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04-07庄子的理想人格
庄子本真理想人格审美内涵的现代阐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Feb.2024 收稿日期:2023-09-23 作者简介:赵诗华(1981-),男,讲师,博士㊂主要从事道家哲学㊁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㊂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庄子 真”观念的 别现代”美学阐释(AHSKQ2020D205)□哲学与文化思想研究庄子本真理想人格审美内涵的现代阐释赵诗华(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摘 要:‘庄子“文本中描写了大量理想的人格形象,都以保持个体自身的本真以及追求内在精神的自由作为最高的生命理想,这主要体现在庄子所塑造的丑人㊁匠人和以真人为代表的神人㊁圣人㊁至人等三类群体身上㊂他们充分体现了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及其所表现出的三种审美意蕴和人生境界:形体残缺的真丑之美及其追求的顺命境界㊁涵道于技的游戏之美及其安命境界㊁达道的精神飘逸之美及其逍遥境界,它们共同指向个体生存与生命精神的自由和自在,并将其作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呈现了庄子 以真为美”的人格审美内涵㊂关键词:庄子;本真;人格;审美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2-0037-05Modern Interpretation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ChuangTzu ’s Natural and Ideal PersonalityZHAO SHI -hua(School of Litera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 :Chuang Tzu describes many ideal personality images,all of which take maintaining an individual’s authenticity andpursuing inner spiritual freedom as their highest life ideal.It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groups Chuang Tzu described:the ugly man,the craftsman and the divine man,and the sage and the supreme man.They fully embody the construction of Chuang Tzu’s ideal per⁃sonality and its three aesthetic implications and life realm:the beauty of the true ugliness of the deformed body and its pursuit of follow⁃ing destiny,the beauty of the play of the way and its peace of life,the beauty of the spirit of the way and its realm of freedom.They allpoint to the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life spirit and take it as the inner quality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All three of them jointly present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Chuang Tzu’s personality of taking the natural as the beauty”. Key words :Chuang Tzu;natural;personality;aesthetic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重要典籍,其以语言奇崛㊁文风荒诞㊁想象奇特而著称,它以 寓言㊁重言㊁卮言”三种不同的诗性表达描写了大量的名物事象 小到草木虫鱼,大到名山大川㊁神话和历史人物,其中涉及到人物描写时,庄子往往以故事(对话)的形式描绘了许多理想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他对个体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些理想人格形象集中体现了他对本真人格之美的审美追求及其诗意生存方式的推崇㊂一㊁本真人格理想生发的现实因素与思想来源庄子对理想个体人格本真之美的建构与推崇,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哲学思想来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㊂具体来说庄子时代的个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这直接导致其对人的境况的反思,逐外抑或保内成为其人格理想建构选项;其次,有感于诸子百家生命理想及其人格理想建构的激烈碰撞,老子的生命哲学成为其人格本真之美的主要思想来源㊂这些是促成庄子对个体本真人格追求的重要动因㊂(一)外在的生存危机促成对个体生命本真的关注庄子时代频繁的战乱直接导致个体生命危机㊂这在春秋乃至战国时代诸多思想家的论述中均有着详细的记载,墨子有云: 饥者不得食物,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㊂ 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㊂”(‘墨 