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以成才”说源流考述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他们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个体的教育和修养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概念,并提倡治国之道。

2.秦汉时期:儒学的大发展秦汉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儒家学派逐渐成为统治者重视的学问,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成为官方的教育理论。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被整理成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的分裂和动荡使得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在这个时期,儒家学派也经历了一次复兴。

代表人物有王粲、郑玄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经典,为儒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4.唐宋时期:儒学的全盛时期唐宋时期是儒学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者如程颢、程颐、朱熹等,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并形成了后来的程朱理学。

儒学在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5.明清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反思明清时期,儒学逐渐陷入停滞和僵化的状态。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得儒学面临着挑战。

受到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冲击,儒学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变革,形成了新儒学的思潮,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顾炎武等。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儒学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然而,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仍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儒学被重新审视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新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史概况总结

儒家思想发展史概况总结

儒家思想发展史概况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

以下是儒家思想发展史的概况总结。

1. 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他的弟子们将其学说总结为儒家经典《论语》。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种思想学派争相兴起。

儒家经过与其他学派的辩论和交流,逐渐形成独特的学说体系。

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有孟子、荀子等人。

孟子主张人性善良,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提出了“四端五常”等重要理论。

3.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汉代,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等开始广泛传播。

同时,新的学派如道家和墨家等也开始与儒家进行交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儒家遭受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但儒家学说仍然保持了重要地位。

尤其是南朝刘宋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陶渊明等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补充。

此外,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儒学的三家之说,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王阳明心学,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5. 宋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并逐渐形成了儒家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学说,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有朱熹、陈献章等人,他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深入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

6. 近现代(1840年-现在)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进入中国,儒家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国家的危机,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提出了“新学”,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思想相结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频繁交战,思想文化也呈现多元化。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致力于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二、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义、智等。

其中,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礼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调个人的自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义是指道德和正义,儒家追求公平和正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智则是指智慧和学识,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高个人的智慧和品德。

三、儒学的代表人物儒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优秀的思想家和学者的贡献。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程朱理学等。

孟子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君子之道”。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他重视人性的恶和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性恶论”和“教化论”。

程朱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家学派,由程颢和朱熹创立,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儒学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儒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历史中的儒家学说

历史中的儒家学说

历史中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的起源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它以儒家学者孔子为代表,集中阐述了关于社会伦理、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儒家学说的出现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形成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

他在当时的社会动荡中,提出了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观点,后世将这些观点整理为儒家学说。

2.孔子的学生及后续的儒家学者对其思想进行了扩展和深化,形成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围绕着人性、礼道、仁义等方面展开,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的讨论尤其重要。

人性观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即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和发展。

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来实现个人的道德自律,通过治家来维护家庭和睦,通过治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道观儒家学说强调礼乐的重要性。

礼道是一种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它包括了对于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的规范。

儒家学者认为,通过遵守礼乐,人们能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义观儒家学说强调仁义的重要性。

仁义是指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是一种基于人性善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

儒家强调个体应该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实践和体现仁义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学说的影响与传承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且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承。

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中国古代的帝王统治者都重视儒家思想,将其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以达到社会稳定和治理效果。

2.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学说在东亚地区的传承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也有广泛传承。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势,各个小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

为了寻求社会稳定和人治之道,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了不同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最早的代表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学识,可以成为一个有才德的君子,从而可以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

他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忠诚”等价值观,并强调了天命的观念。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壮大。

其中,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者之一。

孟子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关注民生、治理有道,并以身作则。

他也提出了“君者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儒家学派,如荀子和庄子等。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制度来约束和教化人。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并主张减少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理。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官方哲学,并通过儒家经典《易经》等著作的正式编纂和教育机构的建立,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现代,尽管儒家思想在中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和批评,但其仍然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刻影响。

许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如礼仪、孝道、忠诚和和谐,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得到重视和追求。

同时,一些儒家思想家也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百善孝为先,先成人再成才的出处

百善孝为先,先成人再成才的出处

百善孝为先,先成人再成才的出处
百善孝为先,先成人再成才,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古训,深刻地阐述了孝道和成人之道的理念。

它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先学会做人再追求学识和才华的必要性。

这句话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

儒家经典《孝经》中提到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百行之首,是人之本。

在儒家思想中,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重要品质。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对他人、对社会有敬爱之心,才能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也源于儒家思想。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是最重要的,学识和才华只是其次。

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品德,那么他的才华只会成为祸害。

因此,儒家强调在教育子女时,应该先注重品德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然后再注重学识和才华的提升。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注重孝道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敬、诚信、仁义等基本品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教育观念,家长和教育者们在培养子女时,都会注重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让子女在学会做人之后再追求学识和才华的提升。

总之,“百善孝为先,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强调了孝敬父母和品德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先学会做人再追求学识和才华的必要性。

这种思想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演变和影响。

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创始人是孔子,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鼻祖。

孔子提出了儒学的核心理念,即“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道德的修养。

孔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五经”、“六艺”和“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学在孔子逝世后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分为多个派别,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思想上有所差异,但都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儒学的发展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到了汉代,儒学成为了中国的国学。

