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交往活动空间特征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的一种典型形式之一,特点是四面围合,中间有四合院院落,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独特的代表。
四合院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承载了人们对于家庭、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在北京四合院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方面,除了建筑的形式,还包括其与地域、时代、民族和文学在内的多个方面的紧密关联。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 四方合院四合院是由东、南、西、北四堵围墙将四个房间围成一个院子,形成一个四方合院的形态。
这种建筑形式整体简洁明了,采光、通风很好,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很好的社交和交流环境,增加了家庭成员的凝聚力。
此外,每个房间是相对独立的,可以用作不同用途,形成了多种场所,如客厅、客房、书房等。
2. 门窗形式北京四合院的门窗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门的形状有圆拱、悬山、折叠等多种形式。
窗的造型也因地域、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竖式、横式、拱形、回廊式、床窗式等。
这种门窗设计不仅有形式的美感,还具有很好的采光、通风、隔声和保温效果。
3. 庭院形态北京四合院的庭院属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一种,它既注重园林环境的休闲、观赏功能,又考虑到它是一个家庭的起居环境。
因此,庭院的形式也很多样,如迂回曲折的小径、假山、花坛、草地、水池、亭台等。
庭院的景观,不仅表现自然美,还体现出人文风情和家庭生活的特点。
4. 建筑材料北京四合院建筑材料以灰砖、黄土及木材为主要构成,这些天然材料具有良好的调温和防潮效果,也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观念。
这些材料既保证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除了上述的建筑特点外,北京四合院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传统建筑形式,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北京老城区文化遗产的代表。
北京四合院透露出的文化气息,包括以下方面:1. 家庭文化北京四合院是经典的中国家庭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属地,四合院不仅是家的物质载体,更是家庭文化的表现。
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及设计理念

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及设计理念一、空间布局特点:1.「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呈四合之形,即周围围合起来的四方院落,有清晰的界限和层次感。
四合院一般由正屋、东西厢房和北侧厢房以及后花园构成。
院内的居住区块通常呈东西南北的均衡分布。
2.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前后分明、进退有序的特点。
前院起到过渡与欢迎的作用,后院则为主要的起居之所,前后庭院之间一般会设置一个空中连廊,以实现前后院的方便流动。
3.前院多为外界的交往空间,有着天井、害相庭、炕井等装饰,同时也是亲友交往的场所。
后院则多为家庭私密空间,通常是居住区域以及花园等。
二、设计理念:1.和谐一体:四合院空间布局追求的是和谐一体,注重前后院、东西厢房等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呼应。
院内独对称的设计,使整个院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良好的空间流动性。
2.安全保护:四合院的设计理念强调家庭的安全保护。
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为四周建有高墙,前院通常设置朝南的大门作为进出的通道,形成了独立封闭的空间。
3.自然灵性:四合院空间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与融合。
院落内常见的井,炕井等水景以及花园等景观,使人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同时亦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净化居住环境。
4.私密性:四合院的设计注重私密性。
前后院的设置可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密空间,将院落从外界隔离,形成自己的小社会,能够保护家庭的安全和隐私,更能体现中国传统家庭的封闭性。
5.生活方式: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尊重家庭的地位和封建礼教传统,注重家人间的亲情和互动,以及与邻里之间的交往与沟通。
总之,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特点及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
其追求和谐一体、安全保护、自然灵性、私密性和家庭生活方式等特点,使得四合院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代表之一。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地理题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地理题
北京四合院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地理题:
1. 庭院布局:四合院的主要特点是呈四合之形,即由四个建筑围成一个中央的庭院。
庭院通常为矩形或正方形,是四合院的核心区域。
2. 高墙深院:四合院常常由高墙围合,墙壁厚实,以提供隐私和保护。
院内通常设置廊道、房屋等建筑物,构成深院格局。
3. 朝向与通风:四合院的布局通常考虑朝向和通风,以适应中国北方的气候。
正门通常面向南方,以利用北方冬季的暖阳。
建筑物通常沿东西方向布置,以便在夏季能获得自然通风和防止直接阳光暴晒。
4. 内外分隔:四合院通常内外分隔,内部是私密的生活空间,外部是公共空间。
私密空间通常用于居住和休息,而公共空间用于活动和社交。
5. 庭院绿化:四合院的庭院通常有丰富的绿化植物,包括花草、树木等。
这些植物不仅增添了美观,还能够改善室内外的空气质量和温度。
以上是北京四合院的一些地理特点,这些建筑特点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和文化背景。
