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第7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5.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从而逐条分析内容所产生的作用
6.材料分析
材料一:商鞅“徙木立信”的图片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中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想一想商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2: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么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打理,渐渐都长满了荒草。国君也无利可图,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不断怠工、逃跑、还破坏我的农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还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幻灯片13播放视频《商鞅变法》)
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即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军事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变法以富国强。
4.学生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和支持者(链接《秦孝公图片》)幻灯片13
4.想一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幻灯片9)
(二)商鞅变法
1.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A反对战争B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阅读故事《一个奴隶的烦恼》,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战国七雄的概念;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引起各国的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敬仰;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改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难点:商鞅变法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从而为后面讲述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流沙(唐代)胡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胜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这种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本课我们将学习第7课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1、历史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着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井田制被破坏: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广阔的山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方便。
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
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
井田制的“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一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百家争鸣(教案)

第7课《百家争鸣》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产生。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三个子目即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
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史料实证)2.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百家争鸣》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你能够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生机勃勃,群星荟萃,繁荣璀璨。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一时期虽然动荡,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学者以及众多异彩纷呈的思想,很多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
那么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百家争鸣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第7课《百家争鸣》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老子和《道德经》【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老子的资料卡。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大体方位,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造、功能和作用,从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XXX、XXX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重点)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难点)【法律渗透】土地法、旅游条例【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阐发会商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图片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XXX、魏、韩2、著名战争:桂陵之战(魏--齐--赵)、马陵之战(魏--齐--韩)、长平之战(秦--XXX)。
(二)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目的: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层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层和农夫阶层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出示XXX及都江堰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都江堰建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如何的?讲解为什么XXX要在这个中央建筑呢?它是如何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XXX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教案

重点
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赵州桥设计的巧妙。
教具:课外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难点
赵州桥设计原理
关键
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课:导言
自学导读
答疑释难
一、雕版印刷
1、发明
2、发展
3、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提问:四大发明
其中唐朝有:
教师参与指导
提问: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发明的?(怎样发明的)
唐朝末年雕版印刷发展到什么程序?
课件展示《金刚经》
学生阅读讨论并探究
体会其构造的作用
培养查阅并运用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比较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审美点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地位
突破难点
2
12
6
1
板
书
设
计
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重大发明
雕版印刷
科技创新
赵州桥
火药
学校
姓名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唐末印刷术的发展情况,认识雕版印刷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道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最初运用;知道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以及它的设计者李春,了解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教师详细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包括开国大典等重要事件。
3. 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等。
三、课堂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感受。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伟大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对未来的展望。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访问长辈或查阅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并在课堂上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时:第七课
教材:《历史》下册
主题:秦朝的兴起和统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背景
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重点难点:
1.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教材
3. 板书
4. 影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的背景和影响。
然后提出问题: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这个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述秦朝的兴起和统一的历史背景,介绍秦国的强大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征战、改革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每组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总结,写一篇文章。
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
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3.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5.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爱好和认识。
【教学重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教学难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进步及其背景。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课堂小组合作法【学法指导】1.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加深理解。
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3.学会结合文物和地图等,发现历史线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出示中国地图,询问学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引导学生回想上一课的内容,回忆儒家和道家的主张。
3.出示一幅图画,描述图画意义,开始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分钟)1.讲述战国时期的发展概况,着重介绍经济和文化状况。
2.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战国时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学生活动(40分钟)1.老师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交流以及小组互动方式,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2.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设计读物提示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并以此增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语言回答知识点。
【教学反思】在此次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经济背景,而且还较好地体验到了在小组互动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次教学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分组讨论环节的过程中并未及时进行矫正,导致有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够好。
因此,在下次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及时检查进度,避免学生偏离教学大纲。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也收获颇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的历史时期,知道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七雄兼并战争的著名战役及结果。
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掌握其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功能和意义,了解都江堰的构成系统,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认识诸侯兼并是战国时期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变革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重点难点精归纳
1.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
(1)特点不同
①春秋时期,主要是诸侯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图明显。
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
②战国时期,主要是诸侯兼并战争,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死伤重大,更具残酷性。
(2)影响不同
①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②战国兼并战争,特别是后期秦国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长平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②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行之有效,执行坚决,这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③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④商鞅首先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使变法深入人心。
(2)启示
①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通过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④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考点:
考点一战国七雄
例1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其他六国构成威胁的是( )
A.魏国B.齐国
C.赵国D.秦国
【解析】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自长平之战后,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答案】D
考点二商鞅变法
例2(2015.四川南充)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主要是因为( ) A.商鞅变法
B.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D.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
经过商鞅变法,泰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考点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例3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发生洪涝灾害,引起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下列关于都江堰的功能结构和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渠首分为鱼嘴、灌溉网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B.内江用于排洪,外江用于灌溉
C.使江汉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是一座集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
【解析】都江堰的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都江堰的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A、B、C三项说法错误,选D项。
【答案】D
图文识读
最早的“冰箱”
图注:(1)战国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商周以来中原青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2)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它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身,显示
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商鞅变法的措施
图注:(1)这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表现。
(2)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思考(教材第32页)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提示:第一小问具有开放性,对战争的想法既可从战争的消极方面回答,也可从积极方面回答。
第二小问可从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恢复生产秩序,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等角度回答。
材料研读(教材第33页)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提示:法令严明,公正无私,法令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