子㊃非乐上“)孟子对统治者杀伐民众有着痛彻地描述: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㊂”(‘孟子㊃梁惠王上“)对统治者这种残酷暴政及其杀伐所导致的生存危机是当世士人对现实普遍共识,庄子也对此在‘人间世“等篇章中有着鲜明的批判和揭露: 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蕉,民其无如也㊂”这些残酷的现实逼迫当世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反思生存及生命本原的直接动因㊂而庄子不同于儒家以推己及人的仁爱方式来建构自己的道德人格类型,也不同于墨家以 自苦为极”的 兼爱”方式建构自己的理想人格,以向内的目光关注个体生命本身及其自然本真人格的还原和理想建构㊂为了求得个体生存,当世社会领域里所兴起的追逐名利等外物的社会思潮是促使庄子思考生命本身不为物役的重要动因㊂庄子多次指出名利的实质及其残生损性的弊端,‘人间世“有云: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㊂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㊂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㊂”另外,他在‘齐物论“指出: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庄子以逆向之思洞察到人的欲望是造成个体自我㊁人与人㊁群体(国家)之间产生争斗和生存危机的根源,其中名利与物欲是其主要批判的对象㊂可见,庄子时代,外在残酷的生存危机和个体内在欲望驱使所生发的名利之心是当世普遍的社会现状,不同于儒墨诸子,庄子更加关注人的生命本身和人的生存本真,这也是促使他关注个人生命自由和本真人格理想建构的现实因素和外在动因㊂(二)对老子 道-气”生命思想的吸收和发展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其超越的生命思想是分不开的,而这与其对老子 道-气”为本的生命哲学观念的吸收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㊂对老子生命源于道的思想吸收㊂老子那里,道作为宇宙的根源,一切都产生于道,包括人的生命㊂如其多次论述道作为本源时,强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㊂”(‘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㊂”(‘五十一章“)因此,道是世界的本源,它产生一切㊂作为生命的本源,落实现象界即表现为万物之 德”,具体又表现为 自然”与 无为”两大特性㊂于人而言,人应该遵守 道”的 德”性,不能违背道的 自然”与 无为”的规律,否则就会违背生命的规律㊂无疑,庄子吸收了老子生命源于道㊁道为万物之源的思想,即其在‘大宗师“中所言: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所以 庄子即以老子的道为万有与生命的形上基础,并运用道来开发万有与生命的内涵”[1]㊂对老子生命气论思想的发展㊂由上可知,道作为万物及生命的本源,万物具体化生,在老子那里还需要另一种物质 气”作为中介,即 一生二”, 二”作 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而万物生,因此,气作为生命的特质,是万物无法失去的㊂后来庄子继承了老子生命气论的思想,作出更加显豁地表述: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田子方“)于人而言,庄子有时将 气”之有无作为生命存在的根据,如其‘知北游“中所云: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㊂固曰:通天下一气耳㊂”因此,生命源于阴阳二气的融合在庄子这里发展成为主体生命的主要因素㊂生命源于道进而进展为气的生成,这对庄子个体人格理想的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㊂老子的道之 自然无为”的特性及其 道象”的 气化”描述为庄子个体的人格理想的精神特质及其变形提供了思想资源㊂可以说,庄子的人格美理想的本真之美就是这种气化生命精神的表现㊂二、庄子本真理想人格的三种形象及其审美内涵就理想化的人格建构,庄子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除了寓言方式对人的隐喻),这些人物形象无外乎灌注了 道”和 气”的生命特征,在实际行为中体现了自然和无为的行为特征和人格气象㊂这种理想化的人格形象,在庄子那里,可统称为 畸人”: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大宗师“)㊂ 畸人”郭象注为 方外而不耦于俗者”,成玄英疏解为 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于俗”[2]㊂简言之,畸人即超乎形质㊁不拘于俗的人㊂进而言之, 畸人”最典型的莫过于庄子所描述的 方外”之人: 天人” 真人” 神人” 至人” 神人”㊂然通观庄子所有的理想人格形象,他还描述了大量 方内”之人,即 丑人” 匠人”与普通劳动者等,与 真人”等从不同层面呈现了本真人格理想的美好图景㊂(一)形体残疾的 丑人”之美与儒家所追求文质彬彬人格形象不同,庄子打破儒家仁义所建构的谦谦君子人格形象,反其道而行之,从形体残缺而涵蕴自然之德的角度来看待理想化的人格形象,并将其视为人格的一种典范㊂可以说,庄子深化了老子美丑相对于 朴真”为美的致思路径,并将其引入人格领域,实现了 化丑为美” 以真为美的人格塑造㊂通观‘庄子“文本,他描述了大量形体残疾的人格形象,要么是天生残疾,要么是后天导致,但在庄子看来,这些残疾的 丑人”具有生命真美的意蕴和天真的人格气象㊂1.