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方案制定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方案制定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与方案制定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能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还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本文将从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材料与仪器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介绍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方案制定。
一、实验目的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指导实验的进行和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例如,实验目的可以是研究某个物质的反应特性、确定某个物质的浓度或者研究某个化学过程的动力学等。
二、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它包括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参数设置等。
在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流程: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逻辑合理、严谨的实验流程。
可以根据反应的先后顺序、物质的特性等来确定实验的步骤顺序。
2.实验参数设置:合理设置实验参数,包括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
参数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并且要考虑到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实验条件控制: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例如,保持反应容器的密封性、控制反应溶液的pH值等。
三、材料与仪器在实验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与仪器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因素:1.原材料的选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原材料的纯度、稳定性和可获取性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试剂的配置:根据实验的需求,合理配置试剂的浓度和比例。
需要考虑到试剂的溶解性、稳定性等因素。
3.仪器设备的选择: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来完成实验。
需要考虑到仪器的精度、准确性和可用性等因素。
四、安全措施化学实验是一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因此在实验设计中,安全措施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安全措施: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化学实验时,应佩戴安全眼镜、实验手套、实验服等。
2.通风环境: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减少有害气体的浓度。
3.废物处理:处理实验废物时,应遵守相应的规定和处理方法,确保环境的安全。
初中化学科综合实践课教案

初中化学科综合实践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科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意义。
2.掌握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是分析镁的含量。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解释实验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对实验有一
个初步了解。
2.实验操作:
步骤一: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包括烧杯、试管、滴管、取样器、硫酸、氢氧化钠等。
步骤二:称取一定量的镁粉,加入稀硫酸中反应生成氢气,观察反应过程。
步骤三: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镁离子,并记录所需的滴定滴数。
3.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滴定的滴数计算镁的含量,并与实验前的预测值进行比较,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原因。
4.总结和探讨:
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和体会,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对化学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心得等。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
同时要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培养自己分析评价能力和实践能力。
2、依据实验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制备、性质、检验等方面的实验,培养自己综合实验能力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必须掌握的背景知识
1、离子的检验(H+,OH-,CO32-,NH4+等) 2、物质的检验(H2O,CO2,O2,CO,葡萄糖,淀粉等) 3、物质的提纯净化方法(除杂) 4、气体制备方法(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5、实验误差原因分析
碳酸钠和硫酸铵
酒精和白醋
方案一
取样,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
观察颜色
取样,溶解,再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取样,分别品尝味道
方案二
分别用磁铁吸引
取样,分别点燃,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取样,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容器口
取样,分别点燃
C
2.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盐酸根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改进后还有问题吗?
气体分析法二:
有人用右图装置测定CO2的质量(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你认为这个实验装置主要存在哪些缺陷? 这些存在缺陷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①产生的CO2气体中会带来H2O(气)
②空气中的CO2、H2O(气) 也会被碱石灰吸收
分析:
存在问题(缺陷)
对实验的影响
2、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酸碱滴定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 学会使用滴定管和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实验;2. 熟悉酸碱滴定反应的特点及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3. 掌握实际应用中酸碱滴定分析的方法及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滴定管、烧杯、容量瓶等;2. 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氨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保持清洁;b. 使用滴定管精确地量取指定体积的试剂。
2. 确定滴定前找到试剂的适量取样点,并装入滴定瓶中。
3. 酸溶液的滴定:a. 用滴定瓶从底部滴加盐酸到溶液中,同时轻轻摇动容器,使试剂均匀混合;b. 滴加过程中,每滴1-2滴,摇动的幅度适度,注意加滴速度;c. 当滴定剂滴加到一定程度时,即滴定终点。
4. 确定滴定终点的判定:a. 通过颜色变化来判定滴定终点,使用酸碱指示剂;b. 一般滴定终点为溶液中颜色的明显改变。
5. 滴定计算:a. 根据滴定初始值和体积计算出滴定的一定的体积;b. 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含量。
四、注意事项:1. 滴定过程中要保持试剂均匀混合,发现溶液不均匀时,应加以调节。
2. 滴定定量时要用干燥的试剂,并精确地读数。
3. 滴定终点的判定要准确,避免过滴和欠滴的情况。
教案二:制备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氢氧化钠的制备方法;2. 了解氧化反应的特点;3. 掌握实际应用中氢氧化钠制备的方法及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量筒、容量瓶、玻璃棒等;2. 试剂:氧化铝、金属钠、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保持清洁;b. 准备容量瓶并标定,使其准确度为0.01mol/L。
2. 氧化铝的制备:a. 称取一定质量铝粉放入坩埚中,并在热板上加热燃烧一段时间,得到氧化铝;b. 冷却后,将氧化铝转移到密封瓶中。
