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精神”文献综述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一、人道主义精神所谓的人道,是指的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
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由此可见,人道的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的[1]。
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脑中,它意指着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思想。
到了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它代表着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一种理念。
直到19世纪,人道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
综合古典和现代的各位欧美文学思想大家关于人道的阐述,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基本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进而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
此外,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倡导和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
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这也可以看做是人道主义精神出了文学的界线后,在政治运动中的重大作用。
详细的来说,人道主义的三大要素是:人性、理性和超越性。
即倡导在对人性的基本尊重的基础上,保证头脑清晰理性的思考能力,保持对真理追求的热心和耐力,最终实现超越性的认识。
不仅仅是对于事情本身,而是生命的真谛!文学将人作为研究的要义,其中体现的具体含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无非就是倡导人的价值。
早有说法是,将其归结在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人在这个尘世间的幸福,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二是,承认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文献综述

Foreign Studies on Oliver Twist:Dickens is such a great writer that a good many important studies of him and his Oliver Twist have appeared. These studies approach Dicken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ome scholars concentrate on Dickens's life, represented by Edgar Johnson's Charles Dickens:His Tragedy and Triumphs in which the writer consider his life is just like the life in his novels,full of tragedy and comedy. Other scholars have explored Dickens's writing features,characters and techniques in Oliver Twist. For example, George Gissing published Charles Dickens:A Critical Study in 1898. There are also some scholars who have studied the relation of Dickens works to the political, moral, and social realities of the Victorian Age, like in George Newlin's Everything in Dickens:Ideas and Subjects Discussed by Charles Dickens in his Complete Works.Domestic Studies on Oliver Twist:In recent years a good many important studies of Dickens's Oliver Twist have appeared. These studies have approached Oliver Twist from the diverse points of view, though there has been generally an implicit agreement that the novel represents Dickens's critical realism idea. One can distinguish several different modes of approach in these recent studies, though there is of course a good deal of overlapping. Some scholars have examined the fact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children character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both Dickens's personal background, especially his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social background. Some scholars have explored Dickens's wish for social reform. Other scholars have examined Dickens's humanitarianism. Still others have explored Dickens's criticism of British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New Poor Law.However, so far, few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federation in the novel. There is also no papers talk about the image of person that Dickens created to show his humanity. Dickens throws tremendous energy into his creation of children, most of whom are deserted children. Dickens appeals to the common experience of the reader, to arouse the sympathy of the readers and led them to the thought of moral issues such as humanity.。
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分析

一、人道主义思想概述人道主义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将文学作为推动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它反对传统的封建统治,倡导对于人类自身的爱护以及关怀,它将人作为道德的中心,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当代文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体现,它起源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包括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以及梁实秋等,这些作家都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我国在二十世纪中期推行了“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方针,使得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遭到了批判。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五四运动时期与十年动乱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之中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取得集中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反对封建思想与封建统治的强大武器,在十年动乱之后,人道主义精神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两次集中的发展都是人道主义对旧制度的反抗与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周作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但是,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相关理解与阐述具有封闭性与个人理性,忽视了复杂的社会形态,也忽略了对于整个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狭隘的对于个人完善的追求,也使得其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周作人的人道主义主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关爱“小儿”与“女人”;第二强调爱应当是平等与博爱,爱是人人都能享有的,不专属与特定群体;第三,追求人人自爱以及人格独立,反对慈善主义,反对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
同一时期的鲁迅、胡适、梁实秋较周作人而言对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展现出更为激进的姿态,从其他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
梁实秋提出了“伟大的文学是体现普遍人性而非表现自我,”他的这种的阐释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这种较为古典保守的人道主义思想被称为新人文主义。
在梁实秋看来,人性具有普遍性与固定性,是永久而不受时间限制的,因此,文学创作要建立在永恒的人性之上。
建国后,我国推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使得人道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巴人认为人情也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创作应当呼唤人情味的回归,文学作品要能反映充满人性的现实生活。
[人道主义精神是]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是]人道主义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8cb621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b.png)
[人道主义精神是]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人道主义一词,由Humanitarianism译述而来。
