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底扎实王振铎赵运通
编辑出版方向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编辑出版方向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一、报纸:1.《中国新闻出版报》2.《中国图书商报》3.《中华读书报》二、期刊:1.《出版发行研究》2.《新闻与传播研究》3.《现代传播》4.《编辑之友》5.《知识产权》6.《中国出版》7.《编辑学报》8.《编辑学刊》9.《科技与出版》10.《读书》三、网站:1.中国出版网:/2.中国图书出版网:/Web/index.aspx3.中华传媒网:/news/index.php四、图书(1)出版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出版问题的言论》.中宣部出版局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林穗芳著.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中外编辑出版研究》.林穗芳.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出版》.袁亮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方厚枢主编.辽海出版社,2003.《中国出版通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009.《中国出版简史》.吉少甫.学林出版社,1991.《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肖东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书籍的历史》.(法)巴比耶著,刘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中外出版史》(21世纪编辑出版学系列教材).肖东发,于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中国编辑史》.姚福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中国报学史.戈公振.商务印书馆(第一版1927年出).《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9年陆续出版.《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南开大学历史系,1991《中国出版年鉴》(1980~2008)《中国古代编辑家小传》.伍杰编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编辑忆旧》.赵家璧著.北京出版社,1986《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王绍曾著.商务印书馆,1984(2)出版理论《论出版自由》,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8.《出版概论》[英]斯坦利?6?1昂温.谢宛若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出版学概论》[美]J?6?1P?6?1德索尔著.姜乐英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现代出版学》[日]清水英夫著.沈洵沣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编辑学通论》王振铎、司锡明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编辑学原理论》王振铎、赵运通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出版学》.余敏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张志强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出版产业论稿》.陈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书籍编辑学概论》阙道隆、林穗芳、徐柏容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郝振省.中国书籍出版社.《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吴汉东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古籍版本学》.曹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出版业务《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英)伊恩·麦高文.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编辑人的世界》.[美]格罗斯主编.齐兰若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出版社管理经营》.(美)小赫伯特·贝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校雠通义》[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校雠广义》程千帆、徐有富著.齐鲁出版社.1991《杂家和编辑》罗竹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煮字生涯》柯灵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老编辑手记》韦君宜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黎洪波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中级)》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崇文书局,2007年版;《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中级)》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崇文书局,2007年版。
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研究

・01 ・ 4
2 1 年1 月 第2 卷 第4 00 2 9 期
De 0 0V l2 . c2 1 o 9No4
李芳园 《 南北派 卜 三舞大曲琵琶新谱 》研究
文 章 编 号 :0319 (O o 40 1-5 10 —4 9 2 l)0 0 40
・ 庄永平
李芳园 南北派十三套大 曲琵琶新谱 研究
( 海 艺 术 研 究所 ,上 海 , 2 10 ) 上 0 13
摘
要 李芳园 《 南北派十三套 大曲 琵琶新谱 》,是继近代华秋苹 《 琵琶谱》后 ,出版的最为重
及后来 的樊花 坡 、杨廷 果等 ,是较 有明确 记载 的琵 琶演 奏 分 则 另文 分 别 阐 述 。
家 ,对 后 来 江 南 地 区 包 括 无 锡 、松 江 、崇 明等 地 琵 琶 流 派 的
形成,有着 较为直接的关连。然而 ,事实上据 《 氏谱》所 李 载,李氏五代操 习琵琶,可见其大概在清中期或更早 ,浙江
谱 》 , 1 1)2 次 刊 印 后 , 出版 的最 为 重 要 的 一 本 琵 琶谱 。 8 9 [首 卿 同 校 , 胞 弟 祖 懋 香 园 、祖 华 古 园 甫 编 辑 , 门 人 姚 景 羲 兰
此谱也成为李 氏五代操习琵琶 曲之大成 ;成 为近代平湖派 琵 亭 、徐善扬汝勤 、吴廷 桢柏君 、时祺 生笑 山、朱章积叔髑、
琶 形 成 的 标 志 , 对 我 国整 个 琵 琶 艺 术 的发 展 有 着 巨大 的推 动 都绥之 兰亭参订 。” 从这些人 的籍贯来看 ,就有平湖 、松 作 用 。 历 史 地 看 ,我 国琵 琶 艺 术 的 重 心 自 明末 清 初 以来 ,一 江、丹徒 、南汇 、金 山等地 ,可见平湖派 琵琶的形成 ,并不
从编辑学的基本原理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