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

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摘要: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是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
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
分析并利用旧城区已有空间的类型和特征,以及空间边界自身所蕴涵着的特质和独特性,有助于在今后的改造和更新中维护北京特有的胡同环境景观,同时对旧城区空间优化处理并创造新的空间类型,实现旧城区中边界的柔性化。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空间行为;活动类型;旧城区景观;空间类型;边界的柔性化北京旧城区的改造与更新一直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改造四合院建筑的同时,应该对整个四合院街区的整体性景观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保持旧城区的风貌。
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是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
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很容易理解,也就不再加以论述;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
对于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的北京城来说,如果说北京胡同的形态结构像指纹一样印记并表达着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民族的感悟方式,那么,作为胡同空间边界的临街建筑与宅院大门则是对城市错综复杂的内涵的一种微观叙述。
一、人的空间行为的分类人的行为有多种分类依据,行为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也可以作为行为界定的标准。
人的领域行为划定为三种空间层次。
①1.微观环境行为微观环境或称个人空间,是指机体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
它与人体如影随形,有一定的伸缩性,与心理学家所谓的“个体间的距离”含意相同。
个人空间也可以扩大到一个领域单元,如房间内部的安排、回廊的尺度,以及独家居住的单元房和四合院院落等等。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
它们是中国古老文化与现代都市繁华的结合体,融合了东方哲学思想与实用主义精神。
本文将从空间布局、建筑材料、装饰艺术等方面来探讨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独具一格。
四合院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中心庭院,形成了一个合院的格局。
中心庭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室内空间的纽带,也是家庭成员交流和活动的场所。
四个房屋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了一个虚实交织的布局,同时起到了遮阳、保暖、采光等功能。
每个房屋的功能和用途各不相同,有的是主屋、有的是厨房、有的是卧室,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温馨而和谐的居住空间。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材料多样且精工细作,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
四合院的外墙常用黄灰色砖块,这种砖块既可以防水、防潮,又能调节室内温湿度。
同时,这种传统砖块还能吸收雨水,形成一种自然通风和保湿的功能。
屋顶常采用琉璃瓦,赋予房屋更多的色彩,使得四合院整体更具艺术感和装饰效果。
四合院中的木质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木材不仅坚硬耐用,更可以调节温度,使得房屋内部更加舒适。
这些精巧的建筑材料使得北京四合院成为了一个集实用性和美学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
再次,北京四合院的装饰艺术独具魅力。
四合院的门窗常常采用红色的雕花,这些雕花不仅可以遮挡阳光,还起到了装饰作用。
门窗的框架常常用金属或木制品,这些装饰物可以用来承受和分散重量,使得房屋更加稳固。
同时,四合院的庭院中常常种有各种花草树木,形成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观。
花草的香气和清风经由门窗传递到室内,使得四合院更加自然与宜人。
综上所述,北京四合院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们以庭院为核心,将家庭生活与自然环境有机连接起来。
它们选用精良的建筑材料,注重环境调节和美学效果。
其装饰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北京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情感寄托。
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有什么特色

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有什么特色在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中,四合院建筑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里。
它们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代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
四合院的布局极为精巧。
一般而言,它是一个四面围合的院落,通常坐北朝南。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的设计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采光和取暖。
四合院的大门多开在东南角,据说这与风水学说有关,也符合了实际生活的便利。
进入大门,迎面常是一道影壁,既能阻挡外界的视线,保护院内的隐私,又能增添一份庄重和神秘。
院子的中心往往是一个宽敞的庭院,这是四合院的核心所在。
庭院中可以种植花草树木,摆放石桌石凳,是一家人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四周的房屋则依照方位和功能进行布局。
正房位于北面,通常是长辈居住的地方,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传统礼教。
东西厢房则供晚辈居住或者用作书房、客房等。
