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幻想曲2000之蓝色狂想曲》中的转场设计

合集下载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摘要】《蓝色狂想曲》是一首融合了蓝调和摇滚风格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旋律和编曲。

在创作方面,这首曲目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情感,具有革新性和前卫思维,同时融入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情感。

《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和创作特点使其在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音乐界的影响和意义也非常深远。

这首曲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风格,更在于艺术家对音乐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其音乐和创作特点的分析和评价,我们能看到这首曲目在音乐界的卓越地位,以及对后来音乐人的激励和启发。

【关键词】蓝色狂想曲、音乐特点、创作特点、蓝调、摇滚、旋律、编曲、社会现实、情感、革新性、前卫思维、个人风格、艺术家、音乐历史、影响、意义、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蓝色狂想曲》《蓝色狂想曲》是一首由著名音乐家创作的经典作品,该曲在音乐界广泛传颂,备受赞誉。

它融合了蓝调和摇滚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该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编曲而著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作品主题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情感,让人产生共鸣。

这首曲目具有革新性和前卫思维,展示了艺术家的独特个人风格和情感。

通过对《蓝色狂想曲》的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无疑是一首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1.2 概述音乐特点《蓝色狂想曲》是一首融合了蓝调和摇滚风格的经典曲目,其音乐特点独具匠心,令人难以忘怀。

这首曲目不仅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还在曲调和编曲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蓝调和摇滚的融合使得曲目既充满了悲情和沧桑,又带有浓烈的摇滚节奏,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体验。

曲目中的旋律和编曲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蓝色狂想曲》的音乐特点不仅体现在音乐形式上,还体现在歌词意境上,为听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编曲手法使得《蓝色狂想曲》脱颖而出,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1.3 概述创作特点《蓝色狂想曲》是一首充满个性和创新的音乐作品,其创作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1. 引言1.1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蓝色狂想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音乐作品,它的音乐以及创作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从音乐特点来看,这首曲子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元素,旋律清新动人,节奏明快优美,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

创作方面,该曲由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创作,他在曲子中展现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意,使得这首曲子充满了创造力和个性。

在演奏方面,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只有通过精湛的演奏才能将曲子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由于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蓝色狂想曲》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广为传唱。

《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可谓是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2. 正文2.1 背景介绍《蓝色狂想曲》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

这部曲子由爵士蓝调音乐、印象派音乐和民谣元素相融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德彪西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受到了爵士乐的启发,希望通过音乐表达对蓝色的情感和想象。

《蓝色狂想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德彪西对爵士音乐的研究和对色彩的理解,他希望用音乐来描绘出大海的宁静与浪漫。

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一部颠覆性的作品,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乐器的组合和编曲技巧,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蓝色狂想曲》是一部富有创新性和表现力的音乐作品,展现了德彪西作为作曲家的多样风采。

2.2 音乐特点《蓝色狂想曲》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首曲子的旋律清新流畅,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从开头的琴键声音开始,就能感受到一种轻快的旋律,仿佛置身于一片蓝天白云之间,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起来。

曲子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使得整个曲子声音层次丰富,独具魅力。

每一种乐器都有着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相互搭配,形成了一幅音乐的画面,让人沉浸无法自拔。

