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地区国家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伙伴的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内的六个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具体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民主共和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该次区域是以湄公河为纽带形成的自然经济区,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38亿。
在亚行及其他发展伙伴的支持和推动下,GMS 经济合作计划帮助次区域确立和实施了许多行业的优先发展项目。
为了实现繁荣、一体化、和谐的次区域发展愿景,GMS 经济合作计划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3C 战略”):•通过实现可持续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交通走廊转变为跨国经济走廊,加强区域连通性(Connectivity );•通过有效促进人员和货物的跨境流通,以及实现市场、生产流程和价值链的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以及•通过开展项目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更广泛的共同体意识(Community )。
201220222011年,在GMS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参加国领导人通过了2012—2022年指导次区域发展的十年《战略框架》。
该《战略框架》以参加国的承诺和国家发展计划为基础,旨在促进GMS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GMS国家重申了该计划目前的愿景和目标:• 建立更加繁荣、一体化、和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
• 该计划将通过(1)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基础设施纽带,促进跨境贸易、投资、旅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以及(2)开发人力资源和技能,释放次区域的发展潜力。
• 为确保发展过程的公平及可持续,GMS计划在规划和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尊重环境和社会利益。
2013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19次部长级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通过了“区域投资框架(RIF)”,并通过确立2013—2022年的优先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规划,落实了《战略框架》。
机制拥堵还是大国协调——区域外大国与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

机 制 拥 堵 还 是 大 国协调 木
区域外大 国与湄公 河地 区开发合作
毕 世 鸿
【内容提 要 】 湄公 河地 区具有 重要 的战 略地 位和 资源 禀赋 ,使得 该地 区 长 期 以来一直 是 大 国利 益 角逐 的战场 。近年 来 ,美 国、 日本、 印度 、澳大利 亚 、俄 罗 斯 、欧盟 等 区域 外 大 国和地 区组织对 湄 公河地 区开 发合作 的 积极 参 与 ,使得 大 国利
益在 该地 区交汇重 叠 ,相 互 竞争 、博 弈 的局 面在该地 区激烈上 演 ,呈现 出合作 “ 机 制拥 堵 ”的局 面。这 已经远 远超 出 了湄 公河地 区的现 实 需求 ,不仅保 障 力度 不 够 , 且各 机制之 间彼 此 牵制 ,反而妨 碍 了该地 区开 展 更加 深 入的开 发合作 ,这 对 于一 个 欠 发达地 区来说 并非 幸 事。如何 协调各 大 国在 湄公 河地 区的 战略 利益 与重 大关切 ,
【 作 者 简介 】 毕世 鸿 ,博士 ,云 南大学湄公河次 区域 研 究 中心副主任 ( 昆明 邮编:6 5 0 0 9 1 )
【中图 分类 号 】 D8 1 5 . 5 ;F 1 1 4 . 4【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2 0 9 5 — 5 7 4 X
域 外大 国同样在 该地 区有着 诸 多利益 和利 害关 系 。从 中国 的角度看 ,湄公河 地 区是 连 接 中 国西 南地 区与 印度 洋 的一个重 要 战略基 点 ,中 国与湄 公河 国家合 作关 系 的不
断加深 ,将 不可避 免地 与 区域 外大 国的利 益 出现 交叉 ,甚至 某种程 度 的冲 突 。在 区 域 外大 国积 极参与 湄公河地 区开发 合作 的情 形下 , 如何根据 各大 国的不 同利 益结 构 , 重 新审视 中国在这 一地 区 的战 略部署 ,掌握 主动 权 ,是 中 国不得 不 持续考 虑 的战 略 性 问题 。本 文 的主 要 目的是 ,在 厘清 区域外 大 国参 与湄公 河地 区开 发合 作 的类 型和 进程 的基 础上 ,探 究其 利益所 在 ,论述 围绕 该地 区 开发合 作 的外 部主 导与合 作 “ 机
湄公河委员会相关情况

湄公河委员会相关情况简介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 commission, 简称mrc)新湄公河委员会(mrc)是在1957年成立的湄公河下游调查协调委员会(老湄公河委员会)的基础上产生的。
1995年4月,湄公河下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四国在泰国清莱签署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承认“湄公河流域和相关的自然资源及环境,是沿岸所有国家争取经济和社会富足以及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具有巨大价值的自然资产。
”领域四个国家决定在湄公河流域开发和管理的一切领域,包括河流资源、河上航运、洪水控制、渔业、农业、发电及环境保护等所有可能产生跨越国界影响的领域进行合作。
湄公河临委会依照协定建立的新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commission),取代了原来的湄公河临委会。
新湄公河委员会的职责范围远超出了湄公河临委会,并不限于调查和协调湄公河下游水资源的综合开发,而是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对整个湄公河的水和相关资源以及全流域的综合开发制定计划并实施管理。
常设机构组成新湄公河委员会由三个常设机构组成:即理事会、联合委员会和秘书处。
理事会由每个成员国派一名级别不低于司长级官员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秘书处负责为联合委员会和理事会提供技术和行政服务,其工作在首席执行官(CEO)的领导下进行,而首席执行官的任免则由理事会决定。
湄公河委员会各成员国还成立了本国负该国的湄公河开发和协调任务。
新湄公河委员会自成立之日起,就邀请上游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缅甸加入该组织,并于1996年开始与两国定期举行对话会,迄今已举行过6次对话会。
【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2009年11月,湄公河委员会4个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商定,取消每5年变更秘书处办公地点的做法,并在万象和金边设立永久秘书处。
其中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的主要管理、规划部门保留在万象,部分部门迁到金边并与该委员会洪水管理机构联合办公,旨在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和各项工作的持续性。
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一、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概况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风景如画、物产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区域经济呈现出多样化、开放性很强、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潜力很大等特点。
在全球化的今天,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一个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经济区。
二、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1.东盟自贸区(AFTA)1985年东盟国家(ASEAN)的协定,形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