3. 氢氧化钠的制备:a. 在准备好的容量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注入一定质量的氧化铝,摇晃溶解;b. 当溶液温度降低到室温时,过滤溶液,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整理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整理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掌握金属与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材料:锌、铜、铝、盐酸、硫酸、试管、试管夹、滴管、燃烧器、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1. 将锌片、铜块和铝箔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分别向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硫酸,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3. 记录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现象;
4. 根据实验结果,归纳金属与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金属与酸反应是一种单质与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产生新的化合物和气体。
实验要点:注意安全操作,避免酸和金属接触皮肤和眼睛,小心操作火源。
实验内容和结果:
1. 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气泡,试管温度升高,试管外壁起雾;
2. 锌与硫酸反应:同上;
3. 铜与盐酸反应:不发生明显反应;
4. 铜与硫酸反应:生成气泡,试管温度稍微升高,试管外壁起雾;
5. 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气泡较大,试管变热,试管外壁起雾;
6. 铝与硫酸反应:同上。
实验结论:锌、铝与盐酸、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盐类。
铜与盐酸、硫酸并不产生明显反应,可能是由于铜的活泼度较低,不能与酸反应。
注意事项:实验前需穿戴实验服,戴实验手套;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溅出酸液;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注意实验室卫生。
高中化学综合实践教案

高中化学综合实践教案
主题:化学实验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会观察并描述中和反应过程;
3.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2.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3. 中和反应实验的操作步骤。
实验材料:
1. 直口烧杯;
2. 紫色菊蓝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教学过程:
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将紫色菊蓝溶液和酚酞指示剂分别倒入两个小烧杯中。
2. 实验操作步骤:
(1)将一定量的硫酸溶液倒入直口烧杯中;
(2)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过程;
(3)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颜色发生改变。
3. 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酸碱中和反应中,硫酸与氢氧化钠达到中和状态时,颜色会发生变化,可以用酚酞指示剂观察中和反应的终点。
教学总结和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同时,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希望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进
一步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1.概念: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和方法所进行的一种规划。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科学合理。
(2)安全性: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保护人身安全,保护仪器。
(3)可行性:实验所选用的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条件下能满足要求。
(4)简约性:方案简单易行,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较少的实验步骤和药品。
还应遵循完成实验所用时间较短,副反应少,效果好等基本要求。
(5)经济性:综合考虑原料的用量和价格。
3.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4)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5)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6)实验注意事项;(7)实验现象的记录及结果处理;(8)问题与讨论。
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1)明确目的、原理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结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等),合理选择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汁装置、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既完整又简明。
(4)记录现象、数据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得出正确的结论。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分类:1.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
实验设计方案范文(精选5篇)

实验设计方案范文(精选5篇)实验设计方案1一、实验原理(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某些化学试剂+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实验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水浴加热)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实验设计,是用多种装置和仪器按某种目的进行串联组合完成某项实验,其类型较多,考查形式多样。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物质的性质、制备和净化,常用仪器和装置的作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知识融会贯通,要善于吸收新信息并且能加以灵活运用。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一个化学实验,必须依据一定的实验原理,使用一定的仪器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按一定顺序进行实验操作,才能顺利完成。
据此,一道综合实验方案设计题,可以把它化解成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实验、小操作来解答。
由各个小实验确定各步操作方法,又由各个小实验之间的关联确定操作的先后顺序。
(一)化学实验设计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实验在化学教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来划分。
①启发性(或探索性)实验设计。
由于这类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其他化学知识的教授进行的,采取的又多是边讲边做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要注意效果明显、易操作、时间短、安全可靠。
②验证性实验设计。
由于这类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验证化学假说和理论,又多采取学生实验课或边讲边做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注意说服力要强。
③运用性实验设计。
这类实验的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化学实验习题或实验问题。
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灵活性和综合性,尽可能设计多种方案,并加以比较,进而进行优选。
从课内、课外的角度来分,运用性实验设计又包括课内的实验习题设计和课外的生产、生活小实验设计。
(2)根据化学实验的工具来划分。
①化学实验仪器、装置和药品的改进或替代。
②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这主要是由于中学化学课本中的一些实验因装置过于繁杂、操作不太简便、方法不太合适、可见度较低而影响化学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改进方案,重新设计。
另一方面,由于中学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常会发生缺少某些仪器、药品的情况,因而需要自制一些仪器和代用品,或采用微型实验,所以也需要对实验重新进行设计。
(3)根据化学实验内容来划分。
①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实验设计。
②物质的制备实验设计。
③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实验设计。
(二)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
(4)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5)注意事项。
(6)实验现象及结论记录表。
(三)化学实验设计的要求1. 科学性科学性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
例如,鉴别Na2SO3和NaI,在试剂的选择上就不宜选用硝酸等具有氧化性的酸,在操作程序的设计上,应取少量固体先溶解,然后再取少量配成的溶液并再加入试剂,而不能将样品全部溶解或在溶解后的全部溶液中加入试剂。