选修论文.幻想曲2000的{魔法师的学徒} (2) 2

选修论文.幻想曲2000的{魔法师的学徒} (2) 2

“魔法师弟子”乐曲鉴赏--魔法师的弟子(《幻想曲2000》)--漫步音乐小品选修论文(1)论文标题:《幻想曲2000》的“魔法师弟子”乐曲鉴赏(2)目录(3)内容择要:欣赏一个由华特.迪斯尼基于一首法国交响曲而创造的一段音乐动画电影.这段电影生动形象的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了交响曲的每一个细节.让作品更加贴近观众,更加真实可感,更加让人沉醉其中.于是我们就有必要深入其中,理解这个小品蕴含的魔力.进而评价这个小品.(4)个人点评(5)乐曲/小品背景介绍(6)引用来源/参考资料个人点评:对于这部音乐小电影.我选取了五个我觉得很有必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下的点.镜头一:在电影的开端.由大魔法师的出场到退场都是是使用了一种比较神秘的背景音乐(用了单簧管和小提琴的合奏).营造出符合魔法一种神秘奇妙气氛.以及渲染大魔法师法力高深的印象.进而与在偷偷观察大法师的米奇形成的法力不足,天真可爱的形象进行对比.这样子让人理解到实力悬殊强弱,好奇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而我觉得这一段作为电影的开头不仅做到了影音同步,神秘之余带一点勾引的感觉,让人产生了对这段音象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结局的一个预示.镜头二:大法师命令米奇老鼠的时候神气的样子以及权威的举动配合大管以及定音鼓有点小高潮的配乐(就是声调一下子上去的感觉)让人顿时惊吓或者是心生恐惧(潜意识上面和米奇一样形成了对大魔法师的敬畏之情)而且这种配乐方式同样也有应用在扫把人灌水的时候统一的一种整齐不乱稳重低沉的感觉.而这一段的意义在于表示大魔法师的法力权威.以及对最后高潮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却由法师一制而止的举动做出了呼应.第三段:米奇在梦中激昂的指挥音乐是由钹和鼓类乐器为主旋律交织而成的整个小高潮部分(动画中是以这种激昂的形式表现出米奇梦中美好的幻想以及对自己的过分自信)以钹的响声来表示乐章瞬时的最高点.以表达海浪以及星星的组合的急促壮阔效果.以表示米奇在梦中能力的强悍,以及米奇对魔术的渴望.第四段:扫把人被砍成块状的时候小号戛然而止:正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小号戛然而止引发人对后面剧情发展的一个预测,很多人都认为木块被砍成块状以后不应该是整个故事的结束.但是却没有了音乐:其实这是留给观众的一个想象空间,到底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刚刚发生了什么.这部分空白就是对整个乐章的一个前呼后应,而且空隔的时间长略得当.明显起到一个分割音乐节奏的好处.(紧接着也是用断续吹奏小号来营造扫把人打不死的画面)第五段:乐章的高潮以及结尾的衔接:所有的乐器在乐章的高潮共同交织出一种混乱而无法制止的场面.但是当钹声响起(大魔法师出现)情况就瞬间变成了井然有序.在以钹声为信号开始有对混乱嘈杂的部分有了适合的规律.逐渐开始由混乱走下来.到场面沉寂.这一段的衔接对应前文.很好的回应了大法师的能力以及米奇的无能无力.总结:动画和乐章声影结合.堪称和谐完美.通过艺术的方式用可感可观的形象给予视觉上的冲击以及听觉上的震撼.很好的把交响曲以及米老鼠大魔法师的形象结合起来.进而升华的表现出来.形成壹加壹不等于贰的绝佳效果乐曲/小品的背景乐曲背景:《魔法师的弟子(The Sorcerer's Apprentice)》是法国作曲家保罗杜卡(保罗社卡斯)在1897年写的一首交响诗。

幻想曲2000赏析

幻想曲2000赏析

观《幻想曲2000》感《幻想曲2000》是迪士尼第3部经典动画《幻想曲》的续篇,透过最先进的科技,将经典音乐和动画艺术融为一体,让我听到了动画,看到了古典音乐。

首先登场的是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这个第一段只是一个开头,,他只是运用一些几何图形的声影变化,画面十分超现实。

第二段则是雷史毕基的“罗马之松”,此段的主角则是一群鲸鱼,这群鲸鱼在大海中遨游,整体呈现出的画面十分优美,最后鲸鱼们甚至腾空起来、飞上青天,完全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第三段则是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这一部分则有点爵士味道的近代乐风,背景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本段动画还原了它通俗和清新的本来,以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工人、一个渴望父母之爱的小女孩、一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以及一个有着难缠妻子的老头实现自己梦想的简单故事,本段以漫画式人物和线条呈现出大都会生活的光怪陆离,人物动作的韵律尤其是冰舞与乐曲配合紧密。