它的目标是通过逐步实施贸易、投资、服务、公共采购、知识产权和有效税收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促进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2.亚太经合组织(APEC)1993年,17个亚太经济体成立亚太经合组织,旨在实现自由与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通过开展对话、合作和协调来提高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水平。
APEC 提出了“博客亚平衡” 的原则,即所有参与各方的利益平衡,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
3.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机制由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于2002年成立的合作机制,旨在推动湄公河流域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包括交通、能源、环保、旅游、区域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推动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1.市场潜力大东南亚地区的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其国内生产总值成长率也十分高,表明了该地区的市场潜力。
2.区域市场需求多元化东南亚国家的市场多元化和开放化程度很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非常多元化,令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3.地理位置优势东南亚地区拥有“一带一路”的重要航运位置,连接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十分重要。
东南亚地区在未来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流动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成果与展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态势,这也是由于东南亚地区得益于各种合作机制。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推动,东南亚地区将面临机遇和挑战,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建立“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的战略意图

美国建立“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的战略意图作者:成晓叶刘喆成汉平来源:《唯实》2021年第08期2020年9月11日,美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东盟秘书处启动了“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
时任美国副国务卿比根虽然没有到达现场,却高调宣布,美国将斥资1.5亿美元,助力东南亚国家解决湄公河相关问题。
9月14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题为“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湄公河地区理应获得良好的伙伴”的声明,声明中强调了湄公河地区对美国的重要性,承诺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与合作,并且将中国视为该地区最大的威胁,其与我针锋相对的意图十分明显。
2021年伊始,美国进入拜登时代,从拜登政府的外交战略、对华关系来看,拜登政府明显更加注重盟友体系建设。
一段时间以来,拜登政府拉拢盟友、准盟友共同对抗中国的做法与特朗普政府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构建已久的“澜湄合作机制”面临着地缘冲击与考验。
一、美国与澜湄国家构建“湄—美伙伴关系”的战略意图与目的2015年11月12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在云南景洪顺利举行,标志澜湄合作机制正式成立。
澜湄合作机制的成立是中国推动次区域深化合作的又一创举。
[1]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自2016年全面启动以来,澜湄合作在各领域取得显著发展。
澜湄六国共饮一江水,是事实上的命運共同体。
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澜湄国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抗击疫情,努力恢复地区经济活力。
在2020年8月举行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之后发表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万象宣言》中,各方宣布加强政治和安全合作伙伴关系、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社会人文交流伙伴关系、澜湄合作机制伙伴关系。
就在本次会议之后不久,2020年9月14日,蓬佩奥发表题为“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湄公河地区理应获得良好的伙伴”的声明,表达了美国要撬动澜湄合作机制,离间中国与这一地区国家良好的伙伴关系的阴谋。
研究生英语读写译教程参考译文重庆大学出版

Unit 3参考译文亚洲开发银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规划[1]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创意,它最初由五个国家和一个省份组成――他们分别是柬埔寨王国、缅甸联邦、泰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云南省。
[2]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拥有巨大经济潜力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区域。
七千多万的人民生活在湄公河盆地,整个次区域地区有将近两亿六千万人口。
同样,大湄公河次区域正经历着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然而,贫穷、环境的恶化和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治理结构阻碍了可持续和公平发展。
自六个成员国于1992年开始合作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空前的整合进程。
通过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投资的多边合作和资金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经济的迅速繁荣。
然而,至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整合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尤其是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政府的资金从外部驱动的。
为了在六个成员国之间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和合作,在最初建立的15年后创立新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增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公民对该区域的认同感将为这个历史上麻烦不断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并为该地区提供长期的和平。
大湄公河次区域资源[3]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他们都是上天的馈赠。
陆地上出产木材、矿产品、煤和石油,众多河流的水资源支撑着农业和渔业并为水利发电提供能源。
该区域煤的储量也极为丰富,还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缅甸,泰国和越南。
这些丰富的能源相对来说还未被充分利用。
该区域的大多数人民仍然过着自给自足或近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
[4]大约有三亿人居住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其间蜿蜒穿行4200公里的巨大的湄公河是他们共同的联系纽带。
其中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仍然过着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例如,超过75%的老挝人口是农村人口。