南房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或者仆人的住所。
四合院的房屋建筑也有诸多特色。
其建筑结构多采用木构架,梁柱之间榫卯连接,稳固而精巧。
屋顶多为硬山顶或卷棚顶,屋脊上常常装饰着精美的脊兽,既美观又有镇宅辟邪的寓意。
墙壁多为青砖砌成,厚重而坚实。
门窗的设计也别具匠心,窗户多为木格窗,糊上纸或装上玻璃,既美观又能调节室内光线。
门的种类繁多,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不同的门型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四合院的建筑装饰更是丰富多彩。
从门墩、影壁到屋檐、屋脊,从木雕、砖雕到石雕,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
门墩通常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如狮子、麒麟、蝙蝠等,寓意着镇宅辟邪、福气临门。
影壁上的砖雕多以福、寿、喜等字为主题,或者雕刻着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图案,精美绝伦。
屋檐下的木雕常常是花鸟、人物等形象,生动逼真。
屋脊上的脊兽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彰显着主人的尊贵和威严。
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四合院的四面房屋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漫游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古老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漫游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古老家庭的温馨与和谐漫游北京的四合院,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世界。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的庭院。
它既是家庭生活的空间,也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
在四合院里,我能深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进入四合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的庭院。
庭院中有一棵古老的榆树,参天大树下摆放着一张木桌和几把椅子。
四周是精心修剪的花草和绿植,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和树荫。
在这个幽静的绿洲,人们可以喝茶、聊天、嬉笑,感受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庭院的四周是四个互相独立的房屋,每个房屋都有自己的功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空间。
穿过一道古色古香的红木门,我进入了四合院的主要起居区。
起居区由客厅、餐厅和厨房组成,每个房间都可以互相通行。
客厅中有沙发、茶几和书架,墙上挂着祖先的画像和一些古玩。
餐厅里摆放着一张大圆桌,可以容纳整个家庭共进晚餐。
厨房是家庭的心脏,这里的空间虽然不大,但餐具、炊具一应俱全,充满了家庭的味道和活力。
在四合院里生活的人们彼此相互依赖,互相照顾。
老人、成人、孩子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家庭的和谐。
四合院是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代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在这里,我领略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与亲情的美好传统。
四合院不仅仅是一个住宅,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走进四合院的大门,我仿佛回到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四合院完美地融合了中式建筑与风水学说,建筑师们经过精心设计,使得四合院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备了艺术与审美价值。
四合院的每一根横梁、每一道门窗都蕴含着文化传承的精神。
除了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外,四合院里还保留着古老的手工艺品和传统的日常活动。
在四合院里,我见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如木雕、陶瓷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展示了古老文化的瑰宝。
在四合院里,我还学习到了传统的茶艺和书法,感受到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人_居_环境的完美结合_解析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设计特征

1 .引言
一直以来寻求理想的
居住空间是人类不断探索
的永恒主题。从古人“天人
合一”的诉求到现代人的
回归自然、回归本土文化
的心愿都是建筑设计创新
的源动力。在高楼式公寓
林立的今天,探析素有“中
式别墅”之称的北京四合
院,它以恬静、朴实的气质,
怡然的庭院布局及合理的
空间设计方式达到了人与 处所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 合,是人·居·环境的理想
综上所述北京四合院在行为化空间设计方面兼顾了 建筑内与建筑外、建筑内部空间之间的过渡性设计。在建 筑的纵线和横线方面都有周到的考虑是现代建筑少有的 人性化设计要素,值得借鉴。
3.小结
本文从建筑空间的概念入手,由浅至深的一一解析 北京四合院是如何做到人·居·环境的完美结合的。从中 提炼出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形式美感来源于和谐又有韵律 感的点、线、面的构成形式及合理的方向性限定。这样的 美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游走在北京四合院的空间中视线 的转移景致也随之变动,加上高低错落的植物搭配使北京 四合院的空间呈现出一个三维、立体、活动的空间来。最 后。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分析四合院的行为化空间特点,提 出檐廊的设计特色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此番拙见能对 现代建筑设计带来新的启发。
与西方别墅外向型的设计思路不同,北京四合院秉 承了传统文化内向、平和的方式。按照空间顺序解读,首 先北京四合院是一个封闭自主的空间,大门处的影壁设计 就缓和了胡同的公共空间与四合院空间过渡的突然性。人 站在大门处无法一眼就看穿整个院子,不但视线被阻挡了 更重要的符合人居住、生活的私密性心理需求。