第四段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则是描述另一版本的玩具故事,内容则是关于一尊芭蕾女伶娃娃、一个独脚的锡兵玩偶以及一个坏心的吓人盒中怪脸,结果自然是邪不胜正、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段落的人物迪斯尼则是采用电脑动画制作,再配合传统手绘的背景。

第五段是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段描述的是一群动作一致的红鹤,却因为其中一只红鹤迷上了玩溜溜球,使得整群红鹤步调大乱,这只红鹤玩起溜溜球的姿势十分滑稽,弄得水花四溅,同伴也跟着遭殃。

火鹤的动作滑稽有趣,色彩艳丽,暗示着个性与集体的差异和冲突。

第六段是杜卡的“魔法师的学徒”。

米奇登场,偷懒的小孩子,打开了魔法的潘多拉的盒子,陶醉在自以为是的梦境里认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毁天灭地,醒来发现自己闯下了大祸。

高高在上的魔法师醒来,收拾了残局。

第七段“威风凛凛进行曲”则是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这回迪斯尼让唐老鸭来扮演诺亚,当暴风雨来临前夕赶着一大堆动物登上方舟,后来更与汹涌的大洪水搏斗,最后风平浪静,所有动物都登上方舟甲板,共同迎向光明的未来。

探索音乐动画短片中民族音乐的视觉化

探索音乐动画短片中民族音乐的视觉化

探索音乐动画短片中民族音乐的视觉化摘要:本文试图从动画的学科角度,来探索音乐动画短片中民族音乐视觉化的创作理念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经典音乐动画影片《幻想曲2000》、电视动画《我为歌狂》以及原创音乐动画短片《流-小河淌水》的具体分析,运用一种当代社会逐渐普及的新兴传播方式,力图展现出民族音乐视觉化在音乐动画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效果。

关键词:音乐动画民族音乐视觉化1927年,《爵士歌王》使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华纳兄弟公司以歌舞片类型做了有声电影的开端;同年,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威利号汽船》诞生,迪斯尼公司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动画形象,米老鼠。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动作到特效……,这些技术和艺术上每一步的前进,都是创作者们在一个一个小小的变化中探索出来的。

[1]结合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通过动画短片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实现民族音乐《小河淌水》的视觉化保存和传播,这个创作过程就是一次新的艺术探索。

而本文则是对本次研究创作探索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一、关于动画中的音乐视觉化在探索过程中,动画短片的制作全过程是研究与分析的对象,包括短片内容、短片形式,以及运用到的动画制作技术等,具体到动画短片《流-小河淌水》的创作而言,研究重点是音乐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音乐的表达内容、视觉化的传播手段等。

(一)关于音乐动画1、音乐动画的概念关于音乐动画,目前为止,无论是在音乐学领域还是影视学动画领域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只能借鉴相关概念的科学解释,如音乐电影表述为:“以音乐为题材的一种电影艺术形式”,[2]具体而言即穿插着音乐或专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这是受众普遍接受的定义;与其类似的概念有:歌舞剧、歌舞片、歌曲mv等,就不一一赘述。

由此可见,音乐动画是以音乐为题材的一种动画艺术形式。

具体叙述为:以音乐为题材,以动画为主要表达手段,呈现出音乐本身以及音乐相关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表达的艺术作品和过程,即为音乐动画。

简单表述为:完成对音乐的图像化表达或者用音乐主导完成表达的动画作品。

浅谈从影视作品到交响

浅谈从影视作品到交响

浅谈从影视作品到交响作者:马帅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交响音乐群体的现状,借鉴国外发展交响音乐推出的影视作品、演绎形式的优势,从而论述影视作品对交响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影视交响[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01-01近期在专业期刊上看到这样一项调查,题目是“当电影票和交响音乐会票一个价时,你会选择哪个”。

