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2汶川大地震看文物中心库房的防震措施

合集下载

文物点地震应急预案

文物点地震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地震灾害对文物点的破坏,保障文物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地震灾害特点和文物点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文物点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为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文物点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地震灾害应对工作。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救援组、信息联络组、物资保障组、医疗救护组、宣传报道组等工作小组。

2. 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地震应急演练,协调各工作小组开展工作。

3. 应急救援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抢救受伤人员,疏散文物点人员。

4. 信息联络组负责收集、汇总、上报地震灾害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畅通。

5. 物资保障组负责保障地震应急救援物资供应,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6. 医疗救护组负责组织医疗救护力量,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7. 宣传报道组负责地震灾害应急期间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报道工作。

四、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1. 预警(1)密切关注地震监测信息,及时了解地震趋势。

(2)加强对文物点的巡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

2. 应急响应(1)地震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指挥部。

(2)应急救援组迅速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3)医疗救护组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4)物资保障组保障应急救援物资供应。

(5)信息联络组及时上报地震灾害相关信息。

(6)宣传报道组做好地震灾害应急期间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报道工作。

五、灾后重建与恢复1. 灾后评估对地震灾害造成的文物点损失进行评估,制定灾后重建方案。

2. 灾后重建根据灾后评估结果,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确保文物点尽快恢复原状。

3. 防灾减灾总结地震灾害应对经验,加强文物点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

地震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措施

地震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措施

地震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猛烈的地壳震动常常造成严重的破坏与人员伤亡。

然而,除了人身安全的关切外,地震也对灾区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因此保护和抢救地震灾区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地震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措施进行论述。

一、保护措施地震发生前的预防与保护工作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护措施:1.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与修缮:地震易损建筑是引发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文化遗产建筑物,应加强抗震设计,并及时进行维护与修缮,以增加其抗震性能。

2.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地震灾区应建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管理与保护。

该机构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和保护政策,并监督实施。

3. 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地震发生时,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遗产的损失。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预案,明确救援流程和责任分工。

4. 做好文化遗产档案记录:地震过程中,某些文化遗产无法得到保护,甚至遭受破坏。

为了能够重新修复和重建这些遗产,应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档案记录,记录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特点,以备重建之需。

二、抢救措施当地震发生后,应迅速采取抢救措施,保护已受损但仍有救援希望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抢救措施:1. 设立文物抢救组织:地震发生后,应立即组建文物抢救组织,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挽救文物。

该组织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协作能力。

2. 迅速转移可移动文物:对于地震发生后可能继续受到破坏的可移动文物,应迅速进行转移,确保其安全。

转移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避免进一步损坏。

3. 减少次生破坏: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引发次生破坏,如火灾、污水泄露等。

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次生破坏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4. 进行紧急修复:地震发生后,对于受损的文化遗产,应尽早进行紧急修复。

文物建筑地震应急预案

文物建筑地震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提高文物建筑抗震防灾能力,保障文物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文物建筑的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文物建筑,包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文物建筑抗震加固和抗震性能提升,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地震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明确各级责任,确保预案有效实施。

3.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地震发生后,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4. 保障安全,减少损失: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文物建筑的破坏,保护文物资源。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文物建筑地震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地震灾害应对工作。

2. 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地震灾害应对工作的全面指挥,下设办公室、现场指挥部、救援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信息报送组等。

3.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地震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组织文物建筑抗震加固和抗震性能提升。

五、地震灾害应对措施1. 预警: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人员撤离文物建筑。

2. 救援:组织救援队伍,对文物建筑进行排查,确保人员安全,对受损文物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

3. 救护:设立医疗救护点,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4. 物资保障:调集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5. 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文物行政部门报告地震灾害情况和应对措施。

六、恢复重建1. 整理受灾文物建筑情况,制定恢复重建方案。

2. 组织文物建筑抗震加固和抗震性能提升,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3. 对受损文物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受损文物。

4. 对受灾文物建筑进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地震来袭 如何保护宝贵文物

地震来袭 如何保护宝贵文物

地震来袭如何保护宝贵文物地震来袭如何保护宝贵文物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文化遗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瑰宝,保护好宝贵的文物是每个人的责任。

本文将介绍在地震来袭时如何保护宝贵的文物,以期为将来的灾害预防和文物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一、地震对文物的危害地震是一种瞬发且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文物造成沉重的损失。

首先,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或破坏,文物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也难以幸免。

其次,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水灾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危害文物的安全。

