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围城》的修改
《围城》的版本变迁及修改

《围城》的版本变迁及修改作者:宋丙秀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4期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曾先后以不同的版本与语种面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版本问题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对《围城》的不同版本变迁和修改情况进行说明,从而使读者对《围城》的不同版本及不断修改过程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关键词:《围城》版本变迁修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往往会对古典名著的版本渊源进行研究,叙述其版本变迁情况。
现代出版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的意识形态和时代的需要,也为现当代作家提供了更多主动或被动修改自己作品的机会。
不同版本的文学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必然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把握和研究文学作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现代文学作品的不同版本的变迁问题。
一、《围城》的版本变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锱铢积累而成,反映了抗战初这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变迁。
小说写于1944年,1946年2月至1947年初连载于《文艺复兴》,这是《围城》首次与读者见面,学界一般将此称为初刊本。
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的《围城》是最早的单行本,即小说的初版本。
钱钟书先生在初版卷首的《序》中道:“承郑西谛李健吾两先生允许这本书占去《文艺复兴》里许多篇幅,承赵家璧先生要去在《晨光文学丛书》里单行,并此致谢。
”[1]这是有力的佐证。
小说出版后颇受欢迎,且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于1948年9月再版,1949年3月三版。
至此以后,由于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合拍,《围城》在国内30余年一度不得重印,却在香港和海外宽松的文化政策下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在香港的盗印本不断泛滥。
改革开放后,《围城》在1980年10月由作者重新修订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这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此版本也成为小说的定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陆之外的香港、台湾地区出现了香港基本书局、台湾谷风出版社、台湾文史哲等出版社出版的多个版本。
浅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删减 1500字以内

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着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①作为现代讽刺文学的精品,其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幽默机智的讽刺语言作者用独具才情的笔和一连串幽默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批留学外国的知识分子在抗日后方的特殊环境里所做的无异于常人的事情,讽刺了他们生活中的种种丑态。
第二章里,方鸿渐想买一套獭绒西装外套,钱不够。
在张太太的相亲宴席上,他恰巧打牌赚了近三百块钱,却因小气丢掉了张家的“我你他”小姐。
回家的路上:“‘我你他’小姐,咱们没有‘举碗齐眉’的缘分,希望另有好运气的人来爱上您,想到这里,鸿渐顿足大笑,把天空月亮当做张小姐,向她挥手告别。
洋车夫疑心他醉了,回头叫他别动,车不好拉。
”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呢。
洋车上“顿足大笑”,对月亮“挥手告别”,生动地描述出方鸿渐丢妻得钱时的陶醉神志。
“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幽默地嘲讽了方“博士”轻浮浪荡的人品。
如此妙语,俯拾皆是,构成了《围城》语言的一大特色。
讽刺手法灵活多样《围城》中的比喻,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
如"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③,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
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围城》还擅长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例如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文章评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一精辟的评点,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2003_围城_的修改与版本_本_性_金宏宇

确、 严谨的态度。 钱钟书 本 人 对 《围城》 汇校本的出现似乎十 分不满意。 据报导钱钟书收到 “汇校本” 以后对人 说: “什么汇校本呵, 这是变相的盗版嘛。要使用 我的作品, 也不预先征求我的意见。再说, 个别排 校错误,或者疏漏之处,我在再版时已经改了过 来, 作者有对他自己作品的修改权呀, 有什么必要
! 如果此报导引言确实, 特 别 将 它 标 明 出 来 呢0 ”
说明钱钟书除对侵权愤怒之外,对修改校勘等问 题也缺乏严谨的态度。钱钟书虽然有大量谈论修 改问题的文字,但多半是从写作角度谈论而较少 从校勘学角度去看修改。在 《谈艺录 ・ 七四》 中他 对王安石爱改他人之作深加讽刺, 说: “公在朝争 法, 在野争墩, 故翰墨 间 亦 欲 与 古 争 强 梁 , 占尽新 词妙句, 不惜挪移采折, 或正 摹 , 或反仿, 或直袭, 或翻案。” 说王安石对他人之作 “以为原句不佳,
-)""&!)
摘要: 本文结合钱钟书关于修改、 阐释等相关艺术见解, 具体考察了 《围城》 的修改、 校勘 及版本变迁。认为该作具有不同的文本或版本 “本” 性。文章提出了 !"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 版本互串和文学史模糊叙述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围城》 ; 修改; 版本; 文本批评; 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家中只有鲁迅等少数人对修改和校勘问题有明
中的枝节、 太露的描写、 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但 以一句话概括两次大改的特点, 似乎可信: “对初 刊的修改, 多所痛删; 对晨光初版的修改全然是精
《围城》的版本变迁及修改