其中,31%的人选择交响乐,“因为可以提高修养和文化气息”,69%的人选择电影,“因为音乐会听不懂”。

当看到这个结果时,不知道是应该喜还是悲。

也许在20年前选择交响的比例不会到10%,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触到了交响。

但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城乡比例4.5:5.3,也就是说,能接受高层次文化熏陶的人最多不超6亿,选择交响的不过3亿,而现实远远要低于这个数字。

这种现象不局限于我国,但在我国的形势尤为严峻。

与之相反,大众化的影视深深立足于现代文化之中,拥有广大的观众群体。

新思想、新观念伴随着这种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个人。

电影院的火爆、大剧院的平淡,不得不使我们对当今甚至未来交响发展而担忧。

需要解释的是,并不是说交响没发展或没有受众群体,而是说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交响、主动走进剧院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每一名曾经经历过当今国内教育的学生来讲,都很清楚在国内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中,音乐是门很不受重视的课程。

就全面发展而言,12年的教育不平衡,无疑对中国新一代在音乐素质上有所影响。

但对于音乐课来说,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不难看出,我们在音乐学科中还处于不断努力和提升的过程中。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妨开眼看世界,吸收一些外国的好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的音乐修养。

在国外,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交响乐是从影视作品中。

无可厚非,在影视音乐作品中,欧洲凭借着对古典音乐的深厚基础,不仅把传统交响与影视作品结合得得心应手,而且充分发挥了交响乐的特性,并与现代气息相融合,使越来越多的人在影视中接触交响、发现交响、热爱交响。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

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及创作特点《蓝色狂想曲》是一首由英国摇滚乐队皇后乐队在1975年推出的歌曲,由乐队主唱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创作。

这首歌曲首次在乐队的第四张录音室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中出现,也是乐队最成功的单曲之一。

《蓝色狂想曲》是一首非常独特和复杂的歌曲,它将摇滚、流行、和异想天开的元素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

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歌曲的结构非常复杂。

《蓝色狂想曲》分为六个部分,包括:钢琴独奏、吉他摇滚段、抒情中段、歌剧合唱节、摇滚再现段和终结段。

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乐曲与编曲,当部分过渡时,有很多巧妙的交替和变奏。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整个歌曲非常有张力和层次感,给人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歌曲充满了对和声和编曲的精心设计。

弗雷迪·默丘里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合唱、和声和乐器编排,使得整个曲目听起来非常协调和和谐。

尤其是在歌剧合唱节中,乐队引入了大量的人声和定音鼓,营造出了壮观而震撼的效果。

这种对声音层次的把控和编排,是《蓝色狂想曲》音乐特点的关键之一。

歌曲还注重控制与释放的对比。

《蓝色狂想曲》的前半部分以弗雷迪·默丘里独奏的钢琴作为主旋律,音乐节奏比较平缓,情感较为温和。

随着歌曲的发展,节奏逐渐加快,音乐的强度也逐渐增大,最终达到高潮,带给听众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这种对比的运用,使得整个曲目充满了起伏和层次感,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音乐体验。

歌曲的歌词也是其音乐特点之一。

弗雷迪·默丘里创作的歌词非常富有诗意和哲理,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思念。

歌词中充满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经验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这种深刻的歌词内容与音乐的绚丽和多变相得益彰,使得整首歌曲更具艺术品味和感染力。

作为皇后乐队最为标志性和经典的作品之一,《蓝色狂想曲》通过其独特和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声编排和歌词表达,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

谈《蓝色狂想曲》的爵士节奏溯源及演奏要点

谈《蓝色狂想曲》的爵士节奏溯源及演奏要点

谈《蓝色狂想曲》的爵士节奏溯源及演奏要点作者:徐华菲刘听蔚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内容提要] 《蓝色狂想曲》是美国著名作曲家格什温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鲜明的爵士音乐元素和优秀的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令这部作品拥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爵士乐标志性的音乐元素——节奏的形态,是研究并掌握《蓝色狂想曲》爵士风格的重要部分。