无用之用的生命之美从世俗角度来说,人格之所以为美,关键在于其有用于世,无论是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㊃八佾“)还是德行 充实之为美”(‘孟子㊃尽心下“),皆以礼仪彰显于世,为人榜样㊂在庄子看来,这些人为的道德行为或外在事功行为,无关于人格的本真之美,人之所以美恰恰在于超越外在行为的生命本身,这是庄子理想人格建构的逻辑起点㊂在庄子描述的丑人中,恰恰是那些顺应自然本性而守护天性的人能够绽放人格魅力㊂最为典型的是‘人间世“中的 支离疏”: 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可以看出,支离疏从相貌上来看,奇丑无比 脸隐藏肚脐下,肩旁高于头顶,发髻朝天,五脏六腑血管朝上,两条大腿和肋骨并列㊂然就这样一个人,靠着自己给人洗浣补衣㊁筛糠簸米养活自己和家人,而且还因残疾免除劳役和兵役获得了生命的完满㊂庄子所要表达的并非 因祸得福”的生存之理,而是肯定支离疏超越世俗眼光顺应天83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生残躯㊁极尽本能的求生精神,体现了 无用”之 大用”的生命本体价值观 终其天年”㊂其中蕴涵着庄子将生命本身作为至高存在的真理,同时也体现了庄子对人格美超越世俗性的认知㊂形体的物质生命是庄子关于人的生存价值的逻辑起点,这也是其所处时代人的生存危机的使然,而支离疏恰以丑人之无用成就了自身保存生命的大用㊂如其在‘人间世“中借楚狂接舆之口发出 天下有道,圣人成也;天下无道,圣人生也;当今之世,仅免刑焉”的感叹㊂2.内德充盈的丑人之美庄子所描写的丑人 形体残缺之人,除了塑造那些顺应自然之性而保全生命乃至顺命的丑人之外,他还描绘了许多形体残缺但内德充盈㊁气质非凡,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丑人形象㊂这主要集中在‘德充符“中,如王胎㊁申屠嘉㊁叔山无趾㊁哀骀它以及‘大宗师“中的子舆㊁‘至乐“中的支离疏和滑介叔,等等㊂‘德充符“中王骀㊁申屠嘉和叔山无趾都是腿有残疾之人或独足者,然其却以德性充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其中王骀以 常心” 守宗”而不随物迁,以不言之教感染民众,从之游者众,甚至吸引孔子欲从其学㊂申屠嘉以忘我之德斥责子产以世俗观念取人的态度,终使子产汗颜㊂叔山无趾以补救心态讽刺孔子求名之心,令其幡然悔悟㊂庄子以寓言的方式借这些患有足疾的丑人因能顺任不足而具有高迈的自然之德讽刺那些世俗的眼光,独标内在充盈的德行㊂将这种内德充盈的人格风范推向至极莫过于丑人( 恶人”)哀骀它㊂庄子借助鲁哀公与孔子关于的 恶人”哀骀它对话,以反衬的方式指出哀骀它尽管 以恶(丑)骇天下”,但魅力无穷㊂大丈夫与其处,念而不能离,妇人见之,则争欲为其妾,就连鲁哀公与其处,则想将国传授之㊂庄子借仲尼之口直指原因所在 哀骀它 才全而德不形”㊂ 才全”是指人生不受 死生㊁存亡㊁穷达㊁富贵㊁贤与不肖㊁毁誉㊁饥渴㊁寒暑”等外在因素影响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伤害㊁得到保存; 德不形”是指凝聚内在的生命,使德不外露,从而保持内心的虚静㊁包容万物,从而实现生命的充实和内德的完满实现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㊂可见,在庄子看来,他之所以关注丑人他更多的是从生命一如和内在之德的角度看待人的形躯的,与外在形貌相比,庄子侧重于丑人的内在德性,以此讽刺世俗的伦理观观念: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㊂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㊂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㊂”(‘天道“)对庄子而言,人之声色形貌不足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性之实情,与世俗评判相反,他更在意内在自然之德,而 丑人”恰一反世俗常态独标于世㊂这些体貌残缺之人,庄子给予浓墨重彩地的刻画,以此彰显其独特的内在德性和充盈的精神㊂总之,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内在自然德性的完满,庄子以超越形貌的自然德性作为衡量人性内在价值的重要标准,否定常识状态下对人的正面威仪的推崇㊂实际上,这是庄子对内在自然德性的推崇,旨在张扬一种德性充盈的自然和本真之美,与儒家 彬彬有礼”的仁德威仪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开创了中国传统 真丑”人格审美的先河㊂(二)涵道于技的游艺之美庄子除了通过残疾的 丑人”形象来建构自己的个人理想外,他还描写了大量的具有超群技艺的民间巧匠和普通劳动者㊂这些能工巧匠不同于前者,庄子没有强调形貌的出奇,而是突出他们从事匠事时所展现出来那种超越的技艺实践及其所表现出来身心合一的游艺之美,充分体现了他们超绝的身体特异功能和艺术精神㊂1.顺应自然的技艺之美‘庄子“中描绘了许多民间匠人,对这些群体的刻画大多数已经超乎形体残疾之人顺随天命的特征,表现他们积极应对生存和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淡然和游戏精神,这主在他们日常劳作和相关的技艺活动中有着鲜活的描述㊂超越功利之心的日常生活之美㊂庄子对这些民间匠人的刻画,超越了生存困境的描述,而是突显其超越外在功名利禄和自由驾驭日常生活的一面,体现了日常劳作的自由之美㊂无论是庖丁解牛㊁轮扁斫轮,还是梓庆削木为鐻,抑或津人操舟若神,他们都已超出劳作实用目的本身,进入一种忘我的素朴生活境界㊂特别是‘天地“中孔子弟子子贡与汉阴丈人关于取水灌溉田地的对话,子贡看到丈人抱瓮取水灌溉十分辛苦,建议他利用槔代替人工汲水㊂子贡的好意却迎来汉阴丈人的不屑与斥责: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使得子贡无言以退㊁茫然所失㊂庄子借用丈人之口,批判了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者必有机心”的现象,表达了超越功利之心 机心的日常生活态度,并将 道”作为日常劳作和生活的根本㊂技进于道的身体游戏之美㊂在庄子看来,日常生活中摈除机心的劳作是通向美的必经之路,因此,他通过大量的技术寓言申述这种游戏的生活自由境界㊂就此,他浓墨描摹了以道驭技的游戏状态,突显了处于这种状态中人的身体游戏之美㊂最为典型的莫过于 庖丁解牛”的寓言,特别是开篇的那段描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的情形:庖丁解牛时,手㊁肩㊁足㊁膝的协调和相互配合,在道的引导下,身体的力道均匀融汇,使刀游走于皮肉骨隙之间,其所发出的响声以及身体运行的节奏无不契合‘经首“‘桑林“之乐的节奏㊂显然,庖丁解牛在庄子笔下已不再是一部血淋淋的屠宰,而是一种得道以致游心于艺的身体表演,它已超越了日常的劳作,不再局限于生存需要,俨然成为一种放达闲适的身体艺术表演㊂除此之外,‘达生“篇中所描述的吕梁丈人蹈水亦能揭示出以道驭技的身体游弋之美,特别是吕梁丈人出水的放达姿态 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的潇洒㊂可见,庄子对这些身怀绝技匠人或民间劳动者的描述,常常以得道者的形象出之,表现其超越现实功利关系而显示出融入生活的身体游戏之美,体现了一种与生活无隙的本真状态和人生境界㊂2.