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质量研究 - 副本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一、药物制剂质量研究由于制剂剂型很多,在研究新药制剂时,应遵循药典相应制剂通则规定及制剂的特性要求。
本原则主要对口服固体制剂通则及注射剂进行讨论。
1.性状制剂的性状项下,应依次描述样品的外形和颜色,如片剂是什么颜色的压制片,或包衣片(包薄膜衣或糖衣),除去包衣后,片芯的颜色,片子的形状,如异形片(长条形,椭圆形,三角形等)也应描述,片面有无印字或刻痕或有商标记号等也应如实记述。
胶囊剂内容物的颜色、形状,是否有粘连,结块等均应记述。
注射液一般应为澄明液体(水溶液),但也有混悬液或粘稠性溶液,都要特别描述清楚,对注射液的颜色应根据颜色色号相应描述,以黄色标准比色液为基础,浅于1号或稀释一倍的1号的为“无色”,浅于2号的为“几乎无色”,浅于4号的为“微黄色”,浅于6号的为淡黄色,浅于8号的为“黄色”。
贮藏过程如性状有变化,应予以说明。
2.鉴别制剂的鉴别试验,其方法要求同原料药,所以除尽可能采和与原料药相同的方法外,还应注意:①由于多数制剂中均加有辅料,不宜用原料药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作为鉴别,也不宜直接用红外吸收光谱作为鉴别,必要时应增订能与同类药或化学结构近似药物相区别的鉴别试验。
②有些制剂的主药含量甚微,必须采用灵敏度较高,专属性较强,操作较简便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法等。
③由于制剂中辅料的干扰,应分离除去。
常用的方法是用溶剂将主药提取出来后,除去溶剂,残留物照原料项下鉴别。
④由于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含量测定的最大可吸收波长或特定波长下吸收度或吸收度比值作鉴别。
采用气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也可以其保留时间作为鉴别。
⑤对异构体药物应有专属性强的鉴别试验。
制剂的鉴别试验如采用原料药项下的鉴别时,其文字叙述应根据不同的剂型如何除去辅料进行描述。
3.检查各种制剂的检查项目,除应符合相应的制剂通则中的共性规定外,还应根据其特性、工艺及稳定性考察,制订其他项目,如口服固体制剂(以片剂、胶囊剂为主)应制订含量均匀度,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或已知杂质)等检查。
化学药物制剂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制定

目的
确保制剂产品的质量稳定、安全有效,同时符合药典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内容和制定
内容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制剂的处方、制备工艺、质量 控制、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等方面的要求。
制定步骤
从处方筛选、制备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建立到稳定性考察等 环节,需对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验,确保最终确定 的质量标准符合要求。
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体系的定义和组成
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和审核等环节。
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体系是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可确保药品在生产、储存 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控制要点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生产工艺、加强生产环境卫生、 确保生产设备的清洁和维修保养。
制备工艺优化的重要性
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制剂的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
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
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
质量标准制定的步骤
通过文献调研、试验验证、方法学研究等环节确定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参数 。
03
化学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制 定
药物制剂质量标准概述
含义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认证和实施
认证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需经过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核和批准,获得认证后方 可实施。
实施
药品生产企业需严格遵守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 严格监控。同时,监管部门对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产品质 量稳定可控。
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PPT精品课件

1 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 2 药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 3 药物制剂的经济性、顺应性评价
学习目标
➢掌握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内容与方法 ➢掌握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药剂学的概念
➢ 药物(drug)指原料药,即用于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生 理机能有影响的物质。
标准
卫生部颁生化药品第一册 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 进口药品标准
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 分册
➢ 药品注册标准*:是指SFDA批准给申请人特定药品的标准,生产该 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该注册标准。药品注册标准不得低于 药典的规定。属于法定标准。
4、其它药品标准 企业标准(企业的内控标准): 由生产企业自行制订,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备案,仅在本厂的管理上
1
2
3
4 5 6 7 8 9