何为原理?《 辞海》 界定为 : 科学 的某一领域 或部 门中具
有普遍意义的基本 理论 , 以大量实践为基础 、 正确性为实践 所检验 与确定.从原 理出发可 以推演出各 种具体的定理 、 命
比较 以上两 中编辑学原理学说 ,结合 科技期刊编辑 的 社 会使命 , 笔者认为 , 振铎 教授 的编辑学三条基本原理更 王
文化缔构原理 是编辑学 的一个基 本观点 和基本方法 , 它是从社 会精 神文化 的构成方 面研究 编辑活动而得 出的一 个规律性 的结论. 文化缔构编辑 观认 为 , 编辑 活动在整个社
自张 聚元 在《 闻 与出版 }9 0年第 l 新 19 期发表 《 编辑学 主客体原理探 析》 开始 , 编辑学理论界对编辑学原理 的研究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其中最具 代表性 的当属 陈雨思 的编
相关. 科技期刊是科技文献信息传播 中公认的最重要最有效
的传播媒介. 现代科学研 究和经济建 没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信 息都来 自于科技期刊. 可以说 , 科技 期刊客观上担负着 促进 科学发展 的重大责任. 而科技期 刊编辑是科技期刊履行这种 社会职责 的活 动主体 ,只有充分 认识 自身工作 的意义和应 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 才能扮演好这一特 殊的社会角色 . 笔者 这里通过解读 王振铎先 生提出 的编辑学 三条基本 原理 , 分
为深刻地 从编辑活 动的规律上揭 示了科技 期刊编辑活动承 载的主要社会责任.
2 优选 与 引导 是 编 辑 参 与 文化 缔 构 的重 要 责 任
题等 , 而对 进一步实践起指 导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 从 《 将原
理定义为 :带有普 遍性 的、 “ 最基本 的、 可以作为其他规律 的 基础的规律 : 具有普遍意义 的道理 .编辑 学作 为一 门学科 , ” 也应该而且必须有 自己的原理 . 究编辑学原理既是编辑学 研 学科建设 的需要 , 也是编辑 出版实践的呼唤.
河南武术“改革开放四十年杰出贡献人物”

河南武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杰出贡献人物”
(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陈小旺
陈正雷
李德成
栗胜夫
梁以全
刘宝山
王西安
张耀庭
朱天才
陈家沟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武术协会原主席,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
名誉会长
中国武术九段,陈家沟
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
十一代嫡宗传人,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
拳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武
术协会副主席
李德成
中国武术九段,国家级
武术教练,河南省体育局武
术队原主教练
中国武术九段,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重点研究机构武术
文化研究所所长
梁以全
中国武术九段,少林鹅
坡教育集团创办人,国家高
级武术教练
刘宝山
中国武术九段,少林塔
沟教育集团创办人,河南省
武术协会副主席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
人
第五届中国武术协会主
席,第六、七、八、九届
中国武术协会顾问,曾任亚
洲武术职业联合会荣誉副主
席,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
中国奥委会执委
中国武术九段,陈式太
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
极拳代表性传承人。
关于本世纪头五年编辑学研讨中几个问题的情况简述

辑 出版 学 专业 教 育 的蓬 勃 发 展 有
很 大关 系 ;二 、专著 超过 了文集 ,
2 2种 书 中 . 有 1 8种 是 著 作 稿 . 文集 只有 4种 .这说 明专 门 的研 究 人 员 正 在 不 断增 多 .这 也 是 高 校 编 辑 出版 学 专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结 果 ;三 、新 闻 编 辑 学 进 展 较 大 ,
1关 于编 辑 学 理 论 框 架 的 研 .
究
有 的 宽一
“ 理论 框架 ” 问题 当时称 理论
宽 和 窄 是相 线 .而 这个 以 .笔 者 的
本 概 念 .它
一
( 编辑 学 理 论 纲 要 ) ( 中 国编 》 《 辑 》2 0 0 5年 第 2期 ) 。文 章 主要 认为 “纲要 》对 编辑 学诸 多理论 《
网络 出 版物 ,等 等 。 当然 小 一 点 的可 能有 局 限性 .而 大一 点 的则
要 考 虑更 多方 面 .适 用 范 围会 大
本世 纪 头 五 年 .除 出版 了前 面讲 到 的 2 2种专 著之 外 .从宏 观 角 度看 .有 些 问题 的争 论 .引 人
注意
: 其 《 有 在 璧 f( 辑 学 理 编
的 一些 思 想 再 一 派 可 以说 是 编
辑 本体 论 .它 从 编辑 和 编辑 活 动
的本 质 出 发研 究 编 辑 学 .认 为 编
维普资讯
_
—禹阴
栏 目主 持 : 晓 嫣
辑 活 动 的 特点 是 选 择 、加 工 和 组 合 其 成员 主要 是 出 版从 业 人 员 和 资深 编 辑 .基 本 的 观 点 大 体 上 相 同或 相 似 .但 也 有 区别 .主 要
赵振铎训诂方法

