低)(由虚入实)
(由低升高)。
32.“中国”由文化区到主权国家的标志性文件是(《尼布楚条约》)
33.帝制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始终围绕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基
点伸缩变动。
第五讲
34.《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氏世典周史”,反映了先秦时期选官
(世卿世禄)的特点。
35.汉代察举创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分为岁科和(特科)。
36.汉代的孝廉察举,先做(郎官),再经选拔担任地方官。
37.汉代察举选拔标准经历了(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
人)的变迁。
38.“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是汉代(任
子)制度的规定。
39.唐代门荫制度分为(门荫)(品子)两个层次。
40.唐代科举允许(投牒自进),即士人自由投考,礼部试中最重要
的两个科目为(进士)(明经)。
41.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
42.宋代科举为防止考生舞弊,采取了别头、(誊录)、(锁院)
等制度。
43.明清科举分为获得生员资格的考试和在校考试和(获得举人、贡
士和进士学历的考试)。
第六讲
44.周代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
(御)(书)(数)。
45.周代教育中,书写与计算等行政技能由(史官)负责教授。
46.春秋时期,齐桓公在临淄设立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
的中心。
47.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汉武帝时设立了(五经)博士。
48.周朝教育的特点为学在官府,战国教育的特点是(学下民间),
中古时期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家族)。
49.在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时代,(国子学)体现教育等级化的加强。
50.唐代“三馆六学”体制中,面对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的是(太学)。
51.北宋庆历、熙宁年间的官方兴学,得到强化的都是(太学)。
52.明代官方学校教育的特征是(国子监)与(太学)合一。
53.明代国子监管理体制为(六堂)制度。
第七讲
54.根据《尚书·吕刑》,历史早期的五刑为(墨)(劓yì)(剕fèi)(宫)
(大),其特点是(以刑统罪)。
55.(《法经》)被誉为中华法律之祖,经(商鞅),改法为律。
56.汉代法典的体系是(律)(令)(科)(比)。
57.唐代“律令格式”中,具有轨物程事功能的是(式)。
58.(《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59.明清律与唐律的编纂体例不同,其特点是(六部为纲)。
60.汉代刑罚体系中的生命刑,除了枭首,还有(腰斩)(弃市)
(夷三族)。
61.唐代形成了新五刑,具体是(笞)(杖)(徒)(流)(死)。
62.“亲亲得相首匿”、“大功同财”、“八议”、“十恶”等规定,体现了中国
古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
第八讲
63.周代两个基本的爵级序列是(列国诸侯)和(贵族官员)。
64.魏晋以后的官品是(一元多序列复合)体制,(九品中正制)
把职阶勋爵一体化。
65.从品位与职位的角度观察中国古代官阶,(汉代禄秩)体现了级
别从属于职位的性质,而(唐代散阶)则是独立于职位的个人品阶。
66.宋朝表示官员品级的是(本官),官僚承担的事务则称为(差遣)。
67.明清专制集权加强反映在官阶制度上是(散阶制衰落)。
第九讲
68.秦代掌管中央军的官员为(太尉)(将军)。
69.宋代最高军政机构是(枢密院),而由(三衙)负责军队的训
练管理。
70.魏晋南朝的军事制度为(士家制),十六国北朝的军事制度则为,
后演变为(世兵制)。
71.唐前期军事布局的总体策略是(外重内轻)(尾大不掉)。
72.宋代的“养兵”是(募兵)制,宋代中央正规军称为(禁兵),
地方正规军称为(乡兵)。
73.元代征兵体制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
军)。
74.明代兵役制度分为(军户制)和(募兵制)。
75.清代军事布防依靠(八旗)重点驻防和(绿营)散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