著名慈善公益组织国际君友会王爱君在其《人道》中有如下记载: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
法国哲人孔德(Auguste Comte)所创的人道教(Religion of Humanity),其教义亦与人道主义相通,以仁爱为原理,秩序为基础,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
并主张僧侣不宜有财产与职业,必须舍弃名利,专致力于布施教化,息争弭乱,方足以保障人类的和平与福祉。
中国过去的词汇,虽无人道主义一词,但经传中早已出现人道两字。
如礼记丧服小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周易有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义,亦即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旨,此等语意,都和西方的人道主义相通。
2发展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最早在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那里,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这是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
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感知生命的尊严——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传递人文关怀
结尾
人类在追求尊严的道路上,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 前行的方向,希望诗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能够持 续传承,为人类的未来注入更多温暖和关怀。
● 04
第4章 人生尊严的诗歌表达
诗歌中的人生尊 严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 诗歌中得到深刻诠释, 诗歌是一种美的表达 形式,它通过抒发情 感和思想,传递着关 于人类尊严的思考。 诗歌是一面反映社会、 人性和生命的镜子, 能够引领人们感知生 命的尊严与价值。
挑战与机遇 未来展望
诗歌与人生尊严
诗歌作为传 递人生尊严
的工具
传递工具
通过诗歌领 悟生命的尊 严与价值
领悟生命
人道主义精 神如何在诗 歌中得到体
现
精神体现
人类共同的情感 与尊严
人类共同感受生命的 尊贵,诗歌如何唤起 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和 关怀,人类共同追求 尊严与和谐生活的愿 景。这种共同情感与 价值观是诗歌中人道 主义精神的表现,也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
结尾
通过诗歌的深入解读,我们更加清晰地感知到人 生的尊严和价值,人道主义精神在诗歌中的传递 和体现为我们指明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尊严的方 向。让我们继续珍视诗歌这一文化传统,传承人 道主义精神,共同追求和谐与尊严的生活。
感谢观看
THANKS
18、19世纪
人道主义逐步成为国际主 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尊 严
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表达
01 诗歌的重要形式
诗歌是传递人道主义的重要方式
02 抒发情感和思想
诗人用文字传递生命的真情
03 赞美生命的尊严
诗人用诗歌赞美生命的意义
● 02
第2章 诗歌中的人道主义主 题
自然环境与人类命运
古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古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1. 引言古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指作品中所传递出的关注人类福祉、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思想倾向。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常常通过对人性、情感和伦理价值的探索来表达。
2. 诗歌中的人道主义2.1 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杰出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传递了人道主义情怀。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和普通百姓生活的赞美之情。
2.2 古希腊诗歌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描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回到家乡以及他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考验。
这部作品展现了对家庭、友谊和崇高伦理观念的人道主义关怀。
3. 小说中的人道主义3.1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许多元曲作品描写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其中著名的《西华山》通过几个主要角色之间的纠葛,表达了对爱情、友谊和亲情等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探索。
3.2 小说《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和残酷现实。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而真实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反映出作者对人类命运和精神追求的关注。
4. 散文中的人道主义4.1 蒙田散文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大思想家蒙田的散文作品强调了对普通人生活和感受的关注。
他通过直接而率真地描述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展示了对人类经验和情感世界深刻而温情的洞察力。
5. 结论古代文学在不同的地域和时期中都表达了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人性、情感和伦理价值的探索展现出作者对人类福祉和尊严的关心。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史,也启发着我们关注人道主义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同样的精神对待他人。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人道主义”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研究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托马斯.莫儿写下了“乌托邦”,同时人道主义也掀起了启蒙思想的高潮。
直到19世纪时,人道主义再次出现在伟大的现实批判作家查里斯.狄更斯的很多作品中,尤其是《双城记》。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宗教道德,不同的体现在小说中的多个方面。
为了了解人道主义和法国大革命,我查阅了3本外国文化历史的书;为了清楚认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我阅读了很多书,其中多个著名作家都提出了很多观点。
所以我能深刻地了解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背景故事一、狄更斯模棱两可的关于法国大革命这个故事发生在18世纪,当法国大革命爆发。
由于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有一种矛盾的态度,对法国大革命,明知革命所造成的贵族'难以忍受的冷漠和暴行,狄更斯同情被压迫不能忽视的必然性和正义的革命。
不过,虽然他庆祝推翻无能的统治阶级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的革命前法国,他憎恶暴力手段,道德紊乱和非人化。
起初,他观看了革命热情:有普通市民起来反抗压迫,摆脱了陈旧的传统和毫无价值轻车简从仪式上说,包围了旧aristocracies 。
英雄们的革命来了,从队伍中的普通百姓被赞扬为救星的一个新的秩序,这是导致"可怕的道德秩序错乱,出生的无法形容的痛苦,无法忍受压迫,铁石心肠,冷漠" (查尔斯, 2003 ,428 ),但由于几个月过去了,革命者变得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在执行的法国王室和臭名昭著的恐怖统治,而更多看到的超过2800人guillotined在巴黎,仅在短短两年内完成,成为狄更斯增加生病和恐惧是他所看到的。
是光明的季节,已成为黑暗的季节;春天的希望已成为绝望的冬天,作者的同情与革命家一直锻炼,并最终消失,由邪恶和态度不仅对他们打击报复贵族。
二模棱两可的态度:本质狄更斯人文主义狄更斯的远景法国革命和反革命密集地展示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巴金人道主义精神在《家》中的体现

论巴金人道主义精神在《家》中的体现——以《家》的人物塑造为中心的讨论摘要:巴金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仁爱、忠诚、平等、正义、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巴金创作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其作品始终的一条红线。
本人认为,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作品《家》中也得到了体现,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人道主义者觉慧形象和一系列的底层人的形象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本文将从巴金对作品中底层人的同情与赞美这一角度来阐述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巴金;人道主义;底层人;《家》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
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它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巴金的人道主义,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的观念为根本,又与西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相融合。
仁爱、忠诚、正义、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巴金创作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其作品始终的一条红线。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作品《家》中也得到了体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巴金在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巴金的人道主义一直贯穿在他近一个世纪的一生之中。
巴金的人道主义缘起于作为一个正直人的正义感和对弱者的同情心。
仁爱、忠诚、正义、自由、平等既是巴金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与信念。
巴金最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受他母亲陈淑芬的影响。