赵振铎在《读书杂志》所写序言运用的训诂方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是继其《广雅疏证》之后写成的一部校读古籍的专注”,这句话是赵振铎在所作《读书杂志》序言中对这部著述的总结性评价。
除此之外,他的近30页的序言中简略谈到了一些校读古书的小学科以及具体的案例展示,主要涉及校勘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等。
但是,正如赵振铎在序言中所写到的“通观《读书杂志》全书,校勘的比重较大,此外就是解释词句,还有一些关于句读的,也有兼而有之的”。
而本篇文章则是针对《读书杂志》序言,发现其中所运用的训诂学方法,并作详细的记录。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它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我们所了解到的训诂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声训、形训、义训。
从赵振铎的序言来看,其第六部分谈到了训诂,其他部分也兼而有之。
其中声训、形训较少,义训涉及较多,且索义方法多于释义方法。
义训,相对于形训和声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不考词义来源和形义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包括索义和释义两种。
这里的索义方法不同于周大璞先生《训诂学初稿》中提到的释义。
本文是从所以角度来谈赵振铎先生这篇序言中所运用到的训诂方法,主要有:利用辞书勾稽古注、对比文句、参考异文、印证方言等,也可以包括上下文意的体会,每部文献具体体例的探求,传统习俗文化的追求,被释文做成书年代的考察等。
赵振铎在序言中所涉及到的训诂方法具体分析如下:(1)利用辞书、勾稽古注纵观整篇序言,《尔雅》、《说文》《史记》索隐、集解等解释词义的辞书多次出现。
《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为法,顜若画一。
王念孙根据《说文》、《玉篇》、《广韵》都没有顜字,而顜字出现于《集韵》,并根据字形和字音,认为顜是另一个字的讹传字。
《汉书.高五王传》:或白画使赢伏。
王念孙提到《说文》中赢字的释义:赢,袒也,从衣,贏声,或从果声作裸。
北京评书 守正求新

龙源期刊网 北京评书守正求新作者:来源:《曲艺》2017年第10期评书,传统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其表演形式简单、内容通俗易懂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
它成型于唐宋,兴起于明清,至清朝初叶,形成了南方评话和北方评书两大系统。
北方评书以北京评书为主,发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北三省等地。
自明清以来,纵观北京评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清初开创时期,代表人物王鸿兴,被后人认为是北京评书开山之祖;清末民初奠基时期,代表人物双厚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盛时期,代表人物王傑魁、袁傑英、陈士和、连阔如等,此时名家辈出,杰作荟萃;新中国成立后拓新时期,代表人物有陈荣启、袁阔成、李鑫荃、连丽如等。
“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书难习。
说表评叙非易,千言万语须记。
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
装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这首【西江月】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北京评书的表演特色。
评书之所以得到民众的认可,其重要特点是“古事今说,佐以评论”,表演或幽默隽永,嬉笑怒骂,或正颜厉色,针砭时弊。
情节跌宕、说演细腻、人物传神、灵活幽默是北京评书的艺术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评书有了新的发展,2008年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丽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评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坚守,更要传承。
连丽如先生于2007年10月创办的宣南书馆已经走过了十年,这十年是坚守的十年,传承的十年,求新的十年。
在这十年间,宣南书馆风雨无阻,每周六下午说书,共演出了54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为传播评书艺术作出了贡献。
本期《特别策划》以北京评书艺术为透视点,通过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分析评书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回顾宣南书馆十年来的发展等角度将不同领域专家老师的艺术见解为读者择之呈现,他们的解读,展现出守正求新的北京评书发展之路。
书,要一直说下去……。
浅析编辑“主、用”矛盾的具体表现