乃凝于神的境界之美庄子在描写这些匠人或民间劳动者,除了显示他们得道驭技所表现出来的身体之美,同时还揭示出他们何以得道的心境之美 一种 无动于衷” 乃凝于神”的境界㊂何以得道?何以入神?这在‘达生“中 梓庆削木为鐻”的寓言中有着详细地揭示:鲁侯见梓庆所作之鐻(乐器),惊93 第2期庄子本真理想人格审美内涵的现代阐释叹其有鬼斧神工之韵㊂问之何为?梓庆以斋以静心答之 三日不敢心怀庆赏爵禄,五日不去计较赞誉和机巧,七日忘怀身体四肢,然后以澄怀之心入山林观材质,得心应手, 水到鐻成”㊂实际上,庄子在这里揭示的是这些身怀绝技的匠人或劳作者之所以出神入化,在于其能通过 坐忘”(‘大宗师“)的功夫实现与道合一的境界即 乃凝于神”境界㊂而处于这种心境的状态,在庄子看来,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状态,它是匠人或民间劳作者人格修为的成果,具有一种理想的人格美㊂一旦达到这种人格境界,则这些匠人的行为处事将无不体现一种顺应自然和个人个性的本真之美㊂如‘田子方“中解衣盘礴的画工,不为礼数所拘,旁若无人,坦然进入作画佳境㊂这在‘达生“佝偻承蜩的描写中也有着生动的描述,佝偻丈人之所以承蜩如拾掇,其关键在于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聚精会神,心无旁骛㊂这种境界达到,是经历长期的身体功夫修养和心志修炼才能达成的㊂其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齐物论“中对南伯子綦 入道”时 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的描述,极显得道之人忘我的神态㊂其次‘大宗师“中 闻道”之女偊则表现为 年长而色若孺子”精神气质的呈现㊂总而言之,上述庄子对民间匠人和普通劳动者超群技艺的描述,已经超越残疾之人(真丑之人)顺命的境界,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安命的游戏人生的境界㊂他们经过身心修养的功夫实践,这些匠人或民间劳作者的身体行为体现了游戏的自由之美,与日常生活之间已不再有间隙,而是具备了安命乐活的人格素质㊂(三)得道之人的飘逸之美庄子除了通过丑人和匠人或普通劳动者去表现内德充盈之的本真之美外,他还通过对得道之人的外在风度仪表呈现得道之人的理想人格气韵及其玄淡飘逸之美㊂这种具有玄淡飘逸特征的理想人格形象主要体现在其对他 天人” 真人” 神人” 至人” 圣人”等刻画中:肌肤若冰雪,淖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㊂”(‘逍遥游“) 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㊂”(‘达生“)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㊂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㊂”(‘天地“)这里庄子所展现的是理想人格的至高典范,而且带有神话和魔幻版的色彩㊂他们的共同特征在于:一方面他们超常的形体,如肌肤似雪的神人㊁以踵呼吸的真人;其次他们由于得道而展现出恬淡朴真的气质和气色 绰约如处子” 凄然似秋”;最具超越色彩的是这些理想人格具有飘逸的特异功能,他们已经不再是人世间的高人,俨然成为方外的仙人 游乎四海㊁彷徨尘垢之外㊂可见,这些得道之人从人格气质上来说,已超越了上述 丑人”和 匠人”的人世间特征,呈现出超越时空㊁玄淡飘逸的人格气质,具有仙风道骨般的神幻色彩 既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也不会受生死的困扰”㊂[3]换言之,他们是理想人格的最高表现,是对老子理想人格 淡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㊂”(‘老子㊃二十章“)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极显玄淡飘逸之美㊂诚如斯言: 庄子所祈向的人格精神,并非如老子沉潜敛抑;在冲虚淡漠的涵养基础上,庄学更开出一种恣纵逍遥㊁与物同化的精神境界㊂于是,源乎庄子道心之虚无作用,在真朴浑沌之外,乃又现示出一种超迈洒脱的人格形相㊂”[4]庄子对真人等所涵有的玄淡飘逸风格的描述是其人格理想和内在修为的人格化表现,与 丑人” 匠人”一道构成了道家人格美的本真范式㊂三、本真理想人格的美学象征庄子本真理想人格的建构是其生命哲学和美学的重要体现,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和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㊂”[5]对庄子而言,这些人格理想的塑造源于对现实困境超越,最终指向物质生命的本真乃至精神生命自由的安顿,是其本真生命观的具体呈现㊂1.