他的母亲陈淑芬,是他童年时代的第一位先生,巴金曾说:“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①。
这种“爱的教育”实质上已带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它使巴金幼小的心田里从此埋下“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后来的思想发展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前言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理解“人道主义”这一含义,无论对个人的成长或者是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的价值。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角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邪恶。
从人道主义的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人道主义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而对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那个时代还是对现今社会都有深刻的启发教育意义。
正文
在英国近代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 1812 , 1870)是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伟大作家。
他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宝,在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恩格斯誉为“时代的旗帜”。
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其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值得探讨。
一、国外研究状况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就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归结为“行善和爱”。
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武装革命。
当劳苦大众对贵族阶级进行专政时,他又把同情的目光移向了贵族阶级。
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
这就是《双城记》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所说:“ 社会道德中的第一道德是人道。
人道是一切其他道德的总体。
它的效果便是对我们邻人的爱、善行、大度、宽容、慈善。
”国外的其他学者也对《双
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做了研究,主要从人道主义的含义入手,并为我们研究它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国内研究状况
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角度可谓是精彩纷呈: 有从其写作风格和小说结构上进行研究的,有从小说中典型人物切入的,有从宗教色彩入手的,有从小说主题切入的,还有从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入手的。
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切入点对《双城记》进行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大都从人物、剧情分析入手探讨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其中也有个别提到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但并未做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如张晓洁,许爱华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论述这一思想;张乃丹等人从德伐石太太等人的角度来分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我的研究方向
因此,我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狄更斯的成长历程对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出发,辩证、客观、系统地分析《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旨在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文关怀。
我将从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对《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评析来论述这一思想。
1、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即:狄更斯的生活经历和法国大
革命的爆发使狄更斯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充满罪恶感。
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客观条件促使狄更斯形成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2、《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
第一、狄更斯通过描写德伐石太太等人的苦难生活,揭示了贵族的专横和残暴,揭示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在《双城记》中,作者塑造了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凶残暴戾,行
径令人发指。
毫无疑问,这些残暴的行径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相违背的,他们在最后都得到了可耻的下场。
这表明狄更斯对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通过对法国七月革命比较详尽地描述以及对革命者的歪曲描写,揭示出了作家反对暴力革命的思想倾向。
狄更斯是反对暴力革命的,他仅仅是把社会的希望寄托于统治者开明的改革。
因此,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我们能看到作者的转变,这在小说《双城记》中也有体现。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通过梅尼特医生、卡尔登等理想式人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通过仁爱来调和社会矛盾的人道主义精神。
3、对《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评析
《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其进步性,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狄更斯《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其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与社会矛盾的真实描写,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不可避免性。
侯爵的所作所为跟狄更斯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这样一个残暴的恶魔势必为群众所抛弃,势必成为历史的罪人。
例如作品中的侯爵只是当时封建贵族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没落就是整个封建贵族没落的一个缩影。
凡是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都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这是历史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在狄更斯的笔下,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最终以排山倒海之势爆发,更是意料之中的,是统治者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必然产物。
这正是他人道主义思想进步性的体现。
其次,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待革命暴力问题和解决阶级
冲突这两个方面。
在对待革命暴力问题上,他反对一切敌对的暴力以及一切形式的压迫,既反对封建贵族又反对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对贵族阶级的专政; 在解决阶级冲突上,他主张采取和平途径来解决,幻想用一种乌托邦式的情感去化解一切矛盾。
结语
虽然《双城记》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否认
它的时代进步性和社会价值。
尤其是在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的今天,它的意义更加深远,无论是于社会于个人,还是于过去于现在,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永不褪色的时代主题,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也将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2、丹纳.《英国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张晓洁, 许爱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8( 1): 144- 146
4、张乃丹( 浅析《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 4) : 154 , 156(
5、康萍,王岩( 从《双城记》中两个人物看作者的思想局限,J,( 沈阳大学学报,2006( 3) : 70 , 72(
6、田子( 谈《双城记》的人物分类问题,J,( 零陵师专学报,1983( 1) : 63 , 66(
7、马静( 狄更斯《双城记》的宗教色彩,J,( 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1) : 489( 8、陶丹玉( 论《双城记》中的宗教倾向,J,( 外国文学研究,
1997( 4) : 102 , 104( 9、王建琦(《双城记》的二重主题浅论,J,(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1) : 56 , 59(
10、张玲( 剥笋———《双城记》分层析,J,( 外国文学研究,1988( 2) :
32 , 38( 11、赵琼笙( 关于《双城记》主题丰富内蕴的哲学阐释,J,( 曲靖师专学报,1992( 3) : 31 , 35(
12、梁旭东( 论埃弗瑞蒙德候爵的设置与误读———兼说《双城记》的题旨表现,J,(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5( 3) : 53 , 56(
13、王佐良. 《英国文学史》[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02
14、朱维良, 赵澧.《外国文学史》[M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