项目
版本
分册
中国药典
2010年版
第1、2、3部
中国药典
2005年版
第1、2、3部
中国药典
2000年版
第1、2、2002、2004年增补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
1997、1995年增补本版
1990年版 1985年版 1977年版 1963年版 1953年版,1957增补本
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 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 规定。
正文:系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 按照批准的处方来源、 生产工艺、贮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 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和其他药品标准,其内容包括质量指标、检验方法以及生产工艺等技术要 求。
CTD详解-质量研究部分(制剂)

国食药监注…2010‟ 387 号附件:化学药品CTD格式申报资料撰写要求23456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制剂)2.3.P.5 制剂的质量控制2.3.P.5.1质量标准按下述表格方式提供质量标准。
如具有放行标准和货架期标准,应分别进行说明。
质量标准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5.1(注明页码)。
2.3.P.5.2 分析方法列明各色谱方法的色谱条件:降解产物、残留溶剂、含量等。
列明溶出度检查的溶出条件、定量方法等。
分析方法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5.2(注明页码)。
举例:列明各色谱方法的具体条件72.3.P.5.3分析方法的验证以表格形式逐项总结验证结果。
示例如下: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结果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5.3(注明页码)。
举例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总结82.3.P.5.4 批检验报告三个连续批次(批号:)的检验报告参见申报资料3.2.P.5.4(注明页码)。
举例:2.3.P.5.5 杂质分析以列表的方式列明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
示例如下:9杂质情况分析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5.5(注明页码)。
2.3.P.5.6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参见申报资料3.2.P.5.6(注明页码)。
2.3.P.6 对照品药典对照品:来源、批号。
自制对照品:简述含量和纯度标定的方法及结果。
2.3.P.7 稳定性2.3.P.7.1稳定性总结(1)试验样品(2)研究内容10常规稳定性考察结果使用中产品稳定性研究结果2.3.P.7.2 上市后的稳定性承诺和稳定性方案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7.2(注明页码)。
基于目前稳定性研究结果,拟定包装材料、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如下:2.3.P.7.3 稳定性数据按以下例表简述研究结果,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7.2(注明页码)。
说明:对于选用CTD格式提交申报资料的申请人,除按照“CTD 格式申报资料撰写要求”整理、提交药学部分的研究资料和图谱外,还应基于申报资料填写本表,并提交电子版。
药物制剂质量研究

水分
02
炽灼残渣
03
残留溶剂
04
引湿性
05
稳定性
06
影响对照品准确定值的因素
先密后疏原则
01
可接受的变化限度
03
考察项目有关物质水分/干燥失重含量测定
02
稳定性考察
本品使用前不需处理,可直接使用X℃干燥3小时后使用使用时自测水分
开瓶后一次使用完毕仅供国家药品标准规定项下使用说明书网上下载,按说明书操作更换新批次后,根据品种监测情况,一般对上一批次设置3-6个月仍可使用的缓冲期
三个实验室的数据
对照品标定项目
首批UVIRNMRMS元素分析X-ray衍射官能团分析
常用HPLC(DAD)GCTLCCEDSC相容度法UV、IR、NMR容量法旋光度水分、残留溶剂、干燥失重
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有关物质计算方式
标化实验
HPLC有关物质:平行2份
01
干燥失重:精密称定2份,每份称样量约1.0g
中国药典凡例明确规定Chp对照品仅用于正文中所规定的分析方法。
02
对照品局限性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标准品大部分均无使用说明书和使用期限。
01
大都沿用新的批号出现、旧的批号自动停止的管理方式。
02
效期和说明书
二级对照品(工作对照品)的标定
一级对照品的规格小、价格高、购买周期长的缺点,对于实验室对照品用量大的企业来说,使用二级对照品成了实验室的首选。选定样品——优质,高纯标定样品——选择“合理”的方法标定1——3人、3样、3机。RSD应小于0.5%(HPLC法)标定2——建议按照“新”对照品标定一次,与“对标”结果应相符。分装——西林瓶,单次使用量,一次用完。效期——1或2年(据稳定性数据),不超过样品效期储存——2~8℃期间核查——半效期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研究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研究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是保障药物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药物制剂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的研究内容和相关进展,包括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质量标准的分类、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的创新等。
一、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药物活性成分的定量、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产品性状描述、纯度和杂质限度等方面。
药物制剂质量标准制定的核心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安全性:药物制剂的使用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质量标准应确保产品不含有任何有害物质,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2. 稳定性:药物制剂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质量标准应包含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考核指标,以确保其在使用寿命内的有效性。