作为其生命本真的集中表达庄子本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其立足战国时代个体生命和精神危机而提出的理想方案,集中地体现了他对生命本真的理解:以生命本身作为本真性的存在,生命乃尊崇法天贵真的原理,生命本质乃是追求身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㊂生命乃是本真性存在㊂庄子所谓的生命包含物质生命以及精神生命两种意涵,这二者在其看来都是生命本真性存在的构成要素㊂如其‘养生主“中所作 为善无近名㊁为恶无近刑㊂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㊁可以全生㊁可以养亲㊁可以尽年”的论断㊂这里他在否定人的心思和欲望无边的基础上,将人生理想的目标聚焦于生命本身 保身㊁全生(性)㊁养亲(身)㊁尽年,即 生命比外物更重要,强调生命重于一切”㊂[6]其中蕴涵着庄子对个体物质生命及其内在精神自由的珍护,这也是他关注 丑人”(残疾之人)以及 匠人”(普通劳动者)的原因㊂在庄子看来,这些民间 丑人”和 匠人”超越外在名利负累㊁游戏生活,充分体现了生命的本真性存在㊂法天贵真的生命原理㊂与儒家侧重从社会㊁伦理的角度安顿人生㊁追求人伦道德的运行规律相异,庄子倾向于从自然宇宙和大化的角度来尊崇道,以此看待生命的实践,具体地表现为 法天贵真”的生命原理: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㊂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也㊂愚者反此㊂”(‘渔父“)作为生命的总原则, 法天贵真”实乃 法道贵真”,从本体论角度来说,庄子的 天”与 道”是同义的,可以说 法天贵真”是对老子 道法自然”(道性自然)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实,因此,道性之 自然”与 无为”的特性应是人应该所要遵循的法则㊂就庄子所描述的 丑人” 匠人”和 真人”等来说,他们都体现了自然与无为的生命原理和人格特质,其中 真人”作为精神生命的象征,他是 庄子理想人格化身”㊂[7]2.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庄子通过丑人㊁匠人或民间劳动者㊁真人等理想人格的塑造乃至运用寓言方式对涵有本真超越精神具体物象的描述,其旨归在于试图建构本真的理想人格及其精神的自由,以此实现对现实生存困境的超越㊂04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浅析《庄子》中的人格理想

浅析《庄子》中的人格理想
《《庄子》是一部充满深奥思想的经典之作,可供研究的领域极为深广。
庄子人生哲学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些是侧重神话传说方面,有些是侧重文艺美学方面,还有些是侧重比较研究方面,也有些是侧重与老子的顺承层面,其中不乏独特深刻的见解,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一些问题还存在,如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只是把“真人”直接归结为《庄子》中的理想人格,而把“真人”“神人”这类人与《庄子》中出现的一系列畸人、以及《庄子》文本中的庄子本人一起归结为《庄子》中的理想人格的研究还不多;还有老子与庄子理想人格共同顺承远古神话方面的研究也很少,综合性的研究还不够。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它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人们的共识。
如果说儒家以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话,那么道家则可以说是从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个体人格自由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而显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任何理想人格的构想,都离不开社会、时代的土壤,都要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
庄子所构想、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庄子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超越。
庄子生活于战国,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急剧动荡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时期,伴随着剧烈的阵痛。
其表现为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根据史载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的战争达480多次,弑君36起,灭国52个。
面对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灵涂炭,敏感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于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生活于春秋后期,面对“礼崩乐坏”、天下动荡形势的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作为济世良方,开创了儒家仁政德治的理想主义之先河。
与儒家仁政德治的道德理想主义不同,老子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仁政德治,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动荡不已的原因是人们的“知”(智巧)和“欲”(欲望),而儒家倡导的以仁义治乱世,不但于治世无补,反而会滋长人们的贪欲、伪诈,加剧社会的动乱。
最好的办法应是自然无为,即取消人们的智巧和欲望,使人回到原始古朴、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老子开创了道家批判现实社会、主张清静无为思想的先河。
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本,自然无为,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现实人生的否定的思想。
在庄子看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