当时的汉朝皇帝采纳了儒学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将儒家经典列为国教,使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要学术思想。

在汉代,儒学的研究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儒学家,如东汉末年的王充和西汉末年的扬雄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在唐朝时期,儒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进一步加强了儒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唐代的儒学家陆羽提出了茶经,将茶文化与儒学相结合,成为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宋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儒学家朱熹在此时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思维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并与其他学派相互交融。

明代的儒学家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的直觉和良知的重要性。

清代的儒学家顾炎武则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将儒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

近代以来,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传统的儒学思想受到了质疑。

新儒学的兴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寻找中国的出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3期 2010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0I.23.N0.3 

Jun.2O10 

儒家‘学以成 ’说源流考述 李如密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l儒家“学以成才”说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学习与成才关系的见解,是儒家教育教学思想宝库中的重要 命题,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应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I关键词J儒家;“学以成才”说;源流 I中图分类号J G40.9 I文献标识码l A I文章编号J 1671-5918(2010)03-0003・02 doi:l0.3969 ̄.issn.1671-5918.2010.03.002 I本刊网址l http://www.hbxb.net 

“学以成才”一词,源于三国时刘劭的《人物志・体别第 二》:“夫学,所以成材也。”在这里,“材”即才,可见刘劭明确肯 定人的才能是通过学习来培养的。“学以成才”说的核心思想 是,把学习看作成才的关键条件,或认为人才的成长要依赖后 天学习和努力,代表着儒家关于学习与成才关系的深刻见解。 “学以成才”说是对历史上儒家关于学习与成才关系的认识的 总结和概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拟对儒家“学以成才”说的源流进行考述。 一、儒家“学以成才”说的渊源 早在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即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即人的先天本性是差不多的,只是后天的教 育和学习使他们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在培养人才方面,孔子十 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不学《诗》,无以言oIP ̄'(同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一个人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会走 向其反面:“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 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 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说明,学习对 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 人才。后来,子思则说:“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说 苑・建本》)这更明确指出学习可以使一个人增长才干。 战国时期教育家孟子主张性善论,但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经 过教育、学习,才能克服外界的干扰,保持住自己的善性。他 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 子・滕文公上》)在这里,学习与不学习又成了动物与人的分水 岭。而只要接受教育,刻苦学习,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告子下》)。战国时期另一教育家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 思想,也十分重视学习。他说:“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苟子 ・法行》)“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也。”(《苟子・劝学》)他坚持性恶论,认为不学习就无法改变这 种恶性。“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同上)“我欲贱而贵,愚 而智,贫而富,可乎?日:其唯学乎!”(《苟子・儒效》)意即学 习与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是做人还是当禽兽,而且关系到一个 人的贵贱贫富和聪明愚蠢。 《礼记》中的《学记》综合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是我国乃至世 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其中许多论学名言,如“玉不琢,不成 器:人不学,不知道。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指出学习无论对一个人成才,还是对巩固国家的统治和 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吕氏春秋》虽为杂家著作, 但在《尊师》篇却明显秉承了儒家思想,认为:“知之盛者,莫大 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强调好学对人才修养身心的重要作 用,认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 也。”(《吕氏春秋・劝学》) 二、儒家“学以成才”说的发展 西汉著名教育家董仲舒很重视学习的价值。他说:“臣闻 良玉不琮,资质润美,不待刻璩,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 也。然则常玉不璩,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汉书・ 董仲舒传》)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认为人的材质只有通过 学习才能得到发展,所谓“材虽美,不学不高”,并以玉石不镂刻 则不成器为喻,说明人“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还以文 王、武王为例,说明由于他们“智而好问”、“勇而好问”即知学乐 学,故而成为圣王。西汉刘向认为:“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 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教合友,所以相致也。”(《说苑疏 证・建本》)“不学,不明古道,而能安国者,未之有也。”(《新序 ・杂事》)他还吸取了苟子“善假于物”的思想,提出了“学所以 益才也”(《说苑疏证・建本》)的主张,认为只有肯于问学,方能 “广明德慧”(同上),否则“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同 上)。 