3. 可控性:药物制剂的质量应该是可以被控制和保证的,质量标准应设定合理的控制限度,确保每个批次的制剂质量始终稳定可靠。
4. 可比性: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应具有可比性,以便不同生产厂家或国家的药物制剂质量能够进行比较与评估。
二、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分类根据药物制剂的不同特性和制剂类型,药物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固体制剂: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其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均匀度、含量测定、溶出度、稳定性等指标。
2. 液体制剂:包括注射剂、口服液、外用液等,其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溶解度、含量测定、PH值、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3. 半固体制剂:包括膏剂、凝胶剂等,其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均匀度、含量测定、粘度、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三、常用的药物制剂检测方法药物制剂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制剂类型和质量指标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制剂检测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通过测定药物活性成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来计算含量,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2. 红外光谱法(IR):IR法用于药物制剂的成分分析,通过测定物质在红外光谱下的吸收特征来判断其组成和纯度。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一、引言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与辅料按一定的配方和工艺进行混合、制备成适宜使用的药剂形式的药品。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是保证药物制剂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药物制剂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展开讨论。
二、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研究1. 背景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制剂的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从而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2. 质量控制要素(1)质量标准: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包括品质指标和检验方法。
(2)生产工艺:确保各个制剂工艺环节正确进行,避免可能的污染和质量问题。
(3)原辅料质量:严格选择、采购、检验原辅料,确保质量符合标准。
(4)环境控制:注重生产车间的卫生与环境控制,避免外界因素对制剂的影响。
(5)质量控制管理: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各项质量控制要求得到有效执行。
3. 现有质量控制技术(1)物理性质测定:包括粒度、溶解度、分散性等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2)化学分析: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对药物制剂的有关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生物学评价:通过生理学、药理学等指标对药物制剂的生物学效果进行评价。
(4)微生物检验:对制剂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确保无菌性。
三、药物制剂标准化研究1. 标准化的意义药物制剂的标准化是指将一种制剂的质量标准化,以达到制剂质量的一致性,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标准化所包括的内容(1)命名与分类:对制剂进行统一的命名和分类,减少歧义和混淆。
(2)规范制剂配方: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治疗要求,制定制剂的配方标准。
(3)规范制剂工艺:明确制剂生产工艺,遵循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一致。
(4)确立质量标准:确定药物制剂的各项质量指标,包括品质要求和检验方法。
3. 标准化研究的方法(1)文献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制剂研究的现状和经验,为标准化提供依据。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制剂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为制定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制药工程中的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制药工程中的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一、引言药物制剂质量控制是制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制药工程中的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以进一步提高药物制剂的质量水平。
二、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概念与重要性药物制剂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质量监控和检测手段,控制药物制剂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它包括原料药品的选择和采购、工艺流程的控制、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校准、药物制剂的分析检测等多个环节。
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能够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而保证患者的用药效果。