下引《庄子》,仅注篇名。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就是整部《庄子》的首篇第一篇,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就是其整个哲学所必须达至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清风",就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困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为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至一种派者而呼吸困难的无穷民主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就是一无所待、宁静人与自然的民主自由天地,就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就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广情怀。
"蔡国庆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
庄子指出人生困惑和不民主自由的原因就是是"有所等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等待"就是说道事物的存有和发展依赖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沦为对人的民主自由的管制和束缚;所谓"有己"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为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矛盾。
"有己"的意识并使人回去区分和强求命运、美丑、荣辱、利害,从而引发人生的困惑。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写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雕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箭三千里,庶几蜿蜓而上者九万里",堪称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鴳飞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荒凉。
试论《庄子》的理想人格

中国农 业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20 0 2拒
不 能 悦 , 而 不 祸 , 始 终 之 不 可 故 也 ①庄 莫 得 其 偶 , 之 道 枢 。 @即 不 要 将 彼 此 对 立 起 死 知 ” 谓 ” 子 以 这 种 晓 畅 明 快 的语 句 表 达 出 超 脱 的 生 死 来 , 就 是 得 “ ” 关 键 所 在 。庄 子 的理 想 人 这 道 的
统 摄 下 , 生 出 其 他 几 个 突 出 的 人格 特 征 : 衍
[ 收稿 日期 ] 2 0 0 1—1 2—0 6 [ 者简 介 ] 赵 秀娟 (0 6 作 1 6一
⑦ 《 子 - 生》 庄 达
) 女 , 学 硬士 , 京 市 东城 区蚕党 校 讲师 。 , 哲 北
维普资讯
试 论 《 子 》 理 想 人 格 庄 的
赵 秀 娟
( 京 市东 城 区委 党 校 ,北京 1 0 1 ) 北 0 0 0 [ 摘 要 ] 文章 从 《 庄子 》 理想 人 格 的超 越 性 、 实性 与 自然性 、 由性 和 审美 性 三 个 方 面 阐述 了 真 自
其特 点 , 指 出达 到 《 子 》 想人 格 的途 径是 并 庄 理 忘 、 守 ” 在 此 基 础 上 . 《 子 》 想 人 格 做 了 简 “ 。 对 庄 理 要 的评 价 ,
《 子 》 汪 洋 恣 意 的 文 笔 、 丽 丰 富 的 想 庄 以 瑰 象 , 我 们 描 绘 出 理 想 的 人 生 境 界 , 畅 游 在 为 而 主 体 , 是 《 子 》 塑 造 的 理 想人 格 。 便 庄 所
1 .理 想 人 格 的超 越性 。
与 道 为 一 的 理 想 人 格 首 先 表 现 为 一 种 超 世 独 立 的人 格 , 不超 越 就 达 不 到 与 道 为一 的 境 界 。 理 想 人 格 的 超 越 性 一 方 面 表 现 为 超 越 “ ” , 一方面 表现为超越 是非 之辩 。 物 累 另 超 越 “ ” 即 对 生 死 、 失 、 形 的超 越 。 物 累 得 蓥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论

浅谈 庄子 的理想人格论
梁莎莎
(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 究院 陕西西 安 7 1 0 0 6 1 )
[ 摘要】 庄子的 “ 道”承 自老子 ,并对其有 了更深层面的发展 。庄子认为 “ 道”是无法感知 、不可言说 ,但可以用人的生命 来体证 。 他 一生都在期 盼 “ 物 我两忘” 的精神境界 ,并体悟 出 “ 坐忘” ‘ ‘ I 心斋” “ 丧我 ”的实践工夫来追求理想人格 ,为其 “ 无为”的政 治理念 奠定基础 。 [ 关键词] 庄 子 道论 理 想人格论 [ 中图分类号】 B 2 2 3 .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2 — 2 5 6 2( 2 0 1 4) … 1 2 2 0 3 2
犹记得 中学时所学 习的一首诗 ,李商 隐的 《 锦瑟 》 :锦 瑟 无端五 十弦 ,一弦一柱 思华年 。庄 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 托 杜鹃。沧海 月明珠有 泪 ,蓝 田 日暖玉生烟 。此情 可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 已惘然 。在此诗 句 中, “ 庄 生晓梦迷 蝴蝶 ”出 自 《 庄 子 ・ 齐物论 》 “ 庄周梦 为蝴蝶 ,栩 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 不 知周也 ,俄然 觉 ,则蘧蘧 然周也 。不 知周之梦 为蝴蝶与 ?蝴 蝶 之梦 为 周 与。 ”李商 隐在此 引庄 周梦 蝶故 事 ,以言人 生如 梦 ,往事如烟之 意。而这也恰 巧从侧 面反映 了庄周超脱 忘我境 界 ,给人们无 限空旷豁达 的从 容美妙感 。 自此 ,对庄 子有 了深 深好奇之心 。