注现代文学作品的不同版本 的变迁 问题 。
一
文译本 ,如英 译本、 日译 本、德译本 、西班牙译本等 。值
得 一提的是 ,1 9 9 1 年 四川 I 文 艺 出版 社 出 版 的 《 围城 》 汇 校
、
《 围城 》 的 版 本 变迁
《 围城 》 是 钱 钟 书 先 生 唯 一 的 一 部 长 篇 小 说 ,是 作 者 本 引 发 了 《 围 城 》 的 版 权 之 争 ,并 进 一 步 促 进 学 界 对 现 代 锱 铢 积 累 而 成 ,反 映 了 抗 战 初 这 一特 定 时 期 一 群 知 识 分 子 文 学 作 品 出版 版 本 及 其 修 订等 问题 的 关注 和 研 究 。
针 ,倡 导 文 艺 工 作 者 都 能 为 伟 大 的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事 业 作 出 “ 末 ”改 为 “ 么 ” ,将 状 语 后 的 “的 ”改 为 “ 地 ” 等 等 都 自己 的 贡献 。 因 此 ,在 这 一 文 艺 整 风 运 动 的影 响 下 , 当 时 是 为 了 符 合 语 言 规 范所 作 的 修 改 。但 是 《 围城 》 的 修 改 在 很 多 作 家 对 自 己 的 作 品 进 行 修 改 以 适 应 时 势 ,如 丁 玲 的 有 些 地 方 ,例 如 将 “ 马将 ” 改 为 “ 麻将 ”, “ 西 崽 ” 改 为 《 太 阳 照在 桑 干 河 上 》 、赵 树 理 的 《 小 二 黑 结 婚 》 、 周 立 “ 侍 者” , “ 撩铃 ”改为 “ 按铃 ”, “ 微生虫 ”改为 “ 细
《 围城》在大 陆被 禁的时期 。四十年代毛泽 东 《 在延 安文
城 》在 1 9 8 0 年l O 月 由作 者 重 新 修 订 后 ,被 人 民 文 学 出版 社 艺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 明 确 提 出 了 文 艺 为 工 农 兵 服 务 的方 2Leabharlann 0 l 3. 0 4 国 文
戏仿和反讽:论《围城》的小说艺术

戏仿和反讽:论《围城》的小说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充满戏仿和反讽的小说,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才华。
戏仿的表现形式在小说中随处可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嘲讽来呈现出小说的幽默感和讽刺力。
而反讽的艺术手法则更加具有犀利的锋芒,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的巧妙挖掘,揭示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人物形象的戏仿与反讽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深度和立体感,情节安排的戏仿和反讽则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无常和荒谬。
在语言风格上的戏仿和反讽更是给了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围城》中戏仿和反讽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戏仿,反讽,《围城》,小说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手法,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引言,结论,展望。
1. 引言1.1 引言《围城》是一部以戏仿和反讽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小说艺术之作。
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一幅真实而又讽刺的画面。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戏仿的表现形式、反讽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戏仿与反讽、情节安排的戏仿和反讽以及语言风格上的戏仿和反讽等几个方面探讨《围城》这部小说中的戏仿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及其表现形式。
通过深入分析《围城》中的戏仿和反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钱钟书的小说艺术,以及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生哲理。
在文学创作中,戏仿和反讽不仅是一种文学手法,更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 正文2.1 戏仿的表现形式戏仿是《围城》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通过模仿、夸张或变形等手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进行嘲讽或揭示。
在小说中,戏仿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对人物、情节的戏仿,也有对语言风格、文化现象的戏仿。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戏仿常常体现在对某些特定类型人物的夸张和讽刺之中。
小说中的方鸿渐就是对一类中国知识分子的戏仿,他虚伪、自私、好吹牛,这种戏仿不仅令人发笑,还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移《围城》的语言艺术