最后,地震还可能造成文物的碰撞、摇晃或倾斜,使其受损。

二、地震前的准备工作在地震发生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文物受损的可能性。

首先,应加强对文物建筑的结构检查和加固工作。

对于老旧的文物建筑,应及时进行修缮和强化,提升其承受地震的能力。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文物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

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应急措施和搬迁计划,确保文物的安全。

三、地震时的保护措施当地震来袭时,我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保护宝贵的文物。

首先,要确保人员安全。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需要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和文物,以免被倒塌的建筑物或倾斜的文物砸伤。

其次,应尽量减少文物的震动和摇晃。

可以采取填填缝、垫垫砖、固定文物等方法,降低震动造成的影响。

同时,要确保文物周围没有可燃物、易燃物,以免地震引发火灾。

最后,要及时清理文物周围的杂物和碎片,以免二次损害文物。

四、地震后的抢救与修复工作地震过后,我们要及时对受损的文物进行抢救与修复工作。

首先,需要对受损的文物进行清点和记录,确保不会有任何遗漏。

其次,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抢救性的处理,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减少文物的进一步损坏。

重要的是,要保持修复工作的耐心和细致,确保文物得到恢复和保护。

最后,要进行事后总结和评估,总结工作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的地震预防和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地震发生时应急避震措施

地震发生时应急避震措施

地震发生时应急避震措施
一、地震发生时应急避震措施
1、注意安全:
在地震发生时,要注意安全,极度保重自己,逃脱生命危险。

2、抓紧投降:
地震发生时在室内要迅速找稳定、保护强度好的投降位置,如柱子、结构稳固的墙角、床头等,有的地方投降时还可以蹲下,要尽量避免坐立状态,要坚定冷静,不要慌乱,处于蹲姿时,双手抓紧头颈以及下半身,尽量紧贴地面,以防坠墙出现意外情况。

3、迅速离开:
在室外要迅速离开,远离房屋、橱柜等固定物,尽量到开阔的地方,躲避电线杆、电线杆等,迅速避开泥土、树枝等可以绊人的物体,并留意地坑或其他凹陷物,以及多物体堆积的地方,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上当受骗,走出危险范围。

4、在房间内:
在房屋内要尽量采用走廊作为投降点,尽量离楼梯口近,然后尝试蹲低,有时可以使用褥子等软物避免摔伤,房间里的柱子以及大床边缘可以作为投降处,不要在阳台上投降,即使阳台护栏坚固,也可能被抛飞出去,投降不要立即站起来。

5、注意不要造成二次伤害:
地震发生时,不要贸然跑动,一定要做到投降地点安全,然后才出来,以免再次受伤,出门时要注意是否有毁坏的建筑物,落石现象
等,尽量不要经过以上地段,发现要立即返回保障自身安全。

如何在地震中保护文物古迹

如何在地震中保护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遗产。

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会对文物古迹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因此,在地震中保护文物古迹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地震中保护文物古迹。

一、事前预防措施1. 建立文物古迹档案:将文物古迹进行详细测量、摄影,并建立档案资料。

这样,在地震发生后,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文物古迹的破坏情况。

2. 加固文物古迹建筑:针对已知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古迹建筑,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和稳定性。

3. 制定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应提前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明确文物古迹救援的组织机构、任务分工、救援流程等。

4. 提升防灾意识:政府和公众应加强防灾意识,提高对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视程度。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公众了解如何保护文物古迹,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救援措施。

二、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措施1. 立即开展文物古迹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前往文物古迹现场进行评估和救援。

2. 保护文物古迹现场:在救援过程中,要避免进一步损坏文物古迹。

救援人员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采取安全稳定的救援措施,确保文物古迹现场的安全。

3. 加固文物古迹建筑:如果文物古迹建筑已经受到破坏,应及时进行加固措施。

这包括紧急修复、加固支撑和拆除危险部分等措施。

4. 搬迁文物古迹:如果文物古迹建筑受到严重损坏,无法进行加固修复,那么就需要考虑搬迁文物古迹。

这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周密的规划和组织,确保文物古迹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和保护。

5. 做好文物古迹记录工作:在救援过程中,要对文物古迹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现场照片、视频、绘图等资料。

这些记录可以为后期的修复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事后修复和保护1. 进行文物古迹修复:在地震发生后,对文物古迹进行修复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文物古迹的不同损坏情况,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尽可能恢复其原貌。

2. 建立文物古迹保护基金: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文物古迹保护基金,用于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