同样在演奏中,准确地掌握节奏也是弹好一首音乐作品的基础要素之一。

本文简要介绍了19世纪末至此曲诞生之间的爵士乐节奏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列举了在节奏形态上对《蓝色狂想曲》产生影响的音乐形式及其节奏型,研究具有爵士节奏特点的音乐片段,为更全面地认识和更好地演绎《蓝色狂想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蓝色狂想曲/爵士/节奏/弹奏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4-0151-6一、爵士乐节奏的形成和发展格什温创作的乐队与钢琴作品《蓝色狂想曲》诞生于1924年,其强烈的爵士乐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曲中的节奏形态更是变幻丰富,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花样繁多的节奏体现了多种音乐形态在节奏方面对爵士乐的形成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20世纪初的爵士乐是经黑人劳动歌曲、灵歌、布鲁斯、拉格泰姆、布吉伍吉、大跨度钢琴等多种风格的音乐融合后的一种音乐形式,它具有拉格泰姆鲜明的节奏,布鲁斯音乐的忧郁气质,布吉伍吉的清晰拍点,并结合了钢琴、铜管乐、打击乐器及其他多种乐器的丰富表现力,成就了赋有独特魅力的爵士乐。

爵士乐是美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和美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它是通过民族大融合所产生的特有的音乐语言,用格什温的话来解释就是“爵士乐是美国的民间音乐,虽然不是仅有的一种,但这种融合在美国人民血液和情感中的民间音乐比其他任何风格的音乐都富有感召力。

”[2]劳动歌曲起源于15世纪,黑人奴隶在美洲做着最繁重的劳动,受着非人般的待遇,但他们却保留了非洲本土上一边干活一边哼唱的习惯,将枯燥的劳动和所唱歌曲的节奏联系起来,这些歌曲寄托着黑奴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幻想曲2000之蓝色狂想曲》中的转场设计
摘要《蓝色狂想曲》是古典音乐动画影片《幻想曲2000》中的第三个段落,是一部值得欣赏与学习的经典之作。

本文列举了片中的十二种典型的转场方法,包括“划”、“化”、“淡”、“叠印”、“甩切”、“闪摇”、“封挡镜头转场”、“同一主体转场”、“相似物转场”、“动作转场”、“情绪转场”、“音乐转场”等。

通过对这些方法进行学习,能够让我们在设计动画影片的分镜头时有针对性的使用适宜的转场方式,使影片的叙述更加流畅、自然。

关键词蓝色狂想曲;动画;转场
《幻想曲2000》是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古典音乐动画影片,是经典音乐与动画艺术完美融合的产物。

全片由八段不同曲目的音乐配上动画师根据音乐想象出的故事组成,其中的第三段——《蓝色狂想曲》有别于其它段落的纯粹古典音乐。

此段落用爵士风格的近代乐风、装饰风格的线条和颜色,演绎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背景下的几个小人物的生活。

影片节奏明快、角色动作舒展夸张、大量运用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将几个剧中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不失为一部值得国内动画人细细品味和学习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蓝色狂想曲》中的转场设计进行探讨。

先对“转场”下个定义。

构成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就是段落。

每个段落都具有某种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情绪等等。

它是影片中一个完整的叙事层次,就像小说中的章节一样,一个个段落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影片。