移《围城》的语言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自明。
同时,它作为一部经典小说,也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本文将会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探究《围城》的文学价值,分析其语言艺术的运用和表现。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围城》这本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其深入的象征手法。
这种手法运用的非常到位,让整个小说更加丰富深刻。
例如在书中,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就是「城」。
这个符号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全书围绕「城」变化展开,击中了社会现象的痛点。
在表现上,《围城》利用「城」的象征意义在文本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现实社会的物质意义,同时也折射了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
在小说的描写中,城始终安置在人们目光所及的位置,同时城中的人们,也因各自的经历而看待世界十分不同。
在这样的情境下,霍达的叙述更显得深刻,人物塑造方面也更内敛易懂。
换句话说,通过「城」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霍达巧妙地将主题艺术辖区扩大,将社会现象的痛点素描出来,从而实现对社会深刻的揭示。
反讽手法的应用除了象征手法之外,《围城》中所体现的反讽手法也是极类独-specific。
无论是蒋捷还是贾平凹等人,都是小说中受到反讽的对象,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自欺欺人和幼稚可爱的一面,是小说中表现的一种暴露自我与求之不得的关键因素。
同时,在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下,反讽手法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将他们的自我之虚的一面越描越真地展现出来。
在这种状态下,实现对现实生活中种种表面现象的揭示,才得以实现。
叙事的整体特点叙事方式是小说所采用的一种主要手段,透过叙事,作者可以描绘人物、描绘情节。
然而,霍达在《围城》中,采用的是轻快、朗朗上口的叙事方式。
这样的叙事方式加速了情节的展开,同时也是小说中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整本小说中,人物塑造也是很好的,除了代表性比较强的主要人物以外,还有一些人物的角色和性格都得到比较全面的展现。
同时,叙事方式的轻便、玄妙的写作风格成为了整部小说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浅论《围城》的修改

浅论《围城》的修改作者:李亚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6期作者简介:李亚楠(1992.9-),女,籍贯:山西晋城,天津师范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4-021944年钱锺书开始写围城,历时两年完成。
《围城》从1946年开始在《文艺复兴》上连载,到1947年上海晨光公司出单行本,再到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围城》及之后的四次印刷,历时近四十年,作者对小说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1991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围城》汇校本对初刊本、初版本、定本进行了汇校,其中也有少数错讹、漏校之处,现参考汇校本浅论《围城》的修改。
一、人物形象的误读①鲍小姐压根儿就是块肉,西门庆夸奖潘金莲或者法国名画家塞尚(cezance)品题模特儿所谓:“好一块肥肉”(Cette belle viande),谈不上心和灵魂。
改为: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
②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
哼!我愿意是茶盏,女人喝了消遣;或者酒钟,女人喝了迷醉;或者咖啡杯,女人喝了兴奋。
我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她们瞧不起我。
改为: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
哼!我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她们瞧不起我。
这两处的删除,初看是关于肉体、女性描写的删除,正是金宏宇所说的向“洁”化方向发展。
仔细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整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设置来看,“洁”化叙事还是有所偏颇。
首先,这一观点并不充分,在小说中,这类描写仍然可见,“贴肉短裤”、“熟食铺子”、“汽车夫愿意跟汽车的母亲和祖母发生肉体恋爱”等,《孟子》里讲“食色性也”,《围城》的序言里强调“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饮食男女是人性的基本方面,作者并不回避对肉和性欲的描写,;实则这样删除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对方鸿渐形象的误读,另一方面是为了恢复小说叙事的节奏,突出小说叙述的重点。
《围城》小说改编电视剧中的艺术探索

《围城》小说改编电视剧中的艺术探索【摘要】《围城》小说改编电视剧中艺术探索的文章探讨了该剧在艺术表达上所面临的挑战和突破。
首先从剧情改编和忠实度入手,讨论了如何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剧情调整。
重点放在了角色塑造和演员表现上,探讨了演员如何通过表演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对场景再现和视觉呈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如何通过布景和摄影技术还原小说中的场景。
通过对配乐和氛围的营造进行评价,总结了该剧的艺术成就,并对改编电视剧的未来发展提出启示,为今后的电视剧改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围城》、小说、改编、电视剧、艺术探索、背景介绍、题目含义、艺术挑战、剧情重塑、文本忠实度、角色塑造、演员表现、场景再现、视觉呈现、配乐、氛围营造、总结评价、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围城》是由钱钟书所著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诞和矛盾。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围城中的各色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纠葛,呈现出了一幅生动而细腻的社会画卷。
钱钟书以其精湛的文字功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笑声和泪水中感受现实世界的种种困境。
随着《围城》这部经典小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将其改编为电视剧,希望通过视觉和声音的呈现,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这部作品的魅力。
电视剧改编《围城》不仅是对原著的一种致敬,更是一次对艺术表达形式的探索和挑战。
在改编过程中,导演、编剧和演员们面临着诸多艺术挑战,需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电视剧表现形式的艺术语言,让观众在荧幕前感受到小说中那种独特的魅力。
1.2 题目含义《围城》这部小说的题目含义非常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围城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用来形容个人或群体在某种困境中难以自拔、被困住,无法摆脱困境。
这在小说中也有体现,主人公勾结陈世美跳进围城之后,陷入“围城”之中,无法自拔,最终结局悲惨。
围城也可以指人们自身建构的精神困境,包括社会压力、道德困境、情感纠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