一
第二 ,庄 子 的 “ 道 ” 内在 于一 切物之 中。他认为 “ 道”是 广大 的可 以包容万 物而任其 自然的 。万物都 具有 “ 道 ” ,甚至 存 在于低 下的 、不 洁的物品之 中 ,或是蝼蚁 、或是瓦砾 ,亦或 是 尿 溺 皆存 的 “ 道 ” ,它 无所 不 在 。这里 将 “ 道 ”有些 泛 化 了 ,只是想 强调它的普 遍性 。 第 三 ,庄 子 的 “ 道 ”是 浑然 一 体 ,不 可分 割 的 。庄 子 认 为 ,世 间的事 物 ,都 有其存 在 的 原 因 、理 性 与价值 。每个个 体 的秉性和命 运千差万别 ,但无论有什 么差别 ,或成功或失败 毁灭 ,,在道 德层面上 ,却并无亏欠 ,万物都是 可以相互适应 的 、沟通并在 价值上齐一 的。也就是无 论大小 、繁简 、美丑 , 只要 不人为 干预 ,可各尽其 用 、各遂其 性 ,都有 意义和价值 。 他 的这种观点 在今天 ,无论 是在政治层 面还是生 态 自然方 面 , 都具 有重要意 义。一方 面 ,顺应历史发 展潮流 ,顺应 民心 ,不 干预 民众生活 ,满足人们合 理的欲望 和要求 ,而不是 过度 的干 预和 限制 人的 自由 ;另一方 面 ,尊重 自然规 律 ,顺应 自然 ,不 认 为 的破 坏 ,妄想 征服 自然 。庄 子想要强调 和追求真 正的绝对 的 自由。 “ 无为”而治天下 ,治 民心 ,治 自然 。 第 四 ,庄 子的 “ 道 ”是不可感 知的 、不 可言说 的。它不仅 是 客观流行 之体 ,又是 主观精神 之境界 ,其 自然无为 、宽 容与 物 的 特性 ,也 是人 的最高 境 界 。他认 为 “ 道不 可 闻 ,闻 而非 也 ;道不 可见 ,见而非 也 ;道不 可言 ,言而非也 。知形之 不形 乎 !道 不当名。”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浅淡庄子的理想人格--《庄子的气质》一文读后感/ 王忠文《庄子》一书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更是中华文化典籍的块宝。
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TPM)中文科里,《庄子.逍遥游》一文也被选入十一篇的文选项目。
一般说来,本地华文报少有谈及庄子思想的文章,在5-11-1998《星洲日报》的言路版里却欣见许加军先生所作《庄子的气质》一文。
阅毕,笔者有两项看法,想向诸君略说一二。
其一,' 道' 为中华文化的最高范畴,谈 '道' 论及庄子自是无可厚非,但省略了论其' 道' 之源的始祖老子,未免可惜!老子的道论虽然未必人尽皆知其真义,但其《道德经》的开卷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却让众人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就连电台广播里的某咖啡广告也引用此言,而且还藉一名小孩之口作如是言:' 说不出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好味道!' 限于篇幅,未能尽谈老子之道论,有兴趣者不妨阅读笔者的专文《老子之道与回教上帝观的比较》(1998 年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 学士论文)。
"无待、无功、无用"的妙用与境界其二,笔者对于许君结论中「并不赞同他( 指庄子) 的' 无待'、 ' 无功'、' 无用' 的絮叨」,觉得对庄子颇不公平。
这是因为前述的庄子思想精华,并非人人知晓,许君不对此作些许说明,也不详细谈及自己不赞同的理由,就在结论里下此断言,实有欠公允。
有鉴于此,笔者特写作此文,简要解释以上的术语及谈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庄子的思想属于逍遥哲学体系,' 逍遥' 一词源自于《诗经》,而庄子所引用的' 逍遥',也就是今日所说的绝对自由。
在今日民主社会里,大家都知道' 不自由,毋宁死',而作为逍遥始祖的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高声呐喊自由,其前瞻性是不容否认的。
' 无待、无功、无用' 其实是属于达致绝对自由的方法与境界。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中反对儒家崇尚的人格模式,倡导了自由、无为、无为而治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理想。
本文将以《庄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庄子》理想人格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观念进行再认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同时也对当代人格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庄子》中的人格观(2)《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3)《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方式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以《庄子》为主要研究文献,综合其他相关文献,对其人格观及理想人格进行深入探讨。
(2)逻辑分析法:对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深入剖析其内涵及实现方式。
三、研究预期成果(1)对庄子理想人格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思想深度的人格理想。