三、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1. 质量全程控制原则:药物制剂质量控制应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的选择到最终产品的出厂,每个环节都应严格控制和监测。
2. 标准化原则:药物制剂的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个批次的制剂具有一致的质量水平。
3. 检测精确原则: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中的检测手段应准确可靠,能够准确测定产品的质量属性和含量。
4. 风险评估原则: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质量问题,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四、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1.原料药品的选择和采购原料药品是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药物制剂生产中,应选择合格的原料药品供应商,并建立稳定的原料采购渠道。
2.工艺流程的控制工艺流程的合理控制是确保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制药工程中,应制定规范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并建立相应的监控体系,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3.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校准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保证药物制剂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应建立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制度,确保设备在达到良好状态下工作,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的质量变异。
4.药物制剂的分析检测药物制剂的分析检测是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对药物制剂中的有关指标进行检测,以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研究的内容
3.3.1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HPLC
5)杂质限度 a:首先应从安全性方面进行考虑,尤其对于有药理活性或毒性的杂质, 所订限度不能高于安全性数据所能支持的水平; b:其次应考虑生产的可行性及批与批之间的正常波动,及药品本身的稳定性。
耐用性
中间精密度
分离度,杂质含量
3天、3人、3机,计 算检测结果的RSD
V,T,pH,λ,比例,色谱柱等; 系统适用性、混 合对照、供试品及自身对照
同耐用性样品。
质量研究的内容
3.3.2 异构体方法学验证
可将“异构体”视为“有关物质”的特殊杂质进行验证,验证方法 可参考有关物质进行。 (1)系统适用性:采用异构体混合对照,或与主峰最接近的异构体混
6、溶出检测方法的选择及验证 HPLC 检测—方法学验证 验证项目 可接受标准 操作及要求
对照品配制浓配液,逐级稀释至10%~120%的浓度 范围内的溶液, 5~7个点;每样进2针,取峰面积平 均值进行计算。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1、2、4、6、 8、12h……取样测定峰面积; 外标法测定6份平行样品的含量,计算RSD。(对照 品双样2+2,供试品2*6) 按模拟处方配制含主药80%、100%、120%三个浓度 各三份样品,分别测定含量,计算回收率及RSD 值。或根据限度设定浓度。 线性和范围 相关系数r≥0.998; 截距≤2.0%; 响应值RSD≤5.0% 溶液稳定性 规定时间内峰面积 RSD≤2.0% 重复性 回收率 6份含量测定结果 RSD ≤2.0%; 回收率为98.0%102.0%; 回收率RSD%≤2.0%
药物制剂的质量研究
药物制剂的质量研究
质量研究的目的—Why
质量研究的过程—How
质量研究的内容—What
相关参考资料
质量研究的目的
1
质量研究的目的
质量研究的目的
安全
有效
质量可控
药品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药物自身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等生物 学特性,即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关系 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危。
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限度步骤—溶出 限度步骤—胃排空速度 不易制成口服制剂
A、高溶解性: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 B、高渗透性:一般情况下,在胃肠道内稳定且吸收程度高于85%或有证据表明其良好渗透性 的药物,可认为是高渗透性药物。
质量研究的目的
好药
合格
建立药品质量标准
不合格
药物的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药物研发的主药内容之一。在药物的研发过 程中需要对其质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 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控制药物的质量,保证其有效期内安全有效。
质量研究的过程
2
质量研究的过程
质量研究的过程
波长 滤膜吸附
2)UV法(优选) 操作及要求
可接受标准
主成分最大吸收波长 200~400nm 扫描,最大吸收波长 滤液澄清;供试液过 1)考察对照品和供试品的滤膜吸附前后含量的变 滤后含量几无变化; 化;2)考察弃滤液ml数对含量吸附的影响;
专属性
溶剂和辅料 不干扰主峰测定
溶剂、空白辅料、胶囊壳、对照品、供试品等溶液, 分别进样,观察主峰保留时间; 要求:1)对照品与供试品出峰位置一致; 2) 辅料、胶囊壳、溶剂等无干扰
6)是否定入标准 a:在经过制剂加工工艺如果有关物质增加,或经稳定性试验结果制剂比原料药 有关物质增加,则应在制剂质量标准中作出规定; b:如果经过以上各项考察原料与制剂都比较稳定,则有关物质检查在 原料药项下作控制,制剂不一定再订此项; c:有的原料药本身不够稳定,制剂过程有关物质虽无明显增加, 但放置过程如同原料一样会有变化,则在制剂中检查有关物质就非常必要。 d:除降解产物和毒性杂质外,已在原料药质量标准中控制,且在制剂过程中含 量没有增加的杂质,制剂中可不再控制。
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
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 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4)提高BE(生物等效性)试验成功率!