2. 安全性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如果必须使用,应在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方案中详细写明注意事项,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 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
4. 简约性实验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易行,应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对同一个化学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并对它们进行选择。
选择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案,应具有效果明显、操作安全、装置简单、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等优点。
(四)化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①接受信息。
接受、分析、筛选信息,明确实验设计的课题、条件和要求。
②实验设计原理。
通过对新旧信息的加工,实现制定的实验设计。
从设计的要求及解决问题的顺序分析,大致有以下两个层次:一是实验方案的选定。
二是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的设计。
③设计实验内容。
见上。
1. 设计思想、规律和方法(1)思考问题的顺序:①围绕主要问题思考。
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②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
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
③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靠。
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对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2)仪器连接的顺序:①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②仪器是否齐全。
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应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③安装顺序是否合理。
例如:是否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经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④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
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3)实验操作的顺序:①连接仪器。
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②检查气密性。
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③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2. 设计时,应全方位思考的问题(1)检查气体的纯度,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
例如用H2、CO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干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
(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
若气体发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发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
目的是:一则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二则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其它物质反应。
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CO ,再用CO 还原Fe 2O 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 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 赶走空气后,再点燃加热Fe 2O 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Fe 可防止灼热的Fe 再被空气中的O 2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
(3)冷凝回流的问题。
有的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设计冷凝回流装置。
如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等。
(4)冷却问题。
有的实验为防止气体冷凝不充分而受损失,需用冷凝管或用冷水或冰水冷凝气体(物质蒸气),使物质蒸气冷凝为液态便于收集。
(5)防止倒吸问题。
(前已述。
)(6)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
如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等。
(7)拆卸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停止通气的顺序,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可爆气;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后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
[例1] 碱式碳酸镁有多种不同的组成,如322)(CO OH Mg 、3324)()(CO OH Mg 、4325)()(CO OH Mg 等。
请你设计一个测定碱式碳酸镁组成的实验方案。
包括(1)测定原理(2)测定实验的装置图(3)操作步骤。
可使用的仪器、试剂和用品如下:仪器:天平(附砝码)、大试管(附带有短玻璃管的橡皮塞)、酒精灯、洗气瓶、球形干燥管(附带有短玻璃管的橡皮塞)、铁架台、铁夹、角匙。
试剂:碱式碳酸镁(粉状)、浓硫酸、石灰水、无水氯化钙、碱石灰。
其他:火柴、棉花、短橡皮管、弹簧夹。
注意:①上述仪器和试剂只需应用其中的一部分。
②仪器、试剂、用品的数量不限。
[解析]:考查测定碱式碳酸镁组成的实验方案设计。
可加热碱式碳酸镁,通过测定生成的MgO 、CO 2、H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来确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
用浓硫酸吸收H 2O ,根据浓硫酸增重的量,求出水的物质的量;用碱石灰吸收CO 2,根据碱石灰的增重,确定CO 2物质的量。
[例2] 欲在室温和1.01×105Pa 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
请利用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气流方向为左→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用小写字母填写)______。
(2)连接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有以下几步:① 待仪器B 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简C 中水的体积(若假定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 );② 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定其质量为mg ),并将其投入试管B 中;③ 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④ 旋开仪器A 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可算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字表达式为________。
(4)若未将试管B 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 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________。
(5)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为实现某定量测定目标设计、组装仪器和操作程序的能力,以及依据实验原理判断实验误差的能力。
本题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原理是根据已称量的mg 镁产生H 2的体积,来计算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根据题目给的装置,完成此实验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镁跟盐酸反应要充分;二是用排水法准确量得产生H 2的体积。
为此,仪器的连接顺序应为:a 接h 、g 接b 、c 接f 、e 接d ,最终使产生的H 2将D 中的水排入量筒中,可测得H 2的体积。
根据Mg 与HCl 反应不难确定(设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Mg ——H 2A 22400m V A=V m22400实验误差的讨论应依据上式:若B 试管未冷却至室温,H 2体积偏大,会造成计算结果镁原子量偏低;若镁条表面氧化膜未擦净,称量时将MgO 的质量计在镁的质量上,实际收集到H 2体积偏小,计算结果的相对原子质量偏高。
[例3] 用下列仪器、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NO (仪器可选择使用,N 2和O 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