而段落与段落、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或转换,就叫做转场。

利用镜头光学原理来剪辑的转场方式有淡、化、叠印等;利用镜头内容来剪辑的转场方式有封挡镜头转场、动作转场、声音转场等。

《蓝色狂想曲》运用多种转场技巧来实现段落和场景的自然过渡。

“划”是用多种样式的技巧把两幅画面衔接起来,上一幅画面渐渐揭开,下一幅画面在揭去的空白处同时出现,直至完全代替另一幅画。

前一镜头叫划出,后一镜头叫划入。

划的特点是花样繁多,如左右划、上下划、多角形划、螺旋形划、圈、帘、翻转等。

《幻想曲2000》中的每个动画段落之间都有真人串场解说。

《蓝色狂想曲》解说快要结束之时,一张淡紫色的图画飞入舞台上空,渐渐展开遮满整个银幕,然后动画开始。

这种入场方式就是划入。

划的效果很绚丽,能抓人眼球,很多动画片还喜欢用“圈入”、“圈出”来作为影片的开始和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划容易使观众感到银幕四面框的存在,从而削弱画面形象的真实感,处理生硬会有明显的人为痕迹,有矫揉造作之感,使观众游离于剧情之外。

所以在运用划时要慎重。

把前后两个镜头的淡出和淡入重叠在一起,就是“化”,也叫“溶变”。

前一个镜头的末尾叫化出、溶出,后一个镜头的开头叫化入、溶入。

其特点是第一个镜头慢慢消失的同时,第二个镜头逐渐呈现,在银幕上有一个重叠在一起的短暂时间。

《蓝色狂想曲》开片就是三个连在一起的推镜头,摄影机穿过三重场景,进入鼓手的屋内。

这三个镜头就是用“化”连接起来的。

化用于空间的转换时,表明空间已发生变化,简化了时空转换的过程,避免了切镜头的跳跃感,过渡自然流畅。

化还能表现回忆、想象、幻觉。

例如在影片中段有个情节是剧中几个主要人物幻想自己在溜冰场上畅快的滑行,借以表现他们各自的梦想,这里正是用“化”来连接人物的头像和溜冰的画面,可以让观众意识到现实空间和幻想空间的转换。

“淡”是一种舒缓渐变的转换,有明显的过渡阶段。

画面由亮转暗,直至完全隐没,叫淡出、渐隐。

画面由暗转亮,直至完全清晰,叫淡入、渐显。

其特点是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中间形成一段黑画面,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一个短暂的间歇。

《蓝色狂想曲》的片尾部分,鼓手进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一口气冲入地下酒吧的楼梯通道,黑暗扑面而来。

随后画面转亮,鼓手身着演出服在聚光灯下演奏,其他角色也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两场戏就是用“淡入”连接起来的,在这里起到划分剧情段落的作用。

黑场表明一个情节的终了,淡入表明一个情节的开端。

就像戏剧里的幕落幕启一样,可以用淡这种转场手法分隔开两个相对完整的剧情段落。

这里用淡入还表示时间的消逝,中间那段黑场画面可以代表被省略的鼓手如何获得演出机会、如何换衣服、如何登场的时间。

“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能够造成富有表现力的气氛。

画面缓慢的从观众的视野中隐没,让观众慢慢的从那个场面中退出来,像意犹未尽的省略号,像意味深长的叹息,使人产生种种离别情绪和难以言状的感受,所以常被用于影片结束之时。

《蓝色狂想曲》的片尾也用了淡出,但时间较短,配合乐曲的最后一个重音,画面快速隐没于黑暗中。

值得注意的是,淡这种转场方式在一部影片中不要过多的使用,否则会造成影片节奏的拖沓和松散。

“叠印”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中的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在一起。

相互重叠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

《蓝色狂想曲》在展示小女孩和失业男人的梦想时,分别用他们的脸部特写与溜冰画面重叠,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

叠印赋予画面一种梦幻似的若隐若现的格调,人的思想活动一般都是若隐若现的,叠印造成的视觉感受符合人们的心理
特征,使人看着舒服自然。

“切”是最简单最常见的镜头转换手法,也叫无技巧转场剪辑,即不借助任何附加的光学技巧来交代时间、空间变化和场景转换。

凡是内容上紧密联系的两个镜头直接衔接在一起,就叫切,给人的感受是一个画面骤然代替另一个画面,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

切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够增强影片的节奏和叙事的流畅性,在某些激烈紧张的惊险场面中,能增加艺术感染力,制造紧张的心理效果。

影片中绝大部分镜头都是用切连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