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

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目前,人类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但是一定要从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中靠自身的智慧去和自然做抗争,并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如何在自然灾害中把灾害降到最低,并有序的进行灾后重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对不同类型房屋和结构和不同建材及制品的房屋进行了抗震研究,并提出了改善对策。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分析加强房屋的抗震设防质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安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所以加大房屋建筑的抗震研究非常重要,这就要找出症结,不断的开发新技术,从设计和施工等众多环节中严加控制,做好房屋建筑抗震建设,让人民和党放心。

1 不同的类型对房屋的抗震影响1.1 砖混结构中的不合理的构造易受到震害以前,砖混结构中对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没有更多的要求和规范,不充分的预制楼板对砖混结构的整合稳定性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这也是在震区易受到破坏而不宜采用的结构形式,具体的机构如:大开间、外走廊、打开窗等结构形式应尽量避免。

1.2 混合结构形式易受重创混合结构其传力的途径比较复杂,当刚度发生突变或变形能力发生不协调等因素时就容易受到破坏,这种情况适应于任何混合结构包括部分砖混部分框架的水平混合结构、上部砖混下部框架的竖向架构等类型。

1.3 框架结构在地震中易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框架柱比框架梁先破坏,当框架柱不能抵抗水平振动和荷载的情况下,就易出现粉碎性压缩破坏。

1.4 排架结构在地震中易受到破坏排架结构常用于厂房或仓储,由于排架结构自身的特点:屋架很重而且跨度也比较大,柱间的连接又非常弱,还会由于年代久远没有修葺价值而容易遭受破坏,双跨的一般轻于单跨的震害,轻屋架轻于重屋架。

2 不同建材及制品的房屋对震害的影响1)以前冷拔低碳钢丝构件被大量的用于房屋建筑,但其表面的光滑使其和混凝土的粘接性非常的差,在遭受强烈的地震后会使混凝土和钢丝分开、发生脆性破坏。

所以预应力空心板中使用这样的钢材最容易遭到破坏和坍塌。

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传统抗震措施与现代隔震技术

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传统抗震措施与现代隔震技术

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传统抗震措施与现代隔震技术博物馆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文物的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之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博物馆的文物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保护文物免受地震的破坏,博物馆需要采取一系列传统抗震措施和现代隔震技术。

传统抗震措施主要包括结构加固、展具固定和文物保护装置的设计。

结构加固是指对博物馆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增强其抗震能力。

这包括在建筑物内外进行剪力墙、拱形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加固,以增加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展具固定是指固定文物陈列展具,使其在地震中不易受到损坏。

这可以通过对展柜、展架、展台等展具进行加固固定,采用特殊的陈列布局和展具设计,确保文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固的位置。

文物保护装置的设计是为了保护文物在地震中的安全。

例如,在展示较大文物时可以采用特殊的支撑和固定装置,保证其不会因地震而倾斜或摇晃。

对于易碎的文物,可以使用抗震衬垫和防震夹具,避免地震震动对其产生破坏。

然而,传统抗震措施存在一些局限性。

建筑结构加固需要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可能会对博物馆原有的建筑造成改变。

而固定展具和文物保护装置需要特别设计和定制,对于不同类型、规模的文物陈列,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

为了克服传统抗震措施的局限性,现代隔震技术被引入到博物馆文物防震保护中。

隔震技术通过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加上隔震装置,使得建筑与地震的震动分离,从而保护文物不受地震的影响。

隔震装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橡胶隔震器、摆式隔震器和液体隔震器。

橡胶隔震器通过在建筑结构和地基之间设置特殊的橡胶材料,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

摆式隔震器则通过在建筑结构顶部添加的支撑装置,使得建筑在地震中可以以一定的摆动方式来缓冲地震力量。

而液体隔震器则利用液体的粘滞阻尼特性减弱地震的效果。

隔震技术相较于传统抗震措施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隔震技术不会对博物馆建筑造成大的改变,减少了结构加固的时间和成本。

其次,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文物的冲击,提供了更好的文物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5.12汶川大地震看文物中心库房的防震措施
作者:绵阳市文物管理局
作者单位:
刊名:
四川文物
英文刊名:SICHUAN CULTURAL RELICS
年,卷(期):2008,(4)
引用次数:0次
1.京澳凯芬斯设计有限公司绵阳博物馆设计施工图 1999
2.吴来明.王忠良上海博物馆新馆结构地震动反应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之二) 2000
1.会议论文张军.郭浩.唐曹明.肖青.杜燕红国际友谊博物馆文物库房加固改造
国际友谊博物馆文物库房原为二层框排架结构,其中二层空间较大.针对文物类建筑的功能要求及特点,本文介绍了采取的以系列结构措施,对原结构进行加层的同时,还实现了建筑功能由礼堂向库房的改变.为同类型结构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cww20080400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