质量研究的内容
3、溶出度建立的原则
1)重点用于难溶性药物,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的药物;易溶于水的 药物,溶出度检查不一定订入质量标准。 2)用于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品种以及治疗量与中 毒量相接近的口服固体制剂(包括易溶性药物),对于后一种应控制两点溶 出量,第一点不应溶出过多(如:格列齐特片(II),60分钟和180分钟的溶出量 分别不得多于标示量的50%和不得少于表示量的75%)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3.3 检查
(1)不需要验证:水分、pH、粒度、不溶性微粒、可见异物、脆碎度等 (2)需要验证:有关物质、异构体、含量均匀度、 溶出度、微生物限度、无 菌检查、内毒素等
3.4 含量测定
质量研究的内容
3、方法学验证
参考 通则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质量研究的内容
3.3.1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HPLC
确定质量限度 产品考察 、 工艺研究 方法学验证 检测方法选择 关键中间体质控 是 /否 订入标准
放行标准
QbD
质量目标
终产品
质量研究的内容
3
质量研究的内容
质量研究的内容
1、研究内容及方法
• 外观 • 色、臭、溶解度 •化学 •色谱 •光谱 •杂质的定量或限度检查(有关物质、 无机元素、残留溶剂) •制剂中其他成分(降解产物、防腐剂) •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的检测方法
质量研究的内容
溶出曲线的比较( 谢沐风, NO.5—溶出曲线的测定) 1)15min平均累积溶出量达85%以上,可判定相似;
2)目前多数采用非模型依赖的相似因子法。
公式:
n:取样时间点个数; Rt:参比样品在t时刻的溶出度值; Tt:试验批次在t时刻的溶出度值
f2值高于50,可认为两条曲线具有相似性,受试与参比产品具有等效性。 注意点: a、药物溶出量超过85%的取样点不超过一个;
1)杂质分类:广义(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留溶剂);狭义(有机杂质)
2)杂质来源 a:工艺杂质(原料的反应物、试剂、中间体、副产物等); b:降解杂质(温度、湿度、光照、氧化等); c:制备工艺产生;
3)分析方法:一般同原料分析方法(辅料不干扰); 多采用HPLC,有时也采用TLC、GC等;
4)杂质计算方式(根据校正因子) a:峰面积归一化法; (看图得结果) b: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0.9≤f≤1.1 c: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0.2 ≤ f ≤ 0.9,或1.1 ≤ f ≤ 5.0 d:外标法(杂质对照品); f>5.0 或 f<0.2
中间精密度 三天、三人、三机, 外标法,对照品(6+2)、供试品(2+2),取6个 含量RSD ≤2.0%; 含量结果进行计算。 耐用性 含量无差异, V,T,pH,λ,比例,色谱柱等; 系统适用性、对 系统适用性符合要求 照6+2、供试品2+2
质量研究的内容
3.3.1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HPLC
验证项目
溶液稳定性 (24h) 重复性 加样重复性 回收率
可接受标准
杂质个数, 最大单杂%, 总杂质%
操作及要求
1)供试品/ 自身对照/ 杂质对照,峰面积RSD<2%; 2) 杂质% ≤0.1 0.1~0.2 0.2~0.5 0.5~1.0
RSD% ≤30 ≤20 ≤10 ≤5
杂质个数/ 最大单杂 平行配制6份供试品溶液及各自自身对照溶液; %/总杂质% (杂质要求同稳定性) 加入杂质的重复性 杂质 0.1%~1%, 92~105% 供试品中加入杂质限度溶液,平行配制6份,杂质重 复性RSD符合要求 供试品(浓度?)中加入杂质限度的80%、100%、 120%(平行3份),回收率=测得量/加入量*100%;
【性状】
• 目视 •资料留存
•是否专属
【鉴别】
【检查】
•是否存在干扰
•内毒素、无菌、微生物限度 •其他方法(起码证实方法的专属性)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效价)】
•方法准确性 •精密性
质量研究的内容
2、研究对象
(制剂通则:药典四部 0100,38种)
例1:片剂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
有关物质 溶出度(崩解时限)
合;
(2)强降解试验:可不必考虑物料守恒; (3)分离度:异构体与主峰分离度可适当放宽至1.5; (4)校正因子:0.9-1.1
质量研究的内容
3.3.3 溶出方法学验证
1、溶出度: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出介质中溶 出的速度及程度。 2、溶出试验目的 药物体内吸收 取决于生理条件下的溶出、释放及在胃肠道内的渗透。 体外溶出度试验是对体内溶出行为的一种预测。 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质量研究的内容
4、溶出方法的选择 1)方式:篮法、浆法 2)转速 通常为50、75或100rpm,转篮法以不超过100rpm为宜,浆法以不 超过75rpm为宜。均应采用温和、低速搅拌为宜。 3)温度 37℃±1℃ 4)介质 a、尽量在生理条件下,胃溶性、肠溶性; b、可考虑0.1mol/L盐酸,或pH值3∼8缓冲液;或水; c、可适当加表面活性剂 (吐温、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d、介质体积常用 500、900或1000mL 5)取样点 (单点、两点或多点) 5 、溶出曲线 仿制药质量评价,进行多种介质溶出曲线比较,可提高BE试验成功率。 体外一致,体内多数情况下一致,则BE试验成功率高;体外不一致,体内多数情况不 一致,则BE试验成功率低。 当药物发生较大变更时,则推荐对变更前后产品在相同的溶出条件下进行溶出曲 线比较。在整体溶出曲线相似以及每一采样时间点溶出度相似时,可认为两者溶出行 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