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状态的改变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性质,这些性质可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二、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其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2.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是由一些类似细胞形成的,具有相似生物功能的细胞组合而成的。

器官是一组组织的结合,具有特定的功能。

三、能源与能转化1. 能量的转化与能源能源是使物体做功的物理量,包括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2.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机械能的转化是在物体运动或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

四、科学探究1. 科学实验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2.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医疗、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

五、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2. 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不同季节地球的日照和太阳高度角有所不同。

以上是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很抱歉,我似乎重复了之前的内容。

以下是更多的扩展内容。

能源与能转化在能源与能转化这一知识点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能源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能源是指可以执行工作的物理量,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形式中,包括化学能、动能、电能、热能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利用各种能源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的能量。

然而,能源的使用和转化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一、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是光的一大特点。

2.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光速在真空中是300,000千米/秒。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改变方向而返回的现象。

2.光线从光源射向物体表面称为入射光线,从物体表面射出的光线称为反射光线。

3.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5.入射光线越斜,反射光线越斜;入射光线越正,反射光线越正。

6.光线遇到镜子等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镜面反射;光线遇到不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漫反射。

三、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1.光的传播和反射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

2.利用实验装置,可以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其夹角。

3.用白纸做实验底板,可以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

4.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光的反射可以用于照明、反光衣的制作等。

四、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例:1.在光滑的镜子前插一张纸片,能够看到纸片的正面和背面的图像;删除纸片后,能够看到清晰的自己的影子。

2.拿一块玻璃纸向阳光中透视,可以看到玻璃纸上的阴影和阳光透过玻璃纸形成的光斑。

3.在室内打开一个小洞,可以看到室外的景物。

4.入射光线在空气和水之间的传播和反射,可以形成光的折射现象。

5.当太阳照射在地面上时,反射出来的光线使我们看到阳光出现在地面上的位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围绕光的传播和反射展开,揭示了光线直线传播和光线反射的特点,通过实验和实例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第一章科学入门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 m”表示。

1 米=106微米=109纳米b5E2RGbCAP测量步骤: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

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p1EanqFDPw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DXDiTa9E3d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RTCrpUDGiT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1调平。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5PCzVD7HxA2称量。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jLBHrnAILg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热的测量
1、功率的计算:功率是事物每单位时间耗费的能量,可以通过计算时
间除以功率来计算。

2、温度的测量:温度应使用温度计来测量,可以根据气温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单位,比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热量的计算:热量是物质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使用热量计来测量,通常表示卡路里单位。

二、温度对物质影响
1、低温会使物质变凝固:当温度接近零下273.15摄氏度时,物质就会
变凝固。

2、高温会使物质变成气体:当温度接近100℃时,物质就会变成气体。

3、温度影响物质的密度:即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会降低;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密度会升高。

三、变温对测试物影响
1、低温会使测试物变慢:测试物随着温度的下降,分子如析子、原子
等运动就会变慢,因而测试物的机械性能下降。

2、高温会使测试物变软:随着温度的上升,测试物随之变软,这主要
是由于测试物的分子和析子已经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密实的结构,导
致其橡胶、塑料等材料变软。

四、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1、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候:全球气温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从而影响
地球上的植物、动物的生存状况。

2、温度变化会影响水体:水体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发生变化,因此水体
也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温度变化会影响经济:温度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由于气候不稳定,粮食作物和棉花等农作物产量会受到影响,这将有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的本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通过寻找其原因和规律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研究始于疑问,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科学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在实验室中,需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不用手拿药品,不用鼻孔闻药品气味,不品尝药品味道。

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不得将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在取用固体药品时,应该使用药匙或镊子,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即擦拭干净。

酒精灯使用时,要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不同的实验器材有不同的加热方法,需要注意使用。

在使用试管、蒸发皿、烧杯和烧瓶等器材时,液体和固体的加热量有不同的要求。

在使用胶头滴管时,不能伸入或接触,必须垂直悬空于上方0.5cm处,用完后要立即清洗。

在实验室操作中,如果出现酒精灯失火、割伤、烫伤或化学试剂灼伤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应该对齐测量对象的起始位置;每个刻度线代表的长度应该相等;刻度尺上应该有标识长度单位的符号。

