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学生看图片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选代表回答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直观了解
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西夏与宋议和作出整体感知
全面看待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议和
(4)出示西夏王陵图并做简单介绍,进入对党项族的学习,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5)总结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治国措施
(6)列表归纳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
4.学习第二部分:辽与北宋的和战
(1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分析澶州之战的原因及过程(2)思考:有关澶州之战的知识点
(3)看视频:澶渊之盟
(4)对澶渊之盟作出正确评价
课堂小结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民族之间友好交往,
民族交融是主流。
板书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兴起及与北宋的和战
兴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临横府
和战:澶渊之盟后,维持和平局面
二、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兴起: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兴庆府
5.学习第三部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6.巩固提升: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学习目节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民族关系的特征。
2.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3.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4.通过少数民族政权契丹、西夏与宋的和战,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难点: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问:北宋的建立者是谁?(赵匡胤)教师:他曾经写诗道“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表达了他开创基业的雄心抱负。
但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它并立的政权有哪些呢?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出示题目。
(二)讲授新课: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找出辽、西夏、北宋的地理位置。
(回顾北宋建立的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
探究一:崭露头角齐登场(政权并立)探究二:化干戈为玉帛(民族交往)探究一:政权并立<知识点梳理>阅读33-34页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出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问:1、以上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个民族?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过渡:契丹族和党项族都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在他们的发展壮大中有哪些相同的因素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合作探究>结合33-34页课文内容及插图,小组合作,概括归纳下面问题。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认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态度,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呈现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面。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生生互议
检查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答案的情况。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对于深入学习部分答题思路不明确或跑偏的小组,及时予以点拨;对于答题思路清晰且准确的小组,让其组织答案。同时对各小组在基础感知和深入学习部分出现的共性问题心中有数。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不合格[ ]
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课题名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考试大纲描述
1.掌握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由战到和关系的演变;3.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第一子目与第二和第三子目呈递进关系,第二和第三子目是并列关系。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有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二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与兼并战以及人员往来促成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四是友好往来,如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实行联姻、册封、羁縻等统治手段,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长期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汉族政权来说,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在北方交汇融合,同时江南地区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经济重心继续南移。讲述第一子目时,教师可对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概况作简要介绍:在契丹与党项建立政权以前,二者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正式建立政权后,标志二者步入奴隶制社会;随着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和制度,辽和西夏逐步确立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学生虽不要求识记辽、西夏建立的准确时间,但辽、北宋、西夏这一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学生必须掌握。宋辽与宋夏关系有相似之处,教师重点讲述宋辽关系,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虽是一项屈辱性和约,但客观上促成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增进了宋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辽朝社会的汉化。教师可略讲宋夏关系,对比澶渊之盟与庆历和议的异同。此外,教师需纠正学生的一个误区,即辽、西夏对北宋的战争尽管是非正义的,但并非侵略战争,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人教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关系;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提高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介绍;2.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4.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并带出“并立”的概念。
二、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统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同盟、争夺和和平时期;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三、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商贸关系以及经济交流的重要性;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影响;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经济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四、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影响;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并立现象,以及这种并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2.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分析法:通过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历史辞典》;2.周明勤,《中国历史简明教程》;3.《中国通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
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
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结合课本,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
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
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
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龙八部》剧照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
北宋时期形势图
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族
政权辽北宋西夏
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
都城上京东京兴庆
重大事件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答案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1)结果: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几个政权。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