[92]
建筑空间设计的最深层次的目标就是适宜人居住的 行为、满足人生活对空间的心理需求。北京四合院在行为 化空间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交往活动的空间特征调查报告——以北京交道口地区为例【摘要】本次调查以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人为对象,调查其交往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北京四合院区老年居民的日常交往正在减退,且从空间而言,交往活动对于地区外部空间的依赖性较大,这与四合院地区空间、规划和管理的缺陷有关。
其中,建筑密度过高、绿化匮乏是硬件缺陷,而交通管制不足、交往空间规划不合理是软件缺陷。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空间、设施及日常管理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改良建议。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交往活动;空间特征【正文】1.研究背景1.1. 理论背景四合院历来都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到目前为止,对四合院研究较多的有建筑学和社会学:建筑学主要专注于对四合院建筑形制的探讨,而社会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人文特征和社会效应方面。
因而,四合院地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个方向上仍然具有一部分的研究空白。
城市规划作为与此问题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学科,有责任去填补这一学术空白。
1.2. 现实背景四合院地区是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和城市旧城区,面临着城市更新改造的巨大问题。
而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将其带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四合院地区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各种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四合院地区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自主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旅游的趋势。
在这种自外向内和自内向外的双重力量的驱动下,四合院和其中居民的生活又将发生什么新的变化?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备受关注。
由于各种原因,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的比重比社会平均比重高很多,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更严重。
另外,四合院中的老龄人不仅仅是四合院地区里的活动主体,更是维护传统邻里关系的关键,因此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
因此,对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生活的研究是对一个独特转型区中具有关键意义和特殊价值主体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核心问题在以上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北京四合院地区的老年居民,选取能同时反映生理与心理状态的交往活动为切入点,调查研究其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特征,从建筑空间、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现存阻力,从而针对老龄化问题为四合院建设“和谐社区”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证依据。
(研究思路见图1-1)2.调研信息2.1. 调研地点交道口地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紧靠南北中轴线(见图2-1),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800年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地区之一,1993年即被北京市划入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
该地区面积为1.47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5.5万,2.3万户。
近年来,交道口地区旅游业和商业快速发展,导致四合院的规制和功能发生较大变化,传统保留与现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选取交道口地区作为研究地点,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2.2.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为交道口地区内的老年居民。
根据2006年交道口街道范围户籍人口进行的80%抽样调查数据,到2005年底,交道口地区的人口结构为:青少年占总人口比例为图1-1:研究思路示意图图2-1:交道口地区区位图 (宏观、中观、微观)37.08%;中年人占29.77%;前老龄及老龄人口则占33.15%,其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6.06%1(见表2-1)。
可以看出,交道口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因此由老龄化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本次调查以50岁以上的居民为对象,调查其日常交往现状。
表2-1: 交道口地区年龄结构比例抽样人数年龄结构少年青年 中年(35-49) 前老龄(50-59) 青-老(60-74) 老-老龄(>=75)人数 42581 6256 9532 12676 7280 4223 2614 百分比100%14.69%22.39%29.77%17.10%9.92%6.14%2.3. 调研方法本次调查研究,是在查阅、总结多方文献的前提下,借助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法 及 定性分析的访谈法 两种研究方法,进行现象分析,并适当引入了空间学科中特有的空间序列分析方法,从而总结出对促进当地老年居民交往水平有利的意见及建议。
(调查流程见图2-2)2.3.1 数据支持与资料获得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定量数据为主,辅以深度访谈的质性资料。