(2)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方式,对当代人格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3)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观念的认识,发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论文结构与时间安排1. 论文结构(1)前言:阐述研究背景、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等。
(2)理论基础:梳理《庄子》中有关人格观的相关文献,具体分析其内涵及实现方式。
(3)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自由、无为、无为而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方式:从内敛、节制、自省、自我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5)结论:对庄子理想人格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2. 时间安排(1)12月-1月:搜集、整理、分析文献数据。
(2)2月-3月:撰写论文的前三个部分。
(3)4月-5月:完成论文的最后两个章节。
(4)6月汇总,进行修改与完善。
(5)7月完成最终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庄子的理想人格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他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并以此阐释了人的个体与群体、心灵与肉体的关系。
他关注的目标是人怎样才能获得所谓的“天乐”,他的哲学是提倡回到人的自然本性的人生哲学。
在庄子内篇第一的《逍遥游》里,他反复论述了他的独立无待、逍遥自由的思想以及对此的美好畅想。
庄子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不自由的。
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需要条件,也即是“有所待”,有所依靠,因此都会受到限制。
比如貌似逍遥的鲲鹏,活动范围大,行为豪迈壮观,但升起它的身躯,需要足够展开翅膀的空间和飓风,想飞远,得靠六月的季风,鲲鹏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人类面对着名利富贵、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还要承受“终有一死”的精神负担,是自然界受到限制最多的,比起其他生物来说离自然原始本性最远。
因此也是最不自由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呢?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也就是那些洞察了宇宙万物的本质,顺应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之间阴阳晦明风雨的变化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也就是《大宗师》里面的“真人”!庄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形容他心中的理想人格:“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逍遥游》)“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
乍一看,庄子所描述的,实在是惊世骇俗,浪漫夸张到极致:渺远的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洁白莹润,行动从容洒脱,餐风饮露不食人间五谷,腾云驾龙游遍南北西东;他们不会伤害万物,所到之处五谷丰登;万物也不能伤害他们,洪水滔天不能将他们淹没,天下大旱、湖泊沸腾不能使他们感到炎热,河水结冰不能使他们感到冷,地震海啸不能使他们改变容色;他们身上的一些尘埃草籽,都能培养出尧舜这样的圣贤。
庄子所描绘的,几乎就是神仙了。
然而,庄子写的真的就是神仙吗?实质上,庄子的理想人格,不过以形象化的方式渲染出的“有道之人”罢了。
这些人,纯洁(肌肤若冰雪、处子)、自由(乘云气,御飞龙)、永恒(物莫之伤)、伟大(陶铸尧舜),他们远离世俗,能够进入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深知宇宙自然的奥秘,所以不会受到外物的影响。
他们精神生命强悍,不知道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功绩,什么是名声,心就象镜子一样,如实反映外物,不送外物离去,也不迎接外物到来,所以不被外物伤害。
庄子为了说明这种精神生命充沛淳和的境界,还写了很多残疾人,这些所谓的“畸人”,虽然肢体残缺,形貌怪陋,却拥有强大的内在。
比如《人间世》中的支离疏,是一个弓腰驼背貌丑无比的残疾,却靠着给人缝补衣服自食其力,在兵役与疫病来时攘臂游于其间,在上面发放扶贫补贴时还能领到柴粮,逍遥自然安养天年。
又如《德充符》中的哀骀它,“恶骇天下”,丑的要命,看似无才无权无誉无学,但是男男女女都倾慕于他,想陪伴在他身边不愿离去,鲁国国君也“有意乎其为人也”,想授他为相。
再如《大宗师》里面的子舆,病的耸肩缩颈,却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说“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心安气定的等待,心平气和的顺从,生死得失不会在他身上产生欢乐悲哀。
这些“畸人”们,全然不以外在感官感受为美,而以内在精神体验为美,他们具有顺天应命的理智与坦然,即使跻身人群,也不自惭形秽,他们是道德充实者,是一群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残疾自我的人。
与前面的神人、至人一样,他们都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内心逍遥自由的人格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