东汉时期教育家王充认为“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 石切磋琢磨也”(《论衡・量知》),批判了那种“不学自知,不问 自晓”的错误观点,指出“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并进而提出“知 物由学”、“学之乃知”、“人有知学,则有力”、“儒生以学问为力” 等命题,慨然肯定不管什么人,知识愈丰富,力量也就越大。“垦 草殖谷,农夫之力也:勇敢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斫削,工匠之 力也;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要求人 们“厉心学问”,“雕琢其材”(《论衡・实知》),不徒诵读,学以致 用。汉末的徐斡则突出强调了学生在“成德立行”中的重要作 用。他说:“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他认为:“学者,心中白日也。”如能勤心研读六籍,便可“昭明而 成博达”,因为在他看来,“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 不学则无以有懿德”;“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 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中论・治学》)。 三、儒家“学以成才”说的形成 三国时的刘劭在《人物志・体别》中明确提出的“夫学,所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家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批准号:01BZX021)的子课题《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如密(1964一),男,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3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3期 以成材也”,便成为“学以成才”说正式形成的标志性论述。刘 劭所著《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 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四库提要》说:“其书主于辨 论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人物 志》即依照人的才能不同,把人分为 三材’及 十二流品”,并集 中讨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等理论问题。郑曼在《重刻人 物志跋》中指出:“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跆之矣。 后世 欲辨官论材,恶可以不知也。”可知其对后世人才评价与选拔的 影响。1937年,美国人把这部著作编译成一本书,题为‘人类 能力的研究》,在美国东方学社出版。这也是唯一被介绍到西 方的我国古代的心理思想专著。 同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也明确论述了学与才的关 系闯题,指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诸葛亮集・诫子书》)他肯定了人的才能来源于学, 而且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人的才能。其后,南北朝教育家颜之 推认为,一个人为学,应该是由少至老,孜孜不倦,“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勉学》)。 四、儒家“学以成才”说的承续 唐代教育家孔颖达认为:“夫学犹殖草木也,令人日长日 进,犹草木之生枝叶也。不学则才智日退,将如草木之坠落枝 叶也。”(《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十八年》)这里讲到教育对于个 人才智长进的关系,学则使人才智日长日进,不学则才智日益 退步。唐代教育家柳宗元认为君子并非天生而就,而是后天学 习而成。他说:“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柳宗元集》卷二四) 又说:“君子学以植其志,信以笃其道。”(《柳宗元集》卷二三) 南宋教育家陆九渊说:“夫所谓智者,是其识之甚明,而无 所不知者也。夫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不可以多得也。 然识之不明,岂无可以致明之道乎?有所不知,岂无可以致知 之道乎?学者也,是所以致明致知之道也。”(‘陆九渊集》卷一 -)“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而世至视若赘疣,岂 不甚可叹哉?”(《陆九渊集》卷一二《与黄循中》)可见,学习对 人的发展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使人致明致知,而且是人 赖以生存的前提,犹如鱼儿不可须臾离开水一样。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学以成才”思想,进而明 确提出了“人当贵学”的主张。他认为:“善人虽资性美好,若不 循守圣人已行之迹,亦不能入圣人之室。言人当贵学也。”凡人 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也可以成为圣人:“故虽凡人而肯为学, 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全书・传习录上》) 明清之际思想家张履祥明确地提出了“好学近知”(‘杨园 先生全集》卷四一《备忘三》)、“无才由于不学 (《杨园先生全 集》卷二六《愿学记》)的论断。他认为“人虽有美志”,不学,“则 参考文献: 不知圣贤之正道,而异端邪说足以惑之”(‘杨园先生全集》卷 四o《备忘二》)。只有学方能“理明而义精”(‘杨园先生全集》 卷三五‘澉湖熟约》)。唐甄继承张履样“无才由于不学”的观 点,明确地提出了“才成于学 (《潜书注・法王》)的命题,给“学 以成才 赋予辩证的观点。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以性之德言之,人之有知有能 也,皆心固有之知能,得学而适遇之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 三)这里的“固有之知能”,系先天因素;“得学而适遇”,系后天 因素。其意思是,智力和能力都是在先天的“固有知能”的基础 上,通过后天的学习、“适遇 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还提出 了“可尽之能者,学也”(<四书训义》)的观点,充分肯定了学习 在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康有为则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及人与人的差异,论述了为学 的重要意义。他说:“同是物也,人能学则贵,异于万物矣。同 是人也,能学则异于常人矣。同是学人也,博学则胜于陋学矣。 同是博学,通于宙合,则胜于一方矣。通于百业,则胜于一隅 矣。通天人之故,极阴阳之变,则胜于循常蹈故、拘文牵义者 矣。故人所以异于人者,在勉强学问而已。”(‘康有为全集・长 兴学记》)他还认为人之所以能驾御万物,“惟其伦智而知学也, 顺而率性者愚,逆而强学者智,故学者惟人能之,所以戴天履地 而独贵于万物也”(同上)。可见,康氏论学已上升到哲学的高 度了。 五、儒家“学以成才”说的价值 综上所述,儒家的“学以成才”说从理论上正确地阐明了成 才和学习的关系,认识到学习使人与动物分出高下,使人性趋 向完善。指出人是“学而知之”的,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增 长智慧、发展能力、培养情操、改变性情,成为有修养的君子或 经世致用的人才。儒家的这一观点在今天或许不算什么高深 的道理,但在“血统论”和。门第论”盛行的古代社会里,就极显 正确而高明了。国外思想家的相关论述也有精彩的,只是时间 上更加晚近一些。如近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说,“人是可教的动物”(Animal disciplinable),“事实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 为一个人州“。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l724— 1804)曾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1835--1901)也说:“人的能力中, 天赋遗传的因素是有限度的,绝不能超过其限度。……人,学 则智,不学则愚,人的智慧取决于教育。州 I历史上,儒家的“学以 成才”说曾激励了多少世代的有志之士,他们勤奋努力、奋发向 上,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历史篇章;在今天,儒家的“学以成才说” 同样会被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发愤拼搏、追求卓越,致力于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