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600份,有效问卷520份,有效率为86.7%;访谈中共13名被访者,根据老年人谈话主题分散且节奏较慢的特点经过3次完成,资料通过录音整理及语义分析,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证据支持。
2.3.2 空间排序与范围界定 此外,由于分析落脚于空间特征,因而本次调查不仅仅对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的交往活动地点进行了观察、归纳,并且根据距离远近的发散型特点,针对四合院本身的空间特质,对于四合院地区附近供老年人交往活动使用的各种地点类型做了范围界定及空间排序,从而确定了可供交往活动进行的空间序列及其与四合院地区各范围之间的包含关系。
(见图2-3)1人口按照年龄划分规则为:少年组(0-18岁)、青年组(18-34)、中年组(35-49)、前老龄组(50-59)、青-老年组(60-74)和老-老龄组(>=75)图2-2:调查流程图图2-3: 交往地点的空间序列及与空间范围的包含关系3.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3.1. 交往的整体水平:浅层交往较好,深层交往不佳。
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对交往程度相关指标进行平均数统计。
数据显示(见表3-1),院子中“打招呼”的平均人数仅为总住户的一半,这说明了邻里间关系弱化但仍保持了一定的惯性;且“可以说出名字的邻居”和“朋友”的平均数量比“打招呼的邻居”平均数量小,说明了交往深度已经偏低。
因而,我们可知:目前居民之间的浅层交往状况较好,但深层交往状况不佳。
3.2. 休闲时间主要交往活动的空间范围据调查,交道口地区老年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北京二环以内,即旧城区的范围内。
具体来说,其交往活动主要发生在:室内空间、四合院院落空地、胡同内空地、街边以及区外的社区公园,形成一个由内向外的空间序列(见图2-3)。
按照离家距离远近的不同和相互之间空间性质的差异,本文将这一空间序列定性区分为4个类别:家中、(四合院)院内、胡同内和胡同外(见图3-2)。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又进行了年龄分类的统计分析(见图3-1)。
总体来说,老年居民休闲时间交往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形呈倒U型——在家中和在胡同外的比重最大,而在院内的比重最小。
具体来说,得出以下结论(见图3-2):(1)“家中”是交往活动发生的主要地点可以看出,老年居民对于休闲时间交往活动的主要范围选择“在家中”的比例最高,说明较多老年居民的休闲时间主要活动范围在家中。
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也支持这一点:一、对于部分仍处于工作状态的老年人,由于平时在外时间较多,工作之余更倾向呆在家中;二、胡同特色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于胡同生活的干扰,老年居民更愿意呆在家中。
(2)院内交往存在明显的缺失传统四合院中,院落作为一种积极的开敞空间,为居民图3-2:居民交往活动空间范围示意图的休憩和交流提供了场所。
但由图3-1可以明显地看出,所有折线上,在“院内”的区域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凹口,说明无论对于哪种年龄段的老人,在院内进行交往活动的比例都是最低的。
根据实地踏勘,我们发现交道口地区的建筑密度非常高,私搭乱建的临时房屋已经将很多院子的院落空间占据大半,只留下过道空间。
这种情况下,院落很难成为人们休憩和交往的场所,因而院内交往活动缺失就不足为奇了。
(3)胡同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活动单位图3-1中,在“胡同内”的统计项目上,折线又回到较高的水平,说明了其被选比例较高,这表明仍然有较大比例实例照片1:居民在胡同内进行交往活动的老年居民以胡同作为交往活动的地点,这是符合四合院中的传统的。
访谈中也了解到,很多老年居民在晚饭之后都会到胡同里活动(因为此时外来游客流量减小),胡同社区也会在胡同范围内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创造交流的机会。
(见上页实例照片1)(4)“胡同外”比例较大,反映较强外部依存的特点。
交往活动范围在“胡同外”的比例已达到1/4,表明交道口地区内老年居民交往对于外部空间依赖性大的特点。
(实例照片2)3.3. 群体性交往活动2的地点选择按空间延展顺序界定,老年人群体性交往可能出现的主要地点包括:家中(自家或别人家)、公共活动室、院内空地、胡同内、街坊/街边以及公园。
这种空间秩序及与各空间范围之间的包含关系已经在前文的图2-3中表达了。
从对老年居民进行群体性休闲活动的地点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见图3-4):(1)院内空地已经少人问津由图3-4,所有样本以及不同年龄段样本的交往活动地点统计柱状图都呈现U 型,且最低点都在院内空地处,说明了其已经很少被用于交往活动。
在3.2(2)中已解释过,在建筑密度过高的交道口四合院中,院内空地已经所剩无几,很难提供交往活动所需的场所和氛围。
(2)在街坊/街边进行的交往活动比例相当高通常情况下,街坊和街边通常由于车流人流量较大、交通状况较复杂而并不适于交往活动。
但图3-4的结果却显示,街坊/街边也已成为了重要的交往活动地点,这实质反映出了四合院地区胡同内、院落内的交往空间的匮乏。
这点结论在访谈中得到了证实,很多受访的老年居民反映胡同内的活动空间存在问题:一、胡同内缺乏大面积空地,娱乐与休憩设施十分缺乏(见实例照片3);二、旅游业及商业所吸引的人流和车流使胡同里出现嘈杂、拥挤、安全性降低等问题,其实质等于把过去半私密性的胡同内部空间变成了半公共性的“街道空间”。
(3)公园已成为老年居民最重要的群体性交往活动空间图3-4中代表公园的柱形都具有最高的高度,这说明了地区外公园已成为交道口老年人的最主要的群体性交往活动地点。
访谈也了解到,由于胡同内的休闲场地紧促,且交道口地区附近的皇城根公园、景山公园、什刹海等风景区,不仅距离近、品质高,而且免费或价格低廉,所以吸引老年人聚集、休闲、交往的一个集点。
(见实例照片4)2群体性交往活动主要是指发生在由社区统一组织或居民自发组织的群体性的休闲娱乐活动中的交往。
70.00%实例照片3:位于帽儿胡同内的休憩设施实例照片2:居民在胡同外进行交往活动(左:景山公园内;右:什刹海旁空地)实例照片4:公元是最重要的群体性交往空间(上:景山公园内;下:什刹海旁空地)4.交往活动空间分布范围的影响因素分析经过分析认为,交道口老年居民交往活动地点的分布规律是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内部的软硬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
4.1. 社会背景因素(1)社会氛围隐私性加强,邻里关系逐渐淡漠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压力的加大、经济关系的独立性加强使人们更强调私人生活的隐私性,从而淡化了与身边的人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