即便是在湄公河流域所有国家中都市化程度最高的泰国仍然保留有大型农业社区,尤其是在它的北部和东北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文章属性•【缔约国】越南•【条约领域】政治,贸易,医疗卫生,人权,文化教育•【公布日期】2022.11.01•【条约类别】声明/宣言•【签订地点】北京正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一、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邀请,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阮富仲于202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阮富仲总书记举行会谈,并代表中国党和政府向阮富仲总书记颁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分别会见阮富仲总书记。
在各场会谈、会见中,双方相互通报各自党和国家情况,就中越两党两国关系及当前国际地区局势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二、中方向越方通报中共二十大主要成果。
越方热烈祝贺中共二十大取得圆满成功,高度评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发展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生动实践、宝贵经验。
越方祝愿并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英明领导下,中国党、政府、人民一定能继续拓展并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如期完成中共二十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实现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越方向中方通报越共十三大主要成果。
中方高度评价越南实施革新事业35年、落实《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2011年补充修订)》10年来取得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和政治体系建设整顿工作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功遏制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彰显了越南社会主义事业的潜力和光明前景。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合作机制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合作机制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由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缘经济、政治特点,所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仅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及东盟积极参与,日、美、欧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也纷纷挟资而入,寻找各自的经济政治利益,形成了多重机制并行运作的合作开发势头。
目前有以下四种主要合作机制: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由亚行牵头,中、柬、老、缅、泰、越六国参加,旨在改善次区域基础设施,扩大贸易与投资合作。
自1992年至2000年已先后召开了九届部长级会议,其中第六届于1996年8月在昆明召开。
合作范围涉及交通、通讯、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毒等八个领域,筛选出103个优选合作项目。
为扩大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并吸引多方面的资金,在亚行推动下,由亚行和基他国际金融、投资组织主持,六国参与,先后在曼谷、东京、汉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胡志明市和悉尼举行过7次次区域优选项目投资机会研讨会。
二、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由东盟主导,原东盟七国和中、缅、老、柬共11个国家为开发合作的核心国,并欢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和国际性、区域性金融组织、机构参与。
该合作机制始于1996年6月。
当时的东盟7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中、缅、老、柬共11国的部长级代表,在吉隆坡通过《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基本框架》(同年11月在印尼召开的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批准)。
旨在加强整个东盟与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经济联系,建立经济伙伴关系,最终实现“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和由10国组成的“大东盟”。
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灌溉、能源)、投资与贸易、农业、林业、矿产资源产业、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科技等八个方面。
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表明澜沧江—湄公河开发合作已作为东盟经济政治一体化中的一部分纳入东盟的合作框架,其范围已超越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在该合作框架下,首先推出了南起新加坡、北至中国云南昆明的“泛亚铁路计划”,它将连接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泰国的曼谷、清迈,缅甸的仰光,柬埔寨的波贝、诗梳风、金边,越南的胡志明市、河内,老挝的万象,中国云南省的昆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开发银行新闻稿
湄公河地区国家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伙伴的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大理 2003年9月18日讯-湄公河流域六国将共同努力,促进私营部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
来自各双边、多边发展伙伴机构和私营部门的30余名代表与湄公河流域各国及亚行的高级官员举行了会谈,他们对此态度积极。
发展伙伴会议是在大理召开的第12次部长级会议的一部分。
本届会议首次邀请私营部门的代表参与部长级会议,并与各发展代表座谈。
历届部长级会议曾分别在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召开,会谈主要是在双边和多边发展伙伴机构之间进行。
亚行湄公局局长纳格先生(Mr. Ragat Nag) 先生在会议上致辞说,“我们相信,从本地区的中长期发展来看,私营部门将积极推动经济的增长。
大湄公河次区域人口约2.5亿,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本地区将提供更多的市场商机,并发展成为高效的生产基地。
”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多国合作,使湄公河流域诸国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受益。
纳格先生指出,“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亟待加快发展步伐。
”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是在湄公河流域各国和亚行的紧密合作下制定的,该框架促进了各国的贸易往来、投资和其他形式合作,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成功合作无疑增强了各发展伙伴对本地区发展和进一步参与次区域合作项目的信心,项目领域主要包括交通、电信、能源、环境、旅游、贸易、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等。
出席本次会议的私营部门代表主要来自各大商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商业论坛和金融界的代表。
此外,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的各大多边和双边机构亦出席了本次会议。
各发展伙伴机构和私营部门代表间开展了热烈讨论,主要议题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各机构在支持本地区发展、扶贫、以及促进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次区域的进程
中有待发挥的主要角色。
许多参会代表纷纷表示,今后将更多地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