浅析编辑“主、用”矛盾的具体表现[摘要] :编辑工作的实际进程是由一些主要的编辑环节构成的。
这些环节互相依存、互相衔接, 使编辑活动也处于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
诸多矛盾的对立统一,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推动编辑实践、编辑理论向纵深发展。
而编辑“主、用”矛盾经常支配着编辑活动的实际进展。
[关键词] :编辑用体、编辑主体、编辑“主用”矛盾引文:靳老师的《编辑学基本原理一书》用详尽的笔墨证明了:编辑主体与编辑用体的矛盾为编辑学的基本矛盾。
笔者做为他的学生,在读完这本书后,十分赞同这种说法。
只是觉得编辑“主用”矛盾的基本特质这一节写得过于精简,故而在此补充写具体特征。
编辑学的定义:编辑学,是以编辑和编辑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探索编辑的基本原理、揭示编辑运行和编辑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编辑历史经验、研究和创新编辑技术为根本宗旨的社会科学类学科。
据此可知研究编辑学,先了解编辑“主、用“矛盾,这一基本盾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主体定义:编辑主体就是编辑者本身,由于其在整个编辑活动中起主持、主导、主控和主营的主角作用,在编辑活动中居重要地位。
通俗的说就是编者。
编辑主体即编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即从事编辑活动占主体地位的人。
他是通过技术手段把生产者创造的个体精神文化产品(原稿原作)转化为社会产品(传播物、商品),传播向社会,提供给大众(消费者)。
虽然,编辑的劳动是具有创造性的。
是以编辑源体的劳动为基础的,是以编辑源体的稿件为对象的,他的成效是隐匿于编辑源体的作品之中的,这正像导演的劳动是隐匿于演员的表演之中的一样。
编辑用体定义:编辑用体,就是使用编辑产品的人。
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编辑用体个体,即使用编辑产品的人:第二层含义是编辑用体群体,即使用编辑产品的人们通俗的说就是读者。
编辑用体是通过编辑主体使其探求知识和信息的欲望得到满足。
换句话说,也是编辑工作的传播对象和接受知识的人。
他们是刊物的欣赏者、接受者、监督者、反馈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 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收入《四库全书》 3461种 存目6793种 二者总计10254种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生 提供了丰厚土壤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编辑学是人类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在精神产品 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编辑劳动 的日趋复杂化和专门化而慢慢形成的一个学科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产生提 供了丰厚的土壤 造纸术 印刷术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影 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了编 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4)复制技术影响了编辑活动的效果
公元纪年前后至二世纪初 发明改进造纸技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 发明印刷机械
中国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编辑者与著述 者、出版者、印刷复制者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 即编辑活动没有生长发育为独立的文化活动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 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 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4)复制技术发展速度影响了编辑活动效果
元代 王祯改进木活字 1403 朝鲜 铜活字 1455 德国 谷腾堡 铅合金活字
(4)复制技术影响了编辑活动的效果 公元纪年前后至二世纪初 发明改进造纸技术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影 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了编 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4)复制技术影响了编辑活动的效果
编辑活动的社会文化地位决定了编辑学的地位
古人关于编辑活动的思想见解没有形成独立的 学科体系。编辑思想散见于书籍的序、跋、校 勘、目录、编撰诸学之中
现存历代丛书2797部 子目70000多条 除去重复实收古籍38891种
《中国丛书综录》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 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四库编成后的古籍近2万种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 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4)复制技术发展速度影响了编辑活动效果
唐代 写本书时代 宋代 雕版印刷兴盛时期 北宋 毕升 发明泥活字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 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 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4)复制技术发展速度影响了编辑活动效果
唐代 写本书时代 宋代 雕版印刷兴盛时期 北宋 毕升 发明泥活字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 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著
录
小
说
二
千
多
种
《明清小说目》等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 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著录传奇杂剧 3500种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 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约3000种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 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现存方志8200余部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1、中国古代辉煌的出版文化为编辑学的产 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 著录清人著作近2万种, 其中部分与四库总目等 重复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林穗芳
1955年《书刊编辑课教学大纲》
1956年《书刊编辑学教学大纲》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中国很早就有了关于编辑的学问 但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专门学科
促使学科形成的条件 社会发展需求 自身发展需求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形成新学科的方法
(1)从许多已有的大学科中分化出来 (2)针对某种新的文化现象开辟独立研究领域 (3)从现成的一些专业的边缘交叉地带拓宽新学 (4)对众多学科的横断面进行特殊研究 (5)偏于逻辑抽象主攻理论学说 (6)重于具体应用强调实践技能
著录佛教典籍 4100多种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 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 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1)浓厚的权力色彩淡化了其 文化活动的含义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 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 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2)资政、教化等功利目的限制 了编辑成果向社会的广泛传播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 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 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3)载体材料发展缓慢影响了编 辑活动规模的扩充
第二节 编辑理论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 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 定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第二节 编 辑 理 论 概 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二、编辑学研究历程 三、编辑学研究的任务 四、编辑学系统结构 五、编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编辑学概述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国外至今没有现成的编辑学
Publish 出版
edit
校订、编辑
editology 希望作为编辑出版学的国际用语
——日本
redactology 建议作为编辑出版学的国际用语
(4)复制技术发展速度影响了编 辑活动的效果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 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 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4)复制技术发展速度影响了编辑活动效果
唐代 写本书时代 宋代 雕版印刷兴盛时期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2、但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中固有的弊端, 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决定 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一、编辑学研究缘起
3、编辑活动及其成果的隐蔽性和非独立性特点, 使之经常处于被动的、消极的、低下的地位,也 决定了编辑学不可能产生于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