2)正确读取刻度尺上的长度值。

读取长度值时,要注意估读最后一位数字的时候,应该根据刻度线与刻度线之间的间隔来判断。

同时,还要注意测量对象的实际长度和刻度尺上读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体积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体积主单位是立方米,单位符号是m³。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升、毫升、立方厘米等。

1升(L)=1000毫升(mL)=1立方分米(cm³)。

测量体积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容积瓶和量筒。

在使用容积瓶和量筒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容积瓶或量筒应该放在一个水平的平台上,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读取容积瓶或量筒上的液面高度时,应该注意视线与液面的垂直,同时还要注意读数时的视角。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方法1.科学研究是基于观察与实验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做观察与实验、总结规律等步骤来获得知识。

2.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可以通过肉眼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等方式进行。

3.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现象、验证假设、推断结论等。

二、组成与变化1.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2.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常见的元素有氧、氢、铁、硫、金等。

3.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4.研究物质组成与变化的主要方法有燃烧、溶解、熔化等。

5.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的形态、性质发生变化,但组成没有改变;化学变化是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

三、力与压强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压强=力/面积。

3.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

4.杠杆是一种能够改变力臂和力的作用方向的简单机械装置。

四、能与能量1.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常见的能量有机械能、热能、化学能、光能等。

2.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势能高度有关。

3.热能是由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引起的能量。

4.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速度的一种表征。

5.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能量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二次能源是利用一次能源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能、热能等。

五、风与天气1.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的现象,产生风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旋转和太阳的辐射。

2.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

六、水1.水是最广泛应用的溶剂,可以溶解各种物质。

2.水的密度是约为1克/立方厘米。

3.冷冻水比液态水密度大,体积也增大。

4.水的沸点和凝固点是物质的性质之一,常用来作为纯净水和溶剂的标准。

七、物质与反应1.酸碱是常见的物质,酸常呈酸性、酸性物质溶液呈酸性,酸和碱可以中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4.1物质的构成1.定义: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空隙最大,液体次之,气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4.2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 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 吨= 1000 千克;1 千克=1000 克=1000000 毫克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150g,成人:50Kg —60Kg,大象 6t;一只公鸡 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 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③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 g)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七年级科学上册考试复习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考试复习浙教版
11、生长和分化往往相伴而行
反面为凹面镜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反光镜:一面为平光镜,反面为凹面镜,
都可采集光线。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到物象后细调。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细胞生物



1、生物体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其中大多数生物的个数是由许多细 胞构成的,属于多细胞生物。 也有一些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属于单 细胞生物。它们一般生活在水中。 5、酸奶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杆菌经过发酵后制成的。 7、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螺旋菌、球菌和杆菌三类。 8、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9、抑制细菌生长可以: ①干藏法:去掉食物中的水分;②冷藏法: 低温环境可减缓微生物生长的速度;③真空保存法:抽出包装袋中的 空气,使食物与空气隔绝;④加热法:食物经过加热,然后密封。因 素:温度、水分、氧气。 13、植物的基本组织: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 组织、能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其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 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向光性。 3、保护色:色彩与环境相同,不能分辨出轮廓。(变色 龙) 4、警戒色:有鲜艳的外表,起警告作用,一般有毒臭或 腐蚀性。(箭毒蛙) 5、拟态:外表形态与周围的物体相似。(竹节虫) 8、为了保护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 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 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有:广东省的鼎湖山、贵州省的梵 净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省的卧龙山等。
不常见的植物
4、蕨类植物:它们没有种子,但有根、茎、叶。 到了夏天,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许 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5、苔藓植物:它们的结构比蕨类植物更简单,没 有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也没有 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6、藻类植物:它们的结构更为简单,压根就没有 根、茎、